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访谈 >

仓修良教授访谈录(下)(20070311)

http://www.newdu.com 2017-11-10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问:谱牒学也是您研究的内容之一,您对谱牒学的研究现状有什么看法?您有什么研究计划?
     谱牒学作为史学的一个支流,是研究和阐述人类宗族家族世系演变历史及相关问题的一门学问,一切记载宗族家族世系历史的文献典籍,如家谱、宗谱、族谱、世谱、官谱、年谱、世系表等等,都属谱学研究范畴。谱牒文献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我国封建时代的历史文化提供许多无可替代的重要史料。长期以来对于谱牒的价值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左”倾思潮的影响下,谱牒一律被视为封建糟粕而加以全盘否定,使得这门学问的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然而在海外,如美国、日本的许多汉学家,却一直在收藏、整理和研究谱牒,台湾不少学者也一直在研究,还两年举行一次族谱研讨会。80年代以来,大陆有些学者也开始着手研究,陆续发表一些论文,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我在阅读海内外学者有关论著时,却发现不少问题很值得商榷。如有的把谱学直接说成是家谱学,这显然是不妥当的;有的离开时代条件来谈谱学的产生;有的把西周铜器铭文上的世系表说成是私家之谱,把司马迁《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叙》和班固《汉书》中的《叙传》都一律说成是“自叙家谱”;有的相信并宣扬某些家谱中将传说中人物作为自己的始祖的说法;更有许多文章将某些家谱中伪造的历史,不作任何考证,就把它作为可靠的信史而大加宣扬,并且鼓吹是新发现等等。为了澄清什么是谱学及其产生、发展诸问题,我特地写了《试论谱学的发展及其文献价值》、《论谱学研究中的随意性》等文章。我本来计划2002年把《谱牒学通论》写出来,后来为了完成《文史通义新编新注》和《方志学通论》修订本这两本书,就耽搁下来了,不过今后《谱牒学通论》一书还是要写出来。
     问:您是章学诚研究专家,章学诚对您的学术影响是否很大?
     我长期从事对章学诚的研究,他的治学精神对我的影响确实特别大。从研究史学史以后,就一直以他为主轴而向外辐射,因为他不仅是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而且是我国方志学的奠基人,他对文学、哲学、校雠学、谱学等方面亦多有建树。在我国封建社会里,他的史学理论与刘知几齐名,但他一生非常坎坷,死后又一直被人所冷落,使我很同情;他的品德非常高尚,使我很敬佩;他的治学精神非常认真,使我很感动;他的敬业精神和学术贡献,又使我非常推崇。他的一生“不作违心之论”,“生平为此‘不欺’二字,差可信于师友间也”。41岁方才考取进士,9年后的冬天,“已垂得知县”,为了自己所爱好的文史校雠之业,又决计舍去。仅此两点,今天能有多少人可以做到?由于他所从事的是文史校雠之业,因而养成了他“好辩”的习惯,当然也就得罪了许多人,以至死后也得不到公正的评论。直至新中国建立后,这种情况也未得到改变。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倪德卫在他所著《章学诚的一生与思想》一书中,就对许多学者提出批评:“他们有的只是认识到章学诚学识的一部分,有的甚至误解。章氏一直没有被很好地理解,对大多数人而言,章氏只是一个有学问的人,而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思想家。”我写过一系列有关章学诚的文章,其中有多篇是专门为其辩白。有人说章学诚在考据上斗不过戴震,所以就拼命贬低戴震,为此我写了《章实斋评戴东原》,指出章学诚对戴震是褒大于贬,当时真正认识戴震学术价值之所在的正是章学诚,那种贬低说法是毫无根据的;有许多人对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产生误解,我就写了《也谈章学诚“六经皆史”》,说明章学诚论述“六经皆史”的社会意义;有人说章学诚不是浙东学派的成员,我便写了《章学诚和浙东史学》,指出章学诚是名副其实的浙东史学殿军;有的学者认为章学诚所提出的“史德”,已经包含在刘知几的“史识”之中,我又写了《“史德”、“史识”辨》一文,指出“德”与“识”属于不同概念,“德”是指行为规范、道德品质,“识”则是指对历史发展、历史事实、历史人物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众所周知,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曾提出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豪言壮语,此后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就不再看到有历史学家提出“成一家之言”的要求。