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古希腊罗马服装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17-11-10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古希腊文化是航海文明孕育的。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解释希腊文明的产生时,说“在地中海沿岸及各岛屿上,绝对找不出一个地方会象恒河、印度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或尼罗河等冲积河谷一样肥沃的土地。……本地的农民在厌倦与土地相争的情况下,只好逐渐放弃农耕,转而种植橄榄和葡萄。”[世界文明史,5-6]这不能自给自足的条件逼着人们形成分工型经济,走出去与外界交换、交流。但是,他们为什么在这里定居下来呢?杜兰先给了一个太富有诗意的解释:因为,这些岛屿太美丽!就如苏格拉底说的,要被放逐离开这里的话,比死更痛苦。其实,当然是这里的良港“从欧洲及非洲到亚洲的水路—经过塞普路斯、西顿、泰尔,或是爱琴海和黑海—变得比漫长的陆路花费更少……贸易的种类增加,人口繁衍了,也产生了新的财富。”[世界文明史,7],这就是被称为“第二组历史文明”的地中海文明。显然,这个文明繁盛于航海,以航海贸易为经济基础,其服装文化也必然由航海文明养育。
    
    人本主义是古典文化的核心价值
    
    关于古希腊文化的话语,最著名的要算这两句话:一是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二是德尔斐阿波罗圣庙的神谕“认识你自己”。
    普罗泰戈拉活跃与希腊古典盛期,留传下来的最主要的哲学名言就是在《论真理》中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他这里说的人就是指人的感觉。事物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一个事物对你来说就是它呈现在你的感官面前的样子,对我来说,它就是呈现在我的感官面前的样子。一阵风吹来,你觉得冷,它就是冷的;我觉得热,它就是热的。风本身无所谓冷热。同样地,一个人的行为是好的还是坏的,也是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你觉得好,它就是好的;我觉得坏,它就是坏的。行为本身无所谓好坏。
    普罗泰戈拉的这句哲学名言在当时具有反传统的意义。 “在当时的希腊,传统观念是以神为万物的尺度;事物存在还是不存在,是好还是坏都是由神决定的。普罗泰戈拉却说“我不知道神存不存在”,在怀疑了神的存在以后,让人取代神的地位来自己作判断,这在希腊哲学史上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文化的角度解读,可以说是从认识论的层面确定了人本主义精神。
    在希腊人的生活中,命运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命运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定数,是决定所有事情的背后力量。但是面对命运,他们采取了人的态度。“古希腊人把命运当作超自然力量降于人类意志、行为的表现,因而具有宗教性的恐惧、报复态度。在他们看来,个人无法改变命运,要来的势必要来,要改变的迟早要改变。在索福克勒斯的悲剧里,埃迪帕斯妄想逃离命运的劫数,结果当然是徒劳,只得一步步地走向毁灭。作为个人,他所唯一能做的是,在结局来临之际,高贵地抬起头来,迎向它,象埃迪帕斯一样保持其人性的尊严与悲剧般的清醒。”[西方名著中的伟大智慧,153]面对无常的命运,希腊人十分信神,德尔斐阿波罗神庙是当时最有影响的神庙,但就是这个神庙的神谕却告诉人:“认识你自己”。命运不由人,结局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人自己怎么做。
    人啊人,人很重要,很了不起,尽管人的命运无常,而且身不由己,但是人能够决定自己怎么想怎么做。从克里特岛开始,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到了希腊,为什么都会产生这样一种文化精神?试理解如下:在征服海洋的特定生产活动中,在与自然搏击的过程中,人本身的能力、身体、智慧成为比一个人的固定财产、社会关系更重要的因素;而且,在自然的实实在在的挑战面前,没有神化的完人,也没有被看死的人,人的潜力不定什么时候会发挥出来,这形成了他们对人本身的能力的重视和对真实的人性和人的无限潜能的认识,古希腊神话中那些个性鲜明总是有缺点的神反映了这样的对人本身的认识;而且,在一个人的能力和机会的双重影响下,一个人的固定财产、社会关系处于不断的变动中,没有永久不变的社会秩序,国家权力不保护永久不变的社会秩序,而是尊重个人权利,顺应阶级变化,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体现了这种权力的性质。意识形态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上述现实生活决定了古希腊人对待一切既定的条件和外在事物包括既有的文化习俗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对所传承的-主要是象征体系,往往以神作为符号-的敬畏而放弃个人的观察思考不同,古希腊人更相信自己的眼睛,依赖自己的理性,他们睁开了自己的眼睛,在神的面前抬起了头,在伟大的先圣、超人的英雄面前他们也还是人。人是万物的尺度,无论什么样的规矩都要人自己去量一量。
    所以,是航海文明孕育出了这样一种精神,叫做“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引申为所有既定的条件包括文化传统等,在早期特别表现为人与神的关系上,相信人的能力,提倡人可以破除迷信,用理性来对待一切。
    古希腊的整套社会实践比如戏剧、视觉艺术、体育竞赛、民主选举等都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同时,也通过这些实践弘扬了人本主义精神,突出了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个人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的重要性,给了人类文化强健的遗传因子,后来西方人将之奉为经典classics。
    
