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蒋介石与新疆三区革命

http://www.newdu.com 2017-11-11 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 佚名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黄建华 通讯地址:830002  乌鲁木齐幸福路36号成人教育学院
    【内容提要】1944年11月7日三区革命首先爆发于伊犁,至次年9月发展到塔城、阿山(今阿勒泰)。蒋介石对新疆三区革命的发生、发展采取各种不同手法对付之。本文从蒋介石这一视角对新疆三区革命进行研究,认为蒋介石以打、谈、抚的手法抵制新疆三区革命。
    【关 键 词】蒋介石/新疆/三区革命
    【正 文】
    1944年11月7日三区革命首先爆发于伊犁,至次年9月发展到塔城、阿山(今阿勒泰)。蒋介石对新疆三区革命的发生、发展采取各种不同手法对付之。迄今为止尚无人从蒋介石这一视角对新疆三区革命进行研究,因此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也就整理挖掘不多。笔者不揣浅陋,拟在这方面作一尝试。
     一
     (一)艾林巴克之战。
    三区革命是由领导起义的“解放组织”精心策划、组织的,它首先在距伊宁约100公里的巩哈(今尼勒克)县发动牧民暴动,吸引伊宁国民党军队1600余人前往镇压,伊宁城防力量削弱,仅剩1500多名驻军分散于各孤立据点。解放组织趁机在伊宁发动起义,组织游击队和起义群众将国民党驻军分割包围,至11月14日即占领伊宁市大部分地区,国民党驻军退守伊宁市东北部的艾林巴克一带。蒋介石对三区革命所作的第一个反应即武力镇压,他指示坐镇迪化(今乌鲁木齐)的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尽力”向伊宁“集中兵力”,“期早敉平”(注:《总裁治未侍机电》,见吴忠信《主新日记》1944年11月18日。吴忠信的日记抄有很多电函稿、报告等,原有名称者按原名称注之,无名称者由笔者根据函电收发关系或内容名之。)。
    朱绍良派五路援军增援伊宁。蒋介石肯定这一对策,指示朱绍良组织集中于伊宁附近的兵力积极进攻,“以期恢复伊宁、绥定(今霍城县之一部);不得已,“则应在伊宁对峙,作持久之计”。未调动部队巩固迪化至玉门公路的防务,确保南北疆各要占,防止“事变”地区扩大。迪化城和新疆各飞机场,从速构筑防御工事,“勿使勿失为要”(注:《蒋介石致朱绍良、吴忠信函》(1944年11月25日),见吴忠信《主新日记》1944年12月3日。)。
    增援艾林巴克的五路军队有三路因天山达坂冰雪塞途无法行动,另外两路也因遭到游击队的猛烈阻击而告失败。蒋介石“敉平”伊犁无望,只剩在伊宁“对峙”的“持久之计”了。12月31日,朱绍良乘空军运输机飞往伊宁上空,代表蒋介石慰勉守军(注:王云五主编:《民国朱上将绍良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页36。)。1945 年1月8日,蒋介石亲自训示艾林巴克军队, “以超越斯大林格勒之精神坚守到底”(注:《陆军新编第二军司令部代电》(参战字第514 号),见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2月6日。),游击队和起义群众得到苏联军队的直接支持(注:关于苏联派军参战的事实,有很多资料可以证实。当时指挥艾林巴克守军作战的29集团军总司令李铁军说:“查匪中班长以上指挥官有其特种部队技术人员,均为苏联所派遣,敌我主力决战之地点,经屡次发现有苏联军队及极整齐精锐之骑兵参加”(《李铁军1945年1月30日致吴忠信函》,见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2月6日)。1949年8月进驻伊宁的中共中央联络员邓力群撰文说:“在1944年关键性的一次战役中,国民党一个师的主力在伊犁附近被消灭,实际上是苏联方面支持、协助暴动起义的群众干的,缴获的武器也全武装了民族军”(邓力群:《新疆和平解放前后—中苏关系之一页》,见《近代史研究》1989年5期)。1947至1949 年长驻伊宁的中共译电员彭国安也说:“伊犁的局面确实是靠苏联军队打出来的”(《彭国安同志1979年3月4日谈三区情况》,见新疆民族研究所近代史室编《新疆革命史参考资料访问材料汇编》(二),1981年打印本)。当时苏联为掩饰派军参战真相,苏联驻迪化总领事馆1944年11月12日广播称:苏联10月间有5000军人叛变,据传系逃往新疆。苏联驻迪化商务总办事处秘书列库得列亚山德川也对外界谈称:苏当局悬赏20万俄币侦察叛军下落(《总裁民国33年亥元侍秦电》,见吴忠信《主新日记》1944年12月22日)。),他们用高射机枪封锁伊宁上空,国民党飞机无法靠近空投给养,守军弹绝粮尽。而艾林巴克据点遭猛烈炮击,“常日以数千发计”(注:《陆军新编第二军司令部代电》(参战字第514)。)。“持久之计”亦不能持久,1月29日蒋介石批准突围(注: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2月8日;侯声:《伊宁突围经过》(1945年3月6日),见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3月8日。)。残军在突围途中被歼。
