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而喻, 自近世迄今的国际力量结构大体保持不变是这些规律成立的前提。 所谓 “ 大体不变 ” 是指几个主体国家(如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版图不发生被大规模改观的情况。在比 如美国未崛起前,俄罗斯的战略极限可伸至阿拉斯加,但当美国崛起后,它被迫只能收缩到 白令海峡以西;当日本崛起后,俄罗斯又进一步向西面和北面收缩。版图是国家战略能力的 物质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政治遵循合力原则。那么,俄罗斯国家兴衰都有哪些规律 可循呢?本文从地缘政治与历史分析的视角试图能找出其中的些许规律。 一。俄罗斯国家力量的三级底线及其分布规律 俄罗斯民族从蒙古人那里汲取了巨大的扩张能量并因此赢得了世界最大的国家版图,这 个版图曾从波罗地海沿岸直抵阿拉斯加, 横跨东经 20 度到西经 145 度之间。 但也正是由于这 过于巨大的国家版图使俄罗斯人在历史上不堪重负,以至从 19 世纪 60 年代后开始一次次后 退收缩。收缩总是较多地发生在离其政治中心 —— 莫斯科 —— 较远的远东部分。俄罗斯比较 自觉的因而也是和平的收缩发生在 1867 年 3 月 30 日,俄罗斯和美国以 720 万美元成交正式 签订了向美国出售阿拉斯加的协议。 在当时的俄罗斯看来, 出售阿拉斯加既赚了些钱, 又赢 得了与美国基于共同反英立场的友谊。在此之后,俄国便出现了被迫因而也是流血的收缩。 先是 1905 年败于日本并被迫在与日本签订的 《朴次茅斯和约》 中让出其在 朝鲜 和中国的特权, 并将北纬 50 度以南的库页岛割让日本。 1917 年沙俄帝国解体,从 1918 年初至 1920 年底, 苏维埃俄国在国内出现了分裂以及有外国武装势力支持的割据叛乱:南方有克拉斯诺夫和邓 尼金的叛乱,在西北有尤登尼奇的叛乱,同时德国军队继续盘踞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 的海沿岸一带, 东线还有 “ 捷克斯洛伐克军团 ” 的叛乱。 从 1919 年始, 协约国又先后组织了三 次以高尔察克、邓尼金、尤登尼奇为代理人,从东、南、西三面对苏俄中心莫斯科进攻的大 规模武装干涉。 1962 年中国在西南地区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中不具备可持续的攻势因而必须速战速决的道 理一样。 历史研究表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是整个国家的基础;失去这部分,俄罗斯国家也就失 去了生存的基础。但同时也要看到,正是俄罗斯拥有中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的广阔空间, 这使其有了广阔的战略纵深,这反而增加了俄国人的反攻力量并抵消了敌国(比如拿破仑法 国、 希特勒 德国以及二战前的日本)从西东两面击垮俄罗斯的难度。另一方面,我们对俄罗 斯人所拥有的这个 “ 战略纵深 ” 的意义也不可夸大。 斯大林 明白这一点:当希特勒大兵压至莫 斯科时, 斯大林曾考虑的 “ 避难 ” 地点并不是像亚历山大一世那样选在远东, 而是选在印度。 因 为他知道,他所处的时代已与 19 世纪初反拿破仑时的亚历山大一世所面临的形势不同, 20 世纪的苏联如果失去欧洲,且在日本已经崛起的情况下,他也就不可能不失去远东。这也大 概是他不可能在对德战争中仿效库图佐夫用大踏步后退赢得战争,而是必须在莫斯科至斯大 林格勒一线坚持抵抗到底的原因所在。 二。俄罗斯的扩张极限伸展规律 俄罗斯国家的扩张能力基本为其巨大的版图所销蚀,其国家扩张能力的极限大体与其国 家版图一致。 从表面上看, 俄罗斯人在 16 ~ 19 世纪初由西向东的扩张, 这几乎是蒙古人由东 向西扩张的反弹和复制,但蒙古人扩张的方向和区域是农业文明发达且人口密集的地区,而 俄罗斯人的向东扩张则地区基本是人烟稀少的地区,因此俄国人在这个东进的过程中也基本 没有遇到什么阻力,并由此迅速完成了对这些地区的兼并。从 16 世纪初到 19 世纪初,俄国 人完成了位于东经 90 度的叶尼塞河至位于西经 150 度的阿拉斯加基奈半岛的兼并。 但在这一 时期, 俄罗斯人所扩张的版图与支撑这个版图的人口数量却极不匹配: 尽管在 19 世纪初, 俄 国沙皇将乌拉尔以东的共计划 1 200 万平方公里的整个西伯利亚地区人口提升到了 100 万, 但与同期中国东北及蒙古地区人口达 660 多万相比, 其数量明显不足。 