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伊斯兰文明简述

http://www.newdu.com 2017-11-11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伊斯兰文明(上)
  
         在本篇前两个部分中,我们分别对农业文明与海洋文明的代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前者基于土地的稳定与原始氏族血缘关系建立了高度集权的帝国制度,数千年来虽有过灿烂与辉煌,但因其集权的需要而对思想及商业的压制而深陷泥沼之中无法自拔;后者基于海洋的流动并切断原始氏族血缘关系在初期建立了民主城邦制,继而以东方的帝国专制制度代之,其后又受到来自日耳曼游牧民族的冲击以封建制取代,在经过了近六百年的近代史之后,改封建制为民主共和制并走向现代;那么,作为游牧文明的代表、在现代社会影响极大的伊斯兰文明又是如何崛起、衰败和浮沉的呢?他们与西方文明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在现代社会,恐怖之源为何又会源于伊斯兰文明呢?伊斯兰世界在这个极速变革的时代又是怎样应对的呢?
    [2、前伊斯兰文明]
         伊斯兰文明一般来说是以公元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自阿拉伯半岛的兴起为标志,我们知道阿拉伯半岛的西侧隔红海与埃及相望,东部据两河流域、波斯湾与伊朗高原相对,西北角是小亚细亚半岛与希腊隔爱琴海相邻。
  
         A)大河之舞
         作为与基督教、佛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的伊斯兰教与其他两种宗教相比出现时间要晚得多,迟至公元7世纪中叶才产生,相应的伊斯兰文明也是姗姗来迟,但位属五海三洲之地的阿拉伯半岛,自古便是东西文明交汇之地,从历史来看,伊斯兰文明也确实受到了早于其产生的两河文明、埃及文明及西方文明、波斯文明,甚至印度文明的影响。
  
    (两河文明-波斯帝国 演变示意图)
         从上面的简图中我们发现,在两河文明及其不远的小亚细亚半岛上,古代曾经是多民族混居的区域,其中像涅西特人、闪米特人、希伯来人、阿摩利人都是游牧民族,哈梯人为土著民族,腓尼基人虽不像其他民族那样在阿拉伯半岛及其周边建立国家,但却擅长航海与商业贸易。
    古巴比伦王国 米底王国
    亚述帝国 赫梯帝国
  
    新巴比伦王国 犹太王国
  
         在波斯帝国之前的历史,便是各民族从蒙昧走向成熟的过程,这其中:
         1)苏美尔人建立的古巴比伦王国名列四大文明古国之列
         2)希伯来人建立的犹太王国后来虽数千年不存在,但其信仰的犹太教及其教义不但成为西方世纪基督教思想的来源、更是后来兴起于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教的重要来源
         3)此外,腓尼基人(今巴勒斯坦地区)的在地中海上的贸易活动对西方世界希腊文明的诞生同样起着深远的影响,他们在北非建立的海外殖民地伽太基帝国后来与罗马帝国抗衡,伟大的统帅汉尼拔还曾率军进入过“永恒之城”罗马!
         4)赫梯人与亚述人后来都依靠强大的武力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帝国,这说明这一地区的政治形态已经相当成熟了
         B)波斯雄风 
         当亚述帝国相继并入北方的赫梯帝国及南方的古巴比伦王国、西方的以色列王国后不到百年的时间,就被新兴的新巴比伦王国及米底王国联手灭掉,但又是不到百年时间,波斯帝国(今伊朗)崛起,统一了包括今埃及、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及伊斯高原的区域,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帝国制度。
  
    (波斯帝国王朝顺序简图)
        在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时候,波斯发动了三次与希腊城邦的战争,皆以失败而告终,但其结果却导致希腊城邦制的瓦解,并将集权制度从东方传到了西方。
  
