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箕氏朝鲜和卫氏朝鲜的领地 文前已述,箕子未东封朝鲜以前,朝鲜作为自然地理称谓已为史载。据中国古籍《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16〕又《周易·明夷篇》:“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周易》所称之明夷,亦作“良夷”、“岛夷”,古指“东方日出之地”。《尚书·尧典》曰:“分命羲仲,宅?夷,日?谷。”按孔注云:“东表之地称?夷。”?夷,即?谷,指东方日出之地。据此,朝鲜史书《东国舆地胜览》解释说:“居东表日出之地,故名朝鲜。”然而,周武王东封殷亡臣箕子于朝鲜后,朝鲜才由自然地理概念转为行政地理概念,即箕氏朝鲜。至此,朝鲜才被赋予新的称谓,一为箕氏朝鲜,二为卫氏朝鲜,三为朝鲜县。 那么,箕氏朝鲜和卫氏朝鲜其地在何处?据《史记》记载:“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氵贝水为界,属燕。”〔17〕从这条史料我们得知,战国七雄之燕,在其强盛的燕昭王时期,曾以武力略取了东鄙之真番和朝鲜,并为其置吏,筑障塞,此朝鲜者,即为箕氏朝鲜。后来,在燕将秦开的打击下,朝鲜不像以前那样强大了(以前企图兴兵逆击燕以尊周室),但并没有被燕灭亡,只是附属于燕。就是说,此时之箕氏朝鲜在周衰、燕国强大的压力下,从以尊周室的地位,转属于燕了。这是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必然结果。为此,燕为其置吏,并筑障塞。此障塞者,按金毓黻先生的解释:“障塞如明代之边墙,其制小于长城,盖由长城之东端,连绵逾今鸭绿江,而至大同江。”〔18〕据此,我们可以认定,箕氏朝鲜的东界在今朝鲜半岛北半部的大同江一线,即《史记》所言氵贝水也。 秦灭燕后,箕氏朝鲜畏秦袭之,略服属秦。秦称其地为辽东外徼。因为,燕昭王时期,秦开在略取朝鲜、真番前,曾以武袭破东胡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其后,燕将秦开又略取朝鲜,筑障塞,至大同江。燕被秦灭亡后,辽东—大同江一带因为燕没有置郡,故秦称其地为辽东外徼。而辽东外徼,正是昔日箕氏朝鲜之领地。 汉取代秦以后,箕氏朝鲜形势又发生了质的巨变。箕氏朝鲜在汉灭秦以后,又转属燕。而此燕者,非战国之燕,乃汉燕王卢绾之燕。因陈?事件,燕王卢绾反汉,叛入匈奴。此时,燕人卫满乘机灭亡了箕氏朝鲜,据其地。满卫亦东渡氵贝水(大同江),都王险,史称卫氏朝鲜。卫氏朝鲜虽然取代了箕氏朝鲜,但其领地仍属汉。对汉朝而言,因其地遥远,加之战乱连绵,汉朝认为难守,故重新修复故塞以备边患。这亦因为秦没有在此地置郡,故汉称此地为秦故空地。但秦有上下鄣之置。说明秦王朝对此地亦有行政管辖权,同时也是箕氏朝鲜畏秦袭之,略服属秦的有力证据。 〔参考文献〕 〔1〕百科辞典:第二卷〔Z〕.朝鲜,1975.〔2〕史记:卷69:苏秦列传第九〔M〕.北京:中华书局,1998.〔3〕史记:卷62:管晏列传第二〔M〕.北京:中华书局,1998.〔4〕李肯翊.然藜室记述:卷1〔M〕.〔5〕史记:卷110:匈奴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8.〔6〕〔8〕史记:卷38:宋微子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98.〔7〕周易·上经·明夷卦第三十六〔A〕.中国古典文学宝库〔C〕.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9〕〔10〕〔18〕金毓黻.东北通史:卷2〔M〕.沈阳:辽宁省博物馆,1981.〔11〕〔13〕三国志:卷30: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12〕〔14〕汉书:卷28下:地理志第八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6.〔15〕汉书:卷96:西南夷朝鲜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6.〔16〕山海经:海内北经第十二〔A〕.中国古典文学宝库〔C〕.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17〕史记:卷115:朝鲜列传第五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9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