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杂言史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1-11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中国史学,渊源流长。 据晚学的想法,研究中国历史,除了正统的史书而外,论史学之书不可不读,譬如刘知己《史通》,章学诚《文史通义》,为我国史学史上之里程碑,亦为近现代国学基础,不看不能谓知学术。此外,正史之外,又有制度一科,演变有至,独成一历史体裁。以唐朝杜佑《通典》,南宋郑樵《通志》,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为最著名者。此三通也为学者必备书。当代大多数史学爱好者对这些书知之甚少,大抵嫌其冗烦苛细,不易卒读。实则三通为历代学者所看重,竟有胜与正史者,今弃此而论学术,谬哉。
    正史之外,尚有各种注释,考据之学问,有清一代,延至民国,集为大成。清代黄宗曦、顾炎武,王船山,戴东原,顾亭林,方苞,钱大昕,赵翼,魏源,段玉裁等等,或独步议论,或精于考证,或明于训诂,都可参阅。民国学者虽不及前代之盛,然精研史学者有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陈垣,钱穆,鲁迅等等,又民国之社会观念,已逐渐融合西方思想,为中国学术史一大转折,梁启超与胡适二公,及无数学者,于此作出探索尝试,虽有难以融通之处,然未可轻视其学。当时民国学者,包括前述诸公,率皆兼晓西学,都基于此上多所生发,不识民国学术,不能知当代史学之衍变从来。
    至于马克思主义,早已给西方奠定新的史学观念,今天西方史学界,或多或少都受影响与传承。及其传入中国,也颇为许多学者青睐,郭沫若,范文澜,剪伯赞,吴晗等人习之,遂为此类中翘楚,其学引入唯物历史观与辩证法,虽有许多生硬的地方,但创见也有崇旧学之人远不及处。何能因某持一政治观点,道德观点故,遽然排之而不顾乎。如此与提倡客观公正之历史观岂不相左?而且这些观念有自身的客观合理性,也是当代史学界的常用理论,弃之而欲创新,譬如建楼与空中,未见能行。
    哀哉文革,堕思想而隳学术,极专制而鞣人权,鞭笞天下,桎梏士心。至尊独效于秦皇,焚万典于四海,藏学籍于帝宫。灭学者如弹指,闭知识而恐不及。呜呼,此诚天降中华之大悲。自此而后,好学之士,觫然四顾,忧年之不暇,求命于委曲万全,学术一道,竟无人无暇承继之。后其祸虽定,然延及今世学士,忘此者众矣,间有志学之人,多为补缀弥缝旧学术之文章,创见亦稀。故当代之学术,鄙人以为当效圣人,述而不作,整理资料,如《圣经》之彼德,对众人而遥指河外基督,兼收当世先进思想,重积学术之遗穗,已俟于百年后聪明练达之敏才,为中华之学开创一新境界奠定基础,则吾辈之功尔,勉之。
    钱穆先生谓学史当通,何谓通,盖历史本有前后沿袭,社会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共同联系之特性,英人爱德华·霍列特·卡尔亦有是言。历史本身是一延续不可分割的整体,其时间阶段之划分,为人类根据不同观点而划分之。因此此历史阶段必有前一历史阶段之痕迹,明矣。又历史为人类所创造,凡社会中之人,皆于有意无意中推动着历史前进,历史为社会各部之历史,社会各部分皆自有其历史,此亦无可辩驳之论。
    故而修史学,必不能局于史,局于史则有所限制,有所限制则所见者狭,所见者狭则斤斤泥于表而不能识其渊源变化,从所由来。因此,章实斋序其通义,曰六经皆史,诚哉斯言。钱穆又生发为通诸学,不仅观其文澡,考其史实,亦且识其著者,辩其体例。并于其时,着眼于不同之其他学问,如哲学,自然科学,晓其流变,融会贯通,方能谓之明于史学。
    今之历史,率皆有其渊源,因今古之异,当世之人不查,而曰无古,谬哉。尤其中国历史,极讲制度传承,虽经文革之祸,尤未能免于过去之制度,但略稽考古制,即知今之典制非全出创新者。故学史,当明古今时间上之传承沿袭。
    论及资料,晚学亦有谬言干于诸公,爱德华·卡尔君有言,历史本无绝对客观之历史,何哉?因历史由人参与创造,由人参与记录,由人取舍当时之资料而俟于后人,故而历史包含人的活动与人的观念两方面,而人本身,为一极复杂之个体,因此人参与创造并发展的历史总是不完全的,变化的。当时之人,受当时社会影响,重于某方面,因此取舍之,今世之人,受今之社会影响,又重于另一方面,因此又取舍之,故欲求绝对客观之历史不可得尔。因历史事实亦受诸多观念之影响而不断变化其角度,论之者于是纷纭。于是启鄙识之惑,故问于下:
    今某公以为通鉴以观点取事实,梁、胡以观念过事实,晚学闻此惑甚。浩瀚史海,何书无观点,何书无体例,竟认此为不足于学,则无书可读,此惑之一。又推崇新唐书,如欲求资料,何不读旧唐书,学界公论以为新唐书失之于过简,旧唐书则资料取与近代,颇知其本末委曲。然旧唐书猥烦杂乱,不如新唐书简洁明净远甚。如必求资料多少,是新唐书反不如旧唐书耳,又必推崇新唐书,竟至矛盾,此惑之二。如必求资料完备,则研究先秦之史,必于春秋,国语,诸子百家等书之外,寻求始皇帝所焚之书。研究夏商历史,必于尚书,史记之外,通读甲骨文字。研究黄帝轩辕之远古史,必寻其刻木记绳。如斯何由得之?此惑之三。
    历史学必不能穷尽罗列所有资料,不过以过去重要事实,提供故人之经验,阐明今人之观点耳。今谓此书不足学,此书观念强,则眼界狭不能广增益。余以为,除非言过其实,窜改史实之文,无书不可读,无书不可入于学,计较于某坟籍,以为入学唯一道,实在太过狭隘,不为可取。学问一道,在正大品性,综核群籍,兼融观念,推于情理,有所创见而已。故学,难亦不难,养博大胸怀,处淡泊明志,能宁静致远即入矣。
    后学晚辈,观前贤之书,激动勃发,临屏奋键,谬谈笑于大家,请严指正以友交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