    (阿契美尼德王朝极盛时的版图)
         此后,希腊诸城邦被马其顿王国统一以后,亚历山大大帝挥师东向,于公元前330年灭掉了波斯帝国(阿契美利德王朝)后又建立了一个短暂的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同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图,公元前323年)
         亚历山大大帝仅用10年的时间建立起来的帝国很快便随着公元前323年他的去世而解体,然而自此便开启了东西方文明融合的历史,在西达希腊半岛、东至印度河、南抵尼罗河、北至高加索的区域内,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波斯文明(两河文明)及古埃及文明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史称“希腊化时代”。这一时代有三个稳固的王朝分别占据了原亚历山大帝国的一部分。
  
    (希腊化时代三个主要的王朝)
         此后,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及拜占庭帝国相继与波斯第二、第三帝国帕提亚帝国、萨珊王朝抗衡,在近800年(公元前170年-公元650年)的拉锯战中罗马与波斯两大帝国穷兵黩武、疲态尽显、顾此失彼,但也为此后崛起的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文明第一帝国时代——埋下了萌芽的种子。
         前伊斯兰文明近7000年的历史让我们至今看来都那样的眼花缭乱,这充分说明了该地区从古到今就是一个饱受战乱的区域,正是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人才有可能产生出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来世的向往,这一地区形成的原始宗教,如犹太教、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等在不断融合之中才有可能形成更加高级的宗教形态,如基督教与伊斯兰教,这是前伊斯兰文明时期打下的思想基础。
         这一地区在不断的战争中融合,其政治体制也逐渐从氏族、部落转为城邦、王国最终形成中央集权的帝国制度,这便解释了为什么阿拉伯帝国初一崛起,便能够以极短的时间从游牧部落迅速转变为集权国家,并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统治了。
         C)百川归海
         在前面的篇章中,我们知道阿拉伯半岛是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只有其西南角的也门(上图中亚丁湾北、曼德海峡东侧)受季风影响有着充足的降雨,在伊斯兰文明统一阿拉伯半岛以前,半岛西部、红海沿岸的阿拉伯人北部以游牧为主,南部则以农业为主。由于红海沿岸正好处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及西方文明的中间地带,故这条狭窄的道路成为联接来自东方的中国、印度与地中海各文明的纽带,从也门北上商路沿线商业繁荣,城市随之兴起,如圣城麦加与麦地那。
  
         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正处于原始氏族解体、阶级社会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半岛内自然环境差别导致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北方的游牧居民所形成的氏族部落各据一方,战争不断,部落贵族应运而生,与之相对的是大批游牧民的破产。南方的商业城镇发达,商业贵族垄断贸易,牟取暴利,大批中小商人破产。这一切都造成半岛内阶级对立加剧,社会经济危机四伏。
         从外在环境来看,六世纪时,拜占庭帝国与波斯帝国为争夺和控制阿拉伯商道,对半岛长期实行掠夺战争,甚至支持东非的埃塞俄比亚入侵半岛。而波斯帝国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废止了从也门经红海沿岸北上叙利亚的商道,另辟自波斯湾-两河流域而抵地中海的商路,如此一来,便造成了半岛西部和南部经济的衰退,一方面商业贵族收入锐减,另一方面靠商队谋生的游牧者与城市居民生路断绝,更加加深了社会危机。
    从外在环境来看,六世纪时,拜占庭帝国与波斯帝国为争夺和控制阿拉伯商道,对半岛长期实行掠夺战争,甚至支持东非的埃塞俄比亚入侵半岛。而波斯帝国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废止了从也门经红海沿岸北上叙利亚的商道,另辟自波斯湾-两河流域而抵地中海的商路,如此一来,便造成了半岛西部和南部经济的衰退,一方面商业贵族收入锐减,另一方面靠商队谋生的游牧者与城市居民生路断绝,更加加深了社会危机。
         阿拉伯半岛在这种内外交困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变革,对内要求化解民族内部矛盾、调和阶级利益,对外需要反抗外来入侵者的压迫与揭掠夺,这就需要一种能够统一民族思想的信仰,形成民族合力,继而才有可能获得民族的独立,应该说,这是一种极具进取意识的精神。此时的半岛,犹太教、基督教早已开始传播,但其思想偏于积弱、退守而与阿拉伯人民的意识形态相背,到是琐罗亚斯德教的某些观念对伊斯兰教的进取意识有着积极的影响,再加上源于古希腊哲学的亚里斯多德、斯多亚学派及新柏拉图主义的宇宙流溢学说的影响,伊斯兰教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她刚一诞生,便以势不可挡的锋芒迅速的崛起于亚非欧,并对世界文明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与中华文明直接将原始氏族组织结构移植到国家组织结构不同的是,伊斯兰教甫一诞生,便是将原始氏族血缘关系以宗教信仰代之,宣称“凡穆斯林者皆为兄弟”,这便实现了对氏族部落血缘关系的超越,有助于调和与化解阿拉伯民族内部矛盾。伊斯兰教信仰真主安拉,而初创者穆罕默德是真主在人世间的代理人,如此,便为将来阿拉伯帝国“政教合一”的哈里发政治制度提供了理论来源,开创了以信仰治国的历史,完美的实现了权力统一与思想统一的结合,而不是像中华文明那样从先秦诸子中选择只对自已统治有利的思想加以改造和利用,而对那些不利于统治的言论则通过焚书坑儒、独尊儒术、科举制度来控制。宗教信仰在伊斯兰文明崛起的时代也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们的战士是基于信仰而战(简称“圣战”),而不是为了掠夺或其他目的,阿拉伯利刃锋芒毕露,无往而不胜。
    [3、大漠风流]
         在穆罕默德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后,伊斯兰文明进入第一个时代阿拉伯帝国时期。
  