人口数量的不足大大 削弱了俄罗斯在西伯利亚的控制力, 致使 19 世纪的俄罗斯成为在当时世界大国中唯一的其扩 张极限在版图内收缩的国家,有时这种收缩还如此急迫以致需要用行贿的方式来出让俄国的 领土, 例如, 1867 年俄国人主动贿赂美国人让其以 720 万美元购买了属于俄国的阿拉斯加。 。 此后,俄国人(不管是沙皇俄国还是苏联的版图)基本就在我们目前看到的版图边界内 外徘徊,其目标都是为了获得暖港出海口。但不管其如何冲撞,几百年来,俄国的领土范围 迄今也没有在向西方向走出过波罗的海,向南方向走出黑海和阿富汗,向东方向也未伸入西 太平洋的东海,尽管俄罗斯人在这些通往大海的道路上曾与自己的对手国家有过多次大规模 的绞肉战式的反复拉锯和争斗。 斯大林明白这一点, 当 丘吉尔 在 “ 百分比协议 ” 中向他提出在 希腊有 90% 的控制权时,斯大林则满口答应,因为他明白,自彼得大帝以来俄国人根本就没 有冲出过黑海海峡,而就在此前两年即 1942 年 5 至 6 月,苏军还在黑海北岸遭到德军的攻, 损失惨重, 迫使苏军实行战略撤退。 因而, 斯大林明白, 黑海以南 —— 遑论希腊 —— 是他力 所不及的地方。希特勒和 罗斯福 曾将印度丢给斯大林, 他则笑而不接。因为斯大林也明白, 自彼得大帝以来,俄国人的力量根本就没有冲出过阿富汗,因而印度对他而言更是一道可望 不可及的 “ 天边彩虹 ” 。一些史书将斯大林描写为世界扩张主义者,而对这一观点做出具有源 头意义 “ 贡献 ” 的则是 1946 年 3 月丘吉尔的 “ 铁幕演说 ” 和 1947 年 7 月凯南在美国 《外交季刊》 上发表的那篇导致半个世纪冷战的着名论文 《苏联行为的根源》 。 笔者认为, 斯大林在俄罗 斯历史上其实是一位少有的谨慎之人。在整个二战期间,他使用武力的范围始终不出苏联国 境线太远。 事实上, 整个二战中, 他只是对入侵者德国真正用兵 (笔者认为 1945 年的对日作 战算不上真正的战争)。二战结束后,他对出海口的诉求也只是希望通过南斯拉夫和中国分 别在地中海和太平洋间接地获得出海口。尽管没有达到目的,但他即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 他也始终回避由苏联直接出兵去实现俄国获取出海口的战略目标。分析俄罗斯人自彼得大帝 之后为出海口搏杀的历史,斯大林知道,出海口虽事关俄罗斯的命运,但它是处于俄国战略 能力极限之外因而是只能看得着却是摸不着的。尽管没有实现进入地中海和太平洋出海口的 目标,但在其治下的苏联却得到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 相反,斯大林之后的苏联领导人却将手越伸越远:为了牵制拉美, 赫鲁晓夫 曾将手伸向 古巴 —— 这与 2008 年美国总统小布什越洋介入格鲁吉亚并遭俄罗斯反击的表现相似 —— 即 遭挫折后迅速收回。当时苏联尽管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失去了 “ 面子 ” ,但它没有失去 “ 里子 ” ; 正是这份古巴的经验又使赫鲁晓夫对越南问题采取了谨慎的不直接介入政策。为了进入印度 洋, 苏联领导人 勃列日涅夫 在将越南、 印度及北印度洋沿岸的一些国家拉入 “ 社会主义大家庭 ” 后, 终于在 1979 年直接出兵阿富汗, 并试图以此敲开通往印度洋之门。 其结果是, 即使在家 门口动手, 勃列日涅夫苏联在阿富汗并没有得到任何便宜, 阿富汗战场似乎演成另外一场 “ 越 战 ” ,这又最终使苏联国力透支并由此于 1991 年底全面解体。至此,俄罗斯人再次失去曾由 彼得大帝和斯大林为俄罗斯争取到的波罗的海的出海口。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是俄罗斯人的扩张之手在历史上伸得最远的时期。但它不像赫鲁 晓夫那样没有章法,勃列日涅夫为突入印度洋做了极为充分的长期准备:他将大部分时间都 用于印度洋两侧,目的是为其最后一击(即打通印度洋之路) 做好铺垫。 他用间接即培养 “ 代 理人 ” 的方式与美国展开全球争霸, 但其重点却是印度洋。 例如,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支持 1979 年越南入侵柬埔寨以及 1972 年印度肢解东巴基斯坦(即孟加拉)的行动。当这些工作 铺展开来以后,勃列日列夫便在阿富汗开始了俄罗斯人梦寐以求的打通印度洋之途的战争。 