我从章氏两篇佚文中发现,他竟也曾提出要“成一家之言”的目的。由于佚文长期未被学者们看到,所以我又写了《章学诚的“成一家之言”》,指出他要成一家之言的途径与司马迁全然不同,他要通过自己的文史校雠达到此目的,而且他这个目的是完全实现了。针对《文史通义》版本不一、有关注释不能令人满意的情况,我对该书进行了新编新注,使之尽可能接近作者著述的宗旨与原貌,为广大读者阅读和研究提供方便。我们在南京大学版《章学诚评传》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章学诚生平事迹和学术思想成就,实事求是地评价了他的学术地位与影响。在我的倡议下,绍兴市政府恢复了章学诚故居,开了章学诚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论文集。我所做的这一切,就是要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来研究这位古代学术文化史上的巨人。
     章学诚治学“善于辩”,我十分坦诚地承认,我在做学问时每遇问题也确实“好辩”。我在学术研究中决不回避矛盾,敢于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各种不同看法展开争论,南大版《章学诚评传》就被称为“具有很大的争辩性”。学术问题通过辩论搞个水落石出,有什么不好呢?我在章学诚研究、学案体的源流、司马光史学思想、《资治通鉴》的编修、方志学与谱牒学研究等方面,发表过一系列辩论文章。针对方志学界有些人把《越绝书》说成是最早的地方志,我写了《〈越绝书〉是一部地方史》,从著书宗旨、著作体例、编纂形式、记载内容等方面论述了《越绝书》只是一部地方史,绝不是地方志,成书于战国后期,作之者也非一人,更不是所谓的袁康、吴平。文章发表后,新华社发了消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纸加以转载。在研究过程中,我还发现袁康、吴平是明代杨慎臆造的人物,于是便写了《袁康、吴平是历史人物吗?——论〈越绝书〉的作者》。鉴于方志学界还不断有人大力宣扬“一方之志,始于《越绝》”的观点,我不得不再写了《〈越绝书〉散论》一文,对该书性质、作者、归属、内容、书名等问题一一加以论述。我认为,学术研究存在意见分歧,乃是正常现象,但必须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的精神,两者缺一不可。当别人已经指出你的看法是错误时,就应当审视自己的观点和结论,真的错了就毫不惋惜地放弃,否则就应当勇敢地进行辩论,千万不要做失理也不饶人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人物。同时,学术探讨应该平等待人,以理服人,而不是用帽子、棍子压人、吓人。真正的学问大家,都是有大抱负、大胸襟的,能听得进批评与不同主张。学阀式的学人与作风,不管当时如何吓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肯定不会长久的。我向来认为在学术问题上,必须做到一视同仁,任何学术批评,都必须做到实事求是,与人为善,有利于学术发展的,并且,批评是对事而不对人的,坚决反对那种借批评而进行人身攻击的不良行为和做法。
     在第一届修志开始以后,我一直坚持不为新修志书写书评,原因很简单,在当时的条件下我是写不好的。我一直认为作为书评,必须做到既讲这部书好的成功的一面,特别是优点和特色,又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而不能只唱赞歌。要遵循大史学评论家刘知几所要求的那样,做到“兼善”和“忘私”,才能对一部书作出公平合理的评论。然而,在当时志书评论中,虽然也有一些写得很中肯的评论文章,但大多数都存在着廉价的虚美和恭维,自编的评论集更是如此。我很少为学者的著作写序,即使写的话,就一定是优缺点都要写,从来不写吹捧文章。由于我经常要评论那些错误的观点,论著带有辩驳性质,必然给人一个感觉,似乎我这个人到处在批评人家,就像一个消防队员。说到这里,我深深感到学术评论之不易。要形成健康的史学批评风气,必须具备对史学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历史责任感,前人提倡的史德、史学、史识、史才等“史家四长”,今日仍有大力提倡的必要。
     问: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史学危机之声频传,传统史学更是备受冷落。作为老一辈历史学家,您能给年轻后学一些鼓励与忠告吗?