         1)四大哈里发时代 
         自公元610年伊斯兰教诞生起20年后,穆罕默德仅用两年时间便统一了阿拉伯半岛,随之便在公元632年去世。接下来便进入了四大哈里发时代,这四位哈里发相继掌管宗教、政治、军事、经济大权达30年之久,他们都是当时社会上很权势和地位的人物,同时又是穆罕默德的近亲和密友。在四位哈里发在位期间,基于统一的半岛对外发动了伊斯兰扩张战争,不但建立了地跨三大洲的帝国,而且将伊斯兰教带向了统治区域。
    在奥斯曼时期开始了对王权的争夺,阿里死后,基于对权力的觊觎,伊斯兰世界内分为两派,一派以穆罕默德的后裔为正统,称为逊尼派;另一派认阿里的后裔为正统,称为什叶派。后来这两派自政治派别转变为宗教派别,并在20世纪引发了伊拉克与伊朗历经8年之久的“两伊战争”。联想一下基督教的分裂,再看看伊斯兰教的分裂简直是如出一辙,当宗教被世俗化后,无不背离其最初的目地,而成为权力的工具!
         2)倭马亚王朝
         在阿里于公元661年被刺身亡,伊斯兰世界从此告别了穆罕默德时期理想主义的神圣社会形式,随之而来的是为世俗王权而展开的争斗。由纯粹的哈里发时代过渡到哈里发权力与王权结合的时代,使伊斯兰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日趋明朗和尖锐。
  
    (倭马亚王朝对外扩张示意图)
         自公元661年开始伊斯兰世界进入历时190年的倭马亚(又译:伍麦叶)王朝统治时期,这个王朝延续了伊斯兰对外扩张的势头,今西班牙、中亚、阿富汗及印度西北部纳入帝国版图,其在中亚的势力扩张直接导致阿拉伯帝国与中华文明大唐帝国接触。阿拉伯帝国的中心此时已从麦加、麦地那转移动了叙利亚的大马士革,随着军事扩展,大量的非阿拉伯民族改信了伊斯兰教,帝国内部的民族关系越来越复杂了。
  
