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的宗教信仰 希腊的文化传统是今日西方文化精神的源流之一。这一点是一般公认的史实。但是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希腊文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化,而是钵承中东和埃及各大文化的遗产,历经几十世纪的熔烁而结晶。中东各大文化互相学仿,代代传递,早已泾渭不分。波斯与希腊,不只领土相邻,往往同片土地,先后易属。某一时期属于波斯,或其前驱建国的小亚诸邦,另一时期,同片土地又属于希腊城市国家。不只风习宗教混淆,言语文字,也难划清。希腊字母来自小亚近邻的腓尼基人(Phoenician)就是一例。更重要的一点是希腊文化,不只承前,接受了许多古代文化;同时也是启后,传给许多弱小民族的文化传统。许多较低的文化自动采用部分希腊文化,取精用宏。这些文化虽小,但也各有丰富的积累,渗入希腊文化之后,带来自己的特点,增加了希腊文化的素质。诚然,任何文化均非一成不变的。但希腊文化是人类史上少有的承先启后的,一枝集人文之大成、多彩多姿的文化之花。当这个综合文化称为西方文化时,已经是万川纳入一流,古今熔于一炉的所谓「泛希腊文化」(Hellenistic Culture)。 希腊文化大致分为古典希腊文化(Classical,Hellenic)和泛希腊文化。古典希腊,不是一个国家(Nation),而是许多城市(City-States)。在希腊半岛上和附近的许多岛屿上,大大小小有二百个城市。因天然条件之所限,难成大一统,于是个个城市独立,各不相干。但是为了自保,这些城市曾一度组成联邦,称为德联(Delian league)。这个联邦近似现代的国联或联合国,有名无实,各个城市,始终是各自为政。在这二百多城市中,最兴盛者为雅典(Athens),今天所说的希腊文化、希腊哲学、希腊科学民主……其实都是指的雅典。除了这个文化中心城市之外,还有斯巴达(Sparta),文化经济落后,但长于军事,与雅典争雄,终败雅典(公元前404年)。但斯巴达的文化经济无力领导较高的文化,只善夺取,无能守成。终于北方崛起一个默默无闻的新兴力量称为马其顿者(Macedonia),其领袖就是名振千古的青年亚历山大帝(Alexander thegreat,公元前356-323),秉承父王菲利浦(Philip)之余威,以武力创建了空前的大帝国。整个的东方,由埃及到印度,都纳入他的版图。他的大帝国给未来的世界文化撒下了新生的种籽。他的政策是普及希腊文化,把希腊的文化思想、语言宗教,灌注于各个占领民族。在埃及地中海滨建立亚历山大城(Alexa-ndria),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有三百多万居民。市内有世界最大的图书馆,藏有近百万手抄本。在帝国境内的民族,尤其上层社会都懂得希腊文,讲希腊话。希腊话成了通用的语言文字。直至公元后第四世纪,西方的语言文字才渐为罗马通用的拉丁文所取代,而在东方直至文艺复兴时代,才为土耳其民族所占领。 亚历山大帝青年夭折,死后帝国三分,由部下诸将支解,但文化的融会,一直在演进。罗马兴起,继建帝国,秉承亚历山大的鸿图,天下一统。耶稣诞生时,正值罗马帝国统一地中海沿岸各民族部落的盛世,但是罗马并无适应大帝国的文化。自从亚历山大帝推广希腊文化以来,经三个世纪之久,希腊的语言文字和 西方文化所钵承的希腊文化,自然是经过几次演变的泛希腊文化了。但是泛希腊文化是奠基于古典希腊文化的。古典希腊文化心态,表现于人文哲学民主的综合精神。代表其综合精神的宗教,表现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礼仪。一是奥林匹克(Olymp-is)大小诸神群英大会,另一个是奥尔菲神秘主义(Orphi-sm)。奥林匹克诸神是基于人文主义的射影;人文主义的座右铭是「人为万事之标准」(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这句名言,用到宗教上就是人以自己的意愿创造神祇;换句话说,大小神祇的产生是反应人类心理的需要,只是神的本质比人为高。神的不死不灭,是人类企求成长的具体反应。神的能力知识都是有限的,神也生病受苦,能犯种种错误,也能做出极不道德的恶事。这些都是反应人生社会的异形多姿,善恶相间,祸福混淆。神话神意,乃是人类七情六欲的写照。大小众神之间,互争互忌也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反映。所谓宗教礼仪,就是人类利用神的弱点,企求得宠得利。神既如人,自然是有弱点的:如图名好利,食色爱恶……都是可以利用的弱点。献祭献礼,只是佞神求福的方怯。日后罗马人秉承此义,利用法律,与神订定合同契约,束缚神旨。人神间的往来,正如社会之交往,是双方面的。人有责任事神,神也有责任保佑人,神人关系是基于平等互惠的原则的。 奥林匹克礼仪是面对多神的。多神教的自然后果是各大小神祇之间的互相容忍。信徒与神的关系,也是宽宏大量,取舍自由,专靠双方履约的情形,神祇的能力专靠名誉,是由信徒满意的程度而伸缩。神与神的关系也不似一神教的不容异己,排斥他神,唯我独尊。信徒可以自由膜拜任何神明。奥林匹克信仰的另一特点是宗教和道德分立。神与道德无关,神性亦非必善。各个神明的意旨和行为,和社会人类的行为一样,善恶相间,是非难辨。神也犯罪做恶,也可行善施惠。宗教礼仪也不必是至善道德性的,如礼拜宙斯(Z eus),并没有什么必守的约章,也不必做什么善事,更无需避行什么恶事。一个人可以一方面礼拜女神赫拉(Hera宙斯之妻),另方面也可与男神相约求助探花寻柳的成功,这是希腊宗教观念的特点之一。个人的信仰只是个人的事,与社会群体公认的价值无关。某人可以礼拜赫拉为女神,也可相信赫拉是空气,怎样信都无人过问。今日宗教名词如教条(Dogma)、信仰、信德(Faith)、神学(Theology),异端(Heresy)等等观念,在希腊文的原义和今日通用的含义范畴完全不同,希腊人的「信仰」、「信德」只是表示忠诚;「教条」只是个人的意见,「异端」只是不同的哲学思想。「神学」和「神话」(Myth)相似,每人每家都可各选其神,各订其礼,各制神话。神话就是论神的话( God Language),也就是神学。人神关系几近平等,不是主子和奴隶的关系。神近乎人,有的神名誉好,香火鼎盛,有的神则是无名,有的根本无人敬礼,渐渐失综。有的东西,如日、月、山、河,往往没有特别神祇。有的大神永不下凡,与人无关。多神信仰正是反应希腊社会,为许多城市所并成,因而个个城市独立,民主制度产生,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控制这许许多多的海岛城市。初民的神界是世界的反应。社会上没有一个独裁老,神界中也没有一个超然独尊的神明(Transcendental God)。神近乎人,神力是有限的,每个神明权能都有清楚的界限,但却没有清楚的信仰,也没有严格的系统。男女神,处处变动,有的到了一地就随了本地的风俗,变了职位。有的和本地的神成为一个,有的和本地的神结了婚。因为没有必信的信条,没有高低大小的系统(H i era-rchical System,)没有必守的道德诫命(Moral obligat-ion),神明魔鬼都可由信者自由取舍。敬神的礼仪也可自由创作或引用。这种情形使外来的宗教容易化合,希腊的宗教神只也容易外输,进进出出都不需什么权威批准的。 甲骨文(813111798) 希腊的宗教显然是继承远古文化宗教信仰蜕变而渐走向理智化者。许多礼仪,如圣祭圣餐,求梦于圣地,埋粮或洒酒于地下等等都是由原始文化遗留下来的。希腊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正和犹太人的贡献相似,那就是把初期的神话迷信渐渐变成有意义的人生哲学和宗教,并把粗陋的礼仪风俗渐渐人文化。信仰和道德由初期的分立渐渐归于一途。宗教礼仪渐成为道德的人生理想,祭祀的物质祭品渐变成心灵的纯洁。