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晚期罗马史研究范式的转变的思考7

http://www.newdu.com 2017-11-11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⑩伏尔泰著,梁守铿译:《风俗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08页;孟德斯鸠著,婉玲译:《罗马盛衰原因论》,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94—110页。关于启蒙思想家对吉本的影响,可参考J.波科克:《野蛮主义和宗教》(J. G. A. Pocock, Barbarism & Religion)第2卷,剑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5页以下;D.沃梅斯里著:《〈罗马帝国衰亡史〉的转型》(D. Wormersley,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剑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吉本著,戴子钦译:《吉本自传》,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35页。
    (12)吴于廑:《吉本的历史批判与理性主义思潮——重读〈罗马帝国衰亡史〉第十五、十六章书后》,《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1期。吉本的具体论点,虽然散见于其前四卷作品中,第27章讨论帝国末期的颓废氛围;第36章则有对于罗马政治衰落的总结,等等。但是,在第38、71章有总结性论述。多谢本文匿名评审专家提示。[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
    (13)吉本的书籍发表之后,引来教士大卫的强烈批评,他为此专门出版《〈罗马帝国衰亡史〉第15/16章某些段落的辩护》(Edward Gibbon, A Vindication of Some Passages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hapters of 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伦敦1779年版。
    (14)J.B.伯里:《导言》,J.B.伯里编吉本之《罗马帝国衰亡史》(E. Gibbon, 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ed. by J. B. Bury),伦敦梅休因出版社1909年版,第vii—xxi页。
    (15)J.B.伯里:《蛮族入侵欧洲:讲演集》(J. B. Bury, The Invasion of Europe by the Barbarians: A Series of Lectures),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28年版,第vi页;J.B.伯里:《罗马队北高卢统治的终结》(J. B. Bury, "The End of Roman Rule in North Gaul"),《剑桥历史杂志》(Cambridge Historical Journal)第1卷,1924年第2期,第197—201页。
    (16)H. M.郭特金:《君士坦丁与君士坦丁堡》(H. M. Gwatkin, "Constantine and His City"),J.P.惠特尼和H.M.郭特金主编:《剑桥中世纪史》(H. M. Gwatkin and J. P. Whitney, eds., The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24年版,第1页。[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
    (17)据德国学者德曼特(Alexander Demandt)的总结,各种衰亡原因达200多种,转引自K.盖林斯克著:《古典与现代交融:后现代建筑,多元文化、衰落与其他》(K. Galinsky, Classical and Modern Interactions: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Multiculturalism, Decline and Other Issues),德克萨斯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1—73页。有代表性看法,分别参考M.钱伯斯:《罗马衰亡:能够被解释么?》(M. Chambers, The Fall of Rome: Can it be Explained?),纽约1963年版;D·卡甘编:《罗马帝国的终结:衰落还是转型?》(D. Kagan, The End of the Roman Empire: Decline or Transformation?),希斯出版公司1978年版。吴柔曼曾专门撰文对钱伯斯作品进行了介绍,吴柔曼:《关于西罗马帝国灭亡原因的几种论点》,《世界历史》1983年第4期。对晚期罗马帝国的研究动态的介绍,叶民著:《最后的古典——阿米安和他笔下的晚期罗马帝国》,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8页。
    (18)L.桑代克著:《中世纪欧洲的发展和文明》(L. Thorondaike, Medieval Europe: Its Development and Civilization),乔治哈拉普出版公司1920年版,第57页。F.沃尔班克:《西部罗马帝国的衰落》(Frank W. Walbank, The Decline of the Roman Empire in the West),科比特出版社1946年版。
    (19)汤因比著,曹未风等译:《历史研究》中,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四、五部。
    (20)A.道普什著,M. G.比尔德和N.马歇尔英译:《欧洲文明的社会与经济基础》(A. Dopsch, trans. by M. G. Beard and N. MarShall,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Foundations of European Civilization),伦敦1937年版。这是一部缩译本,原作者提供了删节本。在删节的过程中他强化了原著论述的批判性和系统性。
    (21)围绕罗马因素还是日耳曼因素奠定现代欧洲制度之根基的问题,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形成了所谓罗马学派和日耳曼学派。前者主张罗马因素起主导作用,以法国学者库朗日为典型代表,他主张一切所谓日耳曼因素从文献证据来说,都是起源于罗马文明的。C.斯提芬森:《封建主义的起源和意义》(C. Stephenson, "The Origin and Significance of Feudalism"),《美国历史评论》(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第46卷,1941年第4期,第788—812页。史学史上的系统总结可参考E.汤普森著,孙秉莹、谢德风译:《历史著作史》下卷第四分册,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493页以下。
    (22)亨利·皮雷纳著,陈国樑译:《中世纪的城市》,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4页。最为简明扼要而系统的表述,则是其在德国战俘期间写作的亨利·皮雷纳:《欧洲史》(Henri Pirenne, A History of Europe),乔治·亚伦和昂温出版公司1939年版,第31—38页。对皮朗命题的最新讨论,王晋新:《皮朗与“皮朗命题”——对西方文明形成时代的重新审视》,《世界历史》2008年第3期。
    (23)亨利·皮雷纳:《穆罕默德与查理曼》(Henri Pirenne, Mohammed and Charlemagne),乔治·亚伦和昂温出版公司1954年版。
    (24)H.E.巴尼斯:《评道普什》(H. E. Barnes, "Review on Dopsch"),《美国社会学评论》(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第3卷,1938年第2期,第299—300页。
    (25)B.莱昂:《近期关于中世纪的若干反思》(B. Lyon, The Middle Ages in Recent Historical Thought),华盛顿1959年版,第1—7页。莱昂的老师卡尔·斯提芬森是皮雷纳的高足;莱昂曾经访学比利时,求教于皮雷纳之子,并写作长篇传记,B.莱昂:《亨利皮雷纳的人生与学术》(B. Lyon, Henri Pirenne: A Biographical and Intellectual life),加州大学出版社1974年版。因此他的褒奖有些过头。
    (26)艾琳·鲍埃尔:《关于转型问题的评论》(E. Power, "Review: A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