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东北地方史:高句丽的兴亡史2

http://www.newdu.com 2017-11-11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二、高句丽的扩张及其对辽东的统治
  
    (一)高句丽向外扩张:
    高句丽在政权建立后虽然很早就有了王,但这个
    王,在早期与随时面临罢免甚至被杀的扶余人的王类似,不是真正的国家君主。
    从
    《三国志》
    的记载来看,
    西汉时期的高句丽还是隶属于汉玄菟郡高句丽县的一
    个部族,由“高句丽令主其名籍”
    《三国志高句丽传》
    ,而且从玄菟郡领取作为中
    国地方官应有的按品级的官服。高句丽政权的高官号“主簿”
    ,正是中国县级官
    员的称号,
    也证明高句丽政权作为中国地方政权而存在,
    是中国汉朝在东北地区
    的基层行政组织。高句丽祠“灵星”
    ,是因为执行西汉政府“郡国县立灵星祠”
    (
    《史记
    .
    封禅书》
    )的规定,充分体现其作为基层组织的性质。可知在当时,高
  
  
    9
    句丽与真正的国家相去甚远。
    魏晋以后,借中原战乱之机,高句丽的势力迅速发展。而其作为一个政权
    与中原政权发生的最早的大规模冲突是在三国时期的毋丘俭之役。
    此时的高句丽
    已经进入国家形态。
    由此可以知道,
    高句丽国家的形成应该是东汉末期的事
    (约
    为公元
    2
    、
    3
    世纪之间)
    。
    另外,最初的高句丽国家的统治中心在今天中国吉林省的集安与辽宁省的
    桓仁一带,
    与韩半岛的关系不大。
    高句丽由汉玄菟郡高句丽县统治下的部族向国
    家过渡,
    与高句丽的势力进入韩半岛,
    大约都是在公元
    2
    世纪
    (韩半岛上正式形
    成国家也不早于公元
    2
    世纪。
    可以肯定的是,
    高句丽由前国家形态向国家过渡的
    过程至公元
    3
    世纪已基本完成。
    高句丽因先后受到曹魏与前燕的连续打击,西向发展受阻,于是转而向韩
    半岛北部拓展,
    逐渐取代原中原王朝所设立的郡县
    (汉武帝灭卫氏朝鲜设立乐浪、
    真番、
    临屯、
    玄菟等四郡以后,
    韩半岛北部大同江流域一直是中国设立的郡县的
    统治区)
    。
    427
    年长寿王迁都平壤以后,高句丽长期与百济、新罗争夺领土。由于统
    治层采取了较为正确的战略(在高句丽发展的后期,其统治中心进入韩半岛后,
    高句丽对中原王朝的朝贡关系不仅未受到削弱,
    反而得到加强。
    从而得以集中实
    力打击其在半岛上的敌人)
    ,高句丽由是逐渐强盛,蚕食了中原王朝在东北及半
    岛上的郡县统治区,
    最终成为西至今中国吉林、
    辽宁两省东部,
    东达韩半岛大同
    江流域以南的区域强国。
    高句丽对外征服的历史开始于公元前
    37
    年,夫余人朱蒙(又作邹牟王)起
    初建都于纥升骨城(今辽宁省东部的桓仁满族自治县五女山城)
    。朱蒙建国后,
    沸流国(在今富尔江流域)来降。公元前
    32
    年,又发兵征服长白山高句丽东南
    (约在今朝鲜慈江道一带)
    。公元前
    28
    年,再以武力攻灭北沃沮(今图们江流
    域)
    。开始了其作为一名东北地区较强大部落酋长(该部落最初成为汉朝郡县体
    制中的行政单位,
    并在随后的几百年中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割据一方的王国)
    的历
    史。
    瑠璃王(朱蒙子,名类利)时,因先受夫余、鲜卑攻击,将王城由纥升骨城
    迁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
    ,又开始发兵侵梁貊(今太子河上游)
    。公元
    22
    年亲 