原来的祭品是看动物的大小肥瘦,渐渐由祭品的价值改变为献祭者的身价,再由献祭者的身价变为献祭者的精神价值,那就是心灵的纯洁、行为的圣善、祈祷的诚恳、仁爱的深远。原来对神的恐惧,变成了个人行为的善恶,行为的是非演成了功罪的观念,由初起的愚昧迷信渐渐形成了哲学化的高等宗教。 各宗教本来都有是非观念,但各文化民族的觉悟不同。同样的行为,有的视为罪者,有的则不以为非,有的限定是非于内心的愿望,有的把是非扩到外物的接触。例如犹太教和信仰基督老通称为「原罪」的,希腊人则不称之为「罪」,而是由于人性生而好恶的杂质,限制了行善力量。各文化都有「污染」(Poll-ution)的观念,和「罪」的观念相近,罪是心灵的污染,和外物的污染相同。外物的污染很多:如抚摸死尸,接触妇女经血……都会受到污染。这些污染和罪恶的内心污染不同,是属于外在的,但是受害的程度则又与内心犯罪所招致的恶果相同。因此各宗教都有取洁礼仪(Purification),如酒圣水,入圣池圣河沐浴;或请求有神权者俯首祈祷酒圣水,如妇女生育之后的取洁礼(Churching.今日天主教每年二月二日,尚举行圣母取洁纪念,只是取消了「取洁」字眼,几年前尚用「取洁」二字)。除了取洁礼仪,行于污染之后,尚有警告的办法,预防于污染之前。犹太古经(肋:十三,1;45)述说:「上主训示梅瑟和亚郎说,几身患癞病的人,应穿撕裂的衣服,披头散发,将口唇遮住,且说不洁!不洁!」这就是警告污染。对于死尸的污染,各文化都有某种警告。家有亡者,有的立即由窗口吊挂一方白布,以示警告。一般文化都穿上特别式样或颜色的衣服,如中国穿白色孝衣,西方穿黑色吊服,原都是为警告外人,家有亡者,以免污染。耶稣说:「不是入于口的污秽人,而是出于口的,才污秽人……因为心里发出来的是些险恶……是污秽人的。」这些内在的污染就是通常所说的「罪」。认罪(Confession)就是承认自己的道德责任。对于个人的责任认识不清,或没有勇气负责,是遭受内心污染的原因。希腊人要求「认识自己」,每日要省察。柏拉图说,没有自省的生活是不值得生活的,他的态度很像孔子的「三省吾身」。反省和认罪在希腊宗教上占有重要地位。罪过、愚昧是精神生活的桎酷,积德行善,往往需要刻苦励行,犯罪招致精神的损失,行善基于肉体的规范,犯罪与积德的分别乃定于价值系统,而价值系统来自各大宗教或人生哲学。希腊初期宗教仅限于人神之交易,无善恶价值之标准。希腊人的人生道德、社会价值与善恶标准乃基于哲学。宗教也好,哲学也罢,目的不外是解答人生之谜,予芸芸众生以生命的意义。在茫茫世海中建起指南针,使渺茫的人生有所归依。宗教和教育,在初期文化中,往往不分,中国就只用一个「教」字,来同时推行宗教和教育。希腊的道德人生来自哲学,宗教藉哲学而升华,用哲学来解释宗教,予礼仪、迷信、神话以合理的解释。这种习惯至今仍存于西方文化。 希腊的文化中心是教育。学校是希腊文化的标记,正如犹太人的会堂(Synagogue),虽专为教育后代,却也为犹太宗教的标志。希腊文化的宗教和教育之打成一片,乃是综合民间迷信、宗教礼俗,加以哲学的诠释。和中国古代之「明堂」相似:敬老尊贤,行政司法,敬天祭祖,以祖配天,都是为了教育后代。希腊的学堂也是神庙,教育、宗教都是教养人生之道,阐明人生意义。希腊也和中国一样,有「文以载道」的说法。教育的目的是教以人生之道,为善乃是可以学习的。人生的意义是由人来寻觅自定的,这点和神秘教(Mystery Religion)是大相径庭的。神秘教是奠基于礼仪,以与救主合一,同死同生。救赎来自救主的死亡,不由人行。所以神秘教的主旨不在人生之道,而在 希腊文化,既以哲学诠释人生,教育家、哲学家也就成了真正的司祭了。奥林匹克各类寺院的司祭,只是神祇的仆役,他们的职责仅限于事神,保持寺院清洁,备办礼仪所需。有的寺院并无司祭,而有司祭者,也是专掌礼仪祭祀,也可能有代神发言的 许多宗教都把食物划分为洁与不洁两类,但食物本身怎会有洁与不洁之分?这些信念大半是由神话演出的礼仪。希腊寺庙也富有这类神话礼规,例如在用手摸触圣物之前必须洗手;到圣所去礼拜不可带狗同入;向天神祈祷时,必须双手上伸,手心向天;向地祇祈祷时,双手下垂,手心向地。如果祭献牲畜,颜色性别和宰杀方式,都有规定;如果献花于神坛,某种花草不得带入某类寺庙,某种花草当专献于某位神。 希腊宗教与近代宗教最大的不同点是希腊礼仪是具体的,而近代宗教礼仪积是象征性的。例如近代宗教对洗礼的解释:水是象征神力,不是水的力量而是神力藉水形去洗受洗者的罪污。希腊的洗礼则是具体的,例如初生婴孩未经洗礼,则不为家庭之一员,家人可拒绝接受,这个婴儿就是弃婴。在法律上,风俗习惯上,弃婴是合情顺理,无人视为不道德的,因为任何家庭都有接受或拒绝一个新生婴儿的权利。希腊文化-如许多其它古老文化一样是重男轻女的,女婴往往被弃于途,希望被人拾去收养,这类事件常见于希腊文学悲剧。对于埋葬亡者,更是为了具体的原因,不像今日西方宗教之肉体复活说,或肉体为圣神宫殿说,使信者尊重尸体而埋葬;希腊的宗教信仰是亡者属于下界,不管其是否为亲友,遇到死尸必须埋葬,否则死人就成了流浪饿鬼,游魂无所,必扰乱生者。如果见而不葬者,必遭游魂附体,一生不安,直到安眠下界。因此葬礼是为生者的安泰,并不表示对亡者的尊敬。 希腊的神祇不是超越的(Transcendental),也就是说,每个神都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他们既非无所不在,亦非全知全能,更不是同时存在于各处,也不能同时知道各个大小事件,这就是多神的原因。因为一个神管不了一切,所以各行各业,大大小小的事项,高高低低的处所,无不专有神祇,每个神都有专礼,不能乱用。各行各业,每个男女老少,都有护守专神。每家的厨灶、储藏室、储粮处,都有特备的祭物,以备神只享用,但也有许多地方不属任何神祇。有的神没有专司,日久失业,无人礼拜,便香火绝迹。有的权能特大,如宙斯(Z eus),好管闲事,夺取弱小神祇的职务,并享用他们的祭礼。 希腊宗教礼仪的重点在于感谢,根据某些作者的描写,神似乎有赖祭物而生活。土地神代表农田,向前来祭拜的农民说:「如果你们想要丰收,就得先丰富地奉献祭品。」用现代的眼光看来,这个原则倒很合理。初民似乎觉察了大自然的一个通律:要想五谷丰登,就要保持土地肥沃。 希腊文化与信仰(2) 希腊的神没有特定的圣所(如犹太教的圣所为至高神所指定)。礼拜祭祀,可在寺中,也可在家中,在田园,在山川河泽…无处不可。事事有专神,物物有专神,神至多,大大小小,处处都有。神人的关系较为平等,人不是神的奴仆,不属于神。每人都有权利选敬某神或拼弃某神,正如中国古书上说的「人为神主」与中东文化的「人为神属」大相径庭。有些重要的事物,例如日月星辰都无专神,亦无特别敬礼。最高的大神们也不定有特用的寺庙,但却又不能无所不在,必得拘于限境,有的不能下凡与人类发生关系。那些与人发生关系的神,也不是以超然立场控制凡人。人固需要神的保佑,神也需要人的供奉,神人关系近乎双方协约。每个神均有应尽的职务,这些职务与人民日常生活有关:如谷粮之神、狩猎之神、风神、雨神、雷神、水神、山神、河神、门神、灶神……这些神到处有人敬,他们的职责就是为信奉者奔劳服务。 希腊文化不是一个民族所组成。每个入侵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神祇,有自己的一套礼仪。久而久之,便混熔于一炉,有时不免出现矛盾,有时意义不清。大致说来,神分为两类,一类属于天神,其来源为游牧民族,居住于奥林匹克山上,这座山是希腊最高的山毕,高山接近天际,所以天神喜居高山,一类是地祇(Chtonian),其来源为原始农民,喜居地下。敬拜地祇的文化是比较原始的,为当地原始民族的宗教,天神则是入侵的游牧民族带来的。各民族杂居日久,神祇混合,男女神互婚,便造成了一个超人的大家庭。据古代神话传说:宇宙的至上神——无限时间(Kronos)宣告退位时,把宇宙分为三部,天上分给宙斯(Z eus);冥府地狱分给海德(Haides);海洋分给波塞东(Poseidon);天上地下之中界,奥林匹克山则为三界所共有。至上神又把地面分给他所造的人类。人与神的关系不是个人的而是团体的,人神往来定约,献祭求福,都是以团体名义而行。但后期文化渐走上个人主义,于是这些原始宗教,便日渐衰落。个人的救赎成了宗教的中心问题,宗教性质便由此而完全改观了。