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罗马视为蛮族的日耳曼人 , 共有 20 多个分 支 , 其中最著名的有哥特人 、 法兰克人 、 勃艮第人 、 汪 达尔人 、 伦巴德人等等 。 “日耳曼人最早居住在波罗 的海西岸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 。 至公元一世纪 , 日耳曼人已在多瑙河 、 莱茵河和维斯瓦河之间的广 大地区定居下来 , 过着亦农亦牧的生活 , 成为罗马帝 国北方的邻居 。 ” [ 1 ] ( P329 ) 公元 4 世纪以前 , 日耳曼人 即开始以各种方式向罗马境内渗透 。 公元 375 年的 匈奴西征 , 则迫使日耳曼人大批涌入罗马帝国境内 , 从而掀起了移民狂潮 , 并最终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 。 持续几个世纪之久的日耳曼人大迁徙有其鲜明的特 征 , 并对西欧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 本文试对此进行 粗浅探讨 。 一 特征之一 : 日耳曼人大迁徙既有和平渗透 , 又有 武力入侵 。 从公元 4 世纪起 , 日耳曼人开始了向罗马帝国 武力迁徙的历程 。 但实际上 , 在 4 世纪以前数百年 间 , 他们就开始通过不同的渠道进入罗马境内 。 一是 臣服罗马 , 成为罗马的劳动力来源 。 早在公元前 58 年凯撒远征高卢时 , 就已经有几支日耳曼人渡过莱 茵河的下游而侵入高卢人的区域 。 高卢被罗马征服 以后 , 这批日耳曼人也臣服于罗马 。 从公元 1 世纪 起 , 居住在莱茵河 、 多瑙河沿岸的许多日耳曼部落 , 都臣服于罗马 , 有的要向罗马提供辅助兵源 。 在公元 2 世纪 , 定居在维斯瓦河河口地区的哥特人开始南 迁 , 徙居黑海北岸 , 后来进入罗马帝国 。 此时 , 帝国当 局为了获得兵源 、 税款和减缓边防压力 , 往往准许异 族人成批移入帝国境内 , 分给他们土地 , 让其耕种 。 从公元 2 世纪中叶起 , 罗马皇帝曾亲手把数万日耳 曼人迁移到帝国境内人口稀少的地区 , 特别是在 2 世纪 60 年代罗马与马可曼尼之间的战争结束后 , 大 量的日耳曼人被允许进入帝国领土 。 其条件是 : 除确 实自愿当兵以外 , 他们只可被用于农业并且被束缚 在土地上 。 [ 2 ] ( P169 ) 马可・奥里略皇帝如此安置马可 曼尼人 , 开了在帝国领土内大量安置外族人的先例 。 罗马帝国奴隶劳动力的再生产主要是靠掠夺日 耳曼人来完成的 。 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后 , 有的被 安置在人烟稀少的荒芜地区 , 有的被分配在皇室的 大地产及富裕大地主的土地上受其役使 , 从而成为 罗马特别的 “奴隶” 、 “自由劳动者” 。 除农业生活外 , 日耳曼人还大量进入罗马人的家庭生活中去 , 充当 仆役 。 据 4 世纪阿非利加省塞利尼的主教记载 , 几乎 每一个罗马人的家庭都有一个哥特人或西徐亚人的 侍者或酒役 、 厨子或管家 。 [ 2 ] ( P169 ) 日耳曼人进入罗马 的第二条渠道是以雇佣军的身份进入罗马 , 补充帝 国的兵源 。 由于兵源不足 , 罗马帝国历朝皇帝都喜欢 到日耳曼和其他蛮族那里去雇佣士兵 , 这不仅因为 他们同仇视政府的本地居民联系不多 , 而且也由于 他们富有较强的战斗性 。 日耳曼人崇尚冒险 、 厮杀 , “他们的全部生活只有狩猎和追逐战争 。 ” [ 3 ] ( P142 ) 在 氏族贵族的周围 , 集结了一批专门以战争为职业的 好战的青年 , 即 “亲兵” , 其战斗力尤其引人瞩目 。 日 耳曼人被召进来以后 , 便成为罗马特殊的 “客人” , 在 帝国晚期 , 他们负责戍守边防 , 抵御其他蛮人的侵 扰 , 维持国内治安 。 随着人数的日益增多 , 他们在帝 国军事 、 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 有的成为 高级长官 , 甚至皇帝的卫队也大都由日耳曼人组成 。 