     传统史学无法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在当今社会遭受冷落也是情理之中,一些年轻学者改行、跳槽,也是正常现象,但人才的流失还是非常可惜的。值得庆幸的是,大部分从事传统史学研究的同仁们,热爱自己的研究事业,甘于寂寞,不怕清苦,不为社会风气所囿。市场经济浪潮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传统史学真的毫无价值而只有面临衰亡的命运。史学是传统文化的最重要部分,而且是核心,其它学科都是从史学辐射开去的。我国古代史籍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记载之连续,体裁之多样,都是世界历史上所罕见的。对于这样珍贵的遗产难道能够不加重视吗?在1987年前后的文化热衷,出现一种否定传统史学的倾向,说什么传统史家不重视宏观研究、没有理论建树,甚至说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的方法就是“剪刀加浆糊”。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传统史学,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我主持编纂“二十五史辞典丛书”,还主编了《中国史学名著评介》三卷本,今年即将出版增补的五卷本。去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可见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而传统史学在建设精神文明方面可以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我一直坚信传统史学必定会一刻不停地发展下去,而绝不会突然中断。希望年轻人能坚守住自己的阵地,在治学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回顾自己的研究历程,有三点体会。第一,做学问不可赶风头,因为风向常变,永远也赶不上。章学诚说得很有道理,做学问必须专心致志,切忌随波逐流,要做到“世之所重,而非吾意所期与,虽大如泰山,不遑顾也;世之所忽,而苟为吾意所期与,虽细如秋毫,不敢略也。趋向专,故成功也易;毁誉淡,故自得也深”。这些都是经验之谈,做学问必须按照自己的志趣、爱好和条件去努力,一旦立下志向,就要坚持到底,在任何境遇下都不要灰心。用心读书,总是会有收获的,千万不可见风使舵,以趋时尚,否则就很难把自己研究的问题深入下去。
     第二,从不贪多,一切围绕着自己的研究中心做文章。章学诚说:“大抵文章学问,善取不如善弃。天地之大,人之所知所能,必不如其所不知不能,故有志于不朽之业,宜度己之所长而用之,尤莫要于能审己之所短而谢之。是以舆薪有所不顾,而秋毫有所必争,诚贵乎其专也”。这就是说,要想学术上做出成就,没有这种“善弃”的精神是很难想像的。因为人的精力有限,不分主次地样样都研究,结果肯定是样样都研究不好。所以必须将章学诚“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的治学精神真正学到手,尽量发挥自己的长处,珍惜光阴,刻苦奋斗,而不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像我研究史学史、文献学、方志学、谱牒学,看起来确实是好几门学科,但它们之间,却是互相关联的,都是同出一源。方志学、谱牒学本来就是史学的两个分支,研究起来往往可以起到互补的效果,因此无须另立门户去研究。对于应酬之类文章,我也并非一概拒绝,而是往往借应酬文章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是若与研究范围无关,又不能借题发挥,则一律不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研究工作正常进行。
     第三,应当加强理论修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历史。我觉得不少青年学者的论著,存在着罗列史料、就事论事而理论分析深度不够的现象,这就需要努力提高理论方面的造诣。现在史学界存在一种不讲甚至取消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错误倾向,在青年学人中间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可以这样讲,我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反映论,才建立起在中国古代史学史和方志学上自己的体系。当今社会浮躁风气盛行,在学术界尤其如此,流行着不太要读书却非常爱写书的怪现象,这种著作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曾有位年轻作者拿出两本史学新著,其书名,我与施丁先生竟然都很不理解,诸如此类的书究竟写给谁看呢?老一辈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做学问,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精神,体现出对社会负责的高尚品德,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