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热映的好莱坞史诗巨片《特洛伊》,激起公众对古希腊的某种热情,但人们不会想到,特洛伊、海伦、阿喀琉斯,这一个个美妙的名字,全都出自罗念生上世纪50年代制定的《古希腊语专用名词译音表》。 罗念生(1904——1990)生前是中国社科院外文研究所研究员。他的一生,只有一个主题:古希腊。 出 川赴京,就读于清华学校的弱冠少年,第一次念的英文课本就是英译本的《伊利亚特》;留学美国,他攻读的是古希腊文学和英美文学,并开始尝试从古希腊原文翻译悲剧作品;作为第一个留学希腊的中国人,他在雅典学院选修了古希腊戏剧、建筑、雕刻和雅典城志。 回国后,罗念生将翻译和研究古希腊经典著作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抗战期间,颠沛流离,在避乱的平房里、昏暗的油灯下、躲警报的间隙中,翻译仍是他每天固定的工作。即使在“文革”期间,这个“反动学术权威”仍抱定一条宗旨:红卫兵、造反派来找他,他就跟着他们出去“运动”,来抄家,他也“配合”,但只要不来,他就一头扎进心爱的古希腊翻译。 罗念生几乎翻译了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全部传世作品。伴随他的那张书桌,是一张小桌子绑了几块床板做成的加宽书桌,上面摆满了书和稿纸。每晚,桌前的身影映在窗户上,引起院子里孩子们的好奇。有一次,他们联合起来,向里面大声齐呼“书呆子,书呆子”,于是老人离开书桌,凑到窗户跟前,笑着向孩子们招手。 他的成就让雅典科学院折服。他们将“最高文学艺术奖”的殊荣,授予这位中国老人(迄今为止,全球只有4人获得过)。在答谢辞中罗念生说:“每天早上,我展开希腊文学书卷,别的事全部置诸脑后,我感到这是我生平的最大幸福。” 罗念生的长子罗锦鳞,当年曾劝说父亲不妨去争取一些头衔和荣誉,他父亲说:“我不要那个,那个是虚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