    率兵攻夫余,杀其王带素,将来投的万余名夫余人安置国内。接着,公元
    26
    年
    又通过兼并盖马国(所谓国,实际上是一个部落,在今朝鲜狼林山脉地区)
    ,杀
    其国王,收其地为郡县。邻近的句茶国王同年举国来降。
    公元
    53
    年,宫继位(称太祖大王,或曰国祖王)
    ,隔两年攻取东沃沮(亦
    称南沃沮,在今朝鲜咸镜南、北道)
    ,后又攻取东涉(今朝鲜江原道)一部分地
    区,拓地至日本海,并迫使夫余称臣纳贡。为占有人烟稠密、物产富庶的辽东地
    区,宫及以后诸王对辽东地区扩张,先后受到东汉王朝、公孙氏、曹魏、慕容氏
    的多次打击,有几次几濒临灭亡。
    313
    年,
    高句丽攻取了汉朝属地乐浪郡,
    但向南进一步的发展也受到强大阻
    力。
    369
    年发兵
    2
    万侵百济败还,百济于
    371
    年倾全国之力发兵北上,围平壤
    城,故国原王(名斯由,亦曰钊)出城拒战,中矢身亡。自宫以后至此约
    200
    年间,高句丽在发展中再度受挫。
    为了重振基业,丘夫(小兽林王)继位后,将其主要精力用于内政:倡导从
    中原引入的佛法,统一思想;再建学校。经过十余年的治理,经济有了发展,军
    事实力增强。
    384
    年伊连(故国壤王)为王,次年又开始向外发展。特别是谈德
    (一名安,
    称广开土王,
    又名好太王)
    即位后,
    对邻近民族和地区进行兼并战争。
    公元
    427
    年,第
    20
    代王长寿王高巨连将都城迁徙到今天朝鲜境内的平壤地区,
    这也是今天的韩国将高句丽视为自已历史的原因。
    (二)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国周边的政权
    一般和中原王朝保持着宗藩关系,
    高句丽也不例外。
    据日本学者田中俊明的统计,
    公元
    32
    年至
    666
    年的
    643
    年中,高句丽向中原历代王朝朝贡总计
    205
    次。其
    中,
    32
    ~
    423
    年的
    391
    年时间里,朝贡仅有
    17
    次,平均
    23
    年才发生一次。而
    423
    ~
    666
    年共朝贡
    188
    次,平均
    1.3
    年一次。
    (注: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
    高句丽的历史前期,
    其隶属于汉王朝的隶属性十分强,
    并不需要向中原王朝朝贡,
    在早期,其甚至不具备这样的资格。而在东汉末年以后,中原处于分裂中,此时
    高句丽政权已初具规模,
    但中原的混乱使其没有朝贡的具体对象而不需要经常性
    的朝贡。
    后期由于北魏这样的北方中原强大政权的建立,
    出于政治与经济等多方
    面的原因,高句丽遂大大增加了朝贡的频率与次数。
    )
    虽然高句丽内部政治组织在向国家演进,
    但在其步入国家之初,
    其性质却仍
  
  
    11
    是中国地方行政组织。
    从南北朝至隋唐,
    中国历代王朝对高句丽的封号总是带有
    地方行政机构长官的性质,
    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早在公元
    4
    世纪中叶,
    前燕就已
    经封高句丽王为营州刺史。
    自此之后,
    历代高句丽王一直承袭着都督营州诸军事、
    都督营平二州诸军事、都督辽海诸军事等具有行政管辖权的官职。自
    435
    年以
    后,
    历代高句丽王还经常带有领护东夷中郎将、
    领护东夷校尉的头衔,
    表明中央
    授予其代表中央政府管辖东北各少数民族的权力。
    这一切,
    都明显反映着高句丽
    政权作为中国中央王朝地方行政组织的特性。
    此时的高句丽绝不是拥有主权的独
    立国家。
    随着高句丽国家的发展与成熟,