这是除出兵即可斯洛伐克以外,苏联在自家门口发动的一场针对美国 —— 当然还有中国 —— 的战争,即使做了这么多准备,即使战争地点也不远,但由于其背后的对手是美国和中国, 因而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便成了苏联的 “ 滑铁卢 ” 。 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1856 年)、俄国与日本争夺远东霸权战争的失败( 1905 年)、 斯大林在朝鲜战争中的失算、赫鲁晓夫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退让、勃列日涅夫在阿富汗的失 败以及这些失败给俄罗斯人带来的苏联解体等后果,均证明这样一个与西方 “ 马太效应 ” 不 符,而与东方 老子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 哲理相合的规律,即俄罗斯的扩张能力基本为其 巨大的版图所销蚀,其国家扩张能力的极限大体与其国家版图相吻合。在这个规律下,俄罗 斯国家版图与其扩张能力正好成负相关的关系,即俄罗斯的扩张因其巨大的国家版图而不堪 一击,而大版图又使俄罗斯人的自卫即守土能力坚如磐石。 通过阅读历史,我们不能不注意俄罗斯人的所有扩张攻势几乎都是尝试性的,一旦决心 实战,其结果要么是俄罗斯人的退缩,要么是俄罗斯国家的灾难:沙皇帝国崩溃的引线点燃 于 1905 年的对马海峡,引爆于 1914 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斯大林帝国的崩溃的引线点燃 于 1953 年的朝鲜半岛,引爆于 1979 年的阿富汗战场。勃列日涅夫时期对阿富汗的入侵是俄 罗斯国家扩张历史中力度最大的一次,其结果也是最惨的一次。如果说, 1856 年俄国在克里 米亚的惨败可以在对空旷的远东的征服中得以补偿,并使俄国得以延续半个世纪,那么在中 国开始崛起,苏联因此在远东没有任何扩张余地的时候,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入侵阿富汗 则使其在此后只延续了十多年便轰然解体。 三。俄罗斯国家的绝对目标及其悖论 俄罗斯人似乎是当年蒙古人的再造。不同的只是俄罗斯民族国家诞生的地方正是蒙古帝 国结束即蒙古人扩张极限的地方。由于西面对手的强大,俄国诞生的起点即底线(基线)也 不幸地成为了俄罗斯向西继续扩张的极限,这似乎是对俄罗斯在蒙古统治下所经历的苦难的 有意补偿,蒙古人衰落后在东方留下的巨大的几乎没有对手的政治真空地带,又为俄罗斯折 头向东的国家扩张运动提供了现成且无需太多苦战就可得到的巨大空间。 然而,俄罗斯民族毕竟不是中世纪的蒙古部族,它是与欧洲工业文明同步成长起来的近 代民族。彼得大帝在俄国最接近进入波罗的海的地方建起了彼得堡,这意味着俄罗斯人决意 不走蒙古人的陆上帝国的道路,而要走英法式的海上帝国道路。 与明治大帝给后来的日本戴上一顶看似 “ 正确 ” 却让日本人顶不起的以 “ 大东亚 ” 为目标的 帽子的后果一样,彼得大帝这一目标选择也在俄罗斯人面前降下一块无力推开且必须终生顶 着的巨石,并使他身后的俄罗斯人陷入终不能解脱的 “ 西绪福斯 ” 悖论之中。 行百里而半九十, 功亏一篑, 是西绪福斯的天定命运, 这似乎也是俄罗斯人的天定命运。 俄罗斯的版图如此深远地嵌入内陆以至每当俄罗斯人接近其海洋目标时,他们也就耗尽了力 量。 俄罗斯在诞生之初就面对着一个空旷的东方,而彼得大帝给俄罗斯又定下了一个必须进 入大海的目标。这与美国诞生之初的形势既相似又不相似:美国独立之初就面临着一个空旷 的西部地区,但美国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完成西部扩张之后,尤其是完成了 南北统一之后,美国也就获得了在北美洲的主体地缘政治板块位势。也就是说,此后的北美 洲大陆没有一个能与美国构成同级别对称较量的国家。面对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漫长海岸线又 使美国天然成为一个海洋国家。俄罗斯国家在打通西进大西洋和南进地中海、印度洋的道路 上受到了英法等强国强有力的拦截,这迫使俄罗斯国家向着太平洋奋力扩张并由此形成过于 巨大的陆上版图。由于俄国陆地版图过于巨大,以至它必须应付的对手过多,战线过长且地 域分布广泛,这就反倒对俄罗斯容易形成巨大的且广泛的力量牵制,并使俄罗斯与西绪福斯 一样,有了越扩张就越脆弱的特征。