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亲缘关系1

http://www.newdu.com 2017-11-11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在高句丽政权的归属方面,
    大体存在两种观点:
    一是有人认为高句丽政权是
    中古代的一个地方政权,
    一是有人认为高句丽是朝鲜的一个地方政权。
    上述两种
    不同的观点是目前研究高句丽问题经常遇到的问题,
    不同学者持不同的看法。
    但
    是,
    在研究高句丽的有关民族问题时,
    首先应该明确在高句丽政权建立之前我国
    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某些历史地理情况。其具体内容如下
    :
    1.
    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
    自有文字时起,
    东北作为一个地区就已载入典籍。
    最早把东北载入典籍,
    当
    推《尚书·禹贡》,把远古中国划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盖今辽宁省
    西部地区;
    ″青州″则把今辽宁南部主要是辽东半岛置于州的辖境之内。
    相传″
    九州″为禹治水后所设,
    而舜又析″九州″为″十二州″,
    其中分冀州″东北″
    为幽州,
    即辽宁北镇以西地区简称辽西;
    分青州″东北″为营州,
    即今北镇以东
    地区称辽东。辽西东之分,大抵以今辽河为限隔。除《禹贡》,还有《尔雅·释
    地》、
    《周礼·职方》及《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书,都做了相类似的记载。其
    实,
    所谓″九州″、
    ″十二州″之设,
    反映了当时春秋战国之际或稍晚人们的地
    理概念。
    由此可见,
    至少在春秋战国之际,
    在人们的地理概念中,
    已把今辽宁省
    境分别概括在冀州、青州、幽州、营州的辖境之内。
    据《史记·五帝本记》载:早在舜时,北方朝贡的民族有″山戎、北发、息
    慎″。
    息慎即肃慎,
    在尧舜时代就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间。所以,
    周继承了尧舜时
    的遗产,称:″隶慎、燕、毫,吾北土也。″周时,肃慎继续朝贡,孔子曾亲眼
    见过其贡品――楛矢石砮,并为陈国惠公做了鉴定。
    《山海经·大荒北经》也有
    关于肃慎的记载″东北海之外,
    大荒之中,
    有山名曰不咸,
    有肃慎氏之国。
    ″不
    咸即今长白山,
    肃慎族居于长白山地区又得到了确证。
    以上所证,
    已超出冀州等
    四州的地理概念,
    把它扩展至白山黑水即相当今之吉林、
    黑龙江两省之境。
    此时,
    因无明确的行政区划,
    仍以方位″东北″代称本地区,
    同时,
    又把民族作为地区
    的代名称。

    东北正式有了本区域名称,是到了战国时期,与燕国在此设郡联系在一起。
    燕国处北方,
    经常遭到强敌东胡的内侵。
    昭王时,
    始筑长城,
    几乎把现今辽宁省
    全境括在长城以内,设郡以辖其地。据《史记·匈奴传》载记甚明:″自造阳至
    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辽西与辽东两郡及右北
    平郡的部分均在今辽宁省境。襄平即今辽宁省辽阳市,就是当时辽东郡的首府。
    这是有史以来,
    首次在辽宁也是在东北地区建制设郡。
    自此,
    辽即成了今辽宁地
    区的代名称,
    历代相沿不变。
    有时也把辽泛指为东北地区,
    但它真正含义,
    还是
    限指辽宁地区。
    秦结束了战国长期纷争的局面,
    第一次实现了大统一。
    为防御匈
    奴,集燕、赵长城之大成,将各段长城连为一体,如《史记·蒙恬传》说:″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辽东段长城,基本沿袭燕长
    城的走向,仍把辽宁大部划入长城的藩篱之内,所置辽东、辽西与右北平三郡,
    是对燕制的承袭和进一步完善。
    2.
    ”古朝鲜”主要指的是”箕氏朝鲜”和”卫氏朝鲜”
    .
    箕子胥余是殷末的贵族
    .<<
    尚书„商书
    .