    身体与性的美化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生活相对安定,异化出国家机器、社会秩序等,个人的身体的重要性被淹没了,在精神文化长足发展的同时,身体和性这样一些生存基础不是一起发展,身体和性不是得到“文”化、人化,而是被与人性割裂开来,被看作是兽性的残存,是羞耻的,人们努力去限制它,否定它,遮蔽它,身体在衣服后面消失,虽说“饱暖思淫欲”,性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是,人们谈论性却越来越隐蔽,或者转移为各种话题。但是,在古希腊,我们看到,身体没有与灵魂分离,身心平衡成为人格理想,性爱也得到了美的升华。
    1.身体的“美”化是古希腊人的宗教
    在古希腊人看来,身体与灵魂是不能分割的,精神的美一定会反射在美的身体上。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
    “一方面有道德的美,一方面亦有外面形式的美,且身与心能相应,能谐和,因为相同的大模子能进入于二者之中。
    ……
    他承认所谓最美丽的就是最可爱的这句话吗?”
    可爱就是美丽,美与善统一,这也容易走入美的相对论,但是,古希腊人却不会,因为健康就是可爱,是外面的形式,是可见的直觉的判断[希腊的生活观,110],直觉不能骗人。其实,与其说希腊人将美依存于善,不如说善依存于美。
    古希腊人重视体育,当然最初不是为了美,而是生活的需要,是功能性的,海洋型的生存方式使身体在文化功能中凸现出来,或者说,身体没有在灵魂的发展中隐没,身心平衡成为人格理想,在价值观的创造中,身心平衡成为美的核心价值。
    因此,对身体的训练就是对灵魂的训练;灵魂的美一定也要通过身体的美表现出来。
    运动会成了希腊文化活动的中心舞台,把神话、建筑、雕刻、歌咏等都联结成一体。我们刚刚目睹了2008北京奥运会圣火采集仪式,对源自古希腊的体育、仪式、宗教、人体、舞蹈、诗艺等结合在一起的神圣的人性的庄严的美,一定有深刻的感动吧!
    游戏竞技场几乎集合了文化的所有领域,反过来这种运动精神又贯穿了希腊的所有领域,这就是美学上的“游戏”精神----当席勒提出美学的“游戏说”的时候,他就是把古希腊当作理想范本的。在这种美学意义上的游戏活动中,古希腊实现着人性和谐发展、身心完美统一的理想。
    在上述意义上来看古希腊的人体,才算是读懂了古希腊的人体美的一个方面:以健康的身体为中心,神圣的壮美。
    2.将性欲升华为爱情
    “从人本主义的角度,人类的性与爱不仅不是低俗的品性和行为,而且是很崇高的;不仅不是不值一提的小事,而且是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性与爱同人的自我有着极其重大的关系。如果一个社会、一种文化重视人的自我,它就会重视性与爱;如果一个社会或一种文化轻视人的自我,它就会轻视性与爱。” [李银河的性教育,网站]
    古希腊显然十分重视性爱的情色功能。古希腊流行阳具崇拜,对维纳斯和阿童尼斯的崇拜达到了最高的艺术发展水平,几乎在一切地方都有维纳斯的圣庙和祭坛,但他们还不满足于这两个从亚洲传入的爱神,而增加了不少名目,并且每一个神的历史也都是对性的热情赞歌,每一个祭司和诗人永远歌唱同一个主题—性感热情。“但是,在当时,这种性感就因为有了崇高的美而变得高尚。在古典古代,美已经成为宗教的主要内容;美被认为是神圣的,值得敬重,因为在美中看到了神性的思想显现的感性形式。”[情色艺术史,226]
    因此,对性感的热情变成了选美比赛,这就是“艺妓节日”。由“最美丽的半裸体妇女”作裁判,选手们或裸体或穿着透明的衣服,或边表演边脱,秀她们的大腿、腰部、皮肤、胸部,充满情欲地颤抖,发出诱惑人的呻吟。在希腊,艺妓受到普遍尊敬,被当作现身人间的女神。人体的美,情欲,敏感,才艺,都是浑然一体的。
    从对这样的艺妓和上述体育优胜男性的欣赏观察,古希腊创造出了完美的艺术品
    从对性欲的肉体满足发展到对欲望对象的欣赏,从对欲望对象的私秘的家庭式的占有到追捧可望而不可即的公共情人-艺妓,并从在艺术中得到的满足,希腊人对性欲满足的要求体现了向上走的倾向,发展了对“精神的爱”的要求。除了上述爱女神-艺妓,古希腊还有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同性恋。柏拉图爱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爱柏拉图,女诗人萨福与她的学生似乎每个都相爱,古希腊人往往轻视身边普通的异性伴侣,却热烈地爱同性男友,爱老师,爱学生。妇女社会地位的低下以及两性在社会生活中的隔离,无论是在社会权利上,还是在人们的观念中,男性和女性都是不平等的,而爱情只能产生在平等的双方,这个状况使得男女之间不可能产生以感情为基础的爱情。女性不是爱的对象,浪漫之爱只能是在男性之间。希腊人只好把肉体的快感与精神的快感分而求之了。
    古典艺术-“使观念形象化”
    