特别是扩张至其极限的俄罗斯最易受到来自边缘地带的 强国攻击。 对于俄罗斯国家来说, 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悖论: 为了弥补其本身的脆弱并避免外来攻击, 俄罗斯国家只能尽力扩张其版图,而越扩张其对手就越多,因此产生的力量消耗也就越大。 俄罗斯面临的欧亚大陆与美国面临的北美大陆不同,欧亚大陆对俄罗斯来说几乎是无限 大因而也是不可能完全控制得了的大陆。 马汉说: “ 在俄国境内, 只有距离本身以及自然环境 带来的阻碍可以限制力量运动的自由与充分程度。 ” 过大的版图 —— 与过胖的道理一样 —— 恰恰成了俄国自由调动自身力量的包袱。 为了弥补其地缘政治上以 “ 有限对无限 ” 的天然缺陷, 俄罗斯国家只有用帝国体制及与之相适应的培养代理人的方式,辅之以均势的方法实现其战 略意图。但帝国体制也有其不可克服的 “ 西绪福斯 ” 缺陷,即不能让属国坐大,因为属国坐大 意味着霸主国家将对其失去控制;但属国不强大,霸主国家又不能实现自己的扩张目标 —— 这与美国要称霸世界面临的既要控制世界又无力控制世界的尴尬处境一样,这样便出现这样 一种带有规律性现象,即欧亚大陆国家的大小与距离俄罗斯中心远近成反比:离俄罗斯国家 中心的距离越远的国家版图就越大并对俄罗斯越具离心倾向,比如西面的法国、西南面的土 耳其、南斯拉夫(甚至阿尔巴尼亚)以及东南面的中国就是这样的国家。 正是上述近乎天体物理力学的规律,致使俄罗斯从彼得大帝以来迄今面对近在眼前的出 海口,只能徒唤无奈。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俄罗斯人从上帝那里得到了太多的土地, 那它便不可能从上帝那要到太多的海洋。 俄罗斯人注定与大海无缘。在此,需要提前预警的是,鉴于 “ 北极冰盖在最近 30 年以每 年 15% ~ 20% 的速度缩减 ” 以及 “ 北极冰盖迅速变薄缩小,日益减少的海冰增加了北极航运和 资源开采的可行性 ” 等现实变化, 作为 “ 北极航道 ” 主体并横亘于漫长的俄罗斯北方边境的 “ 北 方海航道 ” 将在世界物流运输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4 年 11 月,第四届北极理事会推 出《北极气候影响评估》报告指出,北极冰盖在最近 30 年来以每年 15% ~ 20% 的速度缩减, 在中心区甚至达到 40% 。报告估计到 21 世纪末,北极夏季将出现无冰现象。如果这一预计 成为事实,那么,这与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和北美加利福尼亚的金矿发现曾对世界产生的巨大 影响一样,将再次动摇现有的世界地缘政治的力学结构并对俄罗斯地缘政治特点及建立其上 的国家安全环境产生重大压力。与澳大利亚南方没有工业大国存在的地缘政治条件不同,沿 北极航线的均是欧美工业大国,因而北极气候变暖在使俄罗斯直通大洋的暖港数量增加的同 时,也必然引起英美国家与俄罗斯在北极航线控制权及沿线资源开采权上的冲突增多。正如 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必然引起英法国家与俄罗斯在地中海的争夺与冲突一样,北极航线的解冻 将使俄罗斯在历史上破天荒地不得不面临来自 “ 四面八方 ” 的安全压力并因此大大改变俄罗斯 的国防结构,这与曾为中国安全提供绝对保障的东海在被拥有蒸汽动力和远航技术西方人征 服后所引起的中国安全 “ 后院起火 ” 及中国海军由此出现的情形非常相似。鉴于俄罗斯人口增 长速度过于缓慢以及北方边境的过于漫长,这种新产生安全压力对未来俄罗斯来说 —— 与中 国相比 —— 将是难以承受的。鉴于这些变化目前尚属未来学意义上的推算,因此,笔者在此 只是提出上述问题,并没有将这些问题纳入本文的研究主题。 四。俄罗斯兴衰的地缘政治路线图 俄罗斯国家历史迄今经历了沙皇俄国时代和苏联时代的两次从崛起、到帝国形成,再到 帝国解体的过程。这两次从崛起到解体大体遵循着同一路径。 具体说来就是俄罗斯的命运为海而兴也为海而衰。为了进入大海,彼得大帝在距波罗的 海出海口最近的地方建立了彼得堡,为此,波罗的海东岸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 亚)的命运就成了俄罗斯国家命运的一部分。