日耳曼军团不仅驻守在帝国边疆上 , 有的也驻守在 帝国境内 , 特别是高卢省 。 公元 4 世纪 , 有的日耳曼 人甚至还担任了帝国军队统帅 , 如斯提利科 、 里塞默 等人 , 这时 , 帝国出生的士兵已不到军队总数的四分 之一 。 军队的越来越严重的 “蛮族化” , 实际上为日后 日耳曼人征服罗马帝国埋下了祸根 。 所以 , 早在日耳 曼人大举入侵之前 , 帝国境内就已遍布他们同族人 的足迹 , 对罗马帝国来说 , 日耳曼人也早已成为其居 民的构成者之一 。 公元 4 世纪 , 日耳曼人对罗马发起 势如潮水般的攻击 , 固然是受了西征的匈奴人的威 胁 , 但此时的罗马也已 “病入膏肓” , 无力阻挡外族入 侵 。 早在公元 3 世纪 , 罗马即已陷入全面危机之中 。 奴隶对劳动毫无兴趣 , 奴隶制大庄园非但不能再为 奴隶主贵族提供丰富的产品 , 相反却成为危险的暴 力反抗的策源地 。 帝国的政治危机也日益加深 , 政局 动荡不安 , 帝国首都名义上是在罗马 , 实际上一会儿 在米兰 , 一会儿在拉文那 , 偌大个帝国已没有一个安 全之地作为首府 。 随着自由小农的破产 , 兵源日益枯 竭 , 帝国边防也日趋松弛 , 这使得日耳曼人可以从和 平迁徙轻易地转向武力进攻 , 而这时 , 散居在帝国境 内的日耳曼人则顺理成章地成为其境外同族最可靠 的同盟军 。 特征之二 : 日耳曼人大迁徙是名副其实的民族 大迁徙 。 日耳曼人大迁徙的直接动力 , 是匈奴西征 , 然而 其根本原因 , 则来自于日耳曼社会自身发展的社会 需求 。 在匈奴西征前夕 , 日耳曼人已处于军事民主制 的全盛时期 , 社会生产力低下 , 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 超过了生产的发展速度 , 因而需要占领更多的土地 ; 氏族贵族和军事贵族阶层 , 向往罗马奴隶主的财富 和舒适豪华的生活 ; 一般氏族成员则尚武好战 , 他们 认为 , “可以用流血的方式获得的东西 , 如果用流汗 的方式得之 , 未免太文弱无能了 。 ” [ 4 ] ( P62- 63 ) 因此 , 早 在匈奴西征前夕 , 日耳曼人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向 罗马帝国渗透 , 并屡屡发动进攻 。 但无论是和平迁 徙 , 还是武力进攻 , “都是名副其实的民族大迁徙 。 整 个整个部落 , 至少是这些部落中的大部分 , 都带着妻 子儿女和全部家当 , 登上征途 。 ……男子都武装起 来 , 编 制 起 来 , 准 备 摧 毁 一 切 抵 抗 和 全 部 袭 击 。 ” [ 5 ] ( P484 ) 日耳曼人和平而缓慢地向西欧富庶和发 达地区挺进 , 越过边界 , 进驻罗马帝国境内 。 376 年 , 包括 20 万武装士兵的百万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 , 来 到他们被指定的移民区 。 起初 , 他们希望能得到罗马 的保护和庇荫 , 但是 , 不久他们就由于无法忍受罗马 帝国的剥削和压迫 , 由 “同盟者” 变成罗马帝国的敌 人 。 4- 6 世纪的大迁徙运动 , 实际上是日耳曼人向 罗马帝国进攻的继续和扩大 。 所不同的是 , 以往他们 只是进行漫无边际的掳掠 , 而现在则是占据罗马帝 国的领土 , 以征服者的姿态 , 建立王国定居于此 。 419 年 , 西哥特人以土鲁斯为中心 , 建立了西哥 特王国 , 从 5 世纪末到 6 世纪初 , 西哥特王国的版图 扩展到西班牙 , 这是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境内建立 的第一个王国 。 公元 439 年 , 汪达尔人渡海远征北 非 , 以迦太基为首都 , 建立汪达尔王国 , 从此结束了 罗马在北非长达 500 年的统治 。 法兰克人于 420 年 渡过莱茵河 , 侵入高卢东北部 , 勃艮第人则占据了高 卢东南隅 , 于 457 年以今里昂为首都 , 建立了勃艮第 王国 。 这样 , 到 5 世纪中叶 , 过去统一的罗马高卢 2 领土便四分五裂 , 西南部 、 东部和西北端分别为西哥 特人 、 勃艮第人和不列颠人占领 , 而高卢北部残存的 由罗马戍军将领西阿格留斯统帅的罗马军则于 486 年为克洛维率领的法兰克人彻底消灭 。 