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宗教气氛很重,每到个大地方,就会看到几座重要教堂,仍历历在目,简单说五个。一是巴黎的圣母院,终年访客不断,其实它的高度与面积只能算中等。我走上屋顶逛了一圈,对中世纪教堂的设计与建筑能力,大为嘆服。雨果的小说《鐘楼怪人》,就是以此为背景,更让游客非到此一游不可。第二个印象深刻的,是德国科隆河畔尖耸入云的大教堂,内部高度 155 英呎。有好几张大照片显示,二次大战期间科隆被夷为平地,但美军轰炸时完全没损伤教堂,因为他们知道这是重要文化财,炸下去就会结下民族深仇。走入这个哥德式教堂的内部,会有一种震撼的感觉,实在盖得既雄伟又艺术。第三是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黛安娜王妃与查理王储的婚礼,就是在这里举行的,内部高度 103 英呎。我记得是隆冬时去的,有个管理员要我这个不懂礼貌的访客,进教堂后要脱帽。第四是罗马的梵蒂冈教堂,参观后才了解什么叫做教廷。我参观过梵蒂冈两次,它是全世界最漂亮、最雄伟、最丰富、最权威的教堂。走入大厅后,就有嘆为观止的米开朗基罗作品,天花板上的壁画,让人有天使正在升空的感觉。走到教堂顶端的圆屋顶,有个金碧辉煌的 mosaic(马赛克镶嵌细工图画),漂亮得令人目瞪口呆。在中段的宽广阳台里,有 12 尊圣像,各自约有两层楼高,不知建筑时如何搬上去的。教堂内的电梯宽大,有保养很好的木板,给教会的大老当座椅。附设的雕刻馆、美术、图书馆,都丰富到让人摇头。第五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法国香檳地区的 Reims 主教大教堂,13 世纪时盖的,有许多漂亮的石雕作品。大门的圆形彩色窗上头,写了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拉丁字:Deo Optimo Maximo。我在 Google 查了一下,有两种译法,一是 To God, best and greatest;二是 To God, most good, most great。我觉得都没有译出内涵,但也知道这三个字不容易翻译,需要略作解说。 Deo 就是上帝或是神,很清楚。Optimo 是数学上「最适」的意思,Maximo 是「极大」的意思。这三个字合起来就是:上帝是最大的,同时也是最适的。能同时具备「最大」和「最适」这两项条件的,大概也必须尊称为上帝了。这三个简单的拉丁字,显示中世纪欧洲人的思考已经相当深刻了。听说埔里的中台禪寺,建造费用了 30 亿台币。在有大型卡车运输、有吊车施工、有电脑可模拟设计的条件下,还需要这么庞大的经费。我有理由相信,建造梵蒂冈教堂的总经费,以现代的币值和现代的施工技术,300 亿或甚至 3000 亿台币也盖不起来(艺术品要算在内)。 盖一座大教堂的技术困难很多,有一项肉眼看不到而难度又很高的,是内部空间与音响声学(acoustic)的设计。在没有麦克风扩音器的时代,如何让讲道者的声音传达遍教堂,又不会有迴音干扰,要做好这一点非常不容易,有些教堂就很以声响的杰出效果为荣。 现在回到本文的主题:为什么欧洲每个城市都有雄伟的教堂,有些还要盖两三个世纪?以法国史特拉斯堡的教堂为例,盖了不知几百年,至今还有一边(我记得是右边)的大柱子顶端尚未完成。为什么要用这么长的时间盖得这么大?先看以下的统计表:
有三位经济学者 Bercea、Ekelund、Tollison 在 2005 年合写一篇短文,说明欧洲各地用几百年的时间,花费这么大的人力与财力,来盖超大型的教堂,其实符合经济学上的竞争策略。从专业期刊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写得不好,主笔者是 Bercea,是个研究生兼助理。文章还很生嫩,论点不够坚强,推理也不够严密,思考上也没多大刺激性,谈不上创意,如果我是期刊主编,可能不会接受。那为什么还会刊登出来呢?因为他们用产业竞争的角度,来看欧洲各地竞相建筑大教堂的动机。故事的主轴很简单,摘述如下。 中世纪的欧洲经济尚未起飞,封建领主的庄园是经济重心,每年能剩余累积的部份不多。当时最能掌控经济、影响政治的是宗教界,教会所拥有城市土地、农庄、捐献,这是其他团体无法比拟的资源。为了维护教会的独占性特权,最好的策略就是以几百年的时间,建筑超大型的教堂,把该地区的剩余资源大幅投入教堂,这有两点好处。(1)经济资源与劳动市场都在教会的掌控下,教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实力稳居第一。(2)不同的宗教(例如基督教),若想进入此地区发展,就很不容易抢到所需的各种资源,来盖自己的教堂。 简单地说,天主教的策略,就是用「超额设备」(excess capacity)的手法,盖一座比实际需要还大很多的教堂,来阻挡其他宗教的进入与竞争。换言之,天主教先抢光对手的可能生存空间,让自己独自壮大,然后又以这么雄伟的教堂(好像是孔雀的漂亮大型尾扇)来炫耀,一方面吸取更多的资源(磁吸效应),二方面又可吓阻潜在的竞争者 与威胁者。 教会抢夺经济资源的常见手法,是以政治和宗教的力量,占有最具经济价值的土地,然后在各种市集与交易场所课税。接著要求商人捐献报效,用这些钱来盖教堂,进行军事活动(宗教战争)。教会是宗教团体,但在经济资源的抢夺上,却是个精明独占企业家;商人若想要发展大生意或包工程,教会是必须攀结的机构。 教堂更是多重功能的聚会所:政治、宗教的中心,民间生(受洗)死(葬仪)的必经场所,也是利益交换、磋商、贿赂、纠纷仲裁、节庆活动的中心。反过来说,中世纪的经济尚未起飞,哥伦布尚未发现新大陆,如果不兴建超大型的教堂,地方经济怎会繁荣?劳动市场怎会活络?政治与工商业的协调、磋商、调解,由谁来做? 简言之,此文的作者认为,中世纪欧洲教堂要盖这么大这么久的原因很简单:教会先掌控地方的政治与经济资源,然后用超额设备(excess capacity)的手法,以几世纪的时间盖超大型教堂,产生一种 grandeur effect(孔雀开屏效应)。这么做有三项好处:一方面巩固自己的地盘;二方面向潜在的竞争者与威胁者炫耀,阻挡他们进入;三方面透过这种大型公共建设,繁荣地方经济,活络当地的就业市场. 注:作者为中国台湾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