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关于匈奴+、东胡、突厥三大族系人种的探索2

http://www.newdu.com 2017-11-11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此外还有一个匈奴人是否也曾与羌族人混血的问题也不能不考虑。考大通县在青海省西宁市西北,向东北渡过大通河即可到达河西走廊的武威市。武威市在汉代称姑臧,其地羌、胡杂处,有不少匈奴人经常至姑臧与羌人市易货物。《后汉书》卷三一《孔奋传》载:“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日市四合(每天开市交易四次)。”故青海大通墓葬出土人骨的种属,究为匈奴人骨,抑为羌族人骨,或为匈奴人与羌族人混种的人骨,似乎都很难遽作定论。
    对于匈奴人种的研究,我们除了利用人种学资料外,还可以利用考古学数据。根据考古发掘,漠北的诺颜山第25号匈奴墓葬出土了一幅匈奴人像刺绣画(12)。画中人头发浓密、梳向后方,前额宽广,眼睛巨大,上唇有浓密的胡须,面孔严肃,显得很威严。蒙古考古学家策•道尔吉苏荣认为这个绣像的画中人就是墓主,是个匈奴人。由于蒙古人没有胡须,故一般学者认为这个绣像的主人不会是属于蒙古种。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人像的眼珠虽绣成黑色,但瞳孔却用蓝线绣成。这就对于解决匈奴人属于突厥种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因为突厥人的容貌特征(人种特征)之一就是蓝眼多须,而这个匈奴墓中出土的匈奴人绣像,正是蓝眼珠和有浓密的胡须。还有,这个绣像面孔严肃,显得很威严,这与《汉书》卷六八《金日磾传》传说“日磾
    (音觅低)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严(严肃、威严)”,完全一致。金日磾是匈奴人,《传》载“金日磾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55—1957年在陕西长安县沣西乡客省庄发掘西周墓葬,发现一座特殊的墓(第140号墓)。据考古学家鉴定,认为截至1957年止,这是中国境内发掘出唯一的一座匈奴古墓,死者可能是匈奴使臣或使臣的随员;出土的大多是匈奴的物品。墓内随葬物有两件长方形透雕铜饰(13)特别值得注意。透雕的花纹是:两侧各有一颗树,枝叶茂密;树下各系一匹骡子,都有辔鞍;中间二人,高鼻,长发,穿绑腿裤;两人互相搂住对方的腰部和一腿,作摔跤状。高鼻是突厥人的容貌特征(人种特征)之一。这两块铜透雕中的匈奴人既然也是高鼻,那末对于判别匈奴人属于突厥种,也增添了一种物证。
    诺颜山第25号匈奴墓葬是一座大型的贵族墓葬。从这个墓葬的规模宏大和随葬品之多,可见墓主并非匈奴的牧民百姓,而是一个身居要职的人物。诺颜山在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北70英里处,当时属匈奴最高统领中心单于庭的辖境。该山周围有大群的匈奴墓葬,但很少发现墓主的人像画。足见这个墓主如不是一个最高统治者——单于,最低也是一个位列诸王的显赫贵族。故这个墓出土的人像刺绣画的容貌特征(人种特征)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加之与客省庄第140号墓出土的透雕铜饰的人物形象及《汉书•金日磾传》互相印证,其证据力较之人种学材料,实有过之而无不及(14)。
    以上是叙述出自匈奴人的主要活动中心大漠南北所发现的人种学和考古学的材料。至于匈奴强盛时其势力所及的天山一带及公元91年西迁后在中亚地区停留期间的人种学材料,外国学者也有发现。但天山一带和中亚地区更多属于突厥种的各族人民。匈奴与他们接触或通婚,自然会发生混血。正如美国学者W.M.麦高文在论述西迁后匈奴人的种族成分时所说:
    匈奴人因为曾经久居远东,且常和中国人及其它的蒙古利亚种人通婚,故极可能在他们的血管中渗有颇多的蒙古利亚种血液,因使哥德人及罗马人对他们的外貌感到惊异,可是他们决不是纯血的蒙古利亚人。即使匈奴人仍居于蒙古利亚境内时,已因与印度欧罗巴种的阿兰那人及各种芬乌格里安人民杂婚之故,而使其所含的蒙古利亚种因素趋于减少而不增多。这一主张,更因在匈牙利及欧洲其它各处匈奴古墓中发掘所得的人骨而获得证实。从这些骨骼加以判断,可知公元第4世纪及第5世纪时侵入欧洲的匈奴人,其种族带有高度的混合性,而其中的蒙古利亚血统不过是若干重要因素之一而已。(15)
    敏岑海尔芬也说:
    匈牙利、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遗留下的材料太少,不能在匈奴游牧部落中确定各个种族的关系。此外,大多数的头盖骨都是从一般下层牧民的坟墓中挖出来的,匈奴贵族的户体很多都被毁坏了。有些“欧蒙型”(即欧洲型与蒙古型的混合型)的头盖骨可能是阿兰人的(16)。在伏尔加河流域的萨玛利亚人中,有的是南西伯利亚型的。其余在Vienna
    Cimmering坟墓中发现的一具男尸虽被认为是匈奴人,其实也是混血人种。(17)
    最后附论一下中国考古学者朱泓在黑龙江省文管委会主办的《北方文物》1994年第2期发表的题为《人种学上的匈奴、鲜卑与契丹》一文。文中把匈奴人种归入蒙古大人种的类型,这一点与潘其风、韩康信二位的主张大体上相仿。只是认为:“据有关学者研究,桃红巴拉墓葬可能属于林胡的遗存,而崞县窑子、毛庆沟、饮牛沟的墓葬则可能与楼烦有关。林胡、楼烦至战国晚期已改称匈奴。故上述各考古遗存又被称为‘先匈奴文化’或早期匈奴文化”(18)。如果朱氏的这两个“可能”能够证实,那末桃红巴拉等地墓葬的人骨就不是匈奴人的人骨,而是属于被赵国和被匈奴征服和吸引的附属部落(林胡、楼烦)的人骨。匈奴附属部落的人骨并不能代表、尤其不能等同于匈奴的人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