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之‚公开性&

http://www.newdu.com 2017-11-11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第三集‚公开性‛与指导思想‚多元化‛
    这是莫斯科市中心一个文化公园的偏僻一角,这里堆放着列宁、
    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
    捷尔任斯基等领导人的塑像。
    这些塑像不仅
    残破不全、伤痕累累,有的甚至被油漆涂抹得面目全非。
    上了年纪的莫斯科人都知道,
    这些雕塑曾伫立在莫斯科各个环境
    优美、行人如织的地方。它们曾是众人景仰的历史丰碑,曾是苏联共
    产党的无比骄傲。
    然而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
    在苏联全国上下刮起的那股否定苏
    联历史的狂潮中,
    这些塑像连同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功绩与人格,
    遭
    到疯狂的攻击和嘲弄。
    这是戈尔巴乔夫倡导所谓‚公开性‛和指导思想‚多元化‛引发
    的一个严重恶果。
  
  
    - 26 -
    所谓
    ‚公开性‛
    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不久确立并推动的一项重要
    改革方针。
    1986
    年
    2
    月,在戈尔巴乔夫、雅科夫列夫积极谋划下,苏共二
    十七大正式提出所谓‚公开性‛的问题。
    列宁当年使用过
    ‚公开性‛一词,其原意是把党和政府的工作对
    人民群众公开,听取群众意见,改进党和政府工作,以便得到群众的
    理解和支持。列宁同时强调‚公开性‛不是无限的、无原则的。
    而到了戈尔巴乔夫那里,
    ‚公开性‛在‚让人民知道一切‛
    、不留
    ‚被遗忘的人物和空白点‛
    等口号掩护下,
    变成专门揭露党和国家历
    史上的所谓
    ‚阴暗面‛
    和
    ‚消极现象‛
    甚至是歪曲与伪造历史的工具,
    变成从根本上动摇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地位、
    推行人道的民主社会王
    义改革的突破口。
    原苏共中央意识形态部部长亚〃谢〃卡普托:
    ‚
    ‘公开性’在党内
    是件很震撼的事情。本来‘公开性’是为了让人民获得更多的信息,
    然而在大众传媒完全放开以后,
    所有的报道没有一点社会责任感,
    ‘
    公
    开性’
    使大众媒体成了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工具。
    它所造成的影响自苏
    联解体后一直持续至今。
    ‛
    为加强对所谓‚公开性‛工作的组织领导,戈尔巴乔夫专门选调
    雅科夫列夫任苏共中央宣传部长,
    又先后擢升他为中央书记和政治局
    委员,主管意识形态工作。
    雅科夫列夫随即对苏联主要报刊和新闻媒体的领导班子进行大
    幅度的调整,排斥坚持原则、维护党和国家利益的共产党人,并把支
    持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亲信安排在各个重要领导岗位上,
    从而牢牢控制
    了思想舆论界的领导权。
    首当其冲的是苏共中央最重要理论刊物《共产党人》
    。主编马克
    思主义者科索拉波夫被解除职务,取代他的是戈尔巴乔夫亲自挑选
    的、他夫人赖莎的好友、带有自由化倾向的弗罗洛夫。
    1986
    年
    6
    月,
    《星火》杂志主编由雅科夫列夫挑选的政治上的两
    面派——科罗季奇接任。
    此后,
    该刊物就成为反共反社会王义思想的
    先锋。
    俄罗斯作家联盟莫斯科组织执行主席弗〃伊〃古谢夫:
    ‚科罗季
    奇是一位思想很偏激的人。他接任《星火》画报主编后,发表了很多
    阴阳怪气的政论文章。
    后来,
    大凡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人都认为,
    《星
  
