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从雅利安人到欧亚游牧民族

http://www.newdu.com 2017-11-11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印欧语言学研究起源于
    1
    8
    世纪后期
    ,
    几乎与英国人占领印度同时
    。
    在科学史观和宗教史观
    的辩论中
    ,
    研究印欧语系的学者放弃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观
    ,
    追随进化论
    ,
    探索印欧语言民族发
    源地及其传播
    。
    研究者们意识到
    ,
    操不同印欧语言
    的
    民族曾
    经
    长途迁徙
    ,
    在欧亚广阔区域内流
    动扩散
    ,
    并且不约而同地与其他语族及语言相互影响
    、
    交换词汇
    。
    特别是在欧
    亚大草原活动的
    印欧语系游牧集团入主农耕社会的历史时期
    ,
    双方的接触与融合促成文化包括语
    言的相互吸收
    与借鉴
    ,
    印欧语言学研究成为历史学家研究人类迁徙的工具
    。
    语
    言
    学
    家对文字
    记
    录
    产
    生前人类
    活动的历史特别是草原游牧社会历史的探索
    ,
    促使历史学家将研究的视野从定居
    农业和城市社
    会扩展到辽阔的欧亚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
    。
    本文旨在梳理
    1
    8
    世纪以来印欧语言学发展的历程
    ,
    批判性地考察期间所发生的理论争辩与考古发现
    ,
    从而指出印欧语言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
    一
    、
    雅利安人与人种学
    威廉
    ·
    琼斯
    (
    W
    i
    l
    l
    i
    a
    m
    J
    o
    n
    e
    s
    )
    是第一位发现英语与英帝国殖民地印度的语言拥有共同语言祖先的英国学者
    。
    琼斯于
    1
    7
    8
    4
    年到达印度
    ,
    在此之前
    ,
    年轻的琼斯已经是一位资深的东方问题专
    家
    ,
    曾经将一些波斯语
    、
    阿拉伯语和突厥语作品翻译成英文
    ,
    其早期著作有
    《
    波斯语法
    》
    ,
    ①
    并
    翻译
    《
    穆罕默德的继承法
    》
    。
    ②
    这一时期
    ,
    英国东印度公司正与莫卧儿帝国争夺孟加拉省
    。
    尽管
    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者来自中亚
    ,
    是说突厥语的穆斯林
    ,
    但是在建立帝国的过程中
    ,
    他们采用波
    斯语这个更为发达的书面语言作为帝国的官方语言
    。
    因此
    ,
    琼
    斯
    的
    语
    言技能恰
    好
    符
    合
    英国人管
    理孟加拉地区来自世界各地的桀骜不驯的商人团体的需要
    ,
    而
    且
    使
    他
    能够与当
    时
    仍
    然
    凌驾于英
    国东印度公司之上的莫卧儿帝国势力斡旋
    。
    但是
    ,
    琼斯到了印度以后很快发现
    多数印
    度人的语
    言属于各个印度斯坦地区的
    土语方言
    ,
    包括印地语
    、
    乌
    尔都语
    、
    孟加拉语
    ,
    而
    且多数人口信奉
    印度教的各个支派
    ,
    他们的宗教语言是梵语
    。
    也就是说
    ,
    他精
    通
    的
    诸
    种东方语
    言
    仍
    不
    足以应付
    印度的语言环境
    。
    琼斯马上开始利用他的波斯语知识学习梵语
    ,
    因
    为
    多数印度
    婆
    罗
    门
    教知识分
    子通晓这两门语言
    。
    琼斯深入研究梵语文献
    ,
    其中他翻译的
    《
    摩奴法典
    》(
    D
    h
    a
    r
    m
    a
    s
    h
    a
    s
    t
    r
    a
    )
    成为
    英国殖民者统治印度社会的法律根据
    ,
    而他早年的译作
    《
    穆罕默德的继承法
    》
    则用于审理印度
    穆斯林的财产继承纠纷
    。
    威廉
    ·
    琼斯只是众多研究殖民统治下亚洲语言与文化的东方学者之一
    。
    但是
    ,
    他第一个指
    出梵语与希腊语之间的联系
    ,
    进而通过希腊语
    与
    其