    在古希腊古典时期(公元前5-4世纪)创造了人类艺术史上最伟大的雕塑艺术,完美的人体艺术表现最为显著,或全裸或着装的人体健美而优雅。正是这些人体雕塑使人们尊崇古希腊的艺术为经典。
    强调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的人本主义的精神,使古希腊雕塑艺术走出了一般古代神像象征性偶像艺术的局限,立足观察生活,要求把生活的真实景象再现出来,他们开始探索人体运动的机理,抓住了处理时间这个关键因素—用再现瞬间的空间关系表现时间上的运动,创作出了有动感的人像。没有什么比米隆的这件作品更具有说服力了。
    
    图1-3 米隆的掷铁饼者
    
    理解古希腊的艺术,用美术史作家萨拉·柯耐尔“使观念形象化”来概括是最准确的。
    首先,IDEA,观念,不是所有的艺术都有的。我们熟悉苏轼评士人画时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观一马如阅天下马,是因为画表现出了马的观念,是阅尽天下马而后得出的一个关于马的理想模型,这就是观念。这个思维过程是思维的抽象过程,观察眼前的具体的事物,而得到脑子里的关于这些事物的模型。这个模型是精神世界的东西,你闭上眼睛看到了它,它来源于物质世界,又不同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一个法老不等于任何一个法老,埃及人就没有这个感觉,他们的艺术中有这个那个法老,而没有一个法老的观念。苏轼又说:“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理”就是这个观念,不过由于认识方法不同,中国人这个“理”更强调变化的规律,而古希腊的观念更接近于形。比如马,中国更重视表现其变化动势,神态意趣,而古希腊更重视其外形特征、比例尺度。
    其次,根据观念来创造艺术品,这是一种创造行为。不是按某个美女做个美女,而是按照美女的理想模型来创造出一个更完美的美女-女神。使观念存在于现实世界,可视可触,这个创造使希腊人相信观念的第一性,这个观念是精神的,但是对希腊人来说又是很现实的,是比没有理解过的物质更真实的客观真理,这就形成了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根源。
    在关于各类事物的观念之上,希腊人产生了“美”的观念。对外观的喜爱使希腊人追求一种新的价值-美,在艺术创作中到处是令人喜欢的漂亮作品,同样,对这个重要现象希腊人当然要进行理性的抽象的思维,发出了对美的本质的追问。柏拉图在《大希僻阿斯》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苏格拉底问诡辩家希僻阿斯,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希僻阿斯想当然地说,美就是漂亮小姐,苏格拉底问,漂亮的母马、竖琴、汤罐不是美的吗,希僻阿斯说,母马漂亮但不如漂亮小姐,可是,漂亮小姐比起女神来不还是丑吗。苏格拉底说,你只说了什么东西美,而我的问题是什么是美的本身,是美本身作为一种特质传递给一件东西才使那件东西变成美的。希僻阿斯理解了,马上答出:黄金,黄金作为一种要素,点缀什么都可以使其变美,苏格拉底反驳道,菲迪亚斯的雅典娜象没有黄金,难道不美吗?