为了强拉个人与神的亲密关系,许多家族与神攀亲,强称自己是某某大神的后裔;或者想象自家和某大神有特别亲密的关系,立某神像于门口,不只企求保佑,也是公开炫耀自己和大神的亲密关系。神像可为人像,可为兽像,屹立于家门内外。有时只以蛇鸟雕塑在石柱上、墙上,以象征某神。有时立石柱石屏于门前,代表某神以阻不祥。 祭祀祷告,由个人需要而定。凡遇季节之变,如开春种田,秋冬收获,都须行礼仪,祭神谢神。祭天神用白色动物,礼行于午前;祭地祇用黑色动物,礼行于午后。但不管是祭天神或祭地祇,祭品均须是上品。有些文件记载某人敬神欺诈,把杂碎下品用肥肉包藏起来,献给神祇,把上好的部份留下自用,神既非全知,自然会受欺编的。希腊的宗教不是属于内心的,而是外在的契约形式。骗神得福,是与神较量智能,不是违背良心。除了有名的大小神之外,还有千千万万无名神鬼,游魂妖怪充斥世界。有的善意助人,有的处处找别扭,因此人人都该时时处处小心翼翼,不要得罪神明,不要触怒鬼妖,更不可获罪于大神。从生到死,每个关节,都得祭神求福。生儿育女是喜庆大事,儿女不只是养老送终,更是继承香火,祭祀祖先。希腊人视祖先亡者仍为家庭份子,只是他们居于下界,要靠人世亲友的祭品,来维持生活于冥府,否则将遭受饥馑之苦。因此家家祖坟旁边都挖有一坑,以盛酒肉饭菜,供奉亡者享用。如果生者不继续供奉,亡者忍受不了饥饿而变成饿鬼,必四出骚扰。 希腊人民日日生活于神的包围之中。生死婚嫁都有神;心情喜忧、事情顺逆,也都有相对的礼仪;凡兴办大小事业,都先得和神明商量一番,举行卜卦,小心遵行神旨。除神外,尚有先祖亡魂,必须及时供奉,以免返家作乱。生育是件大事,怀孕妇女,要特别敬礼生育女神。为迎接婴儿入世,家中近亲都得脱去所有衣服,赤身裸体,紧抱着婴儿围绕锅宠飞奔数次(欧洲古代,锅宠位于室之中央,笼上屋顶开口,即是姻窗,锅鳌代表家室Hear th)。这个礼节的意义是冲去邪气,在飞跑中由空气洗洁婴儿的肉体,抛掉附体而来的妖鬼。婴儿肉体系贴亲人肉体,表示亲生婴儿和家人的关系,虽出母体,仍是与家人体体相连。肉体相触,是接受新生婴儿为家庭之一员。最后抱婴儿走近炉宠,高举婴儿于熊熊火焰之上,烧去一切不祥。最后亲友奉送礼物,礼物多为鱼类,尤其是章鱼和墨鱼,当然这是送给母亲养身的(近似中国赠送挂面,在东北有送麻花的风俗;吃麻花汤,据说可以下奶,这个礼物就叫作「下奶」)。生后第七日或第十日为取名日,正如近代西方的洗礼取名。先献祭神,宣布婴儿名字,取名之后,婴儿才能公开与外人见面。 婚礼是人生社会之不可或缺者,是属于宗教性的重要礼仪。婚前少女,要把自己的头发剪下一撮奉献给特敬之神,以求保佑。少男也同样剪发一撮,投之于河,献给河神,因为水是生殖的象征。河神得发便赐给它旺盛的生殖力(在魔术史上,欧非各地,都有「同情魔术」之说。凡人身所属,如头发指甲以至粪便,都必须慎重埋藏,因为仇人可利用咒术降殃。同样善神也能利用人身之一部,降之百祥)。在处女离开父家尚未入新家的这段期间,需要十分小心谨慎,因为她已不属父家之神,亦不属夫家之神,所以是无神保佑,因此身上要带各种招致吉祥的物品、神像 希腊人得病时,最要紧的是到医神庙去见司祭。司祭也就是医生,因为病因是恶魔附体或者因罪受罚;或者仇人行了魔术,盗去灵魂;或者在睡觉时灵魂出去游逛而迷途;或者病因不明,需要祈祷医神启示,无论如何都是到寺院去。这种对疾病的了解不限于希腊,自原始文化就是如此。埃及、巴比伦以及其它古代文化,都以为疾病的原因是超性的,如魔鬼入身,神的惩罚……医疗的方法自然也是超性的。日常的头疼,来去匆匆,自然不加注意,不以为病。身体偶而不舒服是常有的经验,不必劳动鬼神,但如果有严重的、剧烈的病痛,就必须去乞求神旨。病人一到寺院,第一件事是行取洁礼,礼节可能由病人自行:入水沐浴;或者由司祭洒圣水于病者头上,然后由司祭领导参观许许多多的病愈奇迹。病人痊愈后留下拐杖,雕刻石牌,在上面铭志病愈始末,以资感谢。同时拜会大小医神的神像,听讲每位医神的圣迹……这样耳闻目睹,精神上有了接受神迹的准备。天黑时,司祭助手前来燃起火把,病者一一走向祭台,先拿出圣饼恭献给圣蛇,圣蛇吃饱了,病人才能走到祭台前,因为祭台周围是圣蛇的住所,他们是医神的肖像,要想走近祭台必先经过圣蛇。圣饼是用麦面和蜂蜜烤制的,献饼之后再走向祭台奉献礼物。献礼之后,患者各自走到回廊自己的铺位,司祭助手前来敛收礼物,然后熄灭火把,病人得严守静默。到天将破晓时,也就是梦境最活跃的时候,一位司祭由两位少女陪伴,都穿著雪白的衣服,司祭扮做医神阿斯克来必奥(Asklepios),二位少女饰为他的两个女儿(有时说是他的两个妹妹),一为巴纳恺雅(Panakeia),一位海金(Hygieia),(这两位女神的名字成了今天常用的医药名称(万灵丹panacea和卫生hygiene)。一位女神牵着一只圣狗,另位女神带着一只圣蛇,在黑暗中走到每位病人的铺前,医神询问病人那里不舒服,是否犯过忌讳?是否许愿未还?有无仇人诅咒?是否灵魂被俘?是否有恶鬼或恶物进入腹中?问答之后,可能由圣狗或圣蛇来黏患处,也可能由医神抚摸。然后便静静地离去。清晨起身,司祭(同时也是医生)便前来询问病人,是否见了医神显示?是否做了梦?是否梦中得到医神启示?病人答复后,医疗司祭便处方治疗。如果病者失魂,那就得举行招魂礼,念诵招魂经,摆上病人最喜欢的食物或东西于床前。诵经到某个阶段,司祭一面大呼,一面狂奔追逐,终于追到亡魂,像蝴蝶一样,司祭用捉魂网猛力扑去,魂落于网;然后用力将网套于病人头上,送灵返身,病人就痊愈了。如果恶鬼进入人体,就得用驱魔礼(Exorcism),恶魔进入人体是最通常的病因。驱魔的礼仪很多:诵咏经文咒文、用圣水酒洗、饮食圣餐、由圣狗圣蛇黏伤、抚摸医神圣像……。如果病因来自仇人施行魔术,使异物混入身体,以致病痛,司祭便举行反咒礼,诵反咒符文。有时拳打脚踢,有时用手上下按摸,有时用大口瓶罐火拔,就像中国通行的「拔火罐」一样,使局部瘀血,异物便被拔出。有时司祭用口大力吸吮病者的身体疼痛部份,然后倾吐出来异物,如石子、木片……当然这些异物都是司祭先放于口中,装做吸吮而后而吐出者。这并不是欺蝙,而是象征礼仪,因为异物一经吮出,病就痊愈了。有的病人该每天用圣水沐浴,有的该喝下植物熬的汤,以祛病魔,以洗除身体内的病物。如果一次不愈,病人该常期留居寺院廊下,重复行礼。如果久久不愈,那就证明病人没有诚意和信赖;或者是敌人魔术强大;或者找不到病因,因病人未坦白倾诉隐秘,司祭不得疾病实情,不能对症处方。如果病人接近死亡,那就必须离开寺院,因为死尸和孕妇是不洁的,会污染圣地。 希腊、罗马、印度等文化都以蛇为圣,有一个时期罗马市内的圣蛇数目远比人口为高,家家户户都有地窖,许多人在窖中养蛇。自古以来,蛇就代表超人的神力。蛇于初春出生,象征生力,所以初期文化以蛇来象征生殖能力。传说罗马大帝奥古斯都(Augus tus)是母亲由蛇受孕而生的天人,这类传说在古代是很普遍的。蛇和生命之树常连在一起,旧约经书(Old Testam-ent)创世纪上述说,人类原祖被置于乐园,园中有生命之树,有知善恶之树(智能树),蛇来诱惑他们获得智慧之道,于是他们偷食禁果,违背天命。蛇又代表痊愈,圣祖梅瑟(Moses)树立铜蛇之像,凡瞻仰蛇像者,立得痊愈。蛇亦象征智慧,耶稣劝告门徒要明智如蛇。蛇又代表复活永生,因蛇每次脱皮,似乎又得新生,时时复生,永不死亡。蛇生于地洞中,所以代表地祇,因此死亡也与蛇有密切关系。中东早期各个文化都以蛇象征生命、复活、永生、死亡及医疗。直至今日,西药的标志仍是蛇绕棍杖,而西医的标志则是二蛇并绕于杖,杖顶有双翅,原为使神(Mercury)之标记(Caduceus)。希腊罗马虽普遍用圣蛇,但也并非衷心喜爱,也非必需家家奉养,因为蛇也代表地下魔鬼,并非常是人类的保护者。医疗生力,是善神利用圣蛇来保佑人类的。 除圣蛇之外,还有许多动物象征神。古代许多神的形像都是半人半兽,许多动物象征各类神迹,例如众所周知的基督徒以羔羊象征耶稣,白鸽象征圣神,牛、狮、鹰象征圣史作家(Evangelists)。天使都有鸟类的翅膀……除了动物之外,怪石怪树,怪人也视为有神。行人在路上遇到一块石头,会肃然起敬,用油傅石,以示礼拜。最普通表示礼拜的方式是恭吻自己的手一,以手抚摸圣物,或跪下叩头。更大的礼拜是祭祀牛羊。一般穷人只能献些水果食物,烧香献酒也是通用的礼拜方式。杀祭动物的本义,是企望得到动物的生力,动物的心脏是生力的主要器官,为至上的祭品。