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多葛主义在古代世界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哲学学说,不仅盛行于罗马,而且后来成为基督教的重要源头之一。在希腊化时代,这大概是属于与古典希腊精神距离最远的一种重要学说。这与它的创始人芝诺有关系。 芝诺(共公元前336-264年)出生于塞浦路斯的西提姆城,但他不是希腊人,而是一个腓尼基人。因此,罗素说:“斯多葛主义比起我们以前探讨过的任何哲学派别都更少希腊性。早期的斯多葛派大多是叙利亚忍耐,而晚期的斯多葛派则多是罗马人。”[1]芝诺的家庭可能是从事商业的,或许是因为经商的原因他来到雅典,时间大概是公元前294年。他到雅典之后,开始热衷于哲学,并在雅典市场附近多的画廊讲学,斯多葛即希腊语画廊之意,故此派又被称作画廊学派。早期斯多葛学派的著作几乎丧失殆尽,如今要了解他们的思想,主要依据拉尔修的传记和西塞罗等人的一些记载。芝诺之后,斯多葛学派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巴内修斯、波塞唐纽斯、西塞罗、塞涅卡、爱比克泰德等人。 斯多葛派把哲学分为三个部分,逻辑学、伦理学和物理学。拉尔修曾经记载,斯多葛学派的人把这三部分作过比喻:“哲学像个动物,逻辑学相当于动物的骨骼和筋腱;伦理学相当于它的有肉的部分,物理学则相当于动物的灵魂。另一个比喻是说,哲学像一个鸡蛋:蛋壳是逻辑学,蛋白是伦理学,中心的蛋黄则是物理学。他们还把哲学比作一块肥沃的田地:逻辑学是包围田地的篱笆,伦理学是果实,物理学则是土壤或者果树。”[2]罗素认为,芝诺与他的后学不同,是个唯物主义者,他的学说乃犬儒主义与赫拉克利特的结合品,他对形而上学的玄虚没有兴趣,最看重的只有德行,而逻辑学和物理学不过是他系统思考的组成部分或者是辩论的工具。[3] 让我们先看看芝诺思考的物理学。芝诺与伊壁鸠鲁不同,他认为构成物质世界的有四大元素,而这四种元素最高级的是火,而元素则是由神创造的。“元素的定义是具体事物由以产生、最后又归结为它的东西。火是热元素,水是湿元素,气是冷元素,土是干元素。”火的地位最高,也被称为以太。[4]世界是如何产生的呢?“其实体首先从火通过气转变成湿气,然后湿气的粗糙部分压缩成土,而分子十分细微的事物则变成了气,这个稀释过程不断进行直到它产生火。从这些元素的混合中形成了动物、植物及其他自然种类。”[5]有开始就有结束,而所有可以改变性质的东西都是可以毁灭的,因而世界是周而复始在神的支配下,从火等元素衍生为万物,进而又通过一场大火毁灭世界,新的世界继而重现,如此往复不已。因此,在斯多葛学派的学说中,他们是能够体会到神的意志理性地渗透到世界的每个部分,神的意志或者理性,贯穿于整个世界的所有事物之中,也就是规律。 另外,由于神性无所不在,每个事物包括人身上都有神圣之火,一切事物与那个它们包含于其中的具有神性的“自然”一致的时候,就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因此,斯多葛派的学说中,德性就必然与个体意志存在矛盾,只有个体意志或者理性符合自然的或者说神的意志,才能够说是善的、正义的。因此,与伊壁鸠鲁不同,斯多葛派不认为动物和人的生存目标是快乐,即令存在快乐,也不过是从属于自然的目的。而快乐的产生也是在找到自然之道的过程中才能够感受到。 但是,罗素提出了斯多葛学说的逻辑困难:“如果德性是唯一的善,那么仁慈的上帝就必定只能专心一意早就德性了,可是自然律却又产生了大量的罪恶的人。”而斯多葛派不断就此指出,残酷与不正义是为受难者提供了锻炼德性的最好的机会。[6]但无论如何,逻辑上的困难是存在的。 那么,对于斯多葛派来说,具体的德性有那些呢?区分的种类各人都有不同,总的来说,德性也分首要的和从属的。“首要的德性有:明智、勇敢、公正、节制。从属的德性是宽宏、自制、忍耐、精明、慎重。”同样,“邪恶也有首要的,有些是从属的:例如愚蠢、怯懦、不公正、放荡属于首要的恶,不自制、不精明、鲁莽则属于从属的恶。”他们认为善就是“理性存在作为理性存在的自然完成。”[7] 循此芝诺又第一个使用了“责任”一词,他认为责任是一种其自身与自然的安排相一致的行为。“有责任的行为是理性指导我们去做的行为,如孝敬双亲、敬重兄弟、热爱国家、对朋友忠诚等。不负责任的行为是理性所贬斥的行为,如冷淡父母、疏远兄弟、背叛朋友、不顾国家利益等等。”[8] 德性如此,那么需要考虑的是斯多葛派对于物质享乐的态度,前面已经说过,快乐从属于自然。合理的逻辑就是由于对于神性和自然规律的体认,人不必刻意追求快乐。由此并不能得出斯多葛派拒斥尘世的普通生活的态度,但在历史上斯多葛派却是以“主张苦行,恬淡寡欲”的态度著称的,并称为后世禁欲主义的先驱?这一转变过程的逻辑何在呢?其中最基本的理由当然是斯多葛主义无可置疑的对神的崇拜,在信仰演进的过程中,人们为了归属于神,作为神的子民,显示节制欲望、砥砺苦行,就并不奇怪了。因此,他们认为符合神或自然需要的贤人是“绝对正确的,不可能犯错误,……他们严格执行法律所决定的惩罚,因为放纵、怜悯、容忍是心灵软弱的标志。”[9]当然,这样的德性,在实际上并非什么自然的要求,而是人们的道德要求的,特别是在乱世之中,一部分人感知到乱世的危险,节制以求命运的巨锤不降临在自己的头上。除了神圣的目的,隐藏在背后的现实考虑也不难理解。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斯多葛派的政治态度,与伊壁鸠鲁学派的可谓大相径庭,后者号召人们放弃社会生活,走向隐居,而斯多葛学派一开始就号召人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10]这大概是与国家或社会更多时候都代表着强势的力量,往往被赋予神或自然的代表有关系的。罗马时期信奉斯多葛主义的西塞罗、塞涅卡等人,都是斯多葛学派不排斥国家甚至积极入世但又与世俗社会若即若离的态度典型的代表。 最后,斯多葛主义称为基督教的源头之一,从上面的陈述来看,也就不奇怪了。斯多葛派所具有的对神意、自然的理解,对欲望的节制、刻苦的修行,等等,与基督教的相似性不言而喻。 -------------------------------------------------------------------------------- [1]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19页。 [2]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第598页。 [3] 罗素《西方哲学史》,第275-277页。 [4]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第615页。 [5] 同上,第616页。 [6] 罗素:《西方哲学史》,第323页。 [7] 同上,第604页。 [8] 同上,第608页。 [9] 同上,第612页。 [10] 塞尔格叶夫:《古代希腊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年版,第516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