    (公元741年大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大食)位置示意图)
         源于沙漠游牧民族的阿拉伯人,当他们占领了两河流域、埃及与波斯之后,并没有毁灭文化,而是给予各种文化一定的自由,从而使伊斯兰文化发展成为丰富的多元文化,他们本身也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融中成为新环境中的一种定居的、有文化的民众,并在逐渐吸取拜占庭、波斯、中国及印度的文化后成就了自已的新文化,这就是中世纪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并为随后既将到来的帝国顶峰——阿拔斯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750年阿拉伯帝国疆域图)
        3)阿拔斯王朝
         与中华帝国、罗马帝国、波斯帝国一样,权力的集中便会带来统治阶级的腐化与堕落并由此产生各种社会矛盾,当倭马亚王朝不可避免的衰落之后,阿拔斯王朝代之而起,并迅速将阿拉伯帝国推向顶峰。
    新王朝的到来身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不再是大规模的对外扩张,而是继续着倭马亚王朝的事业,在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文化各方面高速的发展。王朝的中心迁到了距波斯帝国故都泰西封不远的巴格达,因此,阿拔斯人的政治典章制度很受波斯帝国的影响。王朝前期100年,被称为“鼎盛时期”,闻名于后世的阿拉伯著作《一千零一夜》便在此时诞生,但其来源却是波斯小说《一千个故事》,由此可以看出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确实是一种广泛吸取其他文明形态而形成的多元文明。
         在阿拔斯王朝时期,特别重视文化建设,在公元800年左右开始,在哈里发 哈伦拉希德 希望将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的古代学术遗产译为阿拉伯语,由此拉开了历时百年的翻译运动的序幕。这场“百年译经运动”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意义,他们将古希腊文献,特别是思想文献翻译成阿拉伯文,通过所占领的北非、西班牙传入中世纪的欧洲,对于后世欧洲文艺复兴提供了思想来源,间接导致了欧洲中世纪向着现代的转折。
         与同一时代的中华文明大唐帝国一样,阿拔斯王朝在9世纪后的集权统治也大权旁落,同样也落入军人之手,这与唐帝国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央集权若对武力控制不力,便只有眼睁睁着当傀儡的份儿,中外皆同。
         1095年,西欧开始了对阿拉伯帝国历时200余年的“十字军东侵”,此时的阿拔斯王朝已风光不再,治下的巴勒斯坦也被西欧人占领。基督教徒对伊斯兰教徒的进攻与屠杀给伊斯兰世界埋下了难以忘却的仇恨,以至于后来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一定要在灭亡了拜占庭帝国后剑锋直指维也纳,西欧好不容易避过一难;当其完成工业革命之后,西欧诸国便开始反击,奥斯曼帝国固然有其自身的问题,但西欧人肢解伊斯兰世界的事实却说明这种仇恨的渊源绵延悠长。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公元650年阿拉伯人趁拜占庭帝国与波斯帝国缠斗之机收渔翁之利灭掉了波斯帝国萨珊王朝;就在西方基督教世界与阿拔斯王朝打得两败俱伤的时候,东方草原上蒙古帝国崛起。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结束了阿拔斯王朝的统治。而在西方,阿拉伯人也被逐出了西班牙,伊斯兰世界进入历史上最为窘困的时期,版图上只余下埃及的马木留克王朝在苦苦支撑。
         伊斯兰文明是如何走出困境,又是如何演变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后来又是如何与西方文明抗衡的?他们又是如何进入印度并影响南亚政治格局至今的?请看下篇“星月弯刀”。
    伊斯兰文明(下)星月弯刀
         继阿拉伯帝国之后,伊斯兰世界又崛起了一个强大的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以下简称奥斯曼帝国),此后,分别在波斯与印度分别崛起了萨法维王朝与莫卧尔帝国,是他们一同扛起了伊斯兰大旗,并将伊斯兰文明延续了下去,并对当今西亚、中亚、北非、东南欧及南亚的政治、宗教、民族、军事格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那么,他们分别是如何做到的呢?
    (后阿拉伯帝国时代伊斯兰世界)
    [1、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奥斯曼帝国始于1308年的小亚细亚半岛,但他们的创始人并不是源于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人,甚至也不属于两河流域、北非、伊朗高原及小亚细亚,他们来自于遥远的东方大草原,原为匈奴人的一支。
  