  
    - 27 -
    火》画报是完全为西方资产阶级服务的一本杂志。
    ‛
    在雅科夫列夫的干预和影响下,
    《真理报》
    、
    《莫斯科新闻》
    、
    《消
    息报》
    、
    《文学报》
    、
    《共青团真理报》等中央报刊主编遭撤换,
    10
    种
    主要大型文学杂志中有
    7
    种杂志的主编被更换。
    一大批主张西化的编
    辑记者被起用。
    这些报刊很快成为自由派的宣传工具,
    成为反马克思
    主义、反社会主义的阵地。
    一批过去被禁止的反社会主义的文学作品和电影纷纷被解除了
    封印。
    1986
    年底,专门用歪曲手法描写斯大林时期所谓‚阴暗面‛的
    别克的小说《新任命》解禁出版。
    1987
    年,歪曲斯大林时期的党内斗争,暗示基洛夫遇刺是斯大
    林一手策划的雷巴科夫的小说《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公开面世。
    俄罗斯作家联盟莫斯科市组织理事会主席、欧亚作家协会主席
    弗〃格〃博亚里诺夫:
    ‚雷巴科夫也是一位共产党员。推行‘公开性’
    后,
    他捕捉到时代已开始发生了变化,
    即决定自己也要跟着变化一下。
    于是,
    他就把斯大林搬上解剖台。
    在那个时期只要能写几笔的人都在
    抹黑斯大林。雷巴科夫就推出了《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
    。作品引起
    了轰动,内容既有纪实材料,更有艺术虚构,还引进了爱情故事,但
    本质上是给斯大林脸上抹黑。在那个时候,谁先冲上去,谁首先反对
    斯大林,谁就是英雄。
    ‛
    1986
    年
    12
    月,格鲁吉亚影片《忏悔》公开放映。这部片子是在
    时任格鲁吉亚第一书记谢瓦尔德纳泽的支持下拍摄的。
    影片以寓言的
    方式攻击斯大林时期所谓的‚独裁制度‛
    。雅科夫列夫说:
    《忏悔》的
    公映是苏共‚意识形态崩溃的开始‛
    。
    俄罗斯作家联盟莫斯科市组织理事会主席、欧亚作家协会主席
    弗〃格〃博亚里诺夫:
    ‚
    ‘公开性’
    ,使很多人头脑发热,那些持不同
    政见者都跳了出来。
    他们利用这个时机,
    接二连三地出版了很多作品。
    这些作品对苏联亡党亡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戈尔巴乔夫后来承认,
    这些作品的公开出版或放映是经他本人点
    头的。
    (29)
    他还充满感慨地说:
    ‚真可惜,在大学时代竟然没能读到
    这—切
    !
    ‛
    (30)
    大批文学作品的解禁在当时被称为继赫鲁晓夫的
    ‚解冻‛
    以后的
    ‚第二次解冻‛ 
  
  
  
    - 31 -
    ——个庞大的发达国家,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
    所谓‚公开性‛
    、舆论‚多元化‛
    ,不仅把苏共和苏联的光辉历史
    给颠覆了,
    把资本主义甚至帝国主义给美化了,
    而且只允许反共反社
    会主义的观点、
    思想公开发表,
    而决不许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人进
    行反驳。安德烈耶娃事件就是对所谓‚公开性‛
    、舆论‚多元化‛的
    一个绝妙的注解与讽刺。
    1988
    年
    3
    月
    13
    日,
    《苏维埃俄罗斯报》发表了列宁格勒工学院
    女教师尼娜〃
    安德烈耶娃的一封读者来信,
    批评苏联大地掀起否定斯
    大林和苏联历史的逆流。此信很快被各共和国、地区、城市和行业报
    纸转载
    937
    次。安德烈耶娃本人所在的工学院也收到来自全国各地、
    社会各个阶层人士成千上万的信件,其中超过
    80%
    的来信充分肯定作
    者的看法。
    然而,安德烈耶娃的信在党内高层却引发了轩然大波。
    原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叶〃库利加乔夫:
    ‚为了这件事,政治局
    连续召开了两天的会议,
    由戈尔巴乔夫主持。
    他们要找出谁是此事的
    主谋。大家都在质问我,只是没有说出我的名字而已。我总体上正面
    评价这篇文章。你看多有意思:一封信,一封捍卫苏联、捍卫苏联人
    民的信,在政治局讨论了两天
    ;
    而成千上万的反苏联反人民的信,政
    治局一次也没有讨论过。两周后,戈尔巴乔夫对我说:
    ‘我们搞清楚
    了,背后不是你,但你支持她的观点。
    ’在清查此事的过程中,雅科
    夫列夫等人更是卖劲。但也有不少人赞同安德烈耶娃的观点。
    ‛
    会后,
    戈尔巴乔夫和雅科夫列夫组织文章公开批判安德烈耶娃的
    来信,认为这是‚反改革分子的宣言‛
    。接着,苏联各大报刊纷纷转
    载并对来信大加讨伐。
    对一名普通党员反映问题的来信,
    戈尔巴乔夫、
    雅科夫列夫等人
    如此兴师动众、批判问责,
    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借题发挥,打压马
    克思主义派,
    为即将召开的彻底转向资本主义的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
    议做思想舆论和组织上的准备。
    ‚公开性,
    ,和指导思想‚多元化‛
    ,本质上就是取消马列主义的
    指导地位,使党失去正确而统一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从而使苏共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使资产阶级思想成为其指导思想的
    一元。
    ‚公开性‛和指导思想‚多元化‛还带来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
  
