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黄正林:安吴战时青年训练班纪事

http://www.newdu.com 2017-11-10 近代中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烈火似的冤仇积在我们胸口,
    同胞们的血泪在交流。
    兄弟们(有!)姐妹们(有!),你听见没有?
    敌人迫害你,群众期待你,祖国号召你,战争需要你,
    你醒,你起,拿起你的武器。
    学习工作,工作学习,
    一切为胜利。
    今天我们在青年的故乡,
    明天我们在解放的疆场。
    你看!我们旗帜迎风扬。
    你看!我们前途万里长。
    这首激情澎湃的歌词是抗战初期安吴青训班班歌,词作者是曾任安吴战时青年训练班副主任的胡乔木,谱曲的是著名音乐家冼星海。
    全国各地青年奔赴延安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卢沟桥事变。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的革命圣地,也是全国进步青年向往的地方。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成千上万的全国各地青年,怀揣着挽救国家与民族危亡和寻求革命真理的梦想,从国统区、沦陷区甚至海外千里迢迢奔赴圣地延安。据不完全统计,仅1938年通过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到延安的革命青年就有1万余人。在到延安的人群中,知识、职业、国籍、目的等都比较复杂,有一字不识的文盲,还有留学生,有产业工人,有贫农,有店东,有小贩,有军官士兵,有党部委员,有工程师,有国术家,有和尚居士,有改邪归正的土匪、娼妓,有蒙古人,有回族人,有暹罗、安南、缅甸、马来、南阳群岛和菲律宾的华侨等,有的是在国统区和沦陷区失业与失学的无家可归者。他们大多数虽然有着一颗拳拳爱国之心来到延安,但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抗日必须具备的知识并不了解,也不具备在抗日战场上作战的技能。因此,就需要对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进行必要的抗战教育来武装他们。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承担了这样的责任。
    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简称"西救会")成立于1937年4月12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指导全国青年参加抗战的群众组织,负责人是冯文彬。1937年9月,西救会负责人冯文彬、胡乔木见各地的青年争往陕北,但因陕北抗大与"陕公"(即陕北公学)容纳人数有限,以致大批青年流落在西安,认为有创办一个短期青年学校的必要,于是就开始考虑它的经费、名称、组织系统、教育内容、时间、地点等问题。当时的"西救会"还是一穷二白,会员都是些赤手空拳年龄在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青年,既不能得到政府的资助,又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参考。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西救会"几个年轻人为了对奔赴延安这些青年进行必要抗战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创办了战时青年训练班(简称"青训班")。
    从斗口村到安吴堡
    1937年10月11日,第一期开班了,名称叫"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地址选在当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创办的斗口农事试验场内。这里的条件十分艰苦,农场的房子只能做寝室,没有教室、饭堂、运动场,所有的只有一片空地罢了。第一期只有4位工作人员,培训的学员有150余人。