祭后大众分食全牲,唯心脏和生殖器官当用肥油包好,用火焚化,以享大神,神高兴,便会降福下民,祭肉一经献神就成了神体的一部。恭食祭肉就是享食圣餐,可与神合一,分享神力。祭品既成神体,便该选合乎神的动物。因此祭天神该用白色,祭时该在早上,月盈之期,即是在月圆之前。祭祀地祇,该用黑色动物,时间该在夜晚,当在月亏之期,即是月圆之后。白色是光明天神的象征,黑色则象征黑暗地祇,因此今日西方尚以白色表示喜庆光明,如婚礼洗礼,都穿白色衣服;死亡吊殡都穿用黑色以示悲哀。人死后要去下界,归属地祇,为黑暗之所,故用黑色表示亡者入属下界。在中国则恰相反,以白色吊孝致哀,而非表示喜乐。古代西方各国都有纪念亡者的圣餐,在出殡之后,亲友归来,共同聚餐,纪念亡魂。耶稣死前要求徒弟聚餐纪念他,就是这个风习的一例。这个纪念餐的目的是为重新肯定并发扬家族的亲密关系。 死亡使人离开人世而入下界,亲人一死,按礼悲号。上等社会也可能聘请专家,专作吊亡诗歌;歌咏亡者功德。停尸时间,越短越好。从死亡的地方到土葬或火葬的地方要游行祈祷,一路哀求地下诸神,欢迎这位新来的亡者,埋葬时先放下一块用蜂蜜制造的甜饼,目的是入下界时,守界的神享食甜饼(后以钱代之),就放亡者顺利进入下界。游行时,人人穿戴丧服,这是一种化装,使亡魂认不出是谁,以免跟随亲人返回老家。另一目的是为警告大众,此处有死尸,免遭污染。为避免亡者循旧路返回家园,游行时绕行远路,死尸由窗口抬出,或者把死尸经过的门封固,以免亡者找到入口。有时把亡者的床、被褥以至房屋全部烧毁,或者完全改装,目的不外使亡者永留下界,不返回旧居当鬼。亡者属于下界,不能安居人世;如果返回故居,必会带回灾殃。凡参加殡葬者,返回聚餐,共行取洁礼,因为亡者不祥,凡接触死尸者均受污染,必经取洁才能重返社会。 亡者如果未能顺利进入下界,或者不愿进入,因有冤未解,往往返回故居,这就是今日普遍相传的鬼屋。亡者不入下界,返归人世是有原因的:凶死、夭折、宿愿未遂,或无钱买路,种种原因,都得由生者代为行礼,疏通下界。在凶死宽亡的情景下,则更为危险。送葬者从墓地化装归来,要杜塞入口,全家举行取洁数次,用水洗姻熏各室,以除亡者之气。亡者的忌日为第三日、第七日、第九日、第三十日,一周年(今日有些天主教地区尚遵守这些忌日,为亡者祈祷献祭)。每年一次的忌日即是今日仍行的追思已亡节(All Souls day)。遇到这些忌日,亲友上坟,奉供祭品。如果亡者为亲友谋害,则很可能返世报冤。在这种情形下,不但要用尽各种方法阻止亡者返家,同时更要尽力补偿,献祭赎罪,以求取悦亡魂。要为亡魂买路,如置钱于棺材中(如中国的阴府纸钱);献蜜饼以喂冥府挡路的恶犬(阴府的犬每只长有数头)。如不幸冤魂依然返回家门,必须到寺院恭请神职专司,带有力神像来家驱鬼。礼仪开始,先把门窗洞开,把火熄灭。神职朗诵祷文咒文,同时焚烧强烈气味的东西,如沥青硫磺,用以熏室,要熏遍各各角落,把归魂呛出去。然后紧闭门窗,门前室内都置放一出名大神的神龛,清晰的写明「某某大神居此」,就像国人习用的「泰山石敢当」一样。这样亡魂就无法来扰,生者亦可平安度日了。 希腊宗教没有系统神学,神的属性,变换无常,因此一神之特长,往往加于他神,张冠李戴的言行,习而不察,便演成定说。因此许多神权能范围不清,职责混淆。无知愚民,有神就敬,有事就祷。对神的来源,更不清楚,也不过问。许许多多的圣母,有时是同母多名,有时同名异神,来源异地,这些都无人关心。圣母的敬拜大都是由原始生殖敬拜(Fertility Cult)遗传下来的:大地为母,皇天为父;父母孕育万物,人受万物养育,自要报恩,这就是生殖敬拜的原义。一般敬礼只是礼节,没有教条诫命,也没有解释神的权威教会,更无人颁定诫命。连神也没有规法,也有七情六欲,时常违犯人间道德。尤其不守「人伦」,往往乱伦悖理,如天神「宙斯」往往与人间妇女有染,生儿育女;更喜追逐伤害他所不喜悦的神人,喜欢吃好穿好,光荣威严,喜收丰盛祭品,更喜居住闹市,逍遥人间。神的地位仅是能力超人而已。 信仰的起源当然是很复杂的,由初民的神话迷信演成宗教礼仪,是经过一番长期反省的。公众礼仪是发展于有组织的城市的,希腊的每个城市都有公共敬礼,每个城市都有深得人心的专神和礼仪。新年由仲夏开始,各城都庆祝新年,举行盛大祭祀。每月有本月的特别敬礼,祭拜特别神,尤其夏季,庆典特多,每天日落时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总有一种游行,边游边唱,有时伴以比赛,专敬某一神。春秋二季播种之前,举行盛大的礼仪,祈祷丰年,这个礼仪是由原始文化传下来的。参加和主持敬礼的成员限于妇女,男人的职务限于耕地,把地准备好,只待播种,在播种之前举行这个祈年礼。行礼期间,男人不准露面。主持和参礼的妇女们该出自清白之家和在社会上有地位者。在行礼之前,要洁身沐浴,不得与男人见面,更不能谈话来往,有要事时,用儿童传达。礼前准备祭品,用面制成许多蛇形和男性生殖器形状的祭品,并备几口尚在吃奶的小猪,然后把小猪和祭品一齐投到深洞中,边投边唱祷词。洞中养有许多圣蛇,象征地祇,圣蛇出现,享食祭品。当圣蛇吃饱入眠时,几位妇女代表下洞,收剩馀祭品。把残骨碎屑等杂以种籽,转交给男人下地播种。女子则睡于田,裸体睡在土地上,肉体必须和土地相接触,中间不可有衣物被褥隔离。如果适逢雨天,可用青枝搭盖帐蓬,不准用其它防雨工具。有的地方,礼仪稍异。后代北欧播种的风俗和古代希腊礼仪颇为相似。北欧播种是以未婚少女,赤身播种。有时把月经污染的内衣或妓女用过的衣物埋于田中,这样庄稼必会茂盛,五谷必然丰登。这类礼仪,在希腊各城,每年春秋举行两次,每次可能祈祷同一神,也可能每次另一神,因为希腊人相信万神皆一,只是名称各异而已。 希腊文化与信仰(3) 春节时期,不只举行播种礼,也举行驱魔礼。春天大地复苏;万象更新,地下的力量升到地面,死过去的草木又得新生。居于阴府的亡者也往往随阳气而上升地面,回到生时的老家。因此春节到来,家家上坟,正如中国的清明节。这天,家家备有鬼食(一种面粥),带到坟地,献给饿鬼。有些终年得不到祭品的饿鬼,也有未得埋葬的游魄,四处游荡,寻找食物。到了春节先让他们饱食一顿,然后请术士驱魔,迫他们离开阳世,返归阴府。春季也是庆祝狄奥尼索(D i ony sos)的复活和婚礼的季节(详情见后)。狄奥尼索是酒神,在他复活的季节,制酒者举行开樽尝新酒的礼节。 一年四季,季季有特别礼仪,月月都有大小神的纪念日。庆节是调节日常生活单调无聊之所需,因此各个文化都是大庆小庆,越加越多,以致一年之中,无日非庆日了,这样就失去了宗教庆典的目的。庆节本是由平常日子中挑选出来的,在这一天停止平日的劳劳碌碌,竞短争长。人生埋首于谋食谋生,往往忘记基本目的。庆节就是暂停日常琐事,反省生死大事,放眼人生最终目的,人神关系,藉以调整生活程序。休养疲倦,清思醒虑,不致迷途忘返。因此各大宗教庆节礼仪都着重表演救赎永生,提醒信众善生善死,以达人生最终目的。庆节不能过多,过多就失去效力,使人精神麻木不仁,无力使日常琐事升华;永生之念,变为黯淡无义。 任何宗教都得面对人生,而人生是幸福与烦闷交织而成。无人能日日快乐,终生幸福。中国人说的「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确为经验之谈。无论怎样幸福,生老病死,无人幸免。人生苦多乐少,烦恼多于快乐。苦乐无定,健康病痛,变幻无常。何以人生多苦?苦乐由谁安排?……如有至公至善的最高神明安排一切,何以善恶幻变?何以有人幸福,有人痛苦?何以一代升平,另代乱世?谁在主持?天灾地祸,是谁之过?谁降洪水?谁送瘟疫?如果上神至公,何以行善者招祸,为恶者致祥?……这些问题是各文化共有的切身经验。为了答复这些问题,希腊、罗马都有幸运之神(Tyche,Fortuna),但是人生祸福大事不能只推之于「幸运」或「恶运」,「公义」乃是希腊哲学的主体。「来生」的观念普遍存于各大文化。这不仅是人类共有的渴望,也是「公义」的必然要求。「来生」的意义有很多解释,埃及文化最重「来生」是世所共知的;希腊文化也重「来生」。「来生」有时指「多生」,那就是说,每个人的生命不是生死一次而终结的,人有生前死后好几个生命。每个生命都是前生之报,后生为前生之果,正如佛教的因果轮观念。为了达到更好的来生,就必得善度今生。为帮助信众善度今生,专家就制定了许多戒律。