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首都师范大学里有众多的老师身体力行这一校训,历史学院的ersonName ProductID="徐蓝" w:st="on">徐蓝ersonName>教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徐蓝于1982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的前身北京师范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现任首都师范大学世界史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名师奖。最近更是毫无争议地当选为中国史学会副会长。 留校任教28年来,ersonName ProductID="徐蓝" w:st="on">徐蓝ersonName>教授以其认真严谨的治学风范,朴实低调的处事风格,高水平的学术造诣和努力保持学术前沿的奋斗精神,在一个普通教师的岗位上辛勤地耕耘着。她长期从事世界史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开设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现代国际关系史、战后国际关系史、专业英语、学术规范与史学方法等10多门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课程。ersonName ProductID="徐蓝" w:st="on">徐蓝ersonName>教授科研成果突出,出版专著4部(独著2部),教材4部(参加编写),译著2部(合译),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到目前为止,已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近百篇,硕士生24人(已有20人获得硕士学位),博士生18人(已有15人获得博士学位),国内访问学者2人,博士后3人(已出站),以及美国富布莱特访问学者1人。 一 作为1966届的高中毕业生,徐蓝的求学之路是曲折的。她文革期间上山下乡,曾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北京市农林局所属农场等地工作。当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她十分激动和兴奋,因为党和国家终于给了她与其他人公平竞争的机会,得以圆其自文革以来就不再敢想的大学之梦。但是,当时的徐蓝已经30岁,早就过了学习数理化的最佳年龄,尽管她那么喜欢数理化,喜欢理性的逻辑思维推理,出于现实的考虑她还是选择了文科。所以,徐蓝常说,与其说是她选择了历史,不如说是历史造成了她的选择。 然而,当徐蓝在北京市某县考试并获得了该县文科第一名的好成绩后,最初却并没有被录取,后来才了解到是该县负责教育的官员以政审不合格为理由而扣下了她的档案(他们后来解释说是为了把她调到该县的一所重点中学当老师,为该县的教育起飞做贡献),其理由是她的爸爸曾被错划为右派。徐蓝认为这十分不公平,于是先后找到北京市和教育部的招生办公室,要求解决问题。经过20多天的努力,终于在当时教育部领导的直接批示下,使她能够走进大学的校门,被首都师范大学(当时为北京师范学院)所录取。因此,徐蓝始终感谢邓小平,感谢党的好政策,也感谢当年那些帮助过她的老师们和领导的同情、理解和支持。她常对学生们说,从她的经历也可以看到,个人的命运是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 整体上说,77级的学生是很刻苦的,可以用“如饥似渴地学习”来形容。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个上大学的机会实在是来之不易。徐蓝也是一样。当她走进历史的殿堂时,她立刻就被历史长河的浩瀚、深邃和富有哲理深深吸引,决心把自己的后半生奉献给历史的学习、教学与研究。以致她常常为自己没有很好地尽到一个女儿、母亲和妻子的责任而感到内疚,对她的父母、女儿ersonName ProductID="和" w:st="on">和ersonName>先生的充分理解和全力支持而心存感激。 在徐蓝上大学期间,正是国家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时候,随着国人再一次开眼看世界,她对世界史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尤其对世界近现代历史和国际关系史感兴趣。她觉得在大学期间的最大收获之一,是通过一些名师的教学,对历史研究有了一点儿感觉。例如ersonName ProductID="齐世荣" w:st="on">齐世荣ersonName>先生讲授的“现代国际关系史”和宁可先生讲授的“中国古代经济史”,就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初步感觉到对历史的研究不仅要勾勒通史的发展,还要有对许多重要问题的个案深入探讨,而后者正是前者的重要基础和支柱;同时对实证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了解,“历史研究要用第一手资料说话”,“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这两句话可以说是铭记在心了。但是真正开始世界史的研究,还是在留校任教和师从齐世荣先生攻读博士学位之后。 二 徐蓝认为,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独立学习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等综合工作能力的,能够从事教育事业、科学文化事业以及各行各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级合格人才,真正担负起“科教兴国”的重任,是我们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总体战略目标。为此,教师的作用主要有三个:首先就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学习和研究历史正是进行这一教育的最好途径。她常对学生们说,历史的教育对一个人的人格塑造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人类历史的发展尽管曲折,但最终是一个走向光明,走向进步的过程,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使人眼界开阔,乐观豁达,不怕暂时的困难和挫折,从而形成积极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历史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其次,要教育学生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要让学生懂得,做学问如同做人,要诚实,不要弄虚作假。一个人做人做得不好,很难做出好学问,更不用说什么创新了。第三,要在如何教会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和从事创造性的科学研究方面狠下功夫,这就要求努力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这种“高标准,严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学生的,即要把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高水平的有用人才;另一方面也是针对教师自己的,即努力要求自己在教学与科研方面不断进步,跟上并保持在本专业领域中的领先地位。 1982年2月留校任教到现在,徐蓝先后为历史系(现历史学院)、外语系(现外语学院)、政法系和管理系(现政法学院)的本/专科生讲授过世界近代史、世界通史、美英法德俄(苏)日意等大国的历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现代国际关系史,战后国际关系史、世界近现代史等课程;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现代国际关系专题研究、国际关系史料选读(专业英语)、世界近现代史专题研究、学术规范与史学研究方法、世界近现代史研讨等课程。徐蓝十分认真准备讲义,有的课程即便已讲授很多次,她仍会在上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要么补充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要么调整一些授课内容与结构。哪怕是为补充一些新颖的教学图片,她都会在网上或相关书本中反复挑选。她喜欢教学工作的那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享受教学相长的喜悦,她的课于其说是授课,不如说是演讲。因此,她的课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不断补充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信息量很大,特别是她的充满激情的讲演。因此,她开设的课程吸引着历史、政法、外语、教育、中文、舞蹈、音乐、美术、资环、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各个院系的大量本科生,她主讲的《现代国际关系史》更是成为学校的品牌课程。 徐蓝教授已先后指导百余名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毕业论文。