    它
    多
    数欧洲
    语
    言
    的
    联系来解
    释
    印
    度
    语言与欧
    洲诸语言的关系
    。
    1
    7
    8
    6
    年
    ,
    他在担任亚洲学会第一任主席的第三份年度报告中
    ,
    公布了自己的
    发现
    :
    梵语语言尽管十分
    古
    老
    ,
    但是其结构十分严谨
    ;
    比希腊语更加完美
    ,
    比拉丁语更加丰
    富
    ,
    比上述两种语言更加精炼
    ,
    但是梵语与二者的关系十分密切
    ,
    体现在动词词根及语法
    结构上
    ,
    基本不存在巧合的可
    能性
    。
    这种相似性让任何一个语言学家都必须确信三者拥有
    共同的祖先
    ,
    否则几乎没法研究这
    三
    种
    语
    言
    。
    基
    于
    同
    样
    原
    因
    ,
    但
    并
    不
    十
    分
    确
    定
    的
    是
    ,
    哥
    特
    语和凯尔特语也与梵语拥有共同的语言学祖先
    ,
    尽管三者使用的俗语差别极大
    ;
    如果可以
    讨论波斯古代社会问题
    ,
    古波斯语也应该可以纳入其中
    。
    ③
    印欧语系语言众多
    ,
    尽管琼斯
    首先揭示了该语系的基本结构及其地理分布
    ,
    但是他完全没
    有提到诸多印欧语系社会属于同一人种
    。
    将印欧语系民族与
    “
    雅利安人种
    ”
    联
    系起来的学者是
    麦克斯
    ·
    缪勒
    (
    M
    a
    x
    M
    ü
    l
    l
    e
    r
    )
    ,
    他出生于德国
    ,
    维多利亚时代在牛
    津大学担任比较语言学教授
    。
    缪勒生活的时代
    ,
    正是英帝国在印度统治最为辉煌的时期
    ,
    但
    是
    他
    本
    人从未前
    往
    印
    度
    了解过印
    度文化
    。
    他认为
    ,
    印度人的语言从梵语演变而来
    ,
    因此印度人与欧洲人的知识水平相当
    ,
    或者
    比欧洲人还聪明
    ,
    他们与欧洲人应当来自同一
    个
    种
    族
    ,
    因此印度人和欧洲人应该是
    “
    雅利安兄
    弟
    ”
    。
    ④
    麦克斯
    ·
    缪勒的理论把英国殖民者精英与其统治下的殖民地印度人拉在一起
    ,
    这必然面
    临一个重大问题
    :
    印度是一
    个极其多样化的国家
    ,
    语言多样
    、
    民族众多
    。
    同时
    ,
    种姓制度已经将印度人分为各个种姓
    ,
    形成一个高度等级化的社会
    。
    缪勒尽管热爱梵语文化
    ,
    愿意与懂得梵
    语的印度婆罗门知识分子称兄道弟
    ,
    但与那些不懂梵文的印度苦力结为兄弟还是很为难
    。
    他的
    学说立即遭到在印度生活的英国殖民官员和学者的抨击
    。
    生活
    在
    欧
    洲
    的白人当
    然
    也
    不
    能屈尊认
    同印度人在智力上与自己相当
    。
    因此缪勒抛出双人种论解释印度的种姓制度
    。
    一部分人属于雅
    利安人种
    ,
    与欧洲人拥有共同的知
    识
    与血缘关系
    ,
    他
    们
    占领印
    度
    ,
    成为婆罗门
    种姓
    ,
    并且继续
    使用印欧语言
    。
    皮肤黝黑的印度土著人成为奴隶
    ,
    或者是低级种姓者
    。
    ①
    然而
    ,
    这个对于印度社
    会结构的人种学解释
    还
    是
    不
    能
    说
    明
    印
    度
    人
    民
    为
    什
    么
    会
    有
    如
    此
    多
    种
    多
    样
    的
    外
    貌
    。
    在
    印
    度
    历
    史
    上
    ,
    来自中亚
    、
    西亚
    、
    非洲东海岸以及太平洋群岛的移民给印度次大陆带来了多样的文化和各异的
    体型相貌
    ,
    但是从未到过印度的缪勒看不到这些
    ,
    他一心想着如何在印度知识
    分子精
    英与英国
    统治者之间建立血缘关系
    。
    印度知识分子多半属于高级种姓
    ,
    所以很痛快地接受了这个理论
    ,
    原因是这个理论将他们
    置于与他们的统治者至少在智力上
    平
    等的地位
    。
    但是
    ,
    其他欧洲学者对此提出质疑
    :
    难道自己
    真的与那些黑皮肤的被统治者来自同一个祖先吗
    ?
