采访嘉宾:武寅,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即将召开的2011年全国“两会”上,她将提出“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更多采用稳定支持的方式资助基础研究”和“改革和完善科研院所管理体制”两个方面议案。就此,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于2011年2月23日对她进行了独家专访。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方筱筠 记者:武院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中国社会科学网的采访。“两会”召开在即,您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人大代表,又分管中国社科院的科研工作,您在这次“两会”上是否会提一些关于科研方面的议案?同时,能否请您结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三十年的工作经历,谈谈您对科研机构管理体制的看法? 武寅:是的,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准备利用这样一个有效的渠道来履行我们代表的职责,针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出自己相关意见和建议。这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涉及到科研机构的体制改革和加强基础研究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与我现在的工作紧密结合,有着很大的联系。因为我在社科院分管科研工作,当然,我本身在社科院的三十年,也是从一个社科院研究生院毕业的研究生成长为一名科研人员,然后又成长为一名科研管理的领导干部,所以我对科研机构的管理及其体制、机制,应该说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因此,我想利用这样一个优势,针对我们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一些不适应,或者说是必须要改善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改善的建议。 记者:请武院长给我们谈谈您的一些建议及初衷好吗? 武寅:关于我所提的两项建议,综合而言,首先,关于加强基础研究资助力度方面建议,主要是针对当前我国科研机构的科研投入中所采取的课题制方式在多年实践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问题之一就是不区分科研的具体任务与内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一概采取课题制方式。课题制方式周期快的特点对于应用研究而言可能好些,举例而言,同样一个资助十万元的课题,应用研究一般要求一年之内拿出成果,其资助力度即“十万/年”;而对于基础研究的课题而言,其周期往往都是三到五年,有的甚至长达十年左右,相对而言其资助力度就很少了。如此,造成一个不良后果,就是基础研究工作者为争课题(有课题才有经费)而搞“短平快”。事实上,基础研究是我们学术发展的后劲,是为学科建设夯实基础、培养人才的工作,其周期长且不能立竿见影的这样一个特点,决定了不应该像应用课题那样搞“短平快”,而是应该提倡“十年磨一剑、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实践中,对此若不加区别地采用课题制,难免在基础研究领域出现“重立项、轻结项”,“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毋庸置疑,这不利于基础研究,不利于科学事业发展后劲的培育,而应用研究也将因此失去基础、言之无据。所以,对基础研究的资助显然应该区别于应用研究。 其次,关于改革和完善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方面的建议,也是结合自身工作中的切身感受,在考虑到当前科研机构管理体制中确实存在的一些应该改善的地方而提出的。就人事考评而言,比如职称,不管什么单位,中科院、社科院……省级的、国家级的……一律是高研占多大比例,然后中级是多少,初级是多少,这其实也不尽合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应有所区别。举例而言,如果自然科学的高级职称人员比例为百分之五十,若对社会科学同样要求就有所不合理。因为自然科学中实验室技术性工作人员均可算作专业人员,而社会科学没有这些,相对而言分母偏小,如果也是百分之五十,许多人将评不上高级职称,影响队伍的稳定。又如评价机制,如果说评职称主要看科研成果数量,当两本书比一本书更有竞争优势时,势必会产生一种错误的导向,可能导致更多的低水平重复,甚至抄袭剽窃,这种以数量为基础的评价机制,轻视了原创性。我们应该建设鼓励原创、鼓励代表作的制度,切实鼓励质量领先。所以像这样一些在科研机构中明显存在的不适应,不利于出大家大师,不利于出精品力作,不利于科学有效地使用经费。课题制“报小票”的过程中,弄虚作假或是为了要票据购买非科研用品之类的现象,助长了学术腐败、不正之风,显然不利于人才成长,也不利于国家有限的科研经费真正用在科研上。 之所以要提这些,是因为我觉得自己有责任说话。作为科研管理领导干部,我认为这些方面必须要改,不改不利于科研机构的发展。特别是现在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就得扎扎实实去搞原创,“报小票”不能成为创新型国家。学风浮躁、不严谨,因为导向不对,是数量导向,而非原创导向。 我提的两条建议,一个是关于“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更多地采用稳定支持的方式资助基础研究”的建议,另一个是关于“改革和完善科研院所管理体制”的建议。 记者:武院长是否能透露一点您这两个建议的核心思想? 武寅:具体的建议都是针对问题提出的,也可以透露一下。比如,关于科研机构管理,我提了这么几条建议: 科研机构要用符合科研规律和特点的方式来管理,而不是用行政的方式。 根据科研机构自身特点,建立一种科学评价机制。比如,要对各级各类科研机构制定不同的职称比例。 对于具有管理和专业双重身份的人员,即所谓双肩挑人员,要采取更灵活的考评机制,不搞一刀切。 奖惩机制要鼓励原创性、严禁抄袭剽窃,即奖原创、惩腐败(惩学术腐败)。这也包括评职称、评成果或评优秀的过程中,要看有无原创,而不只看写了多少,奖惩机制要以出高端人才和树立良好学风为目标。 对于科研经费的投入和使用,建议采取包干制。探索诸如“花钱买成果”、“后期资助”等一些适合科研机构特点的经费投入使用方式,要有别于部委、国家机关的经费使用。科研有这不同种类,比如有的搞调查问卷,有的以查资料为主,有的要出国,等等,因此,不如预算总额确定上限,在此框架下自主使用,实行包干制,同时辅以符合科研机构特点的审计监督。从国外的经验看也是如此,从形式上看它资助很宽松,但实际上有严格的监督。 科研机构在用人方面要有一定的自主权。即采取灵活的用人机制,可以在自主聘用的基础上,根据岗位、资质、工作性质及其任务、数量和质量来确定待遇,无论体制内外,不合格人员可以淘汰,所需人才也可以进,包括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创新就需要在用人方面有更多自主权。 这些建议都是为了使我们的科研真正走上更能够出成果、更能够出人才、更有利于创新型国家建设这样一条健康发展道路。 记者:武院长讲得特别好,刚才受您的启发,想再提一个问题:中国社科院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同时又是研究人员,具有双重的身份,我们怎样通过“两会”的平台,充分地发挥自身优势,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武寅:要想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结合自身的工作。对此,我建议代表们更多地结合自己所在研究领域,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有理论高度和社会生活深度的思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提升影响力。“两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政议政渠道,我们的社会应该我们共同管理,我们的国家应该我们共同建设,每一个代表要有参政议政的意识。对于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应用对策研究领域的学者而言,本身就有理论优势,对问题有思考,再结合其专业及调研来认真履行自己的代表职责,如此,不但能提高人大代表整体素质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水平,也有利于提高我们社会科学专家学者代表的影响力。另外,基于常年研究积累和调研所提出的建议,质量自然会高于信手拈来的。比如,现在社科院有一个新建的国情调研平台,这项工作也应该和议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作用。总而言之,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加之认真负责的履职态度,那么我们社科院专家学者代表的影响力和作用就会有进一步的发挥,也有利于整体提升我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你们这个“两会”专题很好。这么多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在扎实地、逐步地往前推进,向纵深发展。相比几十年前,现在代表们有着更多的思考和建议,并且有更多的提案被采纳,甚至好多提案成为立法蓝本,这正是我们民主政治的进步,是在一步一步往纵深发展和推进。 记者:谢谢武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