    艾林巴克失守,蒋介石迁怒于援军“怯懦不力”,他要朱绍良“应即将增援部队之高级主管长官自其军长至团营长止,皆应严惩不贷,尤以其师长与团长级撤职,即交军法审判,以为不力无勇者戒焉”(注:《蒋介石致朱绍良函》(1945年2月11日),见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2月13日。)。
     (二)调整军事部署与备战。
    蒋介石估计苏联支持新疆人民革命不会限于伊犁一隅,而会向全疆推进。他在批准艾林巴克守军突围的那天日记中写道:如俄国不放弃插手新疆问题的政策,“则我只有待对倭战事结束后再求得总解决。但迪化、吐鲁番、焉耆、哈密必须固守,不能放弃,以为将来恢复全疆之根据也”(注:蒋介石1945年1月29日日记, 转引自〔美〕黄仁宇《从大历史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年版), 页400。)。2月11日,他致函朱绍良具体贯彻这一战略意图:此时对新疆计划,只可保守重要据点勿失,以为他日恢复之基地。如果勉强维持全局,则必致全疆沦陷不可收拾。南疆不必十分顾虑某国之侵扰,中正并不担心其侵扰南疆。如万不得已时,北疆方面只据守极少数据点,部署有守城决心的精锐部队,给予极优待遇,人数以可估计空运粮弹之数量而定,其他多数兵力,抽至后方以固根本。精河以西部队,也必须妥速撤至精河、乌苏一带布防,此时吾人自当顾虑春季南北疆全部之骚乱,亦不能不积极准备,然亦不必以此为虑,只要我有定策与定力,而不作力所不能及之计划,则得矣。盖必有所舍才能有所取,否则备多力分,只能一事无成。(注:《蒋介石致朱绍良函》(1945年2月11日)。)
    朱绍良按照蒋介石的军事计划,迅速在北疆地区进行新的防御性部署:将精河以西各山隘放弃,驻军后撤至精河设防(注: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2月20日。),作为拱卫迪化的一道屏障;将阿山区富蕴、乌河一带驻军撤退,仅留少数兵力分守承化(今阿勒泰市)、福海,所撤出兵力藉以加强迪化周围的耷台、呼图壁、绥来(今玛纳斯)、乌苏力量(注: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2月12日。)。南疆兵力部署基本未变,驻守南疆部队多属盛世才的旧部,武器装备陈旧,战斗力较弱。
    同时,蒋介石在新疆加紧备战。当时国民党在新疆驻有10个师(注:俞飞鹏等:《为拟请在迪化设立运输总处以适应军事需要》( 1945年1月19日),见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1月19日。), 因部编制员额不足(注: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5月20日。),总兵力不足4万人(注: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9月1日。)。蒋介石调青海马步芳的两师骑兵入新(注: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1月25日。 蒋介石1945年1月即决定调马步芳的两师骑兵入新, 但马步芳借机向蒋介石要装备、开拔费等,迟至9月以后马的部队才陆续开入新疆。), 以增强新疆机动作战的能力。新疆与内地相隔大漠,军事补给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导因素,蒋介石两次派交通部长俞飞鹏飞临迪化,考察新疆交通、军事补给事宜。俞飞鹏拨给新疆汽车255辆, 呈请蒋介石设立新疆供应处(注:俞飞鹏等:《为拟请在迪化设立运输总处以适应军事需要》(1945年1月19日)。俞飞鹏、朱绍良、吴忠信1945年1月联名呈请蒋介石在新疆设立供应处,蒋介石予以批准。但各有关部门就供应处是隶属战运局还是后勤部相互推诿,后由蒋介石裁定划归后勤部管理。1945年6月新疆供应处成立。), 统筹管理新疆各不同系统军队的后勤供给。