    有些欧洲学者热衷研究各殖民地的社会风情
    ,
    自称民族学者
    (
    e
    t
    h
    n
    o
    l
    o
    g
    i
    s
    t
    s
    )
    。
    他们研究人种特别是殖民地的
    “
    土著
    ”
    ,
    他们眼里的种族差别反
    映在体质上
    ,
    而非语言中
    。
    他们无
    法全盘否认欧洲语言与南亚语言之间的相似
    性
    ,
    但是仍然尽
    量贬低这种相似性的意义
    。
    与此同时
    ,
    他们极力强调
    ,
    控制地
    球
    上
    其
    他种族的
    欧
    洲
    人
    种的核心
    特征是白皙的皮肤
    、
    深凹的眼睛和高高的鼻梁
    。
    威廉
    ·
    琼斯在其整个印欧语言
    研究生涯中
    ,
    一直坚信整个地球上的人类都是
    圣经中诺亚的
    后代
    :
    诺亚的
    3
    个
    儿
    子
    闪
    、
    含
    和
    雅
    弗
    离
    开
    圣
    地
    ,
    在
    世
    界
    各
    地
    繁
    衍
    生
    息
    。
    在
    此
    基
    础
    上
    ,
    他
    认
    为
    ,
    在圣经记载的大洪水时期
    ,
    没有登上诺亚方舟的人类都已经死亡
    。
    用圣经年代
    学推算
    ,
    将能得
    出一个相对晚近的人类种族起源年代
    ,
    即不早于
    6
    0
    0
    0
    年前
    。
    在威廉
    ·
    琼斯生活的
    1
    8
    世纪以至于
    1
    9
    世纪
    ,
    多数欧洲学者认为圣经中记载的大洪水是上帝重新安置人类的计划
    ,
    但是对于诺亚的
    哪个儿子缔造了哪一群人则存在诸
    多争论
    。
    琼斯相信雅弗是欧亚大陆北部居民
    —
    —
    —
    即缺少教化
    的游牧人群的祖先
    。
    另一方面
    ,
    他
    认为含的后代以农业人口为主
    ,
    他们后来发
    展成为居住在不
    同文明地区的印欧人
    ,
    这些
    地区包括
    :
    印度
    、
    埃及
    、
    欧洲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
    闪的子孙成为
    红海两岸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
    。
    琼斯认为这部分人没有悠久的历史
    ,
    他们仅仅是亚伯拉罕的后
    代
    。
    ②
    在贬低阿拉伯人和犹太人文化的同时
    ,
    他的主要论点却以
    《
    旧约全书
    》
    中的
    《
    创世记
    》
    为
    主要依据
    ,
    在这里上帝是基督徒
    、
    犹太人和穆斯林
    共
    同的创
    造
    者
    ,
    这对他确定
    印欧语言是否是
    地球上最睿智的语言制造了障碍
    。
    这三个宗教的创始人都是闪含语系民族
    ,
    基
    督教在创始时期
    是希伯来语文化
    ,
    并不是印欧语系民族的产物
    ,
    因此欧洲的基督教社会虽然可能
    是最早的印欧
    语系民族
    ,
    但却被不那么高级的希伯来语文化改造
    。
    麦克斯
    ·
    缪勒则将最早的印欧语系民族或雅利安人的荣耀赐予他认为最具
    骑士精
    神的雅弗
    的后裔
    ,
    他认为他们是征服
    印度
    、
    并奴役土著黑色人种的群体
    。
    ③
    尽管缪勒极
    力
    鼓
    吹
    睿
    智
    语
    言
    (
    他用来衡量语言优劣的名词
    )
    真正属于雅利安人种
    ,
    但是他解释南亚语言和民族成分的复杂性
    时却区分出两个人种
    ,
    这最终导致
    人
    种学与语言学研究纠缠在一起
    。
    他认为
    ,
    皮肤白皙的
    、
    智
    慧的雅利安人征服肤色较深的民族
    ,
    建立了一个等级森严的文明社会
    。
    他生活的时代为
    1
    9
    世纪
    中叶
    ,
    此时部分欧洲自然科学研究者已经开始抛弃圣经的人类起源理论
    。
    其中
    ,
    达尔文于
    1
    8
    5
    9
    年发表
    《
    物竞天择之物种起源
    》
    一书
    。
    他提出的人类起源于猿猴的理论无疑在
    基督教
    占据统治
    地位的欧洲引起强烈反响
    ,
    尽管当时已经有一
    些
    自
    然
    科
    学研究
    者
    开
    始
    转向理性
    地
    解
    释
    人类起源
    问题
    ,
    而不是仅仅接受
    《
    创世记
    》
    的说辞
    。
    他们探索全球范围的生物和动物物种
    ,
    发现这个世
    界的历史要远远长于根据圣经年代学计算得出的时间
    ,
    开始意识到人类在地球上生活的时间必然
    远远早于
    《
    创世记
    》
    的时间
    。
    因此
    ,
    对于他们中的多数人来说
    ,
    达
    尔
    文的物竞
    天
    择
    理
    论能够更
    加合理地解释人类起源问题
    。
    对于人类起源的宗教阐述与科
    学解释的争论在当今欧美社会仍在继续
    。
    物
    种起源理论无法
    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解释各个民族的体质差异
    。
    自然环境可能解释这个问题