    微子
    >>
    记载
    :
    ”殷既错天命
    ,
    微子作
    诰父师、
    少师
    .
    微子若曰父师、
    少师„„”下小注
    :
    "父师少师三公箕子也;
    少师
    孤卿比干."(尚书卷五微子十七商书),
    《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箕子
    者,纣亲戚也".周武王灭商后
    ,
    周武王访问箕子治国之道
    ,
    “箕子对曰”
    ,
    ”
    其后
    ,
    箕子超周”封箕子于朝鲜
    ,
    箕子朝鲜候国正式建立
    .
    有史料可证
    ,
    据
    《后汉
    书·东夷传》
    载:
    “昔武王封箕子于朝鲜,
    箕子教以礼义、
    田
    ,
    又制八条之教。
    ”
    《三国志·
    东夷传》
    也有相同的记载
    ,
    《三国遗事》
    记载
    :
    檀君″都平壤城″
    ,
    ”
    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
    ,
    檀君乃移于藏唐京
    .
    ”近年来
    ,
    辽宁喀左县北洞村出土了
    箕族铭文的窖藏青铜器
    ,
    并且山东省黄县也出土过箕器
    ,
    这些出土品说明
    ,
    箕子走
    之朝鲜与被封于朝鲜是不庸质疑的
    .
    箕子朝鲜的历史延续千年
    ,
    至西汉初为燕国
    人卫满所灭
    ,
    建立了卫满朝鲜
    《后汉书》
    记载
    :
    ”初
    ,
    朝鲜王准为卫满所破
    ,
    乃将其
    众数千人走入海
    ,
    攻马韩
    ,
    破之
    ,
    自立为韩王
    .
    ”
    (
    后汉书卷
    85
    《东夷传·
    韩》
    )
    《三
    国志》
    记载
    :
    ”侯准既潜号称王
    ,
    为燕亡人卫满所攻夺
    ,
    将其左右宫人走入海
    ,
    居韩
    地
    ,
    自号韩王
    .
    其后灭绝
    ,
    今韩人犹有奉其祭祀者
    .
    ”
    (
    《三国志》卷
    30
    《魏书·东
    夷传·韩》
    )
    3.
    在战国燕昭王向东北拓疆之前
    ,
    至少在春秋时期就存在着一个”古辽东”
    ;
    其
    西限在今山海关一带
    ,
    其东限至今朝鲜的清川江
    ,
    古朝鲜在辽东之东的今大同江
    中下游地区
    .
    “古辽东”,是指战国时期燕国设置辽东、辽西郡之前的辽东,亦
    即最早提到的
    “辽东”
    这一称谓
    .
    “辽东”
    之名最早见于
    《管子·
    地数篇》:
    “齐
    有渠展之盐,
    燕有辽东之煮”
    。
    这里的齐是指春秋时期的齐国,
    燕是指齐国的北
    邻燕国。房玄龄注:“渠展,齐地
    ?