为了进入波罗的海,俄罗斯人就必须征服和控 制芬兰湾南北两岸的芬兰和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 1721 年, 俄国占领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 1815 年,俄国借拿破仑战败之机兼并立陶宛; 1809 年,俄国吞并芬兰,这种征服 的完成也使俄罗斯人具有了初步崛起的条件。 但是,仅波罗的海还不足以使俄国自由地进入大西洋,因为大西洋是世界海上强国 —— 英国的势力范围。北面过于寒冻因而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北冰洋使俄罗斯向南扩张中没有后顾 之忧,这是俄国地缘政治的特点和优点,但这一优点又带来因版图过大而使俄罗斯国家对外 扩张能力过小的缺点。与征服波罗的海三国的结局一样,从彼得大帝之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 期间, 俄国发动的十多次为夺取黑海海峡和巴尔干地区的 “ 俄土战争 ” 的失败证明, 征服黑海 北岸后的俄罗斯国家扩张力已释放殆尽, 并无力进一步打破英法的围堵而自由地进入地中海。 1853 ~ 1856 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是俄罗斯人为打通地中海通道所做的几乎是国家总体战规模 的尝试。俄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使俄国真正明白了黑海海峡是位于俄国国力极限之外即力 所不及的地方。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的入海目标进一步由地中海向印度洋转移。 从 1846 年到 1907 年间,俄国和英国的折冲战场从地中海北岸转移到印度洋北岸 —— 这 与勃列日涅夫时期的中亚政策相似。从克里米亚战败后,沙俄在其他方向采取战略收缩 —— 为此曾于 1867 年将阿拉斯加出售给美国 —— 的同时, 俄国在中亚地区与英国的争夺由守势转 入攻势。 1838 年,英国入侵阿富汗。同年 8 月英军攻陷喀布尔。在俄国的暗中支持下,阿富汗人 展开游击战争,迫使英国于 1841 年 12 月签订撤军条约; 1842 年英军复克喀布尔,再遭重创 后彻底退出阿富汗。 1873 年,沙皇大举进攻并占领希瓦汗国。英国则立即跟近,于 1878 年 11 月,第二次出兵阿富汗。与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支持塔利班反对苏联入侵的情形相似,在 俄国暗中支持下, 阿富汗人民起义并开展游击战争, 迫使英军于 1881 年退出阿富汗。 俄国针 锋相对,于 1884 年占领阿富汗边境很近的莫夫, 1885 年占领旁吉德村,与阿富汗发生 军事 冲突,俄英战争一触即发。英国首相格莱斯顿向议会提出拨款 1 100 万英镑的要求,并计划 由黑海进攻俄国。俄国政府闻讯迅速做出反应并获得了德奥及法国的支持,迫使英国妥协。 1885 年 5 月, 英国占领朝鲜巨文岛, 准备一旦俄国向印度洋突进并由此引发英俄在中亚的冲 突,英国就在远东地区牵制俄国 —— 这一策略后来为 1902 年 1 月 30 日英国和日本签订的同 盟条约所代替。 1885 年 9 月,俄国和英国妥协,双方签订《伦敦议定书》,在牺牲阿富汗的 基础上达成了划分阿富汗边界的原则。 1887 年俄国与阿富汗签订条约, 确定俄国和阿富汗的 边界, 暂时缓和了英俄两国在中亚的矛盾 —— 大概也是由于对这半个世纪的历史教训的熟知, 当希特勒和罗斯福将印度放在斯大林面前时,斯大林才没有动容。 中亚冲刺受挫后,俄国加速向远东进军,试图从太平洋打开入海出口。俄国决定修建西 伯利亚大铁路。这条铁路全长 9 000 多公里,东达俄罗斯远东日本海之滨的符拉迪沃斯托克 (海参崴)。从 1891 年起,俄国从东西两端同时开工,于 1905 年建成通车,但是,当年俄 国却在俄日战争中败北。 远东的碰壁又使俄国回头向西借第一次大战再次向巴尔干进军。但此时的俄国国力已严 重透支。 1905 年, 俄国国内发生了带有暴力对抗性质的工人游行, 1917 年国内发生列宁领导 的十月革命,随之而来的是沙俄帝国的大解体。以往被兼并的民族和国家纷纷独立。似乎是 上帝的有意安排,沙俄帝国从哪里来的又回到了那里去:沙俄帝国崛起的起点是波罗的海三 国,现在又成了沙俄帝国命运结束的终点。 1918 年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宣布独立, 由此便拉开了沙俄帝国大解体的序幕。