在日常生活中自动地遵守戒律,控制情欲,克己守身,希望修得美好的「来生」。 「来生」的信仰给信徒带来慰藉和勇气。如果遭遇灾祸不祥,那可能是来自祖先或前生的债孽;如果今生安心忍受,既可补赎前生,又可企望来生幸福。见到他人作恶致福,心中也不必忌忿,因来生的惩罚正在等候。上神至公,有恶必罚;不在今生,必在来生。如果自己一生修好积德,努力上进,却是一事无成,也不必心灰意冷,徒恨伤悲,因为善有善报,不在今生,必在来生。「善恶到头终有报,只在来早与来迟」。这类平民智能渐把「佞鬼神,求幸福」的恐惧心理,演变成道德的人生观念;把神秘的礼仪变为人生哲学,宗教和道德遂并为一事,信仰和行为渐走向理智化。当然,理智化的宗教礼仪与迷信佞神可以并行不悖,二者的目的都是追求幸福永生。 「来生」的信仰在希腊的宗教上也产生过投机取巧的商贩,出入富者门槛,兜卖「大赦」(indulgence)。商贩买卖符咒秘语,声言按规诵读若干次,前生罪孽可得赦免。或者依规画符,将符文烧成灰烬就水饮之,便可切断祖先遗孽,也可补赎个人的罪债。若买得某某神的秘文而念诵若干次,便可保证来生幸福。每人都可为自己的前孽或来生购买「大赦」,也可为亲友生老亡者代买,亲友也可得到同样的恩赦和保证。这些走贩,在各城市寺庙附近,到处可见。尤其是在公行大礼的地方,更是逢人兜售,正像中国庙会附近卖小吃的一样。 希腊人也有某种「原罪」观念,那就是说,祖先遗孽,由子孙后代承当。世世代代遭受恶果,直至遗孽得赎,恶果才断。闪族犹太人,日后基督信徒也秉承同样的信仰。基本原则是祖先遗孽由子孙后代承担。如果别人甘心代替承担,就产生了「替身」的观念。旧约(肋:十六,8……)记载:司祭每年举行赎罪礼,把全犹太人民的罪恶,象征地披放在一只赎罪的祭羊身上,然后驱逐祭羊到旷野山崖,把赎罪祭羊由山崖推下摔死,这样犹太全民的罪过都得到赦免。这个礼仪的来源与圣祖亚巴郎(Abraham)遵仑杀子祭祀至上神雅威,受雅威指示,以羊代子的事迹有关。新约记载约翰称耶稣为除免世罪的羔羊。逾越节(Passover的羊血抹门和吃羊肉,也是以羊代人,作为代罪祭品。今日犹太人的赎罪节(*om Kippur)还要杀一只白鸽代人赎罪。另外古代许多文化都有赎罪代罪之说。希腊城市文化,人民均怕血债,血债来自屠杀无辜,凶手为不洁者,能污染全城。血债要以全城名义血祭赎罪。祭品当然不能用全城人民,必要选出两个替身,代表全城血祭。在举行大祭之前,祭品早已选出,一经当选,祭品的日常生活费用,由公费开支;通常为两名,当做全民的替身。选用替身的风俗来自初民文化的传统,杀人祭神(humansacrifice),以求丰年,或求免灾。文化渐进,便以动物代替;再进时,则以饼酒代替。 类似赎罪的观念者,还有敬拜「圣髑」的风俗。凡是过世的英雄伟人的尸体遗物,都具有特别神力。他们的坟墓被群众视为圣地,奇迹异象,不断发生;不治之症,一经接触圣髑便立亥性愈。许多城市都因有英雄的坟墓而辈声遐迩;雅典与斯巴达的郊区都有英雄圣贤墓地,居民据以自豪。这种风俗信仰普及西方非洲各地,一直盛行不衰。罗马之号称圣地老,因有使徒和初期教友致仑者的骨骸。十字军东征时,高价购买圣髑,至今欧洲各地许多教堂都有千百个不同圣人的骨骸。 这些风习当然都是一般群众的宗教热情的表现,不一定合乎宗教哲学或教义。各大宗教都是双轨,换句话说,每个宗教都有一套哲学为满足知识分子的求知求义,同时也有许多专为满足群众心理需要的设施。这些适应性的设施往往具体表现于五花八门的礼仪中;这些礼仪,正如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所言,并非是教授知识,而是为满足心理的渴望,并供给精神的慰藉。对知识分子而言,这些礼仪含有某种象征意义,例如沐浴取洁,本是洗除恶魔的污染,但在知识阶级的眼中,则是象征良心的清白。食礼上禁食某种血肉,食前洗手,在无知者的心目中是血肉中有鬼,故须洗手驱魔;在有知者看来则是讲求卫生,并认为避免接触死尸、孕妇是预防瘟疫传染。有人问哲学家,在参加祭神前需要几天不可有性行为,才能保持清洁?哲学家笑说,如果性行为发生于夫妇之间,常是清洁的;如发生于非夫妇之间,则任何时间都是不洁的。于是取洁礼就新加上了道德律,而宗教礼仪在知识份子的心目中都是可以理解的。循着这个公式,由希腊的古史时代就可见到理智性的道德宗教观。各时代哲学家都有一神观念;柏拉图(Plato)、亚理斯多德的哲学系统,都主张一个超然神力为一切存在的最后原因,但希腊的一神观念和犹太的传统不同,闪族的(犹太民族属之)一神观念可用依斯兰教(Islam)通用的祷词表示「阿拉(Allah)之外别无神只」(There is no god but Allah),这句祷词含有极端排斥性;真神唯一,不容忍任何大小神只的存在。希腊的一神观念则比较容忍,希腊的哲学家都欣然承认大小诸神的存在。亚里斯多德认为至上神是一切知能最后的存在。然而至高智能的发射可能是许多神礼,因此多数神只的存在,表现最高存在的发射是不违理的。柏拉图的哲学系统,影响后代至大,许多宗教哲学都借用他的系统以求解,有时虽不免牵强附会,但仍是根据他的理论来解释教义。用哲学来解释神学在泛希腊文化之后起了极大的作用,造成了西方文化的传统,相延至今。 (二)神秘礼仪 奥尔菲主义(Orphism) 奥林匹克(Olympic)大小神仅代表希腊宗教的一面。他们只是人生社会的射影。人生意义求诸哲学,而文化心态则是基于人文。人文宗教的弱点是没有权威,信者也没有坚决的信仰。神既如人,自然也就不十分可靠,这种过分乐观的文化心态,往往与人生悲剧不相符节。人是需要比自己更有权威、更有能力者来凭依寄托,因此任何遵依人文主义的社会,也有反人文主义的神秘礼仪,二者往往共存共荣。希腊文化的理想自然也不是单一的人文主义,纯人文主义不能满足群众心理的需要。一种超人性、超理智的神秘主义与人文主义并存。凡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化,也都善于包容异说,正是所谓的百花齐放、百鸟争呜,否则人文就会窒息。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和奥尔菲神秘主义(Or-phism)双轨并行,有时且共趋一辙;柏拉图(Plato)即代表这种思潮的化一。神秘主义并不是什么严格的哲学思想或宗教信条,它只是人类追求意义的具体表现。柏拉图的哲学就寓有神秘主义的精神,追求形上真理;真理是超现象的。世界的形形色色,万紫千红,都是幻像,透过幻像才能达到底蕴,寻到真理。希腊思考路线的特点是形而上者,远离历史人生,超出空间时间;真善美不存于时空,而存于形上。这条思考路线和另一个历史性的、物质性的观念在学术上同生共存。在宗教上的表现及近人性的奥林匹克神只观念,既不能满足人心的欲望,又不能慰藉人生的苦闷,一般人也不易了解哲学奥义;能吸引人且又能慰藉大众的工具乃是神秘的宗教礼仪,奥尔菲神秘主义就因此而发达起来。 奥尔菲(Orpheus)是神话上的疯狂诗人,擅长音乐,其歌声可使百鸟共呜、山石回响、树木行走、万兽奔腾。当他的爱妻仙逝,悲歌感动了地下女神,准许他带妻返回人世,但唯一的条件是路上不可回头反顾。可惜他无怯忍耐,竟然回头反顾,爱妻遂被留在九泉,从此一生悲歌不止。神话上的奥尔菲究竟是否真有其人,生死于何年何代,都无稽可考。所知者仅为纪元前六世纪时,即有其宗教礼仪。后代托其名而写作者大有人在,许多神秘著作都假名为他的遗作,这些著作,后世统称之为奥尔菲祈秘主义。 奥尔菲主义的主要表现是在以酒神狄奥尼索(Dionysos)为中心的宗教礼仪,这个酒神有很多别名(Dionysos, Diony-sus,Bacchos,Baccheus,lacchos,Bassareus,Bromios,Euios,Eleuthereus,Lenaios,Sabazios,Thyoneus,Zagreus),大概是初民所敬的生殖之神,由外地传来者。平常的标记是葡萄,有时则以公牛为像,初民敬礼他以乞丰收,但在神话上的狄奥尼索则复杂得无夫详述。他不只是到处异名,连他的来源和使命也处处不同,他和其它神人关系更是斜缠不清。按一个神话说,青天大神宙斯(Z eus)某日与凡女(Semele)发生关系,但因凡女日后不忠,被青天大神以雷击死。大神将其子由母体取出,放入自己的胯下,怀育六月,才生下来,取名狄奥尼索。大神很喜爱这个半神半人的儿子,计划把世界交给他管理。