    水(济北)所流入海之处,可煮之所也,故
    曰渠展之盐。”据此,渠展应是现在渤海南岸的莱州湾一带。关于“辽东”,有
    的学者认为是
    “指辽河、
    大小凌河入辽东湾一带,
    在渤海的北岸,
    至今辽宁的重
    要盐区仍密布在盖平至葫芦岛角之间”
    1
    。但是,燕国在春秋时的疆域并没有达
    到今辽河以及大凌河流域。
    在齐桓公北伐山戎、
    孤竹之前,
    今滦河以北至大凌河
    一带的沿海地区是孤竹、屠何、貊人的居住区。当时燕国“北迫蛮貉,内措齐、
    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
    2
    。即使在齐桓公“北伐山戎,制
    令支,斩孤竹而九夷始听,海滨诸侯莫不来服”
    3
    而“为
    燕辟地”
    1
    之后,
    燕国的势力也没有很快到达大、
    小凌河流域,
    有许多迹象表明,
    原居于
    西喇木伦河、
    老哈河一带的东胡趁机南下,
    填补了大、
    小凌河流域的空白,
    占领
    了这一地
    区,
    并在这一地区发展了夏家店上层文化。
    据考古家言,
    夏家店上层文化乃是东
    胡文化,的趋势”
    2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管仲所说的辽东,决非今辽河至大、小
    凌河入辽
    东湾这一带地区,
    因为燕国当时向东北渤海沿岸的扩展不会太远,
    充其量也只能
    到达今辽宁省的绥中县以北地区。
    关于古辽东的记载,
    还见于
    《战国策·
    燕策》
    :
    “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曰:
    ‘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
    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
  
    关于这段,
    有人认为
    “真假掺半,
    它是燕昭王后期的部分史实为基础,
    又揉
    进一些妄言,然后托为苏秦说燕王语,而上系于燕文侯时”,林胡、楼烦俱非燕
    地,九原和云中亦不属燕,但“燕东有朝鲜、辽东”则符合史实
    3
    。然而,持此
    观点的学者却认为这
    “符合史实”
    的含义是
    “秦开东攻朝鲜后,
    辽东及原朝鲜部
    分居地也并入燕国疆界”,
    “是知《燕策》此言不虚”。显然,这位学者是将上
    述引文中的“有”字理解为占有了。有的外国学者在解释“朝鲜、辽东”时,竟
    然去消了其间的顿号,认为它表达的意思是“朝鲜的辽东”,
    “战国时期的中国
    承认了朝鲜的辽东”
    4
    。而我国也有人认为“朝鲜、辽东”应作“朝鲜之辽东”
    解,因为“这时燕还不曾据有辽东地区”
    5
    。关于去消“朝鲜、辽东”中
    间顿号的说法,
    已有人指出其错误所在,
    认为如果按照这种逻辑去理解问题,
    其
    中的
    “林胡、
    楼烦”
    岂不变成了
    “林胡的楼烦”
    ,
    而
    “呼沱、
    易水”
    也就变成
    “呼
    沱的易水”了吗
    6
  
    笔者认为,
    如何理解
    “燕东有朝鲜、
    辽东”
    应是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重要问
    题,
    能否正确分析,
    对搞清东北亚某些历史问题来说,
    并非无足轻重。
    首先应明
    确,朝鲜(即古朝鲜)和辽东应是两个互不混淆的概念。在语法上说,“朝鲜、
    辽东”应是并列词组而不是主从关系,这应当是个常识问题。因此,
    “朝鲜、辽
    东”
    所表达的意思是指两个不同的地域,
    朝鲜既不能包括辽东,
    而辽东也不能包
    括朝鲜。其次应明确,苏秦所说的这段话应是
    燕昭王建立五郡以前的历史地理,而不是相反。其中的“有”不作占有讲,而当
    存在讲,
    是
    “无”
    的反义词,
    苏秦讲的是燕国的四至,
    而不是其全盛时期的疆域。
    在战国初期,
    燕国的北面是东胡,
    古辽东本包括后来的辽东、
    辽西之地,
    苏秦不
    讲东胡而只讲辽东,
    原因亦在于此。
    我们抛开这话是不是苏秦讲的这一点,
    单就
    “燕东有朝鲜、
    辽东”
    来说,
    朝鲜应在辽东之东是毫无疑问的,
    朝鲜虽与燕国辽
    东相隔,
    但从海路来看,
    亦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因此,
    说朝鲜和辽东皆为燕国的
    东邻是没有错的。
   
  
    同地域四夷之民的通称。
    正如
    《汉书·
    礼乐志》
    称
    “隅辟越远,
    四骆咸服”
    (
    《汉
    书》卷二十二《汉书·礼乐志》)
    高句丽中的”高”为方位
    ,
    句丽为”山川纡曲”
    ,
    两者合称应指辽东”二
    江”流域的”高峰曲谷”之高句丽民族的地理观念
    .