    (奥斯曼帝国源流示意图)
         6世纪初,突厥人在中华文明的北方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草原帝国,后在583年被隋朝大将长孙晟(唐太宗李世民的岳父)以离间之计分裂为东西突厥。
  
         后东西突厥分别在630、658年被大唐帝国灭亡,突厥人西迁中亚,并在武则天时期建立后突厥帝国,83年后,被现维吾尔人的祖先回鹘人所灭,从此,中亚突厥人所居之地被称为“突厥斯坦”,但这仅是一个地理学名词,从未建立过某个统一的国家。751年,中华帝国大唐王朝与刚刚灭掉波斯萨珊王朝的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狭路相逢,怛拉斯河一战,唐朝势力永远退出了中亚,而伊斯兰势力却大举进入,突厥人便在此时开始信仰伊斯兰教,土耳其民族开始形成。
    9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开始衰落,中亚一带先后建立了一些波斯人和突厥人的国家。公元1000年左右,一支突厥人在首领塞尔柱的带领下进入呼罗珊(今伊朗东北、阿富汗北),随即使在1040年以木鹿城为中心开始了扩张,当年便打败了另一支突厥人在阿富汗建立的伽色尼王朝,1055年,进入巴格达,迫使当时已风雨飘摇的阿拔斯王朝封其为素丹,并建立起塞尔柱突厥帝国。
    随即,塞尔柱突厥人向小亚细亚进军并打败了苟延残喘的拜占庭帝国并控制了小亚细亚,使这一地区的宗教伊斯兰化,民族开始土耳其化。
      (塞尔柱突厥帝国,1265年)
         11世纪末,帝国分裂为小亚细亚的罗姆苏丹国;在东部12世纪形成花刺子模国(《射雕英雄传》中蒙古大军西征,郭靖绑上风筝进城灭掉的国家)。1300年左右,罗姆苏丹国灭亡后,在塞尔柱突厥诸国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355年左右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440年左右
    公元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占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余脉至此终告结束,大批希腊人逃往西欧,文艺复兴大幕将启。从此,地中海的东岸吹响了奥斯曼帝国漫长扩张期的号角,而在其持续不断的打击之下,西欧节节败退,但在败退之中西方文明开始了持续将近六个世纪的近代史,并从文艺复兴开始接连完成了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并最终走向现代,从此,英法德意荷西葡俄诸强崛起。
  
