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学科分类结构很有意思,中国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历史地理、历史文献。近年来,中国的历史学者对这个分类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批评,最主要的集中在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分类上。有些学者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应该把原来的世界史改为外国史。“外国”太多,如何分类,又是一个难缠的问题。至于“专门史”,更是一个大杂烩。历史地理,就中国历史学科的现状看,基本上还是中国历史地理,其中人文历史地理与自然历史地理,在历史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学科分类中也是不清晰的。历史文献学,还基本上是中国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但是,“世界史”作为一门总体研究人类历史演进过程的学科,不能取消。中国史也好、外国史也好,这个分类只是按照国别史分类的方式。即使把每个国家的历史都研究透了,也未必能把握好世界整体的发展历史。中国史详中国,世界史详外国,是传统的世界史写法。现在流行的一些外国学者写的世界史,大体上也是在主要国家历史的基础上进行整合。 在这种整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三种比较重要的写法。一是文明史结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以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大文明兴衰为线索叙述世界历史。以后又有按照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等分类方式叙述世界历史的著作。一是全球史的结构,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可谓风靡一时。三是社会形态结构,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叙述世界历史。这三种写法,学术界还存在着严重的意见分歧。我的看法是,我们对于三种写法的合理内容需要加以提炼、重新整合,形成新的世界史体系,以更好地反映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在提炼、整合、创新的过程中,会有思想和理论的交锋,但是,社会形态理论、文明样式、国家和民族等问题都会在新的世界史体系中得到合理的体现,这是确定无疑的。全球史只是世界史的不同提法,有些学者最近提出全球史只研究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这大概只能算作是“专门史”的范畴。 中国的国家地位在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交往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切,对国民了解世界的需要也日益增长。现在的世界史教程销路甚广,外国学者的写的世界史在中国也十分畅销。大部头的世界史专著还是西方学者和苏联学者撰写的,有些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和冷战时代的印记。中国需要一部由本国学者写的多卷本世界史学术专著。 世界史、外国史的研究也明显不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世界史、外国史的许多青年学者依然集中关注发达国家的历史,这当然十分重要,但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太薄弱,这需要国家重点加以扶持和培养,尤其是对非洲、拉丁美洲、中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现在国家教委正在重新编制学科目录,历史学科的分类,需要我们从学科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的结合层面重新思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