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朝出现以使 ( 使者 ) 为官名的现象之 后 , 历代王朝多有效仿 。到唐代 , “ 地方行政管 理之使职设置 , 开始有固定化的倾向” 。 [1 ] 关于 唐朝使职 , 学术界已有不少成果问世 , 但对押新 罗 、 渤海两蕃使这一使职的设立和运作及其在 唐代历史中的作用 , 目前尚无专文探讨 。李文 澜 《 “ 两蕃使” 与 “ 押某某两蕃使” 》 , [2 ] ( P206 - 208 ) 黎 虎 《唐代的市舶使与市舶管理》 [3 ] 和 《唐代缘边 政府的涉外行政事务管理权能》 等诸文章 [4 ] 虽 有涉及 , 但研究重点不在于此。 ① 为什么唐朝要 设立押新罗、 渤海两蕃使 ? 其职能有哪些 ? 担任 此使职的官员的身份特点是怎样的 ? 它实际上 起到了什么作用 ? 本文拟对上述问题深入探讨。 一 、 押新罗 、 渤海两蕃使设置的原因 正史中有关押新罗 、 渤海两蕃使的最早记 载出现于唐肃宗永泰元年 ( 765 ) , “淄青 、 平卢节 度使增领押新罗 、 渤海两蕃使” 。 [5 ] ( 卷 65 ) 淄青的 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山东省全境和河北 、 河南 、 山西 、 安徽 、 江苏的各一部分 。 唐肃宗乾元年间 ( 758 - 759 ) 侯希逸为平卢 、 淄青节度使后 , 淄青 节度开始带平卢之名 , [6 ] ( 卷 124 ) 平卢军节度使原 来所任的押奚 、 契丹两蕃使之职改由卢龙军节 度使充任 。 [7 ] ( 卷 78 ) 唐朝设立押新罗 、 渤海两蕃使的原因 , 史籍 无载 , 笔者认为当从时间选择和地理位置两方 面分析 。 首先 , 在时间选择方面 , 该使职的设立与时 局密切相关 。 “ 安史之乱” 不仅使得唐朝域内衰 落萧条 , 而且对唐罗之间的正常交往造成了障 碍 , 其中从唐肃宗乾元二年 ( 759 ) 至上元二年 ( 761 ) 之间的三年间竟无法入贡 。直到唐代宗 宝应 元 年 ( 762 ) , 新 罗 入 唐 朝 贡 才 恢 复 正 常 , [8 ] ( 卷 9 ) 渤海在 “ 安史之乱” 间也没有遣使朝贡 的历史记录 。但就渤海来说 , 宝应元年 ( 762 ) , 唐代宗才 “诏以渤海为国” , [5 ] ( 卷 219 ) 封国后的渤 海与朝廷保持了频繁的往来 。押新罗 、 渤海两 蕃使的设立 , 使得之前以都督府身份和奚 、 契丹 以及黑水 一起受平卢军节度使 ( 副使 ) 的管 辖 [6 ] ( 卷 9 ) 的渤海与 “ 君子之国” 新罗并列 , 说明了 唐朝对两属国的重视 。从唐初到代宗朝期间 , 唐朝内地经历了 “安史之乱” 的冲击 , 东北地区 也发生了百济 、 高丽相继灭亡 、 新罗统一朝鲜半 岛 、 渤海国兴起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 。曾经一 度相对稳定的东北亚地区处于一种各种政治力 量重新分化组合的微妙地步 。在这种情况下 , 基本上从 “ 安史之乱” 困扰中解脱出来的大唐帝 国着手稳定东北地区政治秩序 , 力图重新恢复 昔日统御万邦的宗主国地位也就显得尤为必 要 。 总之 , 随着 “ 安史之乱” 的平定 ( 763 ) 和渤海 国的册立 ( 762 ) , 在永泰元年 ( 765 ) 唐设立押新 罗渤海两蕃使已是时局发展所需 。 其次 , 就押新罗渤海两蕃使一职的地理位 置取向看 , 以淄青平卢节度使担任此职是最佳 选择 。 沿海各州是唐朝对外关系的重要孔道 , 可以看作是一种 “边州” 。 [4 ] 今山东半岛天然港 口较多 , 地理位置接近渤海 、 朝鲜半岛以及日 本 , 历史上是上述国家和地区与中原王朝海上 往来的重要交通枢纽 。 “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 道” 即唐朝七条通 “四夷” 的路线中仅有的两条 海路之一 。 [5 ] ( 卷 43 ) 隋唐两朝伐高丽都曾利用山 东半岛的港口发兵 ; 开元年间渤海 “寇登 州” 事件 ① 也是利用了海路便捷的条件 。隋唐 时期的新罗 、 日本等国人来华实际上亦多走此 道 。 入唐者在登州或者莱州登陆 , 然后辗转西 行抵达长安 。 [9 ] 所以 , 基于地理位置方面的便利 条件 , 唐朝任命平卢淄青节度使兼任押蕃使 , 可 对入唐蕃国人就地管理保护 。 这是唐朝统治者 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 , 采取适当措施 , 重振昔 日 “ 万邦之主” 地位的重大举措 。 ① 《资治通鉴》 卷 213 “ 九月乙巳” 条载 : “ 开元二十年 ( 732 ) 年 , 勃海 王武艺遣其将张文休帅海贼寇登州 , 杀刺史韦俊。 ” 二 、 押新罗 、 渤海两蕃使的职能 平卢淄青属河南道 。开元时天下分为十 道 , 每道由郎中员外郎掌领州县户口之事 , “ 任 土所出而为贡赋之差” 。其中河南道郎中员外 郎的职能之一是 “ 远夷则控海东新罗 、 日本之朝 贡焉 。 ” [10 ] ( 卷 3 ) 可见 , 押新罗 、 渤海两蕃使之职 , 当是唐政府将河南道的郎中员外郎管理 “远夷” 的职能分离出来 , 为加强对蕃国的贡献和其他 交涉事务专门设立的 。 从中我们更可以清楚唐 朝对于加强与海外诸蕃国交往的重视 。考诸史 籍 , 押新罗 、 渤海两蕃使的职责大约有以下几个 方面 : 其一 , 负责一定的外交和有关属国事务的 管理 。 唐文宗开成三年 ( 838 ) 三月 , 新罗王遣使 入唐 , “ 遗淄青节度使奴婢 。帝闻之 , 矜远人 , 诏 令归国” 。 [8 ] ( 卷 10 ) 由上述事例可以看出 , 兼任押 新罗渤海两蕃使的淄青节度使实际上担负着沟 通新罗和唐朝廷的职责 : 负责接待使者 , 向朝廷 汇报情况 , 并传达朝廷的态度 。从淄青上岸的 新罗 、 渤海人受到设于登州的新罗馆和渤海馆 的接 待 。登 州“城 南 街 东 有 新 罗 馆 、 渤 海 馆” , [11 ] ( 卷 2 ,P222 ) “ 新罗馆是由唐朝官方为专门接 待来自新罗的官方使节而设置的机关” 。 [12 ] 既 然如此 , 那么由押新罗 、 渤海两蕃使来负责新罗 馆 、 渤海馆的运作当无疑义 。长庆元年 ( 821 ) 三 月 , 押新罗渤海两蕃使薛平上奏称 : 应有海贼劫掠新罗良口 , 将到当管登 莱州界及缘海诸道卖为奴婢者 。伏以新罗 国虽是外夷 , 常禀正朔 , 朝贡不绝 , 与内地 无殊 。 其百姓良口等常被海贼掠卖 , 于理 实难 。 先有制敕禁断 , 缘当管久陷贼中 , 承 前不守法度 , 自收复以来 , 道路无阻 , 递相 贩鬻 , 其弊尤深 。伏乞特降明敕 , 起今以 后 , 缘海诸道应有上件贼劫卖新罗国良人 等一切禁断 。 请所在观察使严加捉搦 。如 有违犯 , 便准法断 。 此奏得到唐穆宗批准 。 [7 ] ( 卷 86 ) 上述材料表明 , 新 罗人被掠卖为奴的情况在薛平任平卢军节度使 ( 819 年 ) 之前即已出现 。由于当时平卢淄青在 割据的李师道控制之下 , 所以朝廷的禁令未被 理会 。 薛平刚一上任就对此问题提出解决 , 说 明关注新罗人被贩卖为奴的现象是两蕃使的职 责所在 。 押新罗 、 渤海两蕃使的职责还包括给由平 卢淄青进入唐境者发放过所 。 过所是行人经过 唐朝关 、 津的书面证明 , 由政府有关部门出具 , 行人需要申请 。 ① 由淄青入唐者的过所由押新 罗 、 渤海两蕃使审批 , 申请者不仅限于新罗 、 渤 海人 , 还包括其它国的入唐者 , 日本僧人圆仁的 入唐经历即证明这一点 。据 《入唐求法巡礼行 记》 记载 , 过所的申请过程是 : 首先向登岸所在 的 ( 文登 ) 县衙申请 “公验 ( 公牒 ) ” , 申请者拿着 此申请者的身份证明再向 ( 登 ) 州府申请 ; 登州 府受理后再向上级部门即兼任押新罗 、 渤海两 蕃使的淄青节度使汇报请示 ; 两蕃使在颁给公 验的同时把此情况向皇帝报告 , 申请公验之事 才算了结 。