    高句丽最早始兴的”消奴
    部
    (
    西部
    )
    ”
    ,
    学术上已公认为在辽宁省桓仁县为中心的浑江流域的”高山曲谷”
    中
    ,
    其高山之城即为”五女山城”
    ;
    其”故国之川”应为今浑江和富尔江流域
    .
    而
    这一地区正是春秋战国前后
    ,
    辽东诸”貊”中的”小水貊”的核心地区
    .
    以次推
    断
    ,
    假如说先秦时期
    ,
    活动于鸭绿江中游右岸和浑江流域的”高夷”
    ,
    是高句丽先
    民的主要族源之一
    (
    不是唯一族源
    ),
    则其后见于春秋以后文献中的大小貊
    (
    主要
    是小水貊
    ),
    与汉代高句丽的”消奴部
    (
    西部
    )
    ”
    ,
    从族源和地缘上看,亦应是”高
    夷”文化的直接继承者和构成高句丽早期族源的主体。
    国内学者支持高句丽族源是貊的有很多人。张博泉认为:“高句丽原是出自
    的”
    (张博泉《东北古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东北史研究》
    1983
    年版
    1
    期)
    又说“高句丽出自秽貊,亦即貊。”
    (张博泉《东北地方史稿》,吉林大学出版
    社,
    1985
    年版)姜孟山认为:“朱蒙建国之前已有高句丽族”。“朱蒙建国前
    高句丽族一名貊,即‘句丽别种依小水作用,因名之为小水貊’”。
    “高句丽是
    貊族的一支,是从貊族中分离出来的。”
    (姜孟山《试论高句丽族的源流及其
    早期国家》,《朝鲜史研究》
    1983
    年版
    5
    期)傅朗云等认为:“高句丽族属于
    貊族”
    (傅朗云等《东北民族史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陈连庆认
    为“高句丽出自貊族”。
    (陈连庆《西汉与新莽时期的少数民族士兵》,《史
    学集刊》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
    年
    2
    期)
    90
    年代关于高句丽起源的研究进一步
    深入,新说辈出。
    1990
    年李殿福、
    孙玉良提出:
    “高句丽人是中国东北地区古代秽貊族的一支”
    ,
    “在高句丽政权未建立以前,
    在今日新宾县内,
    就已经出现了一个称为高句丽的
    貊人部落。”(李殿福、孙玉良《高句丽简史》,韩国汉城三省出版社,
    1990
    年版)
    1994
    年魏存成提出:“高句丽原系貊,但其王室来自夫余,高句丽和夫
    余同属秽貊族系。„„夫余和秽更密切一些。”
    (魏存成《高句丽考古》,吉
    林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1995
    年李殿福提出;“我们认为高句丽民族的族源
    作为主体来说,
    应该是生活在浑江中游和鸭绿江一带的貊人,
    尽管高句丽王国的
    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邹牟来自北夫余。”
    (李殿福《东北考古研究(一)》,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5
    年版)
    1997
    年王绵厚提出:“高句丽先世之主体,应是
    以鸭绿江两岸的大石棚、
    石棺墓和青铜短剑为代表的汉代以前中国东北地区的貊
    族文化”
    (王绵厚《高句丽民族的起源及其考古学文化》,
    《高句丽、渤海研究
    集成》(一),哈尔滨出版社,
    1997
    年版)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秽貊
    族是高句丽的主源。
    2.