内地通新疆只有一条兰(州)迪(化)公路,一旦此路有失,新疆将完全失去内地依托。蒋介石下令修筑南疆公路,一条自安西经婼羌(今若羌)至焉耆线,一条自安西经玉门关至吐鲁番线,限期1945年8月完成(注: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5月2日。 南疆公路只修筑从安西经婼羌至焉耆段,毛路于1946年1月全线抢通。)。北疆军事形势相对严峻,迪化一旦变成围城,新疆政治中心势必由迪化向南疆转移,为避免转移过程中出现的政治混乱,蒋介石令在新疆省府之下设立南疆行署(注:《蒋介石致吴忠信代电》(1945年4月22 日),见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6月8日。1945年4 月蒋介石决定设立南疆行署,设置地点与主任人选也都先后选定。但在具体实施时,吴忠信向蒋介石提出将新疆划为四省的建议。分省之议虽被国民党中常委会议否决,但设置南疆行署之事被搁置起来。后因中央政府与三区代表谈判,新疆和平局面奠定,已无再在南疆各区专员公署之上设立行署之必要,南疆行署之设遂作罢论。)。蒋介石还一度考虑为适应战争需要在新疆实行军政一体化,由新疆省主席吴忠信兼理军政两职(注:蒋介石明确提出由吴忠信兼理新疆军政两职,只因吴忠信不愿带兵而作罢。参见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5月30日。)。
    蒋介石所预料的春季“骚乱”没有发生,斯大林又讲中国恢复伊犁失地“为合法之愿望”(注: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三编,战时外交(二)(下引称《战时外交》),页618。)。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觉察到新疆先前的军事部署不妥。 1945年7月中旬他指示朱绍良:“阿山必须巩固坚守”, 并计划收复阿山与奇台间的二台(注: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7月17日。)。二台是奇台通阿山的交通要道,收复二台表明蒋介石为确保阿山要打通陆上军事补给线。同时蒋介石又吩咐朱绍良:俟青海两师骑兵入新后准备规复伊犁事宜(注: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7月17日。)。正在蒋介石踌躇满志时,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三)北疆作战。
    1945年7月中旬,伊犁民族军向国民党统治区发起全线攻击, 蒋介石在北疆的设防城市塔城被攻破——塔城专员平戎率官兵不战而逃。塔城一失,国民党军必动摇,有人主张撤精河固乌苏,有人主张先撤阿山驻军,也有人主张“战败再撤”。总之,新疆驻军张惶失措,均无固守信心。蒋介石命令:“无论精河、阿山,皆须坚守,不得撤退”(注: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8月5日。)。手令吴忠信:“地方各级文武官长守土有责,如有官长擅自撤退不尽职守者,应依律就地处决。并严令各级官长抱定誓与城共存亡之决心,以重职责而保国土为要”(注:《总裁8月4日侍机手令》(1945年),见吴忠信《主新日记》 1945年8月5日。)。
    蒋介石布置的外围军事据点塔城、承化等地相继失守,双方战事向精河、乌苏一带集中。蒋介石把精河、乌苏作为拱卫迪化的屏障,驻有12000多人的重兵防守。伊犁民族军为攻破这一防线投入主力作战,苏联也出动军队、飞机助阵(注:苏联为掩饰派军参加精乌之役的事实,“曾广播有骑兵两团、飞机20架叛变”,见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9月15日。)。他们从8月首先对精河后路乌苏用兵,次第向精河发起攻击,9月7日攻破乌苏,乌苏之西的精河陷入绝地。蒋介石明知精河无法再守,仍令精河军队“只宜固守”,“不宜撤退”,“希排除万难,以求最后五分钟”(注:郭岐:《黄沙碧血战新疆》(台湾圣文书局,1986年版),页96。)。9月8日精河守军撤出后,蒋介石还致电责怪朱绍良:“精河部队不应擅自撤防,须知一退却全军在途中被歼,万无逃命之希望”(注:《总裁申佳申侍参电》,见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9月10日。)。蒋的意思很明显,与其撤退途中被歼,不如守在阵地迟滞对方的行动。
     (四)准备死守迪化。