    第一期开班后,西安一中、二中、西安高中等市内中学的学生纷纷前来,引起了陕西省教育当局的不快。陕西省教育厅长周伯敏向国民政府告状说"青训班强占了南昌办训练班"。为了顾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局,根据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指示,决定在第一期结束后青训班搬迁到泾阳县云阳镇。云阳镇东街有一座城隍庙,路南有一旧戏楼,冯文彬、胡乔木等进行了简单修理和打扫后,就作为青训班的场所。1937年1112月,青训班的第二期和第三期就在这里举办。第二期学员379人,第三期学员700余人,学员主要是民族解放先锋队成员,也有其他进步青年、海外华侨,另有浙江余姚县的抗日流动宣传队部分青年和国统区监狱获释人员。云阳镇的条件比斗口好不了多少,时值隆冬,不但常有大北风,而且常飘雪,露天教室难于支持,那些纸糊的和草扎的宿舍墙壁门户也都摇摇欲坠了。但这些同学愿意抛弃他们本来很舒适的物质生活,冒许多险,经许多挫折来受难,不但不沮丧,而且要求延长训练时间到20天。
    随着青年到边区越来越多,云阳镇这座城隍庙容纳不下了,加之这里条件比较差,故1937年12月底,青训班从城隍庙搬迁到云阳镇北约8里路的安吴堡。这里是一座占地约120亩的古堡,由内、外城墙构成,所有的古建筑与排水系统比较完好。图书馆、学员宿舍就设在这里。青训班还有书店、救亡室、医院、邮政代办所等。
    培训了12000名抗日战士
    搬迁到安吴堡后,青训班机构与师资力量不断加强,培训规模不断扩大。"西救会"负责人冯文彬与胡乔木分别担任正副主任,冯文彬是一个从革命与战争里面锻炼出来的青年领袖,胡乔木是一个热情的青年学者。下设机构有教务处,处长刘瑞龙;生活指导处(相当于政治部),处长张琴秋;秘书处,处长郭世光;研究室,主任黄孝先;教员有陈学文、丁东放、陈宇、刘光、史行、王仲方等十余人。
    1938年1月,青训班开始在安吴堡招生。以冯文彬、胡乔木名义发出了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招生简章,规定了宗旨、课程、编制、期限、年龄、待遇等。
    为了扩大影响,该简章刊登在邹韬奋主编的进步刊物抗战上。也不是所有参加青训班的学员都得自费,对家境确实极端贫寒而坚决献身抗战工作者,有救亡团体之保证才能酌于减低。1月10日,第四期开班,原定500人的招生规模,扩大到1000余人,学员源于全国大部分省,还有部分南洋华侨和港澳同胞,学习时间延长至1个月。尽管第四期已经超额招生500名,来安吴堡青训班要求培训的人仍络绎不绝,青训班不得不在1月16日救亡周刊上刊登紧急启事:"本班第四期自本月在泾阳县安吴堡开学以来,受训青年不日即达千人之谱,不独人力物力不敷供应,即宿舍课堂亦已万难设法,且本期课程只定一月,现上课两周,后来者势不能随班听讲,故决定自本日起无论西安、云阳,一概停止招生,凡有志受训者皆请于下期再行报名"。足见青训班在当时的火爆程度。
    根据不同情况,每次招生的名额、资格都有变化。随着培训人数的增多,资格也比以前严格了,如1938年2月27日,青训班在新华日报刊登了第五期招生启事:招生名额扩大为1000人,资格更为严格,要求"教育程度至少在小学以上,体格确实健全,无任何不良嗜好,能刻苦耐劳守集体学习纪律者"才能接收为学员。第五期实际招生月1500人,加上一个职工大队500人,共计2000人。学习期限延长至1个月,也增加了2个月的班。因招生资格限制,80%以上的学员是学生,其次职工占8%,军警占3%,农民占2.5%。从第五期开始,因人数增多,成分越来越复杂,于是根据职业、年龄、性别、信仰、爱好不同,把学员编成职工、农民、妇女、儿童、艺术、游击、佛教等连队,施以不同的培训。
    1938年11月,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青训班改为训练青年干部为主的学校。培养对象改变后,青年干部训练班的招生更为严格。
    除了正常招生外,中共各地党组织还选派一些学员到青训班学习,或具有针对性开办专门培训班。1939年2月,青训班开办了青年农民干部训练队。日寇进攻晋南后,同蒲铁路全线沦陷,3000余名铁路职工退到西安,有的参加抗战工作,有的流落街头。青训班专门成立职工大队,收容流落西安的铁路工人450余人,对他们进行最低限度的军事、政治教育。
    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后,云阳镇处于国共军事摩擦前沿。1940年4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云阳、安吴等地机关撤回到边区,5月2日回到延安,改名为"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战时青年培训班在云阳2年多时间内,共举办普通青年与干部训练班14期,培训12000名战士。
    战时"文工团"
    青训班学习的课程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关于抗战的理论问题(即政治课),一是关于抗战的军事问题(即军事课)。抗战理论主要讲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民主义和社会科学等。冯文彬曾给学员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胡乔木曾讲三民主义问题。军事课程主要是造就初级军事干部,使其具备实际参加战斗与指挥战斗的技能。
