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关于俾斯麦级战列舰鱼雷防御能力的我的看法

http://www.newdu.com 2017-11-11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关于俾斯麦级战列舰鱼雷防御能力的我的看法》
  
  
    《关于俾斯麦级战列舰鱼雷防御能力的我的看法》
  
    一、整体上舰体构造强度高,水密结构好
  
  
    说俾斯麦级战列舰的抗沉性好?我想大多数人是同意的;
    那么防雷能力与抗沉性有区别
    吗?应该有,但区别应该并不大。鱼雷是用来破坏船体结构,让船进水翻覆、沉没的。因此
    船的防雷能力是整体上而言,不仅仅只是位于舰体两侧的防雷结构。继承德舰的一贯传统,
    俾斯麦隔舱众多、船壳坚硬、舰体构造强度高、制造工艺好,加上损管系统完善、人员工作
    周密,抵御水下爆破的先天素质应该很好。
  
  
    让我们看看推论与实际是否一致。
  
  
    X
    艇在提尔皮茨号的下方不足三十英尺的水底安放了四枚
    4000
    磅的巨型水雷,爆炸把
    提舰抛离了水面。
    提尔彼茨号因此损失了一些内部设备,
    但整体上它的舰体结构依然基本完
    好,还可以航行,也没有进多少水。沉入海底的俾斯麦号(注
    1
    )被命中了
    8
    条鱼雷,数百
    发炮弹,
    卡梅隆考察队在舰体残骸上共发现了
    211
    个弹痕,
    这还不包含已经消失了的上层建
    筑大部分,英国人认为其中
    14
    寸和
    16
    寸的炮弹各命中
    40
    枚左右,这似乎是一艘军舰在一
    次战斗中所承受的最大打击记录,
    而俾斯麦依然保持了完整的舰体外观,
    似乎也比其它任何
    一艘战斗沉没的军舰都完整。
  
  
    我们假定一切基本正常,
    上帝没有作弊,
    结论就是俾斯麦级战列舰的舰体装甲很难击穿,
    水密结构相当优秀,舰体构造强度很高。
  
    二、防雷结构的实际强度超过了设计要求
  
  
    俾斯麦的防雷结构是“船壳—空气舱—重油舱—
    45mm
    内装甲”的传统布置,最大深度
    5.5
    米,中规中矩,没有什么特点,也没有什么明显的缺陷,防御要求也不高,仅仅为抵御
    250kg
    的
    TNT
    装药。而与此同时,意大利的维内托级采用了独特的普列赛圆通式防雷结构;
    法国的黎塞留级布设了深达
    6.5
    米左右的防雷隔舱,还在船壳后面填充了厚厚的发泡橡胶;
    美国的衣阿华级和日本的大和级则采用了与主装甲带连为一体的上厚下薄的防雷弹性钢板
    (注
    2
    )
    ;英国的乔治五世级也强调了自己的设计特点是增强防雷能力,增加抗沉性。各国
    设计要求都在抵御
    400kgTNT
    鱼雷以上,
    而德国人的防御无论在设计上还是设计要求上都显
    得十分平庸保守,从理论上讲各国的军舰防雷结构强度都应该远远优于保守的德国军舰。
  
  
    让我们看看推论与实际是否一致。
  
  
    1940
    年
    7
    月,西非达喀尔
    ,
    “黎塞留”号被击中了一枚箭鱼的机载鱼雷,进行了一般规
    模的损管,控制了进水,没进船坞就直接参加了
    9
    月份的达喀尔港保卫战。
  
  
    1941
    年
    3
    月,马塔潘角,
    “维内托”号战列舰被击中了一枚箭鱼的机载鱼雷,舰体骨架
    断裂,舰舷大量进水!该舰的舰尾干舷一度只有
    1.7m
    高,另一舷大量反向注水,才纠正了
    倾斜,蹒跚回到本土。
  
    1941
    年
    5
    月,大西洋,
    “俾斯麦”号战列舰被击中了三枚箭鱼的机载鱼雷,除了阴错阳
    差的打坏了无法防御的船舵外,均被俾斯麦的防护完全抵挡,几乎没有造成任何损伤。
  
  
    1941
    年
    12
    月,南中国海,雄风一时的“威尔士亲王号”在被命中
    7
    条日本
    91
    式
    I
    型
    航空鱼雷(注
    3
    )和数颗炸弹之后,头朝上尾朝下地被马来海涛吞噬了下去。
  
  
    我们再一次假定一切基本正常,
    上帝没有作弊,
    结论就是俾斯麦防雷结构的实际效果已
    经超过了维内托和乔治五世、甚至也超过了黎塞留。
  
  
    虽然维内托、
    威尔士亲王的防雷设计要求都在
    400kgTNT
    以上,
    然而它们连
    200kg
    左右
    TNT
    的鱼雷都防御不了,德国人却是实实在在做到了,不仅做到,以其它一些情况看应该
    是超过了。
    卡梅隆考察队发现鱼雷没有能够穿透俾斯麦的最后一道装甲墙,
    我认为那应该是
    400
    -
    500kgTNT
    的舰用鱼雷造成的破口,因为能看到最内一层装甲说明鱼雷已经炸穿了重
    油舱,
    而俾斯麦被两枚箭鱼的鱼雷击中舯部均没有漏油记录、
    甚至也没有进行损管控制进水
    的记录,这说明俾斯麦的防雷结构实际抵抗能力远远超过了
    250kgTNT
    ,国外专题网站
    www.Kbismarck.com
    上的技术介绍也是这样说的。
  