克罗维以苏 瓦松为首都 , 建立起了日耳曼人中规模最大 、 影响最 深远的法兰克王国 。 当法兰克人在高卢纵横驰骋之 际 , 北海地区的盎格鲁人 、 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因躲避 匈奴人的袭击 , 大规模向不列颠迁徙 , 经过长期的征 服战争 , 成为不列颠岛的主人 。 6 世纪 60 年代 , 原居 易北河河口地带后迁至潘诺尼亚 ( 今匈牙利 ) 的伦巴 德人进入意大利 , 迅速摧毁拜占庭帝国的统治 , 于 586 年以拉文纳为首都 , 建立了伦巴德王国 。 至此 , 民族大迁徙结束 , 日耳曼人已经成为罗马帝国领土 上新的主人 。 二 日耳曼人的大迁徙给欧洲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破 坏 , 田园荒芜 , 城市破败 , 人口锐减 , 文化受到摧残 , 突出的事例是 , 455 年 , 盖塞利克率领的汪达尔人占 领罗马的时候 , 大肆劫掠和破坏 , 无数艺术珍品毁于 兵燹 , 因此有近代史学中毁灭文化的的 “汪达尔主 义” 之说 。 然而 , 日耳曼人对罗马的征服 , 绝不仅仅是 野蛮对文明的征服 , 它对垂死的罗马帝国起了某种 进步和解放的作用 , 其深远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 影响之一 : 日耳曼人的入侵加速了罗马奴隶主 旧政权的崩溃 。 早在帝国末期 , 罗马社会内部就已出现了封建 因素的萌芽 。 4 世纪末至 5 世纪初 , 封建因素不断增 长 , 并在罗马帝国的经济生活中日益占据重要地位 , 但腐朽的奴隶主政权却顽固地维护既得利益 , 运用 高度发达的奴隶制度惊人的自我调剂能力 , 应付各 种危机的冲击 。 若不经过决定性的社会变革 , 不摧毁 或改变奴隶社会上层建筑 , 新的生产关系就不能顺 利发展 。 在罗马 , 随着 3 世纪奴隶制危机的全面爆 发 , 这种社会变革的进程已经开始了 , 如高卢的巴高 达运动 、 北非的阿哥尼斯特运动等奴隶 、 隶农起义及 其他被压迫群众的起义 , 连续地 、 反复地从根本上动 摇着西罗马帝国的统治 。 然而 , 尽管帝国内部的反抗 斗争连绵不绝 , 却始终没有冲破帝国的防线 。 直到日 耳曼人大规模入侵之后 , 与帝国内部的反抗者构成 了内外夹击之势 , 从而才彻底终结了腐朽的奴隶主 政权 。 如果说 , 奴隶制危机和奴隶 、 隶农起义是摧毁 罗马奴隶制帝国 , 完成根本变革的决定性因素 , 那么 日耳曼人入侵则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 影响之二 : 日耳曼人为西欧社会注入了新的活 力 , 加速了西欧封建化的进程 。 日耳曼人建立的各王国 , 尽管大小不等 , 存在时 间长短不一 , 政权也不完备 , 但它们都是在摧毁罗马 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 , 他们本身所固有的 一些传统 , 恰恰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制所必需的因 素 。 日耳曼人在征服西罗马帝国的过程中 , 不仅血 缘氏族瓦解了 , 以地域为基础的农村公社— —马尔 克在民族大迁徙以后不久也开始解体了 。 而日耳曼 人农村公社的瓦解是西欧封建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 封建大地产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 在日耳曼的马 尔克里 , 公有和私有并存 , 公有的耕地和草地的各个 份地已成为自主地 , 成为占有者的私有财产 , 自主地 的出现正是大地产产生的一个前奏 。 日耳曼人统治 者在取得政权以后 , 首先是把没收来的土地分封给 自己的亲兵 、 廷臣和主教 。 东哥特人在瓜分罗马人的 土地时 , 是以政治权势和军阶的高低来决定所分得 地段大小的 , 这样 , 质量最好的 、 面积最大的土地便 尽为东哥特贵族所得 , 而普通军士在大多数情况下 得到的地段面积大小则仅能维持生活 。 