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2日,中心研究人员刘家和教授以“谈读书”为题给全校师生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这是史学所研究生会组织的“名家谈治学”系列讲座之二。 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 一、“释读书” 。刘先生从音韵、训诂的角度入手,讲解了“讽”、“诵”、“读”、“籀”等字的含义如手,阐述了“读书”的本义以及中国历史上讲求读书的悠久传统。在刘先生看来,从读书的本义中认识到底该如何读书,无疑是一个可行的思路。他指出,读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读书,乃抽绎之义也。读书应该从“文章的规范中寻得做人的道理”。 二、“读书的目的”。刘先生指出不存在无目的的读书。书的多样性也就决定了读书目的的多样性。他以王夫之《读通鉴论》为例进行阐述,指出读书的目的越明确,则效率越高。刘先生引经据典向同学们讲述了两种不同的读书目的——“为人”与“为己”。刘先生指出了古人所谓“古之学者为人”与“今之学者为己”在新形势下所具有的深刻的意义,指出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分的。通过读书,只有真正完善了自身,做到了“为己”,提高了素质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为人”;只有把“为己”有机地融合在“为人”的追求和过程中,才能将其意义的价值真正发挥到极致。 三、“读书的方法”。从读书的种类看,刘家和教授指出不同种类的书有不同的读法。如工具书,可以查,但也可以系统读。他强调了目录学的重要性,指出《书目答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等是初学入门书籍。从具体的读书方法上看,刘先生认为,读书有泛读、精读之分。泛读固可以拓宽眼界,保证对所精读的书籍的外部环境的熟知。但精读几部书,看似耗时,实则大大提高了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精读要从篇章结构到段落区分及词语使用都要深切领会。 四、“读书的意义”。刘先生指出,读书如同对话,个人在不同阶段对一部书会有不同的感受。从“仅得一二”到“明其真义”,再到“察其不足”,这是不断提高的过程。读书不仅是要增加知识,更要逐步地弥补自身缺陷,惟有如此,方可称“渐入佳境”,而“有厚望焉”。 刘先生儒雅风趣,哲思睿语,时发宏论,处见精识,使莘莘学子受益良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