    高句丽作为中国的地方政权,
    独立性也越来
    越强,
    中央王朝对高句丽政权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变化。
    自
    6
    世纪末期开始,
    中央
    已不再授予高句丽王具有地方行政管辖权的官职,
    而是改授大将军、
    上开府仪同
    三司、
    上柱国等散官与勋官,
    这表明中国中央王朝对作为其地方政权的高句丽的
    独立倾向十分不满,
    已开始不再授予其管辖东北各地的权力。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
    府的这种矛盾不断升级,最终演变成隋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下边我们就把高句丽与前燕到后周之间的关系简单列举如下:
    高句丽与前燕的关系
    :
    据《晋书》记载:咸康七年,“(慕容)皝迁都龙城。率劲卒四万,入自
    南陕,以伐宇文、高句丽。高句丽王钊谓皝军之从北路也,乃遣其弟武统精锐五
    万距北置,躬率弱卒以防南陕。翰与钊战于木底,大败之,乘胜遂入丸都,钊单
    马而遁。皝掘钊父利墓,载其尸并其母妻珍宝,掠男女五万余口,焚其宫室,毁
    丸都而归。明年,钊遣使称臣于皝,贡其方物,乃归其父尸。”后来“慕容恪攻
    高句丽南苏,克之,置戍而还。三年,遣其世子儁与恪率骑万七千东袭夫余,克
    之,虏其王及部众五万余口以还。”
    到慕容儁统治时期:
    “高句丽王钊遣使谢恩,贡其方物。儁以钊为营州诸军
    事、征东大将军、营州刺史,封乐浪公,王如故。”
   
  
    12
    “盛率众三万伐高句骊,袭其新城、南苏,皆克之,散其积聚,徙其五千余
    户于辽西。”
    北魏与高句丽的关系
    :
    据《北史》记载:北魏太武帝时,高句丽国王钊曾孙“琏始遣使者诣安东,
    奉表贡方物,并请国讳。太武嘉其诚款,诏下帝系名讳于其国。使员外散骑侍郎
    李敖拜琏为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东夷中郎将、辽东郡公、高句丽王。
    敖至其所,居平壤城,访其方事,云:去辽东南一千余里,至栅城,南至小海,
    北至旧夫余,
    人户参倍于前魏时。
    后贡使相寻,
    岁致黄金二百斤、
    白银四百斤。
    ”
    北齐与高句丽的关系:
    “大统十二年,遣使至西魏朝贡。及齐受东魏禅之岁,遣使朝贡于齐。齐文
    宣加成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领东夷校尉、辽东郡公、高丽王如故。”
    “成死,
    子汤立。
    乾明元年,
    齐废帝以汤为使持节、
    领东夷校尉、
    辽东郡公、
    高丽王。”
    北周与高句丽的关系
    :
    周建德六年,汤遣使至周,武帝以汤为上开府仪同大将军、辽东郡公、辽东
    王。隋文帝受禅,汤遣使诣阙,进授大将军,改封高丽王。自是,岁遣使朝贡不
    绝。”
    (三)高句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
    从邑落有豪民,名下户皆为奴仆来
    看,夫余人与秽人、貊人之间还缺乏心理认同,夫余人与秽人、貊人的关系是征
    服民族与被征服民族的关系,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才剥夺了被征服者当兵的权
    力,而不得不诸加自战。据《三国遗事》引《古记》的记载,夫余人于公元前
    59
    年东迁,朱蒙所部自夫余国中分出是公元前
    37
    年,夫余人与所迁入地区的原
    居民秽人、貊人,在仅仅
    22
    年的时间里,也不可能完成民族融合。也就是说,
    朱蒙所部包含着三个民族。
    但在朱蒙所部南下的过程中,
    因为战争的需要,
    朱蒙
    所部夫余人与秽人、
    貊人之间原有的统治民族与被统治民族的界线渐渐消失,
    共
    同成为朱蒙政权所依靠的力量,
    共同构成统治集团。