    ,
    热带地区人类
    肤色较黑
    ,
    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居民肤色白皙
    ,
    尽管如此
    ,
    物竞
    天
    择
    理
    论仍然无
    法
    解
    释
    地球上人
    类之间所有的体质差异
    。
    在
    《
    物竞天择之物种起源
    》
    一
    书中
    ,
    达尔文对这个问
    题未置一词
    ,
    因
    为他意识到不是所有的差异都与自然环境因素有关
    。
    后来
    ,
    他在另一部著作
    《
    人类的繁衍与性
    别选择
    》
    ①
    中尝试解答这个问题
    。
    他认为
    ,
    不同物种
    ,
    包括人类
    ,
    拥有不同的美学价值观
    ,
    特别
    是在选择伴侣的时
    候
    ,
    他
    们
    /
    它
    们
    会
    创
    造
    或
    生
    发
    出
    各
    种
    与
    生
    存
    环
    境
    无
    关
    的
    体
    质
    特
    征
    。
    近
    几
    十
    年
    来
    ,
    贾雷德
    ·
    戴蒙德
    (
    J
    a
    r
    e
    d
    D
    i
    a
    m
    o
    n
    d
    )
    重新探讨人类的体质差异问题
    ,
    用更加丰富的资料完善
    和发展了达尔文的理论
    。
    ②
    性别选择理论也许仍然不能完美地解释人类体质差异
    ,
    但是达尔文的
    远见卓识在于
    ,
    他在没有基因学资料的情况下
    ,
    已经指出人类各群体在本质上的共性
    。
    在欧洲
    “
    白种人
    ”
    为自己的殖
    民统治寻找道德依据的时代
    ,
    对
    于
    那些坚信
    现
    代
    欧
    洲的强大
    得益于上帝的旨
    意
    的
    人
    来
    说
    ,
    达
    尔
    文
    用
    “
    异
    性
    相
    吸
    ”
    解
    释
    人
    种
    差
    异
    的
    理
    论
    无
    法
    获
    得
    普
    遍
    认
    可
    ,
    使用最睿智语言的雅利安人种是最智慧的种族
    ,
    他们的体质特征必然与愚笨的种族不同
    。
    人种
    学者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极力寻找雅利安人与犹太人以及阿拉伯人之间的体质差别
    ,
    因为犹太人
    和阿拉伯人使用非雅利安语言
    ,
    但是与印欧语系民族的体质差异并不明显
    。
    对于非洲人
    、
    东亚
    人和美洲人
    ,
    欧洲白人视其为劣等民族
    ,
    一方面因为他们肤色较深
    ,
    另一方面他们的体质特征
    与欧洲人差异
    太
    大
    。
    在
    欧
    洲
    ,
    在
    各
    个
    殖
    民
    地
    ,
    统
    计
    官
    员
    不
    厌
    其
    烦
    地
    测
    量
    头
    盖
    骨
    、
    鼻
    骨
    、
    臂
    长
    、
    腿长
    ,
    描绘不同人种肤色的深浅差异
    、
    身体各部分的形状甚至头发的差别
    ,
    统
    计所有能够区分
    不同人种或亚人种差异的特征
    。
    与此同时
    ,
    考古学者在世界各地考察和测量各个时
    期人类的骨
    骼
    ,
    试图确定不同文明创造者的种族
    。
    人种学家尽管耗费大量精力用
    科学的方法搜集数据资料
    ,
    但
    是
    人
    种学从来
    没
    有
    成
    为真正的
    科学
    。
    近来两部著作明确说明人种学的失败
    :
    芭
    芭
    拉
    ·
    卡茨
    ·
    罗特曼的
    《
    基因图谱与人类畅想
    —
    —
    —
    关于
    “
    我们是谁
    ”
    的科学阐述的局限
    》
    ③
    和史蒂芬
    ·
    阿尔维森的
    《
    雅利安人崇拜
    :
    作为意识
    形态与科学的印欧人神话
    》
    。
    ④
    罗特曼的著作建立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基础上
    ,
    她归纳了人种学破产的原因
    :
    我们回顾种族主义者利用科学进行阐述的时候
    ,
    发现那确实很诱人
    ,
    因为他们说他们在解决科学问题
    :
    但是
    ,
    他们
    的科学被他们的种族主义玷污了
    ,
    他们的科学不是真正的科
    学
    。
    我们可以这么说林奈的科学
    、
    纳粹种族主义科学家的科学
    、
    以及正在占据报纸头条的
    各种各样美国种族主义者的科
    学
    。
    但是
    ,
    如果一个记录已经如此差劲了
    ,
    那么它就提出了
    这样一种可能
    :
    问题不是出在方法上
    ,
    也不是答案上
    ,
    而是出在提出的问题上
    。
    ①
    她的核心思想是
    ,
    人种学家是先有答案
    ,
    之后才提出问题
    。
    尽
    管
    他们运用
    几
    乎
    所
    有可能的
    科学手段
    ,
    包括体质人类学
    、
    生物学
    、