  
    - 32 -
    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反共分子公开焚烧列宁像,
    要求将列宁的遗体从红场迁出。
    列宁、
    斯大林等苏共领导人的塑像严重被毁。
    党在不明真相的群众中的地位
    急速滑落。
    广大党员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动摇,
    对党的前途失去信心。
    大批党
    员退党,苏共由
    1900
    万党员骤减为
    1500
    万
    ;
    退回到
    1973
    年的人数。
    不仅如此,
    反共反苏势力还发动报刊把批判矛头指向苏共领导的
    军队。
    他们污蔑卫国战争的胜利不过是
    ‚大法西斯打败了小法西斯‛
    ,
    而经济衰退则是军队这只怪兽吸干了国家血汗的结果。
    曾被视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卫士被丑化成极权制度的帮凶。
    诋毁
    军人及其家属、否定军队曾经有过的革命历史成为时髦。
    1989
    年第
    比利斯四月事件后,
    本来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军队成了出师无名的不义
    之师,而煽动民族分裂的暴乱分子反而成了无辜的受害者。
    反苏反共势力的无端攻击、
    歪曲和诋毁使苏军广大官兵理想信念
    发生动摇,军队‚非政治化‛
    、
    ‚非党化‛
    、
    ‚国家化‛思潮泛滥。不同
    民族、不同地区的官兵关系紧张。
    军队构成也日益复杂,党在军队中的影响也日趋下降。
    1988
    年
    入伍新兵中自称是‚非正式组织‛成员的占到
    13%
    。
    1988
    年军人入党
    人数下降
    21%
    ,一年后则达到
    23.3%
    。退党和交党证现象屡见不鲜。
    逃兵事件时有发生,仅
    1990
    年就有
    3
    万余人。
    随着苏共丧失领导军队的地位和权力,
    这支由列宁亲手缔造的历
    经无数战火考验的强大武装,
    已由维护苏维埃政权的坚强后盾,
    变成
    摇摇欲坠的‚泥足巨人‛
    。
    而主张西化的
    ‚民主派‛
    与民族分裂势力正是利用苏共自我丑化、
    自我否定、主动让权和解除武装之机,夺取了苏共的政权,解体了苏
    联。
    20
    年过去了。当今俄罗斯人反思那段令人心悸的岁月,仍痛惜
    为此付出的高昂代价。
    俄罗斯社会大学鲁扎分校校长拉丽莎〃科托娃:
    ‚我们所有人包
    括老战士,当我们年轻的时候,都经历过那个困难阶段。可我们都挺
    了过来。后来,这段光荣历史遭到否定,我们感到十分难过。现在,
    这些历史在慢慢恢复,我们才感到有一些安慰。
    ‛
    鲁扎某学校历史课教师马林娜〃科夫希科娃:
    ‚如果一个民族失
  
  
    - 33 -
    去了历史的记忆,那这个民族注定是不幸的。在年轻人里,培养这种
    记忆历史的情感,是我们面临的一项任务。
    ‛
    二战老兵、鲁扎区老战士委员会书记鲍里斯〃科多夫:
    ‚我认为
    苏联值得怀念,
    因为苏联战胜了德国法西斯,
    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胜利,还战胜了日本法西斯。苏联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品德,我
    们要把它们一代代地传下去。
    ‛
    这是一座以‚母亲‛命名的卫国战争纪念广场。在俄罗斯人民的
    心中,母亲就是祖国,祖国就是母亲。
    在这里,我们意外地遇上一对年轻人在举行婚礼。
    新郎:
    ‚在这喜庆的日子,我们来到祖国母亲纪念碑身边,为她
    献上一束花,
    为那些在
    1941
    年到
    1945
    年卫国战争中牺牲的战士们献
    土一束花。
    ‛
    为祖国母亲献花,为那些为保卫祖国母亲而牺牲的英雄们献花,
    是这座城市每一对年轻人举行婚礼最庄严、最神圣的仪式。
    俄罗斯著名作家《明天》报副主编弗〃格〃邦达连科:
    ‚现在差
    不多有
    70%
    的俄罗斯老百姓很尊敬斯大林。无论是年迈的老人,还是
    二十几岁的青年人都很尊敬他。
    ‛
    2010
    年
    7
    月,俄罗斯第五频道开播了一个名为‚时代法庭‛电
    视辩论节目,其主题主要涉及苏联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当辩论‚布
    尔什维克是挽救了俄国还是葬送了俄国‛这一问题时,
    72%
    的电视观
    众和
    88%
    的互联网网民认为是布尔什维克挽救了俄国。当辩论‚戈尔
    巴乔夫的改革是一场灾难还是走出绝境的出路‛时,
    93%
    的电视观众
    和
    86%
    的互联网网民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一场灾难。
    因上述两个结论完全出乎被资本操纵的主办方的预料,
    这场辩论
    在中途便被操纵者强行终止。
    斯大林曾在反法西斯卫国战争时期说过:
    ‚我知道,在我死后会
    有人向我的坟墓抛垃圾的。
    但历史之风会残酷无情地将它吹掉
    !
    ‛
    (33)
    事实正是这样。
    今天的俄罗斯,历史的记忆被重新唤起。那些曾
    被推倒的伟人和英雄的塑像,
    近些年来逐渐被人们重新竖立起来。
    许
    多曾被颠倒的东西,也在人民的心目中重新矗立起来。
    不,在人民的心中,真正的历史从来就没有被颠倒过。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