这使得宙斯的太太黑拉(Hera)忌火中焚,因为自己为大神生的儿子并未得到世界。于是便会同目前横行世界的恶神们名为泰坦者(Titans)共商对策,这些恶神对于青天大神的计划自是痛恨。大神想把世界交给自己的儿子,使他降世为王,这就等于夺取他们的权利,自是不能两立,怒火仲天。黑拉便与泰坦暗设诡计,用玩具骗引狄奥尼索,趁其不意,把他分尸,将撕下的各块用大锅煮熟,这群恶魔遂大快朵颐,吃个精光。但是有一女神,偷偷地把狄奥尼索的心脏妥收起来,奉呈给青天大神宙斯。大神接过来便一口吞下,生下了一个新的儿子,即是狄奥尼索的复生。同时用雷电凭毙泰坦恶神,这群恶神被烧得骨肉无存,只剩下一堆灰烬,青天大神用这恶神的尸灰创造了人类。因人乃由恶神的尸灰所造,因此人性是恶的;但在这灰中也有大神之子,因为恶神吃了青天大神的儿子,所以人的本性虽恶,却有向善的欲望。 狄奥尼索的敬礼是当时普及各地的礼仪。他有许多名字的理由,是因他死而复生,每次复生,就得一个新名的缘故。而且每到一地,就有新的仪礼。圣史的结构也处处有异,代代不同,故事礼仪随时随地而异,各个记载也均有出入。不过故事的要点,则大致相同,都说他是大神宙斯之子,但他的母亲可就多了,甚至有人说是宙斯的女儿柏尔塞丰(Persephone又名Kore,Core),如此,他的母亲也就是他的姐姐了。这当然是不合乎人伦,但他们都不是人而是大神呀!另一说是当狄奥尼索被杀后,圣母西伯乐(Cybele)把他的尸体各个部分收拢起来,使其复苏,和他共生了一子,名为雅哥(lacchos),这就是他的另一个名字的来源。他的许多异名,每个都有其背景,他的母亲也因地而异。许多东方圣母,都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称为他的母亲。但所有的故事,都说他在被杀之后复活了。因此狄奥尼索是复活之神,被称为「我等主」(Kyrios)。 狄奥尼索敬礼和疯狂诗人兼音乐家奥尔菲的关系是不可分的。所谓奥尔菲主义者就是这位诗人所写的诗歌颂词,颂词的内容都是狄奥尼索的圣史神迹。后代许多作家往往假名奥尔菲,或仿效前代作家,写了更多的颂词赞歌,五花八门,光怪离奇,很难简明地缕述罄宣。奥尔菲其人其事是否存在,暂且不谈。以其名而寓的歌词的确影响了历史文化,不管作者究竟是谁,这些神秘文件为后日的许多神秘礼仪(Mystery play)开了先河。最早的文献大多成于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现存的赞歌称为奥尔菲咏赞(Hymn)者,就有八十八个。所有的神秘歌曲都以狄奥尼索的敬礼为中心。这个敬礼,源出东方,移入希腊而扎根,更继而发扬光大。经过希腊哲学整理后,渗入各种神秘礼仪(Mysteries)。其中心思想是救世主的暴死和复活,由复活而获得新生。在这个思想的周围,又加上许多宇宙观和人生观(We1tansch au-ung)。最初的宇宙观简而易明,愚夫愚妇皆可一目了然:无极(Kronos)生了「时间」,时间生了空气。时空之合,产生了一只银卵,由卵孵化出大神伊洛(Eros),张翅翔翔,兼有阴阳二性,腹中藏有万物的种籽。他先造了日月、白昼和黑夜,黑夜生了夫地,天地生了泰坦。其中之一阎父自王,却为宙斯吞食而生狄奥尼索,狄奥尼索又为泰坦所食,泰坦又为宙斯焚毁,由其尸灰而造人类。整个故事的底蕴即是划定人生使命,去恶向善,发扬神性。 狄奥尼索的敬礼是很古的,且附有外来文化的因素,其始原为生殖崇拜(Fertility cult)。狄奥尼索是生殖之神,他的象征是一只公牛或者一串葡萄,这些象征都属生殖敬礼。狄奥尼索的本身乃是生殖力之化身,他的母亲则是大地的化身。他既是生殖之神,往往和它地的生殖之神相混。天赐阳光雨露,大地张腹接受,新的生命就因而繁殖。狄奥尼索的许多别名,也都不出生殖范围。例如许多地区敬之为酒神,酒乃生于葡萄,且有使人酩酊大醉之力,同时酒也象征生力。因此在庆祝酒神大礼中,不免有狂饮狂舞、乱纪乱伦之行为,这些行为也都被视为敬礼之一部。公牛在许多宗教中代表宇宙,牛身的一切都有益于人生。众所周知,印度崇拜圣牛,就是这类的传统之一。牛便牛溺都被视为「圣物」、「圣水」,以之涂身,可以涤洁心灵,乃取洁所用的圣事。取洁和圣餐是神秘教的主要礼仪。人都有吃喝的经验,如果几天不吃不喝,人的力量就会消失,精神也必衰弱,死亡便会来临。但一经吃喝,力量就会恢复,精神也会舒畅。这样看来,人所吃的东西和他的生命精神是有关系的。饮食付给生命、滋养精神。信徒聚在一起,共食共饮,称为圣餐,以求生仑精神之重建。狄奥尼索数次死而复生,每次死亡与复生都是与大神宙斯合为一体,每次复生也都是以大神之子而重生入世。因此狄奥尼索的生死乃是与神合一的圣迹。信众举行参加神秘礼仪,就是藉礼仪与救世之主狄奥尼索再次经验死亡与复活。与救主同死,才能与之共享复活的永生。神秘礼仪的主角除救主之外,必有圣母。圣母是救主的母亲,给予救主生命。在初期文化中,圣母象征大地,为众生之母。各地有各地的圣母,各有各的名称(Ma. Cybele,Astarte, Rhea,Isis……)。名称虽异,实质则同。在信者的心目中都指同一圣母,与受苦受死的救主同苦同乐,为信老的代表,与救主合一。信众经过与救主的合一,也成了圣母的子女,圣母就成了信众的母亲,也成了神人合一的中介。 奥尔菲主义久经哲学的陶冶,渐趋理智化、道德化。救主的生死与复活成了人生修养的指南,救主的暴死给人类带来生机。人类是由恶魔的骨灰而造,生而性恶。但因恶魔吞食了大神宙斯之子,因此灰中有善神之体,消迹于恶体之中。人的恶性中隐有善苗,人生的使命就在如何去恶扬善,以达天神本性,不再受恶魔的干扰。在日常生活上,要求严格禁欲,不图享受,清淡守节,以光扬人性中的神性。去欲者即是弃绝恶神的肉体,发扬神性的精神生活。 希腊文化与信仰(4) 这种清淡自制的生活不是尽人皆能者,其中的哲理奥蕴,更非一般人所能了解。奥尔菲是教育家,了解群众的需要,因此顺承民众心理,沿循地方风习,制成了很多神秘礼。这些礼仪,可能个别的早已存在通行于地方敬礼中,今则互通增减,使之更为尽情合理,启发心灵。可惜的是关于这些礼仪没有系统的文献传下,今日所存者,只是残篇断句。许多石雕石像仅一而再地表示同样的礼仪。通常屡见的是取洁礼、入门礼(入教礼)、受洗及圣餐礼。取洁礼用水或蛋,有时也用小猪。水能灭旧生新,蛋则内孕新生(今天复活节尚用彩蛋象征新生),吃奶的小猪表示清洁无染。信徒共食圣餐是与神化一,祭物一经祭神之后即为神之一部。分食祭牲就是食神之体,与神合一。因此每逢大祭之后,人人争食祭牲。每个信徒纷纷奔向尸体,用自己的手(更好用口),撕下一块生肉,连皮带血,一吞而下。食后狂舞,边舞边呼,示神入心,不能自制。有的参礼者,身披鹿皮,手执一条活蛇,舞时将蛇放入自己的领口,蛇由上身窜入下身,再由腿下取出。蛇的贴身出入象征狄奥尼索的死而复活。根据一个神话,狄奥尼索是母亲因蛇受孕而生的,蛇就是大神宙斯的变形。信众狂舞时,便伴以音乐咏唱,焚烧乳香没药。这些礼节的主旨,即是表现神人合一。 狄奥尼索的屡次生死象征新生。全人类就是他的身体,每个人的身体中都有他的神性。人生的使命便是发扬自己的神性,如此宗教教义就成了道德的理想,亦即是人生哲学编入了基本教义。道德与宗教并为一事,成为宗教典型,且引伸加强控制礼俗,没有道德的宗教就渐渐消逝了。但奥尔菲神秘主义并非自始即是道德性者,而是以妖道魔术为主,求偿所欲。妖道魔术与宗教礼仪不同,妖道的主旨在行魔术。只要妥行魔术,不须行善避恶,就能从心所欲。施行魔术老不在其德行和与神的关系,不管他有无信仰,只要妥行某种礼仪,效果就会自然发生。这样,宗教就成了魔术,形式主义也代替了积德行善。奥尔菲主义为后日侵入希腊罗马的东方神秘教铺平了道路,各类东方神秘教也都杂有妖道魔术。奥尔菲主义的本身,信仰一神多形,能接纳任何不同的神只。其礼仪杂以理智道德及妖行魔术,自也容易采纳异地异礼。由此可知教义礼仪都具有强大的适应性。伊留西的神秘礼仪(Eleusian mysteries)。 伊留西(Eleusis)是距雅典市二十公里的一个小城,这个小城是当时全世界举行神秘礼仪的中心。「伊留西」就成了神秘礼仪的别名。原来这个小城的神秘礼仪是为庆祝和祈祷丰收,是初民文化遗下来的,后来渐形具体,专为庆祝大地圣母戴美泰( 为纪念这段圣史神迹,每年九月举行大典,典礼达二周之久。