同年,苏维埃俄国的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这 标志着此时的俄国已失去了冲击海洋的能力和愿望。而失去了海洋意愿的俄国,也就失去了 建立帝国的动力。历史表明:波罗的海对俄罗斯来说,这是其向外进行海洋扩张时所能够获 得的所有的海。 如果俄国以彼得大帝 1721 年兼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为崛起起点,到 1905 年俄国在远 东对日战争失败 —— 这标志着沙俄帝国的松动,其间有 184 年;然而,从 1905 年到 1918 年 波罗的海三国独立开始的帝国解体,其间只有 13 年的时间。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第一次兴衰轮回的路线图:彼得大帝俄国从波罗的海崛起,沿 东欧向南欧、中亚划半弧直到远东;此后,沙俄帝国便在日俄战争后发生了松动,再从远东 返回至南欧, 俄国随即回到它崛起的起点波罗的海三国并在此解体。 在波罗的海西岸, 俄罗 斯人完成了经典的起点和终点的合二而一。 此后,俄罗斯国家以 “ 苏联 ” 的名义开始了第二次命运的轮回,再次沿着同一路径经历了 重生与毁灭的过程。 1918 年 1 月 23 日, 全俄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随即而来的是从 1917 年开始的三年国内外 武装破坏和干涉。 1922 年苏联成立。苏联在建立的过程中,有些国家是自愿与苏俄联盟的, 也有些国家是由于战时需要被苏联强力兼并入盟的。苏联从联盟国家形态向帝国形态的国家 转变, 而其中的关键点就是 1940 年苏联吞并波罗的海三国。 与彼得大帝不同的只是这次兼并 还包括了波兹南以东的波兰领土。苏联红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解放了东欧诸国的同时,也 就实现了对东欧及东南欧国家的控制。 1944 年 10 月,英国首相丘吉尔与苏联领导人斯大林 签订的 “ 百分比协议 ” 使苏联在英俄历史上首次在谈判桌上实现了比 “ 克里米亚战争 ” 前后得到 的更多的利益,但仍没能获得进入地中海的通道。 与沙皇俄国追逐大海的路径相同, “ 百分比协议 ” 和苏南冲突后,苏联认识到进入地中海 无望,便将其进攻的目标转向中亚。 1945 年 12 月 15 ~ 16 日,苏联支持在伊朗的库尔德人建 立 “ 库尔德人民政府 ” ,在伊朗苏占区成立了 “ 阿塞拜疆民族政府 ” ,并阻止前去镇压的伊朗政 府军。 美英两国以苏联违背 1942 年美、 英、 苏为保护其战略交通线派军进驻伊朗时所达成的 战后 6 个月撤出伊朗的承诺, 对苏联施加巨大的舆论压力, 并迫使苏联于 1946 年 4 月 4 日与 伊朗达成协定并被迫撤军, 伊朗政府军队于 1946 年年底迅速镇压了这两场在苏联支持下的独 立运动。 斯大林的这次行动只不过是 19 世纪 80 年代和 20 世纪 80 年代俄罗斯国家为进入印 度洋而分别与英国和美国在阿富汗较量的试探,不同的只是斯大林在中亚的这次试探步子更 小、更为谨慎罢了。 与沙俄时期一样,中亚的失败使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再次将出海目标锁定在远东。此时与 苏联出海口有关系的中国和朝鲜正处于内战之中。苏联经过美国、英国及 蒋介石 政府认可后 获得了在中国辽东半岛的旅顺港驻军的权利, 蒋介石政府的随后倒台以及新中国对苏联在中 长铁路 管理和旅顺港驻军等权利的收回, 迫使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再次重复了沙皇尼古拉二世 —— 但比尼古拉二世更为谨慎 —— 的进军朝鲜半岛的路径, 即支持朝鲜北方政权的统一战争。 不料战争双方在朝鲜半岛三八线附近停战的结果,又使斯大林从朝鲜半岛借中朝之手获得出 海口的目标化为泡影。好在不是苏联直接参战,但这次发生在朝鲜半岛的近三年的战争尽管 没有伤着苏联的元气,却伤了苏联在中国东北的底气,苏联从此失去了对中国东三省的实际 控制力,这使苏联通过蒙古独立而获得的对华地缘战略优势大为贬值。 与沙皇尼古拉二世在远东失败后又调头南欧巴尔干的路径一样,苏联在朝鲜半岛 “ 失手 ” 后又调头转向南欧, 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政府在与南斯拉夫和解后又于 1956 年出兵平息了波 兰和匈牙利试图摆脱苏联的运动。 