    古
    生
    物
    学
    、
    统
    计
    学
    ,
    最
    后
    还
    利
    用
    基
    因
    学
    方
    法
    ,
    但
    是
    他
    们
    最终没能获得任何收获
    。
    更重要的是
    ,
    对于
    1
    9
    世纪欧洲列强来说
    ,
    利用体质差异区分人种已经
    成为一种贬低非洲黑人
    、
    土著的美洲和亚洲棕色和黄色人种的有效工具
    。
    在美国内战及其之后
    ,
    美国白人同样利用各种
    以
    人
    种
    差
    别
    为
    参
    照
    的
    道
    德
    规
    范
    制
    造
    后
    奴
    隶
    制
    时
    代
    种
    族
    间
    的
    隔
    离
    和
    对
    立
    。
    1
    9
    世纪后期的人种学演化为以人类的体质外
    貌
    为
    标准判
    断
    文化水平或者
    说
    是
    文
    明
    程
    度
    的
    工
    具
    ,
    成为种族主义的理论基础
    。
    阿尔维森在
    《
    雅利安人崇拜
    》
    一书中指出
    ,
    欧洲白人理想祖先问题研究中存
    在众多内在矛
    盾
    。
    例如
    ,
    那些在体质上与欧洲白人差异不大的民族
    ,
    特别是犹太人
    ,
    给种族主义者出了一个
    大难题
    。
    最大的问题是
    ,
    犹太人祖先使用的语言并不是印欧语言
    ,
    因此
    ,
    基督教起源时期的语
    言是非印欧语言
    。
    犹太人思想家曾经用各种方式阐释这个问题
    ,
    希
    望
    证明他们
    与
    基
    督
    教来自同
    一个种族
    ,
    借此提高他们在欧洲社会的地位
    。
    ②
    1
    9
    、
    2
    0
    世纪的欧洲思想家无论是否信奉基督教
    ,
    都一致接受正统基督教价值观
    ,
    但是
    ,
    基督教并非起源于欧洲
    ,
    而
    且
    欧洲皮肤
    最
    白
    的
    印欧人祖
    先曾经是处于古代文明社会即罗马帝国边境地区西北欧的蛮族人
    。
    文明的罗马
    人和金发碧眼的
    日耳曼蛮族都说印欧语系的语言
    ,
    也都曾经信奉多种神灵
    ,
    而不是信奉一神论
    的基督徒
    。
    把雅
    利安人和基督教捆绑在一起确实很牵强
    。
    ③
    纳粹科学家着力解决人种学面临的这些根本矛盾
    ,
    目
    的是真正确立完美的雅利安
    人种优越论
    。
    最终
    ,
    他们抛开语言学的根据
    ,
    着重体质差别
    ,
    因而
    确定
    ,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金发碧眼的白人具有雅利安人种的典型特征
    。
    纳粹种族主义在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的
    战
    火
    中
    破
    产
    ,
    欧
    洲
    国
    家
    失
    去
    了
    在
    亚
    洲
    、
    非
    洲
    的
    殖
    民
    地
    ,
    但是欧洲人并没有失去自我优越感
    ,
    并不认为自己与前殖民地的人民属于一个种族
    。
    随着自然
    科学的发展
    ,
    研究人种的学者利用越来越先进的手段研究种族间的差异
    。
    但是
    ,
    用先进手段寻
    找人种差异碰到的问题
    ,
    与
    1
    9
    世纪人种学家用尺子测量骨架碰到的问题如出一辙
    。
    人类基因图
    谱的出现证实
    ,
    人类各种群之间没有体质上的根本差异
    。
    二
    、
    马拉战车与欧亚游牧民族论
    雅利安人种理论的全面瓦解并没有阻碍印欧语言学的发展
    。
    事实上
    ,
    在回应这个错误的人
    种学问题时
    ,
    印欧语言学者也在探寻人类的过去
    ,
    并且在无意中拓展了语言学
    研究的
    地理和社
    会范畴
    ,
    通过研究欧亚大陆内部人群的生活和迁徙
    ,
    语言学研究的内涵更加丰富
    。
    尽管纳粹科
    学家极力鼓吹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居住的欧洲人是印欧语言民族的榜样
    ,
    但是他们也无力否认
    古典时代日尔曼人曾经被罗马人视为蛮族这一事实
    。
    地中海地区的希腊和罗马人
    的头发是黑色的
    ,
    身材也比现代日尔曼人矮小
    。
    即使日尔曼人当
    时
    拥有雅
    利
    安人的白皙皮肤
    ,
    他们也不过是
    地中海文明的后进者
    。
    甚至
    “
    印欧人
    ”
    这个名称也与日尔曼人没有任何联系
    ,
    这个名词在
    1
    9
    世
    纪出现时主要是指梵语民族与希腊罗马人
    。
    尽管存在这样那样
    的
    问
    题
    ,
    对
    于
    印
    欧
    语
    言
    发
    源
    地
    的
    研
    究
    还
    是
    扩
    展
    了
    学
    术
    研
    究
    的
    地
    理
    范
    围
    ,
    从地中海和印度洋地区扩展到西欧和北欧地区
    ,
    向东扩展到欧亚大草原
    。
    在希腊和罗马古典历
    史学家看来
    ,