    蒋介石在苦心经营的精河——乌苏防线被攻破后,开始实施死守迪化的军事计划。他催促正向新疆开进的两师青海骑兵加速前进;调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郭寄峤以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名义飞迪“襄助”军事,实乃由郭组织指挥保卫迪化战役;派军委会政治部长张治中去新疆“振奋士气”,“安定人心”(注: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下册(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页418。); 安慰方寸大乱的“新疆军民主官”朱绍良、吴忠信“坚守镇静”,称只要坚守迪化“决无大事”(注:《总裁申佳申侍参电》。);指示吴忠信“暂缓来渝”(注:《重庆委座齐侍参电》,见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9月9日。)汇报情况以免动摇人心;命令新疆各部队固守原地,“不可擅自移动为要”(注:《重庆委座申阳已侍参电》,见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9月8日。);反复告诫朱、吴转令各级军民长官,无论何人无令擅退,皆照临阵脱逃罪必杀无赦(注:《总裁申佳申侍参电》。);要张治中转达他对作战不力的29集团军总司令李铁军的“意旨”,“令其本成功成仁之精神,共抱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保卫迪化”(注:《张治中呈蒋介石电》(1945年9月13 日),见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9月13日。)。
    当时守备迪化的兵力只有6个营, 增援部队还有旬日路程缓不济急,若伊犁民族军乘胜进兵迪化,由国民党残军临时拼凑的玛纳斯河防线不堪一击。但伊犁民族军沿玛纳斯河西岸构筑防线,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蒋介石在北疆所要确保的战略要地迪化这才化险为夷。
     二
     (一)与苏联谈判。
    1.新苏经济合作谈判夭折。
    谈,是蒋介石武力镇压三区革命之初就准备的一手。1944年11月18日,蒋介石指示朱绍良,在向伊犁用兵之时,“仍须就近与俄领联络,期其不妨碍我计划”。同时通知朱绍良已派顾问事务处长卜道明去迪化协助开展新苏外交(注:《总裁治未侍机电》,见吴忠信《主新日记》1944年11月18日。)。
    随着蒋介石掌握更多的苏联援助三区革命的情报,卜道明迪化之行的目的也有所修正,他要卜道明与苏联驻迪化总领事商谈新苏经济合作,并谈边区互助、保持治安事,观察会谈对于“伊宁变乱”是否能有效果,然后再定整个新疆计划,作为以后治新方针(注:《蒋介石致失绍良、吴忠信函》(1944年11月25日),见吴忠信《主新日记》1944年 12月3日。)。蒋介石还特别叮咛朱绍良、吴忠信:“对俄外交应就地进行,如有一线希望,则关于经济合作方面,必可尽量迁就,以期保全领土与主权也”(注:《蒋介石致吴忠信、朱绍良函》(1944年11月25日)。)。
    12月,卜道明在迪化与苏联驻迪化总领事叶谢也夫进行试探性接触。叶谢也夫称伊犁“似系全民性质之暴动”,与苏无关(注:《卜道明与叶谢也夫谈话纪要》(1944年12月5日),见吴忠信《主新日记》 1944年12月5日。)。对卜道明提出的新苏贸易草案, 叶谢也夫认为仅由新疆省贸易公司与苏联对外贸易人民委员会派驻新疆机关进行贸易,“合作之范围似嫌过狭”,就他个人看法,中方“似应就新苏广泛经济合作”“正式提出具体意见”,苏政府没有授权他“谈判事项问题”(注:《卜道明与叶谢也夫谈话纪要》(1944年12月12日),见吴忠信《主新日记》1944年12月13日。)。
    行政院长宋子文根据卜道明与叶谢也夫会谈情况,召集各有关部门人员会商拟定《关于新疆省内中苏贸易与经济合作之建议》,呈请蒋介石核定批准。该《建议》有两项:(一)与苏方贸易,以新疆省营为原则,不以赢利为目的。(二)关于经济合作范围:(甲)在新省内之生产事业,按中央常会决定吸取外资原则,由中苏两国合组;矿产开采双方资本各占其半,行政人员中正苏副,技术人员苏正中副,会计由双方派员共同办理。(乙)独山子油矿,已签定协定由苏方转让中方,应照新协定办理。但中方欢迎技术合作,并准以一部分原油售与苏方。(丙)轻工业合作,可由双方随时商洽创办工厂(注:《总裁子删侍秘电》,见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1月20日。)。宋子文1945年1月底将该《建议》面交苏联驻渝商务代办司高磋,“苏方置而不复”(注:《苏联对新疆之经济侵略》(台湾“中华民国外交部”编印,1950年版),页140。)。