    夫余族是高句丽的又一大族源。
  
    夫余为古代中国东北地区继古代朝鲜国后最先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盛于
    汉代,南北朝时期国亡民散。古籍中有记载,夫余真名最早出现于《史记·货殖
    列传》“夫燕亦渤,碣之间一都会也,„„北邻乌桓,夫余”《魏书·高丽传》
    “高丽者,出於夫余,自言先祖朱蒙。”
    《周书·高丽传》“高丽者,其先出
    於夫余,
    自言始祖曰朱蒙,
    河伯女感日影所孕也。
    朱蒙长而有材略,
    夫余人恶而
    逐之,土于纥升骨城,自号曰高句丽,仍以高为氏。其孙莫来涿盛;击夫余而臣
    之。
    莫来裔孙琏,
    始通使於后魏”
    以此我们可以推出夫余族是在高句丽建国以前
    已经存在,其族后归属于高句丽。
    《南史·夷貊·高勾丽传》
    “高句丽,在辽东
  
  
    之东千里,其先所出,事详北史。地方可二千里,中有辽山,辽水所出。汉、魏
    世,南与朝鲜、秽貊、东与沃组、北与夫余接。其王都於丸都山下,地多大山深
    谷,无原泽,百姓依之以居,食涧水。”
    《北史·高句丽传》“高句丽,其先
    所出夫余。王尝得河伯女,因闭於室内,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既而
    有孕,生一卵,大如五升。”
    《隋书·东夷·高丽传》“高丽之先,出自夫余。
    夫余王尝得河伯女,因闭於室内,为日光随而照之,感而遂孕,生一大卵,有一
    男子破壳而出,名曰朱蒙。”
    朝鲜一些书籍也有关于夫余的记载:
    《三国史记·
    高句丽本纪·
    东明圣王传》
    “始祖东明圣王,姓高氏,玮朱蒙。一云邹牟,一云众解。先是,夫余王解夫娄
    老无子,祭山川求嗣。”
    《三国遗事·高句丽传》“高句丽,即卒本夫余也。
    或云,今和州,又成州等,皆误矣。卒本州在辽东界。国史《高丽本纪》云。始
    祖东明圣帝,
    姓言氏,
    讳朱蒙。
    先是,
    北夫余王解夫娄既避地于东夫余。
    ”
    《东
    国史略·
    高句丽传》
    “高句丽始祖朱蒙立。
    汉元帝建昭二年,
    新罗始祖二十一年。
    先是东夫余王金娃,
    夫余王解夫娄老无子,
    求嗣祭山川,所御马至鲲渊,
    见大石
    相对而泪,
    转石有小儿,
    金色娃形,
    喜而养之,
    名曰金娃,
    及长立为太子。
    ”
    (以
    上史料出自高句丽史籍汇要)
    《好太王碑》“惟昔始祖,邹牟王之创基也,出
    自北夫余,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世,生而圣德”(《好太王碑新考》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6
    年
    6
    月)《冉牟墓》“河伯之孙明之子邹牟。圣王元出
    北夫余天下四。
    ”
    此墓是
    1935
    年秋被日本人伊腾伊八掘开,
    镜池内宏著录在
    《通
    沟》
    一书的上下卷,
    中外学界开始了解这座高句丽贵族的墓葬。
    此墓在好太王碑
    东北
    6
    公里鸭绿江右岸平原上,文字保存尚可
    。这是牟头娄为其旧主人高句丽
    大兄冉牟撰写的墓志。
    据好太王碑文和冉牟墓志开头文字,
    可知邹牟王出自北夫
    余。朝鲜史书《三国遗事》引《古记》曰:
    “北夫余于前汉宣帝神舜三年壬戌四
    月八日立都称王,国号北夫余,自称名解慕漱,生子名曰夫娄,以解为氏焉;后
    因上帝之命,移都于东夫余。东明继北夫余而兴,立都于卒本川,为卒本夫余,
    为卒本夫余高句丽始祖”
    (转引张博泉、魏存成《东北古代民族》,吉林大学出
    版社,
    1998
    年版
    113
    页)以上我们可以认为高句丽是北夫余的一支。
    夫余人有天神崇拜的宗教观。
    《三国志·
    魏书·
    东夷传》
    :