……在美的艺术创造的基础上,哲学家固执地追问使这些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要素,这进一步的抽象活动把“美”的观念提了出来。这个思想是使古希腊的艺术进一步从合理的进入美的领域。实际上,在柏拉图之前已经有了许多答案,比如,比例就是。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就是数;波里克利特作品以完美和谐、富有韵致著称,著名作品有“持矛者”、“束锦带的青年”等,著有〈〈法规〉〉一书,研究人体的比例关系,证明美是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和适当的比例。格言:艺术作品的成功“要依靠许多数的关系,而任何一个细节都是有意义的。”这些观念运用于艺术创造中,产生了伟大的“古典艺术”。
    这就是说,希腊的艺术是根据理想美的观念进行创造的创造艺术类型,而成为经典。希腊艺术为西方乃至全世界的艺术文明提供了古典样本,其实质可以归结为两点:人本主义的精神,和表现理想美的观念。
    综上所述,古希腊在充满挑战的航海贸易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发展了一种特有的文化,一方面崇尚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又重视观察和理解现实,人的理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强调人的平等,个体的重要性,人的重要性被客观化,不仅形成了民主政治,而且催生了“
    
    古希腊服装-近乎裸体见人
    
    人们对自己的身体的态度折射了人类对自己的态度。在这个时期,别的的民族正在用服装遮蔽自己的身体,而古希腊人却赞美着人体。古希腊服装不仅不遮蔽人体,反而加强着人体的表现,宽松垂感的面料披在健美的人体上形成健美的形态,优美的比例,优雅的动态,自然动感的线条,表现着古典美的人物形象。许多希腊雕塑留下了这样的范例。
    
    图1-4 古希腊雕塑
    下面从古典时期某些具体服装款式来认识:
    1.希顿chiton-表现人体与古典美的观念
    在古希腊,穿在身上的都叫chiton,男常服,劳动服也可简称chiton,采用的是块料横向对折包住身躯。美索不达米亚及美洲常见的原始腰织机所织的布门幅比较窄,只有30CM左右,希腊采用的悬挂式织机可织出1米以上的布料,一件chiton可以用一整块布料制作。希顿与tunic的不同在于,布幅宽,余量大, 披在人体上,宽松垂感的面料形成自然垂纹,表现出人体的美和动感;其长度方向注意比例关系,通过系腰带,形成优美雅致的黄金分割;chiton侧面不缝合,在运动中若隐若现露出肉体,是一种开放式结构的服装。希腊人最喜欢穿的常服希顿加强了人体健美形态、表现了人体与古典美的观念。
    
    
    图1-5 希顿
    chiton设计要素:
    -垂纹产生优雅动感的线条
    -腰带表示比例
    -侧线开放,人体肌肤若隐若现
    
    图1-6 多立克式希顿(Doric chiton)
    