    2.《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谈判。
    苏联不愿进行新苏贸易与经济合作谈判,这使蒋介石认识到中国无力左右中苏关系走向,只能被动适应美苏规定的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中苏关系,他暂时放弃在新疆问题上的和平外交努力。1945年6月, 蒋介石获悉斯大林对美国总统特使霍普金斯表示他对满洲、新疆没有领土要求,愿意帮助蒋介石统一中国;同时也获悉美英苏三国秘密签定的《雅尔塔协定》中有关中国部分条款。
    蒋介石派宋子文率代表团去莫斯科与斯大林开始《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谈判,实际是以中苏双边条约方式接受大国业已达成的有损中国主权的雅尔塔协定中有关中国部分的条款。蒋介石认为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乃为“最大之牺牲”,“若我国内(包括东北与新疆)真能确实统一,所有领土、主权及行政真能完整无缺时,则外蒙古独立或可考虑”(注:《战时外交》(二),页593。)。 斯大林对蒋介石承认外蒙古独立的条件允诺书面保证。8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字。 就新疆问题该条约规定:“关于新疆最近事变,苏联政府重申如同盟友好条约第五条所云,无干涉中国内政之意”(注:《战时外交》(二),页655。)。
     (二)与三区政府谈判。
    虽然苏联仍实际支持新疆少数民族进行革命,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毕竟规定了解决新疆问题的基本框架,蒋介石心中有了底。9 月14日,张治中按照蒋介石的吩咐在迪化与叶谢也夫会晤,探寻和平解决新疆问题的可能与途径。15日,苏联驻中国大使彼得洛夫向国民政府表示愿出面调停中国政府与三区政府间的武装冲突,外交部请示蒋介石后答复:感谢苏联政府协助调停,请代为通知并介绍三区代表到迪化与张治中商洽“和平解决办法”。10月10日,蒋介石发表广播讲话,公开宣布通过和平谈判解决新疆问题。17日,蒋介石命张治中与三区政府代表阿合买提江等人在迪化开始和平谈判。
    张治中虽有蒋介石全权处理新疆问题的授权,但在实际谈判中所遇到的任何重要问题仍随时向蒋介石请示汇报,听候蒋的定夺。双方经过8个多月的艰苦谈判, 签定《中央政府代表与新疆暴动区域人民代表之间以和平方式解决武装冲突之条款》和附文(一)、附文(二)。该《和平条款》规定了新疆省政府组织办法和三区民族军改编办法。新疆省政府组织办法规定省府25名委员中,三区可保荐委员6人,其中1人出任新疆省府副主席。三区民族军改编办法规定民族军编为国军和新疆保安部队各3团,驻地以三区范围为限, 服从新疆警备总司令和新疆保安司令的命令,伊、塔、阿三区边境守备由中央边防军负责。1946年7月1日新疆联合省政府成立。三区名义上纳入新疆省政府统辖范围。
     三
    蒋介石认识到三区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新疆各少数民族人民反抗国民党民族压迫的斗争意识已经觉醒,非单纯依赖武力所能济事,必须“竭尽一切政治手段与能事”来“设法维持”新疆(注:《蒋介石致朱绍良、吴忠信函》(1944年11月25日)。),换言之,也就是要对新疆各族人民进行安抚。
     (一)让少数民族人士参与新疆高层政权。
    早在三区革命发生之初,就有新疆省政府咨议塔里海提、刘秉义、广禄向政府建议,要改革新疆政治,对少数民族中的“优秀者”“予以相当位置”,以视各民族“待遇平等”而使伊犁方面失去宣传借口(注:塔里海提等:《关于伊宁事变报告》(1944年12月19日),见吴忠信《主新日记》1944年12月20日。)。1945年初,在重庆供职的新疆维吾尔人麦斯武德、伊敏、艾沙也趁蒋介石就新疆问题召见之机,向蒋介石建议“所有新疆党政大小人员按人口比例,多数派用本地人民充任之”,并要蒋派他们前往“安抚新疆人民及平息新省事情”(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四)(下引称《政治(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页835、837。)。