在大礼之前数月,即四出派使,报告升平,使者远达全希腊各城,甚至远达亚洲非洲各地。在泛希腊文化时代,东至印度,南达埃及非洲各地,西达南欧各国,人人了解希腊文化,人人知道每年一度的大礼;举行大礼之时,正值秋高气爽、云淡风轻、凉热适人的季节。信众远自天涯海角,风行云驰,车如流水马如龙,不约而同地奔向雅典。由雅典至伊留西二十公里,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礼自雅典神庙出发,先由司祭高呼:「身灵污秽者,请勿参加!」(在中国孔子举行射礼,弟子吹号角高呼:不守礼法者,请勿参加。几世纪后,耶稣的门徒举行圣祭也由六品司祭高呼:负罪者和未受洗礼者请离去!)当警告发出后,不久即下令:「前进」。大队由雅典市内大殿庄严起程,向伊留西缓缓游行(Procession)。由雅典至伊留西的游行路线,称为圣路(Via sacra)。大队行至山下海滨,司祭又下令说:「准备入教者下海!」于是尚未经过入门礼者,都入海用盐水洁身,凡未经取洁者或入教礼者不得瞻仰圣物。游行时,司祭恭抬圣像,少女一路散花,少男手摇香炉,乳香花香,芬芳四溢。管弦琴笛,歌声入云。扮为天仙的少男少女,随着乐曲的起伏,飘然起舞,缉缉翩翩,使人涓烦起醒,超凡入圣,精神焕发,灵魂提升,准备与神谷一。入夜到达伊留西大会堂。信众各执火把,处处通明,人人精神振奋,首先祭拜三个寺殿。第一个祭礼行于圣母戴美泰的寺院,第二个行于圣母的女儿柏尔塞丰的寺院,第三个行于地只海德的寺院,这三位神只是庆典的主角。海德抢去柏尔塞丰,强迫为妇,圣母痛苦寻女是圣史的中心。这三个祭典是准备中心大祭,经过游行、取洁、咏唱及预祭,信众在心理上已准备就绪,渴望进入神秘大礼,与神合一。隆重的圣剧即将开幕,信众欣喜若狂,大声高呼,请求开幕。司祭高唱说:「你们能严守秘密至死也不泄露神秘奥迹吗?」群众高声欢呼:「我们绝对誓死保守秘密!」问答之后,神秘奥迹上演,由专演圣剧的司祭们主演。第一慕是圣母失女,慕启,群众可见一群美丽的少女在野地采花游戏,其中最美丽的为柏尔塞丰。忽然地狱洞开,魔鬼地祇纷纷闯出,火焰熊熊,追捉柏尔塞丰,强拉入地。第二慕为圣母寻女,戴美泰痛不欲生,遍走天涯。第三慕为群神大会,判定柏尔塞丰的仑运。第四慕母女相会,万象更新。根据这段圣史,信众每年重演圣母寻女,以祈丰年。冬天到来,柏尔塞丰和一切生物到地下垫伏四月,到春阳开泰,才能再回阳界。万民庆祝春回大地,众生复活。柏尔塞丰象征生殖;圣母痛苦寻女,象征万生饥馑。这个神秘礼仪的来源是初期文化的生殖敬礼。 类似的敬礼很多,不胜枚举,史迹也大同小异。稍具特点而影响后世宗教礼仪者,尚有阿蒂斯(Attis)和圣母西伯乐(Cybele),猎神阿道尼(Adoni s)与爱神维奴斯(Venus,希腊文为Aphrodi to)的敬礼。这些母子或爱人和各地的痛苦圣母,都有相似的神话和礼仪。其来源均出于希腊近邻一带,渐传入希腊各城,日后更广传于罗马帝国各区。每位圣母都可能有好几个名字,每到一区,可能得一新名,也可能采用本地通用的女神名字。例如圣母西伯乐又称瑞雅(Rhea),又尊称为众神之母。据神话所传,她与自己的哥哥或弟弟名克劳奴(Cronus,或Titan)者结了婚,生了奥林匹克大小众神(Z eus,Hades,Poseidon,Hera,Hestia,Demeter……),怕丈夫吞食婴儿,委派地下诸魔守护新生诸神。希腊的圣母瑞雅(原自Creta克里特岛)与小亚细亚所敬的圣母西伯乐混为一个圣母。西伯乐的原籍为今日的土耳其地区,古称佛里几亚(Phrygia)、黎狄亚(Lydia)。她原为大自然万生之母,为一切生育的原力。由「生育」这个基本观念,演变为各类生物的始元,有时为园林之母,有时为农业之母,更进而为建立城村的圣母,西伯乐圣母敬礼的最初发源地就是日后圣保禄屡次致书的迦拉达城(Gala-tas)。她的名字每到一地就改一次。她的敬礼常和她的儿子的敬礼并为一礼。她的儿子名为阿蒂斯,大力无匹,众神畏惧,设计杀之,千刀万剐,毁灭其体。血染之地,生出一株杏树。河神之女娜娜(Nana),采食此树所结之杏,怀孕生子。她弃子于林中,由山羊养育,后日又为牧量收养,长大成人,秀美绝伦,这就是复生的阿蒂斯。恰巧他的前生母亲西伯乐一见锺情,但他却爱上了当地国王的女儿,拒绝圣母的迷恋。圣母的痛苦失恋使她肝肠寸断,神昏志迷。千方百计,寻机陷害阿蒂斯,日夜追逐不休,使阿蒂斯神经错乱。终于逃入深山,在一梁松树下自行阎势,流血致死。这稞松树就接收了他的神灵,他的鲜血流染地上,生出一株肥美的紫罗兰,攀满了这梁松树。圣母西伯乐便要求宙斯保存阿蒂斯的尸体不朽。就这样几有圣母的寺庙,就有阿蒂斯的圣墓。举行敬礼时,锣鼓齐呜,信众狂舞,以纪念阿蒂斯的疯狂。行礼的司祭们围着一梁松树飞奔,自行阖割下体。在染血的土地上种植小麦葡萄。来年用这神血培植的小麦和葡萄制造钙饼和葡萄酒。在行礼时,信众恭领面饼和葡萄酒,象征领饮阿蒂斯的圣血,分食阿蒂斯的圣体,因此分享神的生命。这个敬礼传入罗马称为至大圣母(Magna mater)。纪元一世纪正是鼎盛时代。 另一个对后代有影响的礼仪是阿道尼敬礼。一位公主名弥拉(Myrra)者,爱上自己的父亲,即西尼拉国王(Cinyras,King of Cyprus塞浦路斯国王)。国王发觉女儿的乱伦行为,顿时狂怒;女儿见危而逃,王持剑追逐,女儿情急,哭求诸神助佑。诸神慈心大动,把她变成一株杨梅,阿道尼就打破树皮而诞生了。这个少年美艾绝伦,爱神维奴斯一见锺情,从此就成了爱神的伴侣。一日外出狩猎,为野堵所伤致死。少年夭亡,爱神悲痛欲绝,用爱夫流到地上的血,生出一株美丽的秋牡丹,自己建房居守其旁,日夜不离。可惜好景不常,宙斯的女儿柏尔塞丰也爱上这位美少年,二位女神争阙不休,最后齐向天神上诉,大神判决:二位女神各自享有阿道尼六个月。 这个神话的底蕴显然地是象征植物生亡的过程。植物冬死春生,动物有子女代替父母,下代为上代的再生,其它生物也都有再生的现象。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环不息。这些礼仪的基本作用是给悲欢无常、生死有定的人生,以无限的希望。这类礼仪的主角为女人,每到冬去春来,洪流急湍,河水就呈红色。红水象征阿道尼被野堵咬死,血染江河。成群的女信徒,哭号捶胸,痛不欲生。日夜高唱悲曲(Lamentation),沿着河流巡游,边游边唱,行至预定地区,找到了阿道尼的尸体,便恭抬游行。又至预定地点,举行葬礼。礼后狂欢,歌颂「圣主阿道尼」(Lord Adonis)。 这类礼仪原行于东方,、很早就传入希腊诸城。日后更与其它东方神秘礼仪混淆,与各地圣母寻子等礼仪互传互借,偷桃换李 (三)同泛希腊文化与大同思想 (1)大同思想的形成 初期文化都是地方性的。各部落民族都有自己的神、神话及礼仪;也有自己的宇宙观、人生观、团体组织和生活习惯。尽管如此,但在异曲的文化路线上却有同工之精神。各文化的本质均为神权支配,称为寺院文化(Temple culture)。寺院是神的宫殿,司祭就是神的代表,也就是民众的天官父母,他的言行意旨就是神的言行意旨,史上通称为司祭君王(Priest-King)。但因游牧民族的移动、通商、婚姻、集体战争,以及许多生活上的往来,使原来狭隘的地方性文化,日益增添新的浮动的因素:新的风习、奇怪的价值观念,混于旧的文化体系中,于是文化的特征遂日趋复杂,文化价值也呈现混乱,甚至矛盾,这乃是过渡文化的象征。由混乱、矛盾之中渐渐走向调合,弱小民族的文化便被强大的民族和较高的文化所并吞,由此而产生了一个更进步且统一的文化。较强的民族便建立了大帝国,如埃及、巴比伦、波斯……都先后创立了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大帝国。集天下众民而王,需要武力作后盾,更需要一个导化万民的理想。这个理想必须是普及化的,能适应于各民族各文化的,那就是天下一家、万民一主的大同观念。这个普及化的理想,必有降服人心的力量,使人自觉且心悦诚服,这样才能垂拱而治,不须运用武力。但是这样伟大的理想,绝非一蹴而成的,世界史上的伟大理想都是经过几世纪的酝酿和考验,才勃然而生,俨若雨后之春笋。纪元前六世纪到耶稣诞生的一段,就是这类伟大思想发展的时代。