    琉璃明王三十三年,
    王命乌
    伊、
    摩离,
    领兵二万西伐梁貊,
    以秽人与貊人组成的部队出征另一支貊人
    ——
    梁
    貊
    ,
    说明随朱蒙迁徙的秽人与貊人已成为高句丽政权的重要军事力量,与在夫余
    国内秽人、
    貊人不能当兵是完全不同的,
    这标志着在朱蒙所部内,
    夫余人与秽人、
  
  
    13
    貊人已经开始结合成新的政治共同体了。
    主要的官员
    :
    据
    《北史》
    记载:
    高句丽把国内分为五族,
    有消奴部,
    绝奴部,
    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一曰内部,一名黄部,即桂娄部也;二曰北部,一名
    后部,即绝奴部也;三曰东部,一名左部,即顺奴部也;四曰南部,一名前部,
    即灌奴部也;五曰西部,一名右部,即消奴部也。王族应该属于桂娄部。
    官员共分为“大对卢、太大兄、大兄、小兄、竟侯奢、乌拙、太大使者、大
    使者、小使者、褥奢、翳属、仙人十二等,分掌内外事。其大对卢则以强弱相陵
    夺而自为之,不由王署置。复有内评、五部褥萨。人皆头著折风,形如弁,士人
    加插二鸟羽。
    贵者,
    其冠曰苏骨,
    多用紫罗为之,
    饰以金银。
    服大袖衫、
    大口裤、
    素皮带、
    黄革履。
    ”
    其置官,
    有对卢则不置沛者,
    有沛者则不置对卢。
    王之宗族,
    其大加皆称古雏加。涓奴部本国主,今虽不为王,适统大人,得称古雏加,亦得
    立宗庙,祠灵星、社稷。绝奴部世与王婚,加左雏之号。诸大加亦自置使者、皂
    衣先人,名皆达于王,如卿大夫之家臣,会同坐起,不得与王家使者、皂衣先人
    同列。其国中大家不佃作,坐食者万余口,下户远担米粮鱼盐供给之。
    税,布五疋、谷五石,游人则三年一税,十人共细布一疋。租,户一石,次
    七斗,下五斗。
    法律
    :其刑法,叛及谋逆者,缚之柱,爇而斩之,籍没其家;盗则偿十倍,
    若贫不能偿者乐及公私债负,
    皆听评其子女为奴婢以偿之。
    用刑既峻,
    罕有犯者。
    无牢狱,有罪,诸加评议便杀之,没入妻子为奴婢。
    文化
    :书有《五经》、
    《三史》、
    《三国志》、《晋阳秋》。乐有五弦、琴、
    筝、筚篥、横吹、箫、鼓之属,吹卢以和曲。好歌舞,常以十月祭天。据《三国
    志》记载:
    “汉时赐鼓吹技人,常从玄菟郡受朝服衣帻,高句丽令主其名籍。后
    稍骄恣,不复诣郡,于东界筑小城,置朝服衣帻其中,岁时来取之,今胡犹名此
    城为帻沟溇。沟溇者,句丽名城也。”另据《旧唐书东夷传》记载:
    “俗爱书籍,
    至于衡门厮养之家,各于街衢造大屋,谓之局堂,子弟未婚之前,昼夜于此读书
    习射。其书有《五经》及《史记》、《汉书》、范晔《后汉书》、《三国志》、
    孙盛《晋春秋》、《玉篇》、《字统》、《字林》;又有《文选》,尤爱重之。”
    风俗
    :
    每年初,
    聚戏浿水上,
    王乘腰舆,
    列羽仪观之。
    俗洁净自喜,
    尚容止,
    以趋走为敬。
    拜则曳一脚,
    立多反拱,
    行必插手。
    俗尚淫,
    不以为愧,
    俗多游女,
  
  
    14
    夫无常人,夜则男女群聚而戏,无有贵贱之节。有婚嫁,取男女相悦即为之。男
    家送猪酒而已,无财聘之礼;或有受财者,人共耻之,以为卖婢。其俗作婚姻,
    言语已定,女家作小屋于大屋后,名婿屋,婿暮至女家户外,自名跪拜,乞得就
    女宿,如是者再三,女父母乃听使就小屋中宿,傍顿钱帛,至生子已长大,乃将
    妇归家。死者,殡在屋内,经三年,择吉日而葬。居父母及夫丧,服皆三年,兄
    弟三月。
    风初终哭泣,
    葬则鼓舞作乐以送之。
    埋讫,
    取死者生时服玩车马置墓侧,
    会葬者争取而去。信佛法,敬鬼神,多淫祠。金银财币尽于厚葬,积石为封,亦
    种松柏。
    (四)好大王碑:
    全称《高丽好大王碑》
    ,又称《广开土王境平安好大王碑》