         反观奥斯曼帝国——军事集权虽不断扩大地盘,但集权必然带来特权,特权必然带来腐败。更可怕的是,帝国的统治者与统治者所依赖的国家机器——军队,都掉进了这个黑洞而不可自拔;此外,专制的制度及狭隘的民族性,致使帝国统治者无法像前期的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及阿拔斯王朝那样宽容的对待治下的各民族人民,宽容的伊斯兰精神走向了专制,埋下了此后帝国崩溃的种子。
    (奥斯曼帝国境内民族独立与英法占领区域示意图)
         1683年5月,奥斯曼帝国最后一次进攻维也纳,并败于欧洲联军,之后便再也无力向西扩张,并开始了签订条约割地赔款的历史,匈牙利便是通过条约被割让给哈布斯堡王朝的(后匈牙利与奥地利合并为奥匈帝国),从此帝国便开始对欧洲采取守势。接着,巴尔干半岛相继落入奥地利之手,而北非的埃及、阿尔及利亚受英国与法国的控制,实际上已告独立。17-19世纪,在北方的黑海沿岸,帝国屡屡败于崛起的俄罗斯帝国。19世纪,受西方民族意识与民主共和制度的影响,巴尔干半岛的希腊、塞尔维亚、黑山、阿尔巴尼亚及东欧摩尔多瓦(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等国独立,塞浦路斯被英国控制。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这个历时600余年的集权帝国走向解体。
    奥斯曼帝国的解体,标志着整个伊斯兰世界自蒙古人入侵以来,第二次跌入黑暗的谷底,但也自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从穆罕默德统一阿拉伯半岛到四大哈里发时期-倭马亚王朝进行武力扩张,到阿拔斯王朝以文化立国伊斯兰文明达到顶峰,再经蒙古人入侵亡国,其后奥斯曼帝国凭借着强大的武力虽部分重现阿拉伯帝国的雄风,但也从此走向极度集权与专制,在这种制度下的人们丧失了活力,丧失了思想,帝国的轨迹几乎与中华帝国完全一样。从走向顶峰到完全解体的时间比也几乎与中华帝国一样,接近1:1(628年:614年)。
         由此可见,除海洋文明是以一种线性的方式告别古代进入现代的文明形态外,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农业文明和以伊斯兰文明为代表的游牧文明所建立起来的集权专制制度是造成这两大文明走向没落的首要原因。虽然阿拔斯王朝与大唐王朝都以海纳百川的气度使两个帝国迈向顶峰,但惊人的相似是,这两个王朝都对武力控制不力,致使前者命丧突厥人之手,而后者是从安史之乱开始衰亡,要知道安禄山之母可也是突厥人喔!但从顶峰下来后,阿拔斯王朝的继任者吸取教训加强了武力集权,而大宋王朝却剥夺了武官的权力并以文官代之,以思想集权,但对于中央集权制下的帝国,越是集权越是糟糕,最终,从小亚细亚半岛越帕米尔高原直达太平洋东海岸,在这广阔的土地上,他们最终都不可以避免的走向了改朝换代。由集权走向制权,由封闭走向开放,这便是历史的大势。
    [2、波斯萨法维王朝]
         公元1258年蒙古大军在旭烈兀(成吉思汗之孙,拖雷第七子)的带领下攻克巴格达灭亡了阿拔斯王朝,但在此前两年,就已建立了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的伊儿汗国。该汗国极盛时东至今巴基斯坦、西抵小亚细亚、南临波斯湾、北达中亚,其中古波斯帝国本土在其境内。
    (1335年的蒙古帝国及其汗国位置图,此时窝阔台汗国已不存在)
           1335伊儿汗国分裂,1395年该地区并入新崛起的帖木儿帝国版图。该帝国向东渡过印度河直抵德里,向西深入小亚细亚,向北占领了中亚金账(钦察)汗国及察合台汗国的一部分。
  
         1506年,帖木儿帝国受西部奥斯曼帝国及中亚属突厥的乌兹别克部落的打击而亡,其后裔巴卑尔转而逃往印度,并开创了印度莫卧尔王朝。15世纪,奥斯曼帝国在小亚细亚不断扩张,到本世纪末帝国宣布禁止什叶派,此时帖木儿帝国已衰落下来,这一地区形成了权力真空。利用这个机会,什叶派教徒于1501年建立萨法维王朝,开国之主为15岁的伊斯玛仪一世,立伊斯兰教什叶派为国教,自称是穆罕默德女儿法蒂玛与穆罕默德继承人阿里的后裔,为进一步巩固王权自称为波斯萨珊王朝的后代。
         1587年,阿拔斯一世登基,萨法维王朝也达到了其顶峰,它包括今伊朗、伊拉克、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中亚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及巴基斯坦部分。该王朝与奥斯曼帝国对伊拉克富饶的两河平原展开了持续150年的争夺,至今,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宗教纷争依然困扰着伊拉克共和国,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两伊战争的根源之一。
         17世纪,除了西部的奥斯曼帝国与北方属突厥系的乌兹别克人两大世仇外,北方的俄罗斯帝国与东部的莫卧尔王朝也开始分别向高加索、中亚及阿富汗发展,此一时期东西方的贸易由于丝绸之路的中断及新航路的开辟与海洋国家的崛起而逐渐远离伊朗高原,经济的下滑,再加上王朝自身的腐败,萨法维王朝终于在1760年灭亡。
         萨法维王朝的灭亡,标志着伊朗从古代开始向着现代过度。1925年巴列维王朝兴起,奉行西方化路线的君主专制制度,1935年更名为“伊朗”,即“雅利安人的家园”。但在1979年鼎鼎大名的霍梅尼归国并发动“伊斯兰革命”后,专制王朝被推翻,从此成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1907年英俄协议后的波斯)
         这个什叶派国家的建立从一开始就与其西部以逊尼派为主的奥斯曼帝国对立,这就决定了其迄今为止与主要伊斯兰世界不可调和的矛盾,以至于后来在20世纪的冷战时期也为苏美两种所用,以制衡中东局势,其影响到现在仍然存在。
    [3、印度莫卧尔帝国]
         1526年,帖木儿帝国的后裔巴卑儿在印度北部建立了强大的伊斯兰化的莫卧尔帝国,几乎统一了整个印度。
 