西方有苏格拉底(Socrates)与柏拉图(Plato),东方则有释迦孔老,此外更有格物致知的科学术士,振矿启聋的圣哲睿智,真可谓群英云集,济济一时,空前绝后,盛世难再。史学上称之为「枢轴时代」(Axial Period)。在历史上,六千年来,尚未有第二次如此盛世出现,世界各伟大宗教,哲学系统,均经过千百年的锤链,整理疏通,去芜存菁,才成为人类至高精神的结晶。这些伟大思想藉宗教礼仪教民化俗,成了统一帝国的灵魂。自此宗教脱离了地方性,神亦非地方民族所独有。原来的地方性的狭隘观念,伸展为世界性、宇宙性的伟大理想。各大帝国根据这种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观念,开强扩土,施教化民,于是建国便有基础了。 宇宙观、人生观之由地方性演进到全民性的普及宗教,是经过一番深刻的反省的。就拿犹太人来说罢,根据圣经的记载,他们的至上神称雅威(YHWH,耶和华为误读),他只是犹太民族所专有的至上神,绝不属于其它民族。别的民族都各自有他们自己的神,这些神都是和雅威对立的。从犹太人的眼光来看,雅威比别的神更有力量,每和其它神比赛竞争,雅威一定战胜。犹太人和敌人交战时,一定要抬着军旅之主「雅威」来助战。胜则歌颂雅威的大能,败则忏悔补赎,因为败战的原因是没有听从雅威的指挥,而不是雅威的软弱。 雅威和其它民族有没有关系呢?雅威惩罚自己的子民是利用敌人的胜利。那末雅威与敌人的胜利有没有关系呢?公元前六世纪之末(597),犹太人为巴比伦所俘掳(Babylonian Cap-tivity)。在流荡为奴的时代,犹太人的知识分子,不免一再反省:何以全能的雅威就袖手旁观,不顾其子女的痛苦,流浪异乡,作亡国之奴?难道说他的能力远逊于其它民族的神明吗?答案是雅威没有助战是为惩罚其子民,因为他们没有遵守他的诫命。如果这个答案是真的,那末巴比伦人和雅威又有什幺关系?为什幺雅威利用他们来惩罚自己的子民呢?难道说他们也得听从雅威的命令吗?如果他们的胜利和俘掳犹太人是服从雅威的意旨,那末雅威不也就是巴比伦人的至上神吗?这样一而再的反省,犹太人渐渐承认宇宙之间,只有一个至上神宰制宇宙,天下万国都属于他,人类都属一神。这唯一的至上神是全人类万物的主宰,他就是雅威。雅威是全世界各民族的至上神,那末犹太人与其它民族又有什幺分别呢?答案是:全人类都属雅威,但雅威特选了犹太民族为自己的子民,犹太人为选民(Chosen People)的观念就如此传留后代。基督徒更继承此说,以信仰基督者为选民,这个选民的观念存在于各大文化之中。中国人就坚持自己为礼仪之邦,其它民族都是夷狄,犹太人早就有选民的观念,直到巴比伦俘掳之后,这个观念才坚立不移。这个说法一方面保持了犹太人和雅威的特殊关系,一方面又肯定了宇宙一神的大同观念(Universalism)。 犹太人的反省,促成了他们对宇宙一神的观念。其它民族也都有类似的反省和了解。在雅典有五花八门的人文哲学、宇宙科学,和数不清的各种学说,真可说是百花齐放、百鸟争呜了。柏拉图、亚里斯多德(Aristotle)以及其它学派(Sophism,Cynicism),由于互相辩论切磋,使原来极端的个人主义,和忘我的社会主义,神权的独断观念…,都得到了合理的调合而达中庸。真理唯一的思想成了哲学界的共有的结论:宇宙一理,万事同宗。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这是当时希腊哲学的宇宙观。这种唯理的态度影响了当时的世界,希腊思想成为当时世界公用的思考方法,东方的各大民族国家也都深受希腊思想的影响,溶汇东西,走向大同。当亚历山大帝统一东西四方的时候,天下一家、四海兄弟的观念已经普存于各民族的理想中。不同文化之相遇,能融合共流者,专赖各文化之早已脱去狭隘的地方观念,突破了地方传统,而视人类大同,天下为公。 文化之汇流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乃历史上许多民族共同力量之长久酝酿,由千万小川细流,洒集为浩瀚的大洋。洪流之所为洪者在其不择细流,拥大抱小,共奔终的。在文化上,由于大小文化的会集,才有高超的大同文化。可惜的是,这个大同观念和企望,虽是久已形成,但尚须。很久才能见诸事实。自古以来,文化交流是常事,但却少有大一统的局面来具体通用大一统的文化。公元前六世纪的波斯显然地在这条大道上,走了不短的一段路程。波斯大帝自居鲁士(Cyrus)到大流士(Darius),东自印度,西达欧洲希腊半岛,幅员广阔,民族众多,所到之处,谨遵当地风俗习惯,更虔敬当地神,到处采菁集华,波斯原有的祆教(Zoroastrianism)渐形成世界性的宗教。但是波斯帝国终未能完成精神的大一统,这点尚有待于泛希腊文化、罗马和基督文化之钵承前业,走向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理想境界。 希腊文化与信仰(5) (2)泛希腊文化的建立(Hellenistic culture) 在文化史上,大帝国屡见不鲜,但有计划地传播文化者则仅属马其顿大帝国,而这时的希腊文化已失去了创造精神。说也奇怪,中国文化,在秦汉大一统时,也同样失去了孔老百家的创造精神而趋向保守。秦之焚书坑儒,汉之尊儒、禁异,都是保守的措施,阻止了中国思想的发展,但也稳定了中国文化达两千年之久。希腊文化的黄金时代正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百家争呜。但到亚历山大帝统一直至罗马帝国,希腊文化早已失去创造力而呈僵化现象。当时的学者只限于守成拟古、注释考证,而无创作,文化已与实际生活脱节。泛希腊和罗马帝国在物质成就上,可谓灿斓辉煌,但在精神的创造上则空洞贫乏。从文化兴衰的原则上看,一个国家,每当政治经济发展,幅员扩大时,也必须有相应的精神理想来作灵魂,否则文化便成了满戴金玉珠宝的强尸(木乃伊Mummy)。大帝国精神的空虚为日后东方宗教大反攻铺平了道路。 希腊文化的人文精神,本重个人自由,称为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是在城市文化(Citystate)中所产生而发扬光大的,个人的自由精神是在小村镇培养成的。每个希腊村镇,因为交通不便,都是自治自养自决。政府就是全村人民,人民的利益就是政府的政策。然而在大帝国的统治下,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全世界只有一个政府,人民不能直接参与政治,政府的政策也不能符合每个人的利益,何况帝国的目的是抽象的民族光荣,根本不是寻求老百姓的利益。于是个人主义就必然消灭,大同思想也必随统一的大帝国而产生。 公元前三世纪,希腊城市文化因雅典与斯巴达的战争而日趋衰弱。各城混乱日久,人心厌战,企望秩序与和平。正当此时,北方的马其顿由平地崛起。其王菲利浦(Philip),平定诸城,其子亚历山大,钵继馀业,建立了空前的大帝国。说是空前,绝不限于幅员的广大,也是泛指帝国的天下一家的政策。在亚历山大之前,早有帝国之建立。波斯已建立了幅员近似的大帝国,东境直达印度河,西接希腊半岛。亚历山大之所以为大者,在乎其对文化统一的贡献,连他自己也不会觉察他的政策对未来的重要性。在他以前的文化是民族地方性的文化,在他以后则是世界性的大同文化。从此以后文化走上新的坦途。 亚历山大帝虽受教于保守派的亚里斯多德(Aristotle),但他的世界观则是倾向未来的。他的未来主义固然和他们父子俩的秉性有关,但他的建国理想则是来自柏拉图的宇宙观。宇宙包含有实体与精神,精神为实体之生源。人为一小宇宙(Mi croc-osm),有灵魂(anima)为生命之源,有思考力(mind),有实体即肉体。小宇宙乃为大宇宙之缩影。人的灵魂为大宇宙生源(即至上神)之射影。由人的心灵,可以了解宇宙的最初原形(Archetypal Forms)。人之精神困于肉体之中,有待解放。人类之在大宇宙中,也待救主来解除桎酷,济贫扶弱、拯救万民于水火。解除恨怨杀伤,而泛爱亲仁,四海兄弟,天下一家。希腊诸城自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Peloponesian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