其他日耳曼 人国家的情况也大体如此 。 总之 , 从罗马人那里没收 来的土地 , 最大最好的部分都转入到了贵族和王家 代表人物手中 。 这种 “赏赐” 和 “瓜分” 打破了农村公 社的平等原则 , 促进了封建大领地的形成 。 日耳曼人在征服罗马的过程中 , 差不多夺去了 全部公社农民的土地 , 并征用和没收了罗马贵族的 土地 。 如奥多亚克夺取政权后 , 没收罗马贵族的土地 分给自己的部下 ; 东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也没收罗 马贵族的土地 , 分给属下 , 如果仍不敷用 , 则用皇庄 土地加以补充 。 汪达尔人在北非和伦巴德人在意大 利 , 几乎没收了罗马贵族的全部土地 。 除了宠臣 、 军 事贵族外 , 有些国王还把大量土地赏赐给教会 , 培植 了大批教会大封建主 。 但是 , 日耳曼人并没有完全劫 夺罗马大地主 , 其中勃艮第人与西哥特人在瓜分罗 马奴隶主地产时 , 保留了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 , 而东 哥特人则保留了三分之二 ; 至于法兰克人侵占高卢 后 , 则主要没收罗马皇庄和国库的土地 , 那里仍然留 下很多罗马大土地占有者 。 这样 , 从罗马奴隶社会留 下来的大土地占有者 , 和从日耳曼原始社会军事首 领 、 氏族首领转化来的大土地占有者合流 , 构成了西 欧封建社会的农奴主阶级 。 日耳曼人带来的马尔克制度虽然解体了 , 却在 西欧的封建庄园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 西欧的庄园 实行典型的大土地所有制和个体小农生产相结合的 生产运作形式 。 从理论上讲 , 庄园土地分为两类 : 即 领主直领地和农奴持有的份地 。 事实上 , 份地制度就 导源于马尔克的耕地和草地的份地制度 。 庄园上的 份地虽归各家占有 , 但由于份地相互交错 , 各家的农 具和耕畜也不齐备 , 因此各家一起耕种 、 一起收割 , 收割完毕后 , 整个庄园则又化为共同使用的大牧场 , 这种公开田地制度明显带有马尔克制度的传统 。 马 尔克留下的明显痕迹还表现在 , 庄园里除了耕地 、 草 地归各户农民使用外 , 森林 、 牧场 、 池塘 、 湖泊 、 牧场 等公用地都属公有地 , 归全体社员共同使用 。 西欧各国封建社会所共有的等级制度则 “起源 于蛮人在进行侵略时的军事组织” 。 [ 6 ] ( P81 ) 每位杰出 的日耳曼人武士首领都有一批年青的侍从 , 即扈从 队 。 他们战时守卫在首领身旁 , 效忠他 、 服从他 ; 首领 则向他们提供武器 、 给养及一份战利品 。 酋帅们为胜 利而战斗 , 侍从则为酋帅而战斗 。 西欧封建领主和附 庸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 即起源于日耳曼人这 种军事首领及其扈从队之间的封赏与效忠关系 。 日 耳曼人的习俗规定 , 当一个人达到能使用兵器的年 龄时 , 就在大会上由一位酋帅或本人的父亲或亲属 给这个青年装配一面盾或一只矛 , 中世纪西欧扈从 晋升骑士的仪式就来源于此 。 日耳曼人奴隶对奴隶主的温和的隶属关系则为 中世纪西欧农奴制度的产生提供了借鉴 。 日耳曼人 的“奴隶每人都有自己的一所房屋和一个家庭” , “奴隶主只从奴隶那儿所取一定数量的谷物 、 牛和衣 服 , 奴隶的属从关系仅此而已” 。 [ 4 ] ( P67 ) 日耳曼人把在 罗马土地上已经产生的 、 但又为罗马奴隶制上层建 筑所束缚的隶农制发展起来 , 他们对奴隶的温和的 隶属方式恰恰适应了正在发展中的隶农制 , 而隶农 制是中世纪农奴制度的先驱 。 罗马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奴隶制政治 、 经济 的崩溃 , 日耳曼人的入侵则为其最终实现提供了条 件 ; 日耳曼人 “反客为主” , 成为欧洲封建制形成的催 生婆 , 为世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