    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是蛮族
    ,
    是
    那
    些
    说
    十
    分艰涩难
    懂
    语
    言
    的人
    ,
    是未开化
    的
    “
    外
    人
    ”
    。
    但是
    ,
    对近代人种学家来说
    ,
    他们属于雅利安人种
    ,
    因为他们使用的语言与希腊语和拉丁
    语拥有共同的祖先
    。
    现代种族主义学者确信他们必然拥有某种特质
    ,
    这种特质帮助他们最终战
    胜当时最先进的社会
    。
    考古学者和古代语言学
    者
    追
    溯
    印
    欧人
    /
    雅利安人
    的
    历
    史
    至公元前
    2
    千纪
    ,
    发现取代亚述人在
    中
    东
    地
    区
    建
    立
    霸
    权
    的
    米
    坦
    尼
    人
    ,
    可
    能
    还
    有
    赫
    梯
    人
    ,
    均
    为
    早
    期
    印
    欧
    语
    言
    民
    族
    。
    考古学家及历史学家戈登
    ·
    柴尔德对考古学家发现的物质文化遗存进行归纳整理
    ,
    并用之阐述
    世界历史
    。
    柴尔德坚持认为印欧人
    /
    雅利安人兼有野蛮和勇猛特性
    。
    他认为雅利安人
    ,
    包括米坦
    尼人以及后来的赫梯人
    ,
    都是骑马民族或马拉战车民族
    ,
    他们垄断铁质武器制造技术
    ,
    因此他
    们的军事和技术水平无人能及
    。
    他认为
    ,
    雅利安人是铁器时代的开创者
    。
    ①
    尽管柴尔德没有像其
    他学者那样将语言与某个特定种族联系在一起
    ,
    但他实际上赞同所有的印欧语言
    —
    —
    —
    吠陀梵语
    、
    波斯语
    、
    希腊语
    、
    拉丁语
    、
    凯
    尔
    特
    语以及各种斯拉夫语方言
    、
    意大利语
    、
    西班牙语
    、
    法
    语
    、
    葡
    萄牙语等
    —
    —
    —
    均源自一种
    “
    母语
    ”
    。
    ②
    在探索最早的印欧民族的过
    程中
    ,
    语言学者必然面临没有文献资料的困境
    。
    戈登
    ·
    柴尔德
    对于人类早期历史的概述尽管并不全面
    、
    也不准确
    ,
    但是却开创了利用物质文化
    遗存重构历史
    的先河
    。
    从
    1
    9
    世纪中叶开始
    ,
    众多考古学者和历史学者沿着这个思路将印欧语言民族描述为驾
    驭马拉战车的武士
    。
    ③
    他们揭示了野蛮的印欧人在与定居人口接触后
    ,
    由野蛮
    、
    无知的部落社会
    向半定居的农业和畜
    牧
    业
    社
    会
    转
    变
    的
    历
    程
    ,
    例
    如
    驾
    驭
    马
    拉
    战
    车
    的
    迈
    锡
    尼
    人
    发
    展
    成
    为
    种
    植
    葡
    萄
    、
    在海上航行的希腊人
    。
    ④
    考古学家利用罗马帝国北部边境地区的考古资料描绘了日耳曼蛮族与罗
    马帝国既相互敌视又互相依存的历史
    。
    ⑤
    同时
    ,
    语言学家也在寻找印欧语系的共同祖先
    。
    重构这个语言祖先的历史
    ,
    要依据词汇表
    所提供的零散信息
    。
    语言学家已经建立以发音和句法变化为基础的各类模式
    ,
    用来确定不同支
    系语言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
    。
    他们还研究每种
    语
    言
    词
    汇
    表中能
    够
    反
    映
    各个民族
    物
    质
    文
    化生活的
    词汇
    。
    但是
    ,
    将语言与某种物质文化进行对应研究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都面临严重问题
    。
    一个最有力的例证就是将马匹和马拉战车与印欧人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
    语言学者注意到
    ,
    所有
    已知的早期印欧语系民族尽管相距
    遥
    远
    ,
    但是他们使用的与马匹
    、
    马具
    、
    马拉战车有关的词汇
    基本相同
    。
    因此
    ,
    他们得出结论
    :
    印欧人是公
    元
    前
    2
    千
    纪
    “
    战车革命
    ”
    的缔造者
    ,
    他们从草原
    游牧民族手中接受这种强大的武器
    ,
    用之征服城市社会
    。
    马拉
    战
    车
    问
    题因而成
    为
    欧
    亚
    大陆研究
    (
    考古学
    )
    和印欧语言研究
    (
    语言学
    )
    两大领域的热点
    。
    他们急于确定谁是马拉战车的制造者和
    使用者
    。
    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考
    虑
    :
    首
    先
    ,
    其
    发
    明
    者
    是
    印
    欧
    语
    言
    民
    族
    还
    是
    其
    他
    语
    言
    民
    族
    ?