     这个王朝一直持续到1858年因英国殖民而亡国,但其对印度的伊斯兰化造成二战后印度的分裂,西部的巴基斯坦信仰伊斯兰教,而现印度主要信仰印度教,英国人为了制衡南亚,在蒙巴顿伯爵的领导下制定了《蒙巴顿方案》,遗留下克什米尔问题,至今仍使该地区剑拔弩张。
    [4、中亚诸汗国]
         自公元715年唐朝军队退出中亚以后,包括新疆在内的中亚被伊斯兰化。后来阿拉伯帝国衰亡,但这一地区的伊斯兰文化却深入人心,从这里开化并走出去的突厥人后来建立了伊斯兰国家并挽救了伊斯兰文明。
  
         由于这一地区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波斯及后来崛起的俄罗斯及被英国控制的印度之间,本地区民族成份又相当复杂,故长期处于动荡之中。
  
         18世纪末,中亚沦为俄罗斯帝国统治区,俄国人称这一地区为“土耳其斯坦总督区”,此时的中华帝国正处于清朝崩溃前期,对于新疆局势控制不力,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遂于1868年乘虚而入占领南疆,两年后势力扩展到北疆,1876年,在左宗棠的率领下,清朝收复除伊犁外新疆大部;伊犁则于1882年由中俄两国谈判收回,当时的谈判大臣为曾国藩长子曾纪泽。此后的中亚诸汗国浩罕、布哈拉及希瓦分别于1876、1920分别亡国,并并入俄罗斯帝国。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独立,其信仰真空迅速被伊斯兰教填充,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及吉尔吉斯斯坦之间的费尔干纳盆地遂成为伊斯兰极端主义与恐怖分子的温床,对中国、俄罗斯、中东及南亚乃至世界政治格局影响深远。
    5、路向何方] 
         伊斯兰文明以五海三洲之地的中东为核心,向东辐射到中亚、南亚及东南亚诸国,向西则经东非、北非而抵西非,西北方向则影响巴尔干诸国及东欧,并使我国西北伊斯兰化。
  
    (穆斯林世界)
         伊斯兰文明同中华文明一样,都有着悠久的文明、灿烂的文化,但因专制制度的影响,最后都不约而同的走向了衰亡,只是前者如今由一干国家组成,而后者除台湾外处于统一状态。
         伊斯兰文明自古就是东西文明交汇之地,这让他既享受了交汇带来的好处,同时也让其面临着如今民族、宗教、种族、语言等纷繁复杂的局面,加之政治、利益与能源的需要,以及各独立国家政治形态、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再加上宗教教派的仇视与对立,如果内部不能因为信仰的一致而摈弃对立立场,伊斯兰文明很难走向再次的统一;与之相比,中华文明之所以可以长期处于统一直至现代,与其文化、语言的一致性有着极大的关系。
         要化解伊斯兰世界、特别是中东问题,需要超越宗教、民族、种族等各种因素,同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适合本地区发展的道路,然而,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伊斯兰文明现代之路异常艰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