    蒋介石考虑改组新疆省政府,将麦斯武德等人在省府中予以适当位置,即可借此标榜他的民族平等政策,又可因此模糊新疆人民的民族斗争视线。但蒋的安排要征得吴忠信的同意,便派其子蒋经国飞迪“代达一切”(注:《蒋介石致吴忠信函》,见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 年4月13日。)。蒋经国向吴提出新疆应尽量擢用各民族人士参加政府工作,即省府各部门主管,以其他民族为正,汉族为副,“亦非不可”,并可“添置省府副主席之位”,“遴选”,其他民族“声望人士”担任(注: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4月13日。)。吴忠信不愿改组省政府,推说新疆若进行人事调整,“当待伊犁克复后行之”(注: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4月13日。)。 此后蒋介石又在重庆当面询问吴忠信,可否允许麦斯武德等人回新任职。吴忠信对麦斯武德等人怀有分裂中国的野心不满,提出以麦等放弃泛突厥主义的“不正确思想”作为其回新的前提条件(注: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6月15日。)。 蒋介石尚未下决心调吴忠信离新,只好暂时搁置改组新疆省政府的设想。
    伊犁民族军向塔城、阿山发展得到当地各少数民族的广泛支持,蒋介石感到不能再拖延改组省政府的计划,“态度相当坚决”地对张治中说:新疆局面须有变更,边疆与内地不同,主席与各厅长均须增设副席,由汉与少数民族人士分任正副(注:《重庆张部长文白骑未感电》,见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9月1日。)。1946年2月, 蒋介石不顾吴忠信的反对,命麦斯武德为新疆监察使。3月, 批准吴忠信辞去新疆职务,任命张治中以西北行营主任身份兼任新疆省主席。6月,下令改组新疆省政府,批准由新疆各区保荐的15名少数民族人士为省政府委员,其委员中的维吾尔人阿合买提江和包尔汉为新疆省府副主席。 1947年5月,批准张治中辞去新疆兼职,由麦斯武德担任新疆省主席。
     (二)对少数民族人民进行政治让步。
    麦斯武德等人曾向蒋介石建议:“国民党宣布实行建国大纲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所允许之边疆自治”(注:政治(四), 页835。 )。 蒋介石不同意新疆实行“自治”(注: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10月17日。),但准备给予新疆少数民族一定的民族权利(注: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5月14日。)。他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谈判时,授意宋子文对斯大林承诺对新疆少数民族“作若干让步”(注:《战时外交》(二),页618。);在与三区政府和平谈判时,他批准实施张治中签订的《和平条款》,将“让步”承诺具体化。
    《和平条款》规定“政府给予新疆人民选举彼等相信之当地人士为行政官吏之选举权”。选举程序为“各县人民选举县参议员,成立县参议会,由县参议会选举县长”;“区行政督察专员及副专员,由当地人民保荐,呈请省政府核定”;“各县参议会成立以后,依法选举省参议员,成立省参议会,代表人民之公意,监督并协助省政府”。
    《和平条款》还规定政府保障人民“以信仰宗教之完全自由”;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文书准汉文与维吾尔文并用,人民上呈政府机关文书准予使用本民族文字;中小学用本民族文字施教,大学视教学需要并用汉文与维吾尔文;“政府确定民族文化与艺术之自由发展”;“政府确定出版、集会、言论之自由”;政府视人民实际生产力与力量规定税率,人民负担之数额以不妨碍人民生活与经济发展为标准;“政府给予商民以国内外贸易之自由”等等。
    另外,蒋介石还采取其他一些抚的手法,如免除新疆青年的兵役(注:吴忠信:《主新日记》1944年12月8日。),选派新疆各族青年去内地高校学习(注:《吴忠信呈总裁午元迪电》,《总裁午哿侍秘电》,见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8月4日。),中央政府承担新疆驻军全部军费(注: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3月9日。)以相对减轻地方人民负担,规定新(疆)币与法币、金圆卷的兑换率维持新疆发行自己的货币(注: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下册,页573。)等等。
    【原文出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原刊期号】19990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