    其
    二
    ,
    他
    们
    是
    驯
    化
    和
    训
    练
    马
    匹
    的
    草
    原
    游
    牧
    民
    族
    还
    是
    制
    造
    发
    达
    灵
    活
    的
    轮
    轴
    车
    辆
    的
    定
    居
    民
    族
    ?
    将马拉战车与印欧语言民族联系在一起的努力最终走进死胡同
    。
    尽
    管
    早期印欧
    语
    言
    民
    族的首领
    和国王
    ,
    比如公元前
    1
    6
    0
    0
    年左右进入希腊半岛的迈锡尼人以及约公元前
    1
    5
    0
    0
    年进入南亚地区的
    吠陀人部落
    ,
    都是马拉战车的拥有者
    ,
    并且引进了与马匹和战车有关的词汇
    ,
    但是其他非印欧
    语言民族的统治者也是马拉战车的驾驭者
    。
    例如将马拉战车引进埃及的喜克索斯人
    ,
    其民族构
    成十分复杂
    ;
    中国商朝统治者
    (
    用战车陪葬
    ,
    坚信他们将在另一个世界驾驶战车
    )
    显然亦非印
    欧语系民族
    。
    是游牧民族还是定居民族发明了马拉战车
    ?
    这个问题十分复杂
    。
    一种比较合理的假设为草
    原游牧民族发明马具
    ,
    包
    括
    缰
    绳
    ;
    定
    居
    社
    会
    的
    木
    匠
    和
    青
    铜
    器
    匠
    人
    制
    造
    出
    先
    进
    灵
    活
    的
    轮
    辐
    车
    轮
    和
    车
    厢
    。
    这
    说
    明
    马
    拉
    战
    车
    极
    有
    可
    能
    产
    生
    于
    草
    原
    与
    农
    业
    社
    会
    接
    壤
    的
    地
    区
    ,
    这个地区应该出产树
    木和青铜
    。
    1
    9
    5
    0
    年代在亚美尼亚塞凡湖地区的拉琛
    (
    L
    c
    h
    a
    s
    h
    e
    n
    )
    发现的包括战车在内的
    2
    3
    件交
    通工具基本可以证实这个假设
    。
    ①
    塞凡湖位于高加索山区
    ,
    山林茂密
    ,
    各种交通工具的木质构件
    所需木材在这里均可找到
    ;
    高加索山脉北麓草原地区生产马匹
    ;
    南麓为亚拉腊山
    (
    A
    r
    a
    r
    a
    t
    )
    ,
    是
    古代农业产区
    。
    该遗址发现的车辆年代在公元前
    1
    5
    0
    0
    年左右
    ,
    但是坚固的四轮车厢出现的时间
    可能稍早
    。
    总之
    ,
    拉琛堪称公元前
    2
    千纪交通设施的博物馆
    ,
    并
    且
    提
    供了最早
    的
    马
    拉
    战车的实
    物证据
    。
    但是
    ,
    近年来在高加索山脉东
    北部地区更加令人震惊的发现颠覆了拉琛的重
    要地位
    。
    1
    9
    9
    2
    年
    ,
    一部名为
    《
    新塔式塔
    》(
    S
    i
    n
    t
    a
    s
    h
    t
    a
    )
    的俄文著作出版
    。
    该著作公布了在乌拉尔山脉以东北方
    草原上发现的一个早期手工业聚落的考古发现
    ,
    该地距离古代农业城市化社会十分遥远
    。
    俄罗
    斯考古学者发现的第一个遗址为一
    座
    圆形防御聚落
    ,
    其
    中布满
    青
    铜
    冶
    炼作坊
    。
    不久
    ,
    众多相似
    聚落相继发现
    ,
    其中包括一座位于阿尔凯姆
    (
    A
    r
    k
    a
    i
    m
    )
    的保存完好的遗址
    。
    到目前为止
    ,
    在新
    塔式塔
    —
    阿尔凯姆
    (
    S
    i
    n
    t
    a
    s
    h
    t
    a
    -
    A
    r
    k
    a
    i
    m
    )
    遗址群
    ,
    至少在
    9
    座墓地发现了
    1
    6
    个车马坑
    ,
    年代在
    公元前
    1
    9
    0
    0
    —
    前
    1
    7
    5
    0
    年之间
    。
    ②
    在此后大约
    1
    0
    年的时间里
    ,
    这
    些
    重
    要的考古