勃列日涅夫政府上台后, 于 1968 年直接出兵入侵捷克斯洛 伐克镇压了那里的 “ 自由化 ” 运动。随之而来的是在美国深陷越南期间,勃列日列夫政府向美 国的世界霸权 “ 叫板 ” ,为冲刺印度洋而全面布阵。 1979 年,苏联出兵阿富汗并随之深陷其泥 潭, 并由此一蹶不振。 1985 年, 戈尔巴乔夫 政府上台, 但这时的苏联已处于山雨欲来的前夕, 尽管戈尔巴乔夫试图收缩已被勃列日涅夫绷得很紧且远超出极限的国力 “ 皮筋 ” ,但因操作过 急,直接从 “ 政治体制改革 ” 入手,经济上的 “ 休克 ” 计划、 “ 百天 ” 改革计划一个比一个激进, 最终导致了 1991 年底苏联的解体, 解体的起始起点恰好又回归到波罗的海三国。 有意思的是, 与沙皇帝国从 1905 年远东战败到 1918 年解体的时间一样,从阿富汗战争到苏联解体,相距 时间也是 13 年。这如果不是历史的巧合,那就是规律的显现。 望洋兴叹, 似乎就是俄罗斯国家的命运。 苏联为了打通海上目标而开展的上述 “ 波罗的海 三国 → 中东欧 → 巴尔干 → 中亚 → 东北亚 → 巴尔干 → 中东欧 → 波罗的海三国 ” 折冲路径, 与沙皇 时代既相同又不同。相同的是:它们始终都没有实现打通出海口的目的;不同的是:沙皇用 了近 200 年的时间以流血战争的方式走完了兴衰周期,在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它更多地是在 谈判桌上完成的。 不管形式如何不同, 但两次帝国兴衰的路径却是有规律可循, 甚至是一致 的。这种一致性也正好说明这条不变的弧线(从波罗的海东岸经中东欧南到巴尔干、中亚, 再东驰东北亚),同时也是俄罗斯国家扩张能力极限所在,而在这条线上的任何一个节点, 都是俄罗斯国家的 “ 命门 ” 所在。 五。俄罗斯国家的兴衰规律对中国的影响 俄罗斯国家与中国的真正关系缘起于俄国自 17 世纪以来的三百多年间的向远东扩张。 其 特点是由西向南继而向东扩张, 其所受到的阻力依次递减。 向远东扩张面临的阻力是最小的, 因而其速度也最快。这是由于西伯利亚地区不宜于农耕的自然条件使这一地区空旷人稀,加 之北冰洋的不利于人生存的高寒条件,又使俄罗斯避免了其他国家 —— 比如、法国、中国、 美国等都不得不面对的南北夹击的安全压力;如果考虑当时以中国为代表的农业文明在世界 范围内开始衰落这一因素,已进入工业文明的俄罗斯人的扩张在远东获得了远比欧洲英法扩 张更为广阔的陆地空间:俄罗斯在不到二百年的时间内成为了世界上陆地版图最大的国家, 这与已进入工业文明的英国人向东方扩张使其成为世界海上领土最多国家的道理一样。 受这种世纪性的东方征服影响最大的是农业文明发展程度较高的几个东方大国。大概由 于中国处于欧亚大陆东方尽头的缘故,再加上中国人特殊的哲学天赋,中华帝国有幸成为这 种农业文明衰落进程中继埃及、印度之后最后倒下因而也是持续时间最久的文明古国。与埃 及、印度不同的是,这次倒下的农业文明大国中,只有中国主要是靠自己的力量保住了作为 大国的基本版图。 黑格尔注意到这一点, 他在对四大文明古国比较后说: “ 假如我们从上述各 国的国运来比较它们, 那末, 只有黄河、 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惟一持久的国家。 ”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安全环境也曾有过相当不错的记录。当人类处于没有蒸汽动力 因而还不能征服大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并无南顾之忧。但当人类历史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并 因此征服了大海之后,曾经让中国人最放心的南方反成了其领导者最忧心的地方,沙俄东进 来到远东后,中国就开始面临着南北夹击的安全形势,这种形势迫使中国不能全力以赴应对 来自北陆俄国和来自南方海上(西方国家主要在海上进军远东)对中国的威胁。这从南北两 个方向都给中国带来安全的压力,甚至在 19 世纪末 以及 20 世纪 40 年代末曾险些造成中国 以长江为界的南北分裂, 只是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 才使这些分裂中国的图谋没有得逞。 