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柏拉图的洞穴理论
在网络上,不止一次看到相熟的同学在那里抱怨:有些人在网上怎么总在抱怨和批评呢?弄得好像整个社会都是暗无天日的,心情常常很不好。这个社会不是还有很多好的一面吗?为什么不多看看积极的一面呢?甚至不只一个同学直接质疑我:说了那么多批判社会、批判政府的话,除了把原本平静的心灵搅乱之外,似乎也不会有什么作用,终究只是说说而已,能不能少说话,多做事?一个自云从小看CCTV长大的朋友,觉得很不适应大学里和网络上的各种真伪难辨又流传广泛的讯息,感到震撼,也颇为苦恼。还有一些同样善于反思和批评的朋友质疑的则是,我们所讨论的这些事情,到底真伪如何判断?如果在真伪没有弄清楚之前,就仓促地表达个人的见解,是否妥当? 他们的疑问和苦恼,我也经历过,就算是现在,也同样会纠结这些问题。对我来说,最根本的,就是个人的局限性,无论是个人的视野、利益还是道德立场以及思维方式造成的局限性,到底对于判断的准确性有怎样的影响?这个问题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很难回避的。有时候在宁静的乡村里,突然就会觉得在城市里经历、看到、听到的种种社会问题,人们如此执着的问题,对于占一多半的中国乡村居民来说,很多都像是不存在的。每每到这时候,就会怀疑自己,表现得那样激昂,是不是有些像是打了鸡血,过于夸张了?那一刻,甚至会把自己滑稽的样子戏剧化,自己都想笑。 就个人而言,我还是愿意选择知道得多一点儿,哪怕知道多一点儿,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痛苦,也不愿意永远被蒙蔽着或者学鸵鸟把头埋在沙里那样生活。虽然蒙蔽或者不蒙蔽,也并无一定的标准。之所以个人对此有不同的选择,最根本的,大概还是与性格、观念、成长经历有关。有些人性格偏于安静、内倾,不愿意有更多的内在冲突;有些人自幼观念就定型了,只愿意以自己熟悉的方式和思考;有些人成长时期很顺利,对这个社会恶的一面接触不多,等等,凡此种种,都会影响到人们对于外界讯息的态度。另外,有些人可能有一段时间习惯折腾着过日子,可动久思静,这也是有的。 想起前年上课的时候,给那些新生介绍柏拉图《理想国》里面的那个洞穴隐喻,一个习惯了洞穴生活、没有见过其他更多天地的人,很自然就会把洞穴当做这个世界的全部,在他走出洞穴初期,很可能他看任何事物都会按照洞穴里的标准来衡量,但真正熟悉了外界环境后,再让他回到洞穴里,当有人要告知洞穴里的生活就是生活的全部时,这个曾经走出过洞穴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再接受的。他会告诉那些洞穴里的人,他们看到不是世界的全部,洞穴之外的天地还很大很大。那些一直留在洞里的人会怎样看待他呢?会觉得他说谎,在欺骗他们,甚至还因为他扰乱了他们平静的生活和思想,而恼恨于他,想要置之于死地。 那些坚持在洞穴里的人就很可悲吗?通常人们都会这样看的。就个人而言,在乡下走的时候,见过一些没有走出过乡土的老人家,他们身上的宁静和平和,绝无想象中这样的人对待新事物、新生活方式蛮横霸道的反对,反而有些貌似见识很多的人,一旦定见形成,就会变得自以为正确,单一标准去衡量、攻击异己的见解。因此,坚持洞穴生活未必就是可悲的,这也只是一种生活态度。但当一个人无可回避之时,又该如何?难道真的还要继续坚持洞穴标准吗?这个时候,已经不是你能否坚持的问题,身处的环境、人我的接触,都会逼迫着每一个人适应环境。 对于很多人来说,实在是被环境逼迫作出改变的。既然无论如何都会面对,谁又能做到真正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这是很人很严酷地面临的问题,不管是否愿意,别人、别的生活方式、别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会侵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之中,虽然就某些环节人是可以选择的,但追根究底,基本格局是我们所面临的给定的限定性,我们无法摆脱。 另外一个问题比较困难,就是对于信息真伪的判断。柏拉图似乎在此比较天真,或许不该用天真这个词,而是简化了问题,以便更好地讨论问题,采取了把洞穴外面的世界当成了一个想当然就已经给定的条件,这就是真实的世界。其实,换个角度来看,无论是色彩、形象、气味还是声音,任何一个所谓给定的条件都会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可能是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变化,也可能是因为思考的层次有所不同,总之,判断真伪无论对自然界的事物还是社会事务,都绝非易事。如此难以判断的问题,在信息不公开、不对称的时代,更加难上加难,这样的情况下,寻求实证判断是否会变成不做判断?这样客观精神倒是保持住了,但我们何曾见过一个不做判断的时代和社会? 我始终觉得,对着众声喧哗保持一种淡定的态度并参与其中,是这个世界所需要的。看来,这个学期上课,还是有必要跟新生们谈谈柏拉图的洞穴隐喻。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