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访谈 >

哲人其萎——追念王阁森先生

http://www.newdu.com 2017-11-10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王阁森教授与曲师院历史系79级学生的合影。前排右起王阁森老师、隋琳(青岛地税局干部),后排左起
    黄金山(华夏出版社总编)、王新光(中纪委巡视员)、陈德正(聊城大学教师) 
    惊悉我大学时期所崇敬的老师,海内知名的世界古史专家王阁森教授仙逝的恶耗,是在1992年的年初。其时距先生谢世已逾数月。
    转瞬春秋数度。在如烟而逝的一些莫名的日子里,我脑海中便常常浮现出王先生那令人仰止的伟岸之驱,那令人尊敬的学者风采,那进退有据、温文尔雅的儒士气度,那言必及义、泽被后学的蔼然气象。以常理而论,这些恰恰应当是盎然旺盛的生命力的自然流溢,怎会与病魔、死亡这样的字眼比邻而居?斯人也而又斯疾也!每念及此,我总是强烈地感到胸中郁积着愈来愈厚重的沉痛、惋惜和深深的怀念。几次提起笔来,欲将其诉诸文字,籍以稍许释却这份重负,可总是屡屡感到苍白的文字何能载得起这凝重的心情,方形的小格子怎可容得下这纷乱的思绪呢?于是只能临案扼腕,几番搁笔。时至今日,无法平静我心,只得信笔所之,权作一束洁白的小花,奉献于先生的灵前。
    王阁森先生,系东北吉林人。早年游学于名闻遐迩的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国内古史泰斗日知先生。50年代,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后,毅然离开喧嚣的都市,只身南下来到位于沉寂的鲁国古城之郊的山东曲阜师范学院,成为当时学院为数有限的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之一。从此,也便开始了他潜心向学的学者生涯。
    王先生禀承名师之学,他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但又不暖暖姝姝于一先生之言,而是博采众家之长,兼容异己所见。加之他博闻强记,才华横溢,不惑之年即已登堂入室,成为日知先生帐下的一杆大旗,同时亦被学院破格晋升为古史教授。王先生主攻的领域,为古罗马史。对于此段历史上的若干重大问题,他都有自己的心得之见,于一些细枝末节,也往往有所发明考证。然而他并不以此自足,常常喟叹自己此生无缘如宋恩常先生辈人云贵深山大泽,去常年考察古代遗存和原始村落,只配作个书斋学者。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独具只眼之卓识,也表明王先生学术修养之深,非为有一得之见即沾沾自喜者所可比拟。我在曲阜师大游学四载,滥竽先生门下,凡先生为同学开设的必修课,选修课和各种讲座,我都是忠实的听众。每次听他以流利的语言,华美的词句,缜密的逻辑,深邃的见解,如数家珍拈来古奥的史料艰涩的理论加以剖析发明,的确令人如坐春风、似沐时雨,快何如哉!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王先生超然独步的学术造诣,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学苦读的结晶,是他点点心血熬出的硕果。先贤有云:“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以此语来况王先生,可谓不虚此比。据学长称,王先生年轻时即一勤奋称。往往夜阑人静,先生孤灯独坐,翻检那些在常人看来即洋又古于事无补的古史材料。冷板凳上何止十年,手不释卷确有其人。以我个人所见,也足资为证。记得有一年夏天,在一个暑热肆虐的傍晚,我去他府上拜访。进门之后,即见他全神贯注地伏案奋笔疾书,全然不顾身上下淋漓的热汗,也没有意识到我已恭候于侧。那天与他谈了些什么,今日已全然忘记了,但那个伏案笔耕的背影,却永远清晰地刻在我的记忆之中。无庸置疑,先生令人称羡的学识,正得之于这样的分分秒、日日夜夜。后值我们这一届同学毕业前夕,二三同学相约前往请他题字留念,他挥毫写下的都是荀子的那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名言。今日思之,这应即是他对后学才俊的劝勉和期许,又是他一生治学的真实体验和总结。
    为学如此,为人何尝不如此。兹仅举王先生注重身体锻炼,以为佐证。还在我初入校时,即耳闻王先生素有早锻炼的习惯,几十年如一日,黎明即起,在校园中跑步;春夏秋冬,风雨无阻。我初时有些不相信,觉得这多少有点粉饰的成分。直至偶于一日早起,远远地见他迈着沉稳而有力的大步从晨曦中奔跑而过。后来,又屡次不爽地发现了他的身影。而王先生可谓求之得之。每见他健步登上讲坛后炯炯有神的双眼,见他高头讲章时的飞扬神采,为学与为人的貌合神随可谓昭然若揭了。
    1986年之后,王先生结束了他在曲阜师大的“历史使命”,前往新开办的青岛大学,欲在那里创办历史系。不才如我,亦蒙先生错爱,纳入他的招聘之列。而世事沧桑,未可预料。1989年夏,王先生驰信于我,告知青岛大学历史系举步维艰,已被列入载并之列,故近期内无有进人指标,让我赶紧转往他处谋职;并说他行将退休,一腔热血只有付之东流云云。言辞之中,抱恨、无奈、凄凉之感侵人至深。可以想见,他在青大历史系的最后几年,也就是他一生的最后几年日子里,是伴着这份难言的苦楚,熄灭了他的生命之火的。
    逝者长已矣!如果逝者没有太多的遗憾而辞世,也许可以称作人于道山。而王先生却恰是志以沫,他筹划、酝酿了几十年的《古罗马史》一书成了永远的未竟之作;他欲开创的青大历史系之局面远未成形,而近期人文学科的滑坡,更使其成为海市蜃楼。他晚年流露的故园之念,也成了一个定格于时空的一个残梦,近读某君悼王先生之文云,先生逝世前骨瘦如柴,完全丧失了行动能力,并语言亦失应有之力。呜呼哀哉!逝者之逝,是如此的艰难,这般的悲号,吾辈生者,何以堪对!
    我不忍更以悲伤的言辞结束本文,且以拙见,此亦不合王先生行世之志。我偶阅报刊,时获同窗书函,知我曲阜师大于次商海汹涌人文学术蒙尘的大环境下,特立独行,不改其志;莘莘学子,读书不辍,弦歌不绝。一时之间,青年博士鱼贯而入,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人文景观蔚为大观。此种景观,自非一日之功,包括王先生在内的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尽在其中。语云:君子之泽,十世而斩。学者之泽,方兴未艾,岂可以数而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