但中国毕竟遇到了更为强大的国家从南北两向施加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与俄罗斯人的命 运相似,中国人保住了自己的基本国土,但同时也失去了曾经含括东亚大陆的中华大帝国。 中华帝国在西方列强南北冲击下的解体使中国南北两面被剥离出大片破碎小国。在南方 就是从缅甸到越南的那些位于中南半岛的国家脱离中华帝国转而落入西方海上殖民帝国主义 列强之手;在北方除大片中国领土为俄国直接占领外,还出现了包括外蒙古在内的一系列小 国独立。蒙古的独立是对中国安全负面影响最大的一着:它从中国正北方部位深深切入,俄 国人直进可直逼中国首都北京,通过中长铁路可直插辽东半岛,控制旅顺基地。考虑到太平 洋战争结束后苏联在中国新疆和东北已有相当的控制力,在此条件下,从蒙古侧击两翼则随 时可促成中国东北和新疆从 “ 民族区域自治 ” 滑向变相 “ 独立 ” 。斯大林肯定明白,要想得到中 国的旅顺基地,就必须保证西伯利亚铁路的安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控制中国塞北或 长江以北,而蒙古独立则是达到上述目的的关键步骤。 然而,在逻辑与力量间建立合适的比例关系,即使是对斯大林这样的大政治家来说也是 一个极难把握的问题。 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政府促使中国参战,而参战 的结果却使曾搬起 “ 雅尔塔 ” 石头砸向中国的苏联与美国一道遭到了中国胜利的反弹:战争结 束后,美国退到朝鲜半岛三八线以南,苏联也由此失去了对中国东北的实际控制。斯大林去 世后,中国东北地区也彻底摆脱了苏联的影响。如果再考虑到兰州至新疆的铁路线建成后中 国对新疆控制力的加深这一因素,由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政府促成的蒙古的独立对中国造成的 上述负面影响已大为弱化。 “ 抗美援朝 ” 战争后, 中国的实际控制力全面北进直达黑龙江, 这大大改善了中国的地缘政 治条件及由此形成的安全环境。这一成就使得中国力量自 20 世纪 20 年代北伐战争之后再次 大幅扩展。但是值得说明的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不仅有赖于 毛泽东 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 人高超的战略谋划,还有赖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同时,在地缘政治上,也有日本 衰落后中国东北地区离苏联的欧洲中心过于遥远,又离美国海上战略利益线遥远,因而美国 不愿投入过多力量等多种原因。如果联系起 20 世纪 30 ~ 40 年代初日本成功将苏联逼退东北 亚、 1939 年日本在蒙古边界诺门坎对苏联作战的惨败以及 1969 年 3 月中国在珍宝岛自卫反 击战中的胜利和 1969 年 8 月中国军队在新疆铁列克堤的失利, 我们又可以发现, 苏联在远东 地区,具体说就是西伯利亚地区的控制力是由西向东逐步递减的。但苏联这种由西向东逐次 递减并表现出(在远东)的脆弱性,又由中国从东到西控制力逐次递减(直至中国的新疆地 区)的特性得到了补偿。斯大林认识到这一点,并因此选择蒙古而不是东北达到了从中国北 方蒙古独立的目的。这一近乎物理力学的原因使得历史上的俄罗斯国家宁可让其重心在东部 的中国控制新疆? —— 比如支持中国清朝时期的 左宗棠 消灭为患十年阿古柏伪政权 —— 也不 能让伊斯兰地方势力集团在此地区结成政治板块。这也就是历史上 “ 藏独 ” 、 “ 疆独 ” 等分裂中 国的势力从来没有在中国境内成功过的重要原因。 最后,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俄罗斯国家与中国这种东西两极力量对应性递减的势能在 中间地带会有一定的中和。也就是说,在俄罗斯国家力量强势时,这一地区的中间力量(比 如蒙古等)就会对其南方的中国形成一定的压力;相反,在俄罗斯国家力量衰落后,这些中 间力量为了自己的安全,它即使没有也会自己主动退出中间地带,使之成为与远东大国的缓 冲地带。比如, 1920 年 4 月 6 日,苏俄在中西伯利亚成立的 “ 远东共和国 ” 就是主动与远东暂 时隔离的防御性措施。 在中苏友好期间以及苏联解体后, 不仅蒙古, 而且目前的 “ 上海合作组 织 ” 成员国的中亚五国都是俄罗斯在衰落的时期主动在俄中两国间推出的缓冲地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