    图1-7 艾奥尼亚式希顿(Ionic chiton)
    -采用从埃及进口的轻薄亚麻面料,更依体,产生更细腻线条。从肩至袖采用分段系扣,产生更多细节,加强女性美。
    2.希玛纯 Himation -近乎裸体见人
    公元前5世纪波斯发动的两次战争差点吞并了希腊, 受西亚奢华服装风的影响,希腊人有了穿外套的习惯, Himation是一种大披巾式裹住全身的长外套,人们利用这块长方形的布(长是宽的2-3倍)随意披裹。
    
    图1-8 希玛纯(Himation)
    但是,古希腊人崇尚简朴,穿上了Himation后男子便又不穿里边的衣服了。“卫道人士希望人们恢复古代的简朴穿着(比如斯巴达男子的简陋服装),一些著名人物标榜自己拥有高尚的自制力,日常只披着寒麻氅(即himation),那不过是一块披裹在身上的羊毛大布,他们不在其下另穿土尼短袍(tunic),古希腊人对这种着装有一个专门的词语:γυμνο ς,意指他们近乎裸体见人。苏格拉底就一贯这样穿衣,普鲁塔克记录雅典政治家福基翁(Phocion)的生平,也提到他光披一件大氅,士兵们取笑说:如果福基翁多穿了一件土尼袍,那天必定寒冷异常。希腊的道德严苛之士甚至规定按照古风,披氅和短袍下身都不允许超过膝盖,那种垂到脚上的着衣也是女人气的穿法。”[作家陈村主持的文艺沙龙“99读书人论坛”]。可见,服装确实是价值观的外化表现。
    穿Himation的希腊学者
    -这款衣服披出的是一种高贵的单纯,充满自信的谦逊,一个古希腊哲学家的形象标示了人在自然面前的一种“古典”姿态。
    Diplios和Diplodion,在Himation基础上加以变化的款式,别出心裁地在右肩上扣合,领线从两乳间斜披至左腋下,其余面料宽松自然地依人体产生垂纹,开放、优雅、简练、明晰,表现的中心还是人体的美。
    3.穿,还是不穿,都为了人体更美
    在古希腊古典时期完美的人体雕刻艺术中我们看到,人物或全裸或着装,都展现着人体的健美优雅。穿,还是不穿,都为了人体更美;穿什么,怎么穿,都只为更好地表现这个人体美。有时,穿,是为了更好地脱,遮掩可以加强裸露的效果;有时候,展现人体美不等于裸露,服装可以把人体美创造出来,遮掩加强裸露这个服装“辨证”功能在古希腊被运用得得心应手。当时一位作者这样描写著名艺妓弗丽娜的人体秀:
    “弗丽娜最出众的地方在于,她为贞节起见避开他人的目光,甚至在黑暗中诱引她情人的目光。但是,在埃雷夫辛秘密祭上,她像一个女神一样出现在寺庙门口,当着惊喜得发呆的群众的面脱去衣服”[情色艺术史,230]
    还有这样的记载,弗丽娜曾被雅典执政官公开审判,愚蠢的群众大叫着处死她,这时,弗丽娜的辩护人取下了她的纱巾和唯一的外衣,顿时,法官和群众都被惊呆了,他们被弗丽娜清丽、哀怨的美所感动,审判再也进行不下去了,因为人人都相信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圣洁的灵魂,结果她被无罪释放。流传着这样一首诗:
    神圣的形体放射出
    静谧清丽的光彩
    人群,一刹那前还在怒吼
    倏忽间,全都哑口无言
    沉醉于阿弗罗狄忒的庙宇
    人们对最美的弗丽娜的惊艳都是通过服装的遮掩、动态的展示来表现的。遮掩能够加强裸露的动感魅力,是艺术上一个规律。据传说,克拉帕特拉为了埃及不被强大的罗马消灭,她让仆人把自己卷在毯子里,呈送到凯撒面前,当毯子在脚下缓缓展开时,凯撒惊呆了,这个铁血的统治者瞬间被卡拉帕特拉迷人的气质彻底征服,不可一世的他随之便成了克拉帕特拉和埃及的忠实守卫者。如果克拉帕特拉是直接裸体地走到恺撒的面前,效果可能完全两样。
    古希腊人体艺术中是全裸还是着装,都作如是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