  
  
    作者:
    一巴掌拍死七
    ge
    2006-11-15 13:31
  
    回复此发言
  
  
    --------------------------------------------------------------------------------
  
    2
    《关于俾斯麦级战列舰鱼雷防御能力的我的看法》
  
  
  
    我们又一次假定卡梅隆考察队和专题网站的编辑都没有骗人的动机,
    也没有专门与上海
    SC
    论坛上的某几个人作对,同时上帝也没有作弊。结论就是俾斯麦的防雷结构实际强度明
    显超过了设计要求(注
    4
    )
    。
  
    三、占
    70
    %长度的装甲防御区+全面防护所产生的舰体上部装甲盒,既保护了储备浮力,
    又防止了军舰翻覆。
  
  
    占
    70
    %长度的装甲防御区是二战所有新式军舰中最大的,这样前后非装甲区的长度分
    别只有
    15
    %左右,还分别设有
    60mm
    和
    80mm
    的水线装甲带,这样使得非装甲区毁伤对全
    舰的影响最小化。
  
  
    俾斯麦采用了双层装甲甲板的布置,
    50
    -
    80mm
    上装甲甲板和
    80
    -
    120mm
    主装甲甲板,
    加上
    145mm
    上舷装甲带和
    320mm
    主装甲带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装甲盒,这个装甲盒倒扣在
    动力舱、弹药库所在的下部装甲盒上。这种布置对提高军舰的生存力有重大意义。
  
  
    当受到炮弹打击的时候,重叠在弹道上的
    320mm
    主装甲带(盒子壁)和
    80
    -
    120mm
    主装甲甲板(盒子底)保护了下部装甲盒的“绝对安全”
    ;反过来,当受到鱼雷打击的时候,
    80
    -
    120mm
    的主装甲甲板又保护了上部装甲盒的“绝对安全”
    。这个占
    70
    %船长的舰体上
    部装甲盒提供了一份巨大的储备浮力,
    就是说这艘船的进水需要超过整个上部装甲盒的体积
  
  
    才会沉没,
    考虑到弹药库,位于舰体中部的部分锅炉舱、
    轮机舱、
    辅助设备舱基本上是无法
    进水的(注
    5
    )
    ,使得要达到可以使军舰沉没的进水量将非常困难。而如果位于舰体中部的
    部分动力舱不进水,就意味着理论上这条船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动力。
  
  
    舰体上部装甲盒最大限度的防止了军舰的翻覆。
    因为相对于下部舰体尤其是进水的下部
    舰体而言,
    不易进水的舰体上部装甲盒就像是固定在它上方的一块泡沫,
    其中的干舱在没入
    水中的时候会以自身的浮力托住下倾的一侧。
  
    结论
  
  
    德国人在军舰的抗沉措施上近乎偏执的做得天衣无缝,
    尽管为此舍弃了一定的火力、
    舍
    弃了舰体以上重点部位一定的防御力,
    最终舍弃了一定的战斗力和战斗力保持能力,
    为部分
    军迷所憎恨(恩,是这个词吧?)
    ,但它的确极大的增强了德国军舰的舰体防弹力和水下爆
    破防御力,最终决定性的增强了军舰的生存力,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神化和奇迹(注
    6
    )
    。
    尽管仍然有诸如舰体尾部尖端结构强度不足,
    船舵可能容易卡死的一些问题,
    但对结论已无
    大碍。
    基本上所有的现象与推论都一致指向一个结论:
    德国的俾斯麦级战列舰对鱼雷拥有极
    强的抵抗能力。
  
  
  
  
    (注
    1
    )
    :俾斯麦同时遭受了对上部舰体和下部舰体的立体打击,总体上上部承受的打击大
    于下部,而真正导致沉没的原因实地考察的卡梅隆认为是自沉。
  
    (注
    2
    )
    :
    衣阿华的侧主装甲从上到下厚度分别为
    307mm
    —
    297mm
    —
    163mm
    —
    102mm
    —
    58mm
    —
    41mm
    ,其中
    58mm
    —
    41mm
    的部分占了最下方
    4
    米左右的高度,依照瓶颈原理,这个部
    分代表了衣阿华的真实防雷能力,而大和也有类似的情况和关系。
  
    (注
    3
    )
    :
    日本初期使用的
    91
    式航空鱼雷与英国箭鱼攻击机使用的航空鱼雷的装药是一个量
    级的,很接近。
  
    (注
    4
    )
    :实际性能超过设计要求,其实是德国人的一贯作风,其它武器也是如此。
  
    (注
    5
    )
    :俾斯麦号和沙恩霍斯特号沉没的时候推进螺旋桨都仍然在空中旋转,说明仍然具
    有一定的动力,
    当然在此之前它们已经失去了大部分。
    理论上它们的动力舱几乎和弹药库一
    样不能被对手的炮弹击穿,
    但是由于动力系统的一部分是暴露在装甲区之外无法防御的,
    非
    装甲区的全面毁坏也会导致动力系统失效。
  
  
    (注
    6
    )
    :我们假定德意志民族的运气指数和其它民族基本相同,这些奇迹包括:俾斯麦受
    到了
    8
    条鱼雷和数百枚炮弹的打击,
    为了避免被俘最终自沉于海底;
    提尔皮茨挨过了四年的
    轰炸、
    承受了世军上最大的水雷和航空炸弹的打击;
    沙恩霍斯特沉没前承受了与大和、
    武藏
    同一个量级的打击;欧根亲王被核弹近距离爆破了多次总是不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