    。
    东晋安帝义熙十年
    (414)
    九月廿九日,长寿王率群臣百姓为其父广开土境平安好
    太王下葬并建立此碑,
    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了。
    它一直矗立在中国吉林省
    集安市东郊。经历了高句丽都城迁徙,由兴盛到衰亡,郡国变幻、朝代更迭,逐
    渐被湮没在长白山下的荒烟蔓草之中。
    清光绪三年
    (1877)
    ,
    桓仁设治,
    书启关月
    山发现好太王碑于通沟河畔、禹山脚下,手拓数字,分赠同好。好太王碑的重新
    发现拉开了好太王碑捶拓、保护、研究的序幕。百余年来,中外学者先后到通沟
    调查研究,
    著书撰文,
    使好太王碑研究成为高句丽历史与考古研究的一个重要课
    题。好大
    王碑
    是高
    句
    丽第
    十九
    代王
    广开
    土
    境平
    安好
    大王
    的墓
    碑
    ,东
    晋安
    帝义
    熙十
    年
    (
    公
    元
    414)
    ,
    高句
    丽第
    二十
    代
    长寿
    王为
    纪念
    第十
    九
    代王
    而建。
    十九
    代王
    名淡
    德,号
    永乐
    太王
    ,溢
    广开
    土
    境平
    安好
    大王
    ,故
    此
    碑俗
    称永
    乐太
    王碑
    或好
    大王
    碑
    。高
    6
    米
    ,纵
    612
    厘米,横
    185
    厘米,
    44
    行,行
    41
    字。
    四面
    环刻,东南
    为正
    面,碑
    文阴
    刻,共
    四
    十四
    行,满
    四十
    一字
    ,计一
    千
    七百
    七十
    五字。碑文
    首先
    纪述
    高句
    丽建
    国
    神话,称出
    自北
    无余
    的第
    一代
    国王
    邹牟
    王是“天
    帝
    之子
    ”母
    河伯
    女郎
    剖
    卵降
    出生
    子;然后
    称
    颂永
    乐太
    王攻
    掠六
    十四
    城和
    一
    千四
    百多
    个村
    庄的
    业
    绩,最
    后刻
    记三
    百三
    十户“
    国
    烟
    ”
    和
    “
    看
    烟
    ”
    ,
    即
    守
    墓
    奴
    的
    摊
    派
    情
    况
    。
    此
    碑
    发
    现
    一
    个
    世
    纪
    后
    ,
    中
    外
    学
    者就
    碑的
    发
    现
    、历
    史
    、文
    字考
    释等
    方面
    进
    行讨
    论和
    研究
    ,逐
    渐
    形成
    了专
    门
    的
    研
    究
    学
    科
    ,
    是
    高
    句
    丽
    历
    史
    与
    考
    古
    的
    一
    个
    重
    要
    分
    支
    。
    另
    外
    此碑书法似
    隶似楷,
    有秦诏版遗意。
    方整纯厚,
    气静神凝,
    遒古朴茂,
    属笔势宽绰高美一宗。
    与东汉诸碑刻隶书相比,别具风格,故此碑名冠古今。也
    是书
    法史
    上的
    珍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