她认真对待学生的科研工作,从选题、查找资料、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撰写提纲、直到完成论文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使学生从中学习如何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她所指导的94级本科生刘作奎的论文《英国与鲁尔危机》曾获得第一届全国本科生史学优秀奖;指导的02级本科生高昊的论文“1894年英比协约与二C计划”已经公开发表,并于2006年获得全国史学新秀一等奖。她指导的硕士生多次获得校级优秀学位论文奖,指导的博士生李明、刘作奎、康民军相继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首都师范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 在课堂之外,徐蓝教授还积极进行教材建设与教法研究。她参加编写了《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册)、《世界史》现代卷和当代卷、《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等教材,主持教育部“十一五”规划国家级高校教材《现代国际关系史1900-1945》的编写工作。她在《高教研究》、《史学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多篇教学论文,讨论教学方法、培养观念、课程内容与体系、选修课程等话题。 她的教学工作得到了学生和学校的肯定,2次被评为校级大学生科研立项优秀指导教师,4次被评为校级优秀主讲教师,2次被评为校级研究生优秀导师,3次获得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不仅如此,她的教学工作也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认可,对北京市乃至全国的高校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她主持建设的《世界近现代史》课程相继被评为校级、北京市级、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的《世界近现代史》教材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项目,参编的《世界史》(全4卷)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参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6卷之一),获国家教委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她作为带头人的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级、国家级教学团队。2009年,徐蓝作为第一完成人的教学成果“精品课程建设的理念创新与团队建设”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同时被中央任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第四批重点教材《世界现代史》编写组首席专家。 三 徐蓝在教学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与她的科研成果密不可分。她认为,科研是教学的生命,是教学强有力的支撑。1986年1月—1990年1月,她师从我国著名世界史专家齐世荣先生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从此开始了真正的历史科学研究。1992年8月—1993年7月,她通过学校推荐和美方的选拔,得到美国亚洲高等教育基督教联合董事会的资助,到美国弗吉尼亚州林奇堡学院作访问学者。以后又多次到香港中文大学和英国伯明翰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和访学。这些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使她的资料积累更为丰富,研究视野更为开阔。 徐蓝的研究主要涉及世界近现代史、国际关系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问题等领域。在20多年的实践中,她对科研工作的体会主要有三点:第一,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的基于第一手资料的个案微观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助于我们对中观和宏观历史的更准确的把握,没有这种实证研究的基础,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宏观考察;但是如果只有微观研究,而缺少站在更广阔的视野上进行宏观的考察,那么就看不清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也就会影响微观个案研究的深度。因此,只有把两者联系起来,一幅完整的历史画面才会比较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第二,在今天学科界限日益模糊、学科交叉日益普遍的情况下,无论研究什么历史问题,都要求研究者具有历史学以及相关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修养,具有深切的现实关怀。第三,要具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刻苦钻研精神,不为一时之名利,不争一日之短长。只有这样,我们撰写的世界历史才会越来越接近客观的历史真理和客观的历史事实。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她先后参加国家社科基金“七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绥靖政策研究》、“九五”规划重大项目《二十世纪的历史巨变》、“十五”规划项目《国际冷战中的大国战略关系研究》等课题的研究;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八五”规划项目《走向同盟,1937-1942年的美英关系》、“十五”规划项目《战争与和平: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并任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第二版编委。到目前为止,她已经出版著作8部,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新华文摘》和其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她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好评,6次获得省部级奖励。她的专著《英国与中日战争1931-1941》1994年获得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995年获得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论文《英国与九一八事变》和《从“橙色”计划到“彩虹”计划》分别于1991年和1998年获得北京市第二届和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她参加编写的专著《20世纪的历史巨变》于2005年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办公室列为《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首批优秀成果,并在2006年获得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她的研究课题属于国内外学科前沿,作出创新性成果,使她在国内拥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声望,在海外也有一定知名度。她向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建议的研究课题“战争与和平”被列为第20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三大主题之一。她1992年被评为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1993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家人事部评为首批“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9年入选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是首都师范大学首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在她的带领下,首都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和国家重点学科。2009年4月,在中国史学界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她当选为中国史学会副会长。 面对这些奖励和荣誉,徐蓝淡然处之,她更看重的是作为一个教师的责任。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学生超过老师,真正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原刊《北京教育·高教》,2009年第7-8期,第91-93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