    为了活跃学员的生活,青训班的生活指导处成立了一个青年俱乐部和一个青年剧团。俱乐部有一些简单的娱乐设施,一个小规模的图书馆和一个读书问答处。虽然陈设简单,内容却十分丰富。俱乐部的门口两边有大幅标语,一边是"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是"坚决拥护蒋委员长抗战到底"。娱乐设施有乒乓球案、象棋、军棋等,房子走廊和墙壁上悬挂着中外地图和中外名人言论以及各个大队的壁报,并陈设有八路军的战利品。俱乐部走廊隔五尺的光景有一个大木桩,就在那每个柱上钉着钉子,钉子上绑着铁丝,铁丝下系着一块用白纸糊了的木板,这就是图书馆的阅览桌。木板下方摆放着约2尺高的木墩,上面架着木板,就是阅读者的座位。桌子上摆放着各种救亡杂志。并设有读书问答处,帮助青训班学生解决许多不能解决的问题。
    青年剧团是由各期对戏剧有专门兴趣的学员组成,除帮助青训班做戏剧、歌咏、绘画、标语等工作外,还经常外出演出,进行救亡宣传,唱歌对于文盲的帮助更多,利用唱歌使他们认字,灌输救亡理论。在剧团里的学员与其他学员有所不同,据青训班学员徐景星回忆:"1938年五六月间,青训班组建艺术连。由各连队抽调文艺骨干,还有上海来的小流动剧团,共七八十人在青训班,艺术连是各不毕业的特殊连队,全供给制,相当于一个常设的文工团"。一是学习延安等根据地的抗日新歌,如冼星海创作的经典歌曲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谣等歌曲先由艺术连学会,再教给其他学员,而且成为艺术连的保留节目。安吴青训班班歌谱曲后,在一次全班大会上,由艺术连首次演唱,不少人为之感动得热泪盈眶。此后,会不会唱这首歌,几乎可以成为识别是否是青训班学员的一个标志。二是排演戏剧,比较有影响的有三幕话剧大丹河、三幕歌剧农村曲,尤其农村曲在青训班演出十分轰动。此外,还有独唱、独奏、快书、合唱等,每次晚会,剧团的演员人人都得出节目,因此平日里排练也是十分辛苦。为了活跃学员生活,青训班平均每个月都有一次文艺晚会,每个连队都出节目,但最好看最能代表青训班文艺水平的还是剧团的节目。
    学员受训期限虽短,但对他们影响深远。这些学员抛弃旧的生活习惯,热烈地接受新的生活;而且思想上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政治水平,把他们从封建思想和小资产阶级影响之下解放出来。有的学员初来时保留着职员、学生、文人的面目,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以做无产阶级为荣了。一些进步快的学员有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的成为党的外围组织,如第四期发展党员37人,第五期在第二次行军13天中就发展党员93人,入党积极分子103人。据统计,1938年37月,青训班共发展党员544名,比原有党员增加了12倍。随着党员的增多,在青训班连队建立了党支部,在青训班政治教育与学员的思想转化中起到了战斗堡垒作用。
    奔赴抗日前线
    有人这样说:"安吴青训班,是革命青年的大熔炉,是走向延安革命圣地的第一站,是对志愿参加革命者的第一个考场"。正是在这"第一个考场",学员的政治觉悟尤其是对抗战的认识和军事技能有了一定的提高。有的去了抗日战场,有的留在后方工作,有的被选送到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和青训班继续学习。百分之三十去了敌人后方和军队。1938年底,有2000多名青训班学员到抗日前线去服务,在华北、河南、安徽的八路军部队、游击队和民众团体里,都有青训班学生在那里工作。
    青训班还以"西北青年战地工作团"(当时简称"战工团")的名义组织学员奔赴抗日前线。1938年底到1939年初,青训班组织了7个战地工作团奔赴抗日前线。其中4个团留在晋东南,1个团去了晋西北。其余2个团冲破了敌人封锁线到达晋察冀边区。在抗日前线,"战工团"主要从事协助军队进行各种战地服务工作,如救护伤兵、打扫战场、对敌坚壁清野、改善军民关系等;协助政府进行宣传民众、组织民众、动员民众,并协助地方青年团体及民众团体工作;进行各种社会服务工作,如优待抗日军人家属,救济难民,普及教育和防空、防毒、锄奸工作等。
    安吴战时青年训练班在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培养了12000名抗日战士,他们成为活跃在抗战第一线最年轻与最活跃的战士,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安吴青年训练班两周年纪念时,毛泽东在题词中说:"带着新鲜血液与朝气加入革命队伍的青年们,无论他们是共产党员或非党员,都是可宝贵的,没有他们,革命队伍就不能发展,革命就不能胜利。"
    文章来源:《团结报》2015年6月4日第4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