    “以殷正月祭天”
    ,
    《后汉书·东夷传》:
    “以殷正月祭天”这可以证明夫余人确实有天神崇拜的宗
    教观在。
    在其神化史事制造始祖起源传说中,
    很自然地加入天神崇拜观念,
    这就
    是《论衡》所载的“有气大如鸡子,从天而下我,故有辰。”但是仅此而已。其
    对天神的祭祀名为
    “迎鼓”
    ,
    与始祖东明有关系。
    高句丽早期宗教观念中仍采用
    天神崇拜。
    《后汉书·东夷·高句丽传》:“好祀鬼神,社稷、零星,以十月祭
    天大会,
    名曰
    ‘东盟’
    。
    其国东有大穴,
    号隧神,
    亦之,
    十月迎而祭之。
    ”
    按
    《前
    书音义》解释:“龙星左角曰天田,则农祥。辰曰饲以中,号曰零星。”
    《三
    国志·东夷·高句丽传》:“以十月祭天,国中大会,名曰东盟。共公三公,衣
    服皆锦绣金银以白饰,
    大加主簿头著责,
    如责而无余,
    其小加著折风,
    形如羿。
    ”
    可见,
    高句丽对天神的祭祀是定期举行的,
    并且是十分庄重和严肃的。
    以后,
    《魏
    书》
    、
    《梁书》
    、
    《北史》
    都称其十月祭天,
    祭祀名曰东盟。
    《梁书》
    中写作
    “东
    明”
    ,
    而高句丽语中东明之明读盟,
    与朱蒙之蒙发音正同。
    说明高句丽人所祭祀
    的天神即东明,也就是夫余人的始祖。
    《三国史记·杂志》祭祀条引《古记》称
    朱蒙庙为始祖庙。
    主张夫余是高句丽的主要族源的学者有:
    禹钟烈在
    《高句丽民族分布》
    ⑴
    (禹
    钟烈
    《高句丽民族分布》
    中国朝鲜史研究会编:
    《朝鲜史研究》
    第
    5
    期
    1983
    年)
  
  
    中认为,
    “高句丽属于秽貊语族夫余的一支,
    在卒本建立高句丽后逐步扩大势力,
    统一周边的沃组、
    秽貊、
    夫余等属于秽貊语族的国家和部落,
    在这些地区,
    或建
    立郡县,或者封为属国,其居民逐渐为高句丽同化。”;王健群在《高句丽族属
    探源》中认为,
    “高句丽人出自夫余,夫余是肃慎系统的通古斯,即后来的女真
    族。高句丽人也应该是肃慎人的后代,与女真同一族属”
    (王健群《高句丽族
    属探源》《学习与探索》
    1987
    年
    6
    期);李德山在《高句丽族称及其族属考辨》
    中认为,
    “高丽本为芥菜,芥即我国上古之介族,姜姓,炎帝裔”,而“菜即我
    国上古强族菜夷„„知其为,姜姓,炎帝裔”;
    “高句丽族源出自夫余”,
    “换
    而言之,
    高句丽民族与夫余民族同源”
    ,
    而“夫余的主体民族便是同属于炎帝族
    系,皆由山东等地迁居而来”。
    (李德山在《高句丽族称及其族属考辨》
    《社会
    科学战线》
    第
    1
    期
    1992
    年)
    ;
    金岳在
    《东北貊族源流研究》
    中认为,
    高句丽
    “源
    出夫余”
    ,
    而北夫余和东夫余皆出自貊人,
    北夫余的一部分向北挺进,
    于今吉林
    市地区赶走了秽族,夺取了秽族的都城“秽城”;至于东夫余,乃北夫余王夫娄
    所建,根据《好太王铭》
    “东夫余旧是邹牟王属民”而知,东夫余王金娃收解慕
    所私柳花而养其子朱蒙,
    朱蒙又为卒本夫余之王和高句丽始祖。
    (
    《辽海文物学
    刊》
    1994
    年
    2
    期)
    综上可见,早期高句丽与夫余同祭祀东明为始祖,后来将东明祭祀与天神祭
    祀混同,
    以天神为东明,
    始祖神音化为朱蒙。
    以上就是我们认为夫余是高句里的
    又一大族源的根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