可见 , 两蕃使是公验发放的最终决 定者 。 两蕃使这种在外交和蕃国事务中的地位 和作用体现了唐朝中央政府对于公验审批程度 的严密 , 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 也表明唐朝 处理外交 、 宗蕃关系方面制度的健全和条理化 。 由于 “ 种种的需要使得东亚各国 、 各民族接近中 国 , 加入中国的世界秩序中 , 因此 , 中国所确定 的秩序并不是由于中国的征服和强制而片面强 加于人的。 ” [13] ( P7 ) 唐朝设立押新罗、 渤海两蕃使 对蕃国入唐者进行管理 , 也正是在这种有序政治 框架下重建东亚政治秩序措施的进一步延伸。 ①有关情况 , 可以参见程喜霖 : 《吐鲁番与敦煌所出唐代正副过所》 , 载 《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集》 , 北京 :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6 年 ; 程 喜霖 : 《论唐代关津与过所的关系及其国防治安功能》 , 《湖北大学学报 ( 哲社版 ) 》 ,1999 年第 2 期。 ②详细情况可参见 《旧唐书》 卷 124 《 李正己传》 、 附 《李纳传》 、 《 李师古传》 、 《 李师道传》 。 其三 , 负责唐朝与诸蕃国的陆路或海路运 输贸易 。 押新罗 、 渤海两蕃使经常冠以 “陆运” 或 “ 海运” 的称号 。 [6 ] ( 卷 124 、 卷 12 、 卷 13 ) 海运押新罗渤 海两蕃使 “负责山东与辽东和朝鲜口岸的岸口 贸易 、 海道运输以及国事往来事务” , [14 ] 说明两 蕃使还负有经济方面的职能 。 李正己时 , “货市 渤海名马 , 岁岁不绝” 。 [6 ] ( 卷 124 ) 李师古以海盐与 淮西的吴少诚大作牛皮鞋材生意 , [15 ] ( 卷 236 ) 史称 “郓 与 淮 海 竞 , 出 入 天 下 珍 宝 , 日 月 不 绝” , [16 ] ( 卷 780 ) 通过海陆贸易 , 李正己家族积聚了 巨额财富 , “ 军资给费 , 优赡有余” 。 [6 ] ( 卷 48 ) 可以 说 , 李氏家族通过任陆运海运押新罗 、 渤海两蕃 使的机会大力发展与外界的贸易 , 积聚起巨额 财富 , 构成维持其长期割据的坚实经济基础 。 力图中兴的唐王朝为消除李氏家族的割据付出 了沉重的代价 。 ② 唐文宗开成元年 , 陈君赏上奏 “ 渤海将到熟铜 , 请不禁断” [17 ] ( 卷 999 ) , 仍是因为 两蕃使负有管理海路贸易的职能 。 三 、 押新罗 、 渤海两蕃使的人选问题 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押新罗 、 渤海两蕃使的人选问题 , 也就是平 卢淄 青 节 度 使 的 人 选 问 题 , 二 者 基 本 上 一 致 。 [14 ] 唐代此职的安排任命经历了一个变化过 程 , 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 , 从代宗永泰元年 ( 765 ) 到宪宗元 和十四年 ( 819 ) , 是李正己家族的割据时期 。 “ 安史之乱” 平息后 , 代宗曾象征性地任命 “郑王 邈为平卢 、 淄青节度大使” , [6 ] ( 卷 11 ) 随后不得不 就地任命掌该地实权的李正己担任是职 。此 后 , 唐朝曾一度令李希烈兼淄青 郓登莱齐等 州节度支度营田 、 新罗 、 渤海两蕃使 , 以消除李 正己割据 ; [6 ] ( 卷 145 ) 李师古去世时 , 唐宪宗也企 图趁机收回对平卢淄青控制权 , 任命建王李恪 为 “ 平卢军淄青等州节度营田观察处置 、 陆运海 运 、 押新罗渤海两蕃等使” ; [6 ] ( 卷 13 , 卷 175 ) 均没有 收到实质性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 , 在李氏家族 割据平卢的 55 年中 , 渤海向唐派出的朝贡使者 至少有 38 批次 , 新罗至少有 18 批次 。 [17 ] ( 卷 972 ) 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 , 在李氏家族割据平卢淄 青的数十年中 , 在涉及到朝廷与属国之间交往 上 , 平卢淄青节度使兼任的押新罗渤海两蕃使 发挥着基本的沟通职责 , 平卢淄青并非独立于 唐朝之外 。 国外有学者所认为的李氏家族割据 时期 , 平卢 、 淄青在 “事实上维持小王国体制” 的观点 [18 ] ( P165 ) 是错误的 。 第二阶段 , 从宪宗元和十四年 ( 819 ) 到僖宗 中和二年 ( 882 ) 。唐朝在平定李师道割据之后 收回了对于平卢 、 淄青的控制权 , 擢己选之人为 任 , 节度使之下甚至是县级以下官员的任命权 也收归中央 。 ① 笔者在参照吴廷燮 《唐方镇年 表》 [19 ] 的基础上并结合正史中有关记载将有关 任平卢淄青节度使者进行了排列 ( 见附录 ) 。从 所列内容来看 , 在这一阶段出任平卢淄青节度 使 ( 押新罗 、 渤海两蕃使 ) 的官员大多为从中央 政府高官里面选派 。 平卢淄青在管辖权回归朝 廷之前已经比较富庶 , 而且登州 、 莱州仍是和日 本以及唐朝的藩属国新罗 、 渤海之间海路交往 的必经之路 , 所以在兼任押新罗 、 渤海两蕃使的 平卢 、 淄青节帅选官问题上 , 唐朝给予了高度重 视 。 中央任命的节度使也大多尽忠于朝廷 , 如 薛平不仅把辖境内的贩卖新罗人为奴婢的现象 上奏朝廷 , 请求禁断 ; 而且对于境内的反叛也毫 不留情地镇压 , [6 ] ( 卷 16 ) 。王承元任平卢节度使 之前 , 朝廷的 “均输盐法未尝行于两河 , 承元首 请盐法 , 归之有司” , 王上任后 , “ 、 郓诸镇 , 皆 禀均输之法 。 ” [6 ] ( 卷 124 ) 标志着平卢淄青的政治 经济纳入和朝廷一体化的道路 。 ① 《旧唐书》 卷 17 下 《文宗本纪下》 载 : 淄青观察使王彦威请停管内县丞一十九员 , 从之。 ②据 《旧五代史》 卷 9 《 梁末帝本纪中》 : 五代时梁仍由平卢淄青节度使兼领押新罗渤海两蕃使。 ③杨 于 821 年被任命代替薛平 ( 819 - 825 年在任 ) , 原因不详。 第三阶段 , 从中和二年 ( 882 ) 一直到唐亡 , 在任命平卢节帅的问题上 , 朝廷政令不由己 。 史载 “自巢 、 让之乱 , 关东方镇牙将 , 皆逐主帅 , 自号藩臣 。 ” [6 ] ( 卷 164 ) 中和元年十月 , “ 青州军乱 , 逐节度使安师儒 , 立其行营将王敬武为留后” ; 敬武死后 , 其子王师范自称留后 , 继续掌控平卢 政局 ; 在平定黄巢起义的过程中 , 朱全忠势力崛 起 , 逐步控制了朝廷 。 王师范投降朱全忠后 , 平 卢节度使先后由受朱全忠信任的王重师 、 韩建 担任 。 [20 ] ( 卷 19 , 卷 15 ) 在这一阶段中 , 史书中少有押 新罗 、 渤海两蕃使的记载 , 其原因 , 可能也与新 罗此时国内动乱频频 , 渤海也 “恃其富强 , 而侮 唐之衰颓 , 遂缺朝贡之礼” 有关 。综上 , 押新罗 、 渤海两蕃使之职在唐末很可能已经不被重视 。 但是由于政治交往的需要 , 此职直到五代前期 一直存在 。 ② 押新罗 、 渤海两蕃使的设立 、 运作反映出了 唐朝国祚中期以后力图重新崛起 、 构建新的东 亚政治秩序 , 恢复大国雄风的信心 ; 而其受重视 的程度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唐朝本身以及新 罗 、 渤海两国的国势兴衰情况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