    发
    现
    仅
    为通晓俄
    语的学者所知
    。
    近来
    ,
    戴维
    ·
    安东尼
    的
    力
    作
    《
    马
    匹
    、
    车
    轮
    与
    语
    言
    —
    —
    —
    青
    铜
    时
    代
    来
    自
    欧
    亚
    草
    原
    的
    骑士如何构建现代世界
    》
    帮助英语阅读者了解到更多信息
    。
    这个发现证据明确
    ,
    证明了马车的
    制作位于草原深处
    ,
    因此
    ,
    学者们
    必须放弃游牧民族无力自主制造手工产品的
    观点
    ,
    同时也必
    须修正游牧民族总是不断流动的观
    点
    。
    证据明确显示
    ,
    他们不仅是众多先进产品的发明者
    ,
    也
    是聚落的创造者和维护者
    ,
    尽管由于流动生活的需要
    ,
    聚落存在时间并不是很长
    。
    那么
    ,
    这些富有创造
    性
    的
    游
    牧
    民
    族
    是
    印
    欧
    语
    言
    民
    族
    吗
    ?
    戴
    维
    ·
    安
    东
    尼
    给
    予
    了
    肯
    定
    的
    回
    答
    。
    作为考古学者
    ,
    他捍卫印欧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
    承认语言与人种无关
    ,
    而且考古学物质遗存也
    很难与特定的语言建立联系
    。
    但是
    ,
    他尝试一种新的利用考古发现复原语言学
    ,
    并确立联系的
    方法
    。
    他认为
    ,
    尽管我们无法将某
    种物质文化或者某种物质特征与语言直接联系起来
    ,
    但是长
    期存在的
    、
    互动的
    、
    明确
    的
    文
    化
    界
    限
    似
    乎
    可
    以
    证
    明
    两
    种
    不
    同
    文
    化
    与
    两
    种
    不
    同
    语
    言
    的
    并
    存
    关
    系
    。另外
    ,
    这种文化界限的变化可以证明两个民族
    之
    间
    存
    在
    复杂的
    互
    动
    关
    系以及人
    口
    流
    动
    关系如通
    婚
    ,
    因此
    ,
    它至少可以证明一种语言向其它地区传播的方向
    。
    ①
    安东尼利用这个方法收集了大量
    欧亚大陆的考古资料
    ,
    包括从前不为英语读者所知的俄语著述资料
    ,
    之后他完成了该部研究印
    欧语言传播的历史著作
    。
    与多数历
    史学者不同
    ,
    他从草原游牧民族或牧民的角度
    —
    —
    —
    而不是城
    市居民的视角
    —
    —
    —
    探索欧亚草原与不同农业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
    。
    根据他的研
    究
    ,
    我们可以清
    晰地认
    识
    到
    两
    个
    邻
    近
    区
    域
    相
    互
    依
    存
    、
    共
    同
    发
    展
    、
    瞬
    息
    万
    变
    的
    历
    史
    。
    此
    外
    ,
    他
    还
    研
    究
    公
    元
    前
    5
    2
    0
    0
    —
    前
    5
    0
    0
    0
    年近东地区包括牛羊在内的各种动物的驯养过程及其向草原地区传播的历史
    ;
    约
    公元前
    4
    2
    0
    0
    年草原民族开始骑马的历史
    ;
    公元前
    4
    千纪草原游牧民族参与城市社会长途贸易活
    动的历史以及他们在草原地区建立手工业城市
    、
    冶炼金属
    、
    制作金属马具零件的历史
    。
    ②
    安东尼
    让我们确信印欧语言的故乡在欧亚
    草
    原
    ,
    游牧的印欧语言民族是马拉战车的发明者
    。
    另外
    ,
    根
    据考古学者对于在
    新
    塔
    式
    塔
    —
    阿
    尔
    凯
    姆
    发
    现
    的
    器
    物
    的
    定
    年
    ,
    无
    论
    他
    们
    是
    否
    属
    于
    印
    欧
    语
    系
    民
    族
    ,
    他们的技术最终也将向其它地方扩散
    ,
    影响操印欧语言的游牧民族
    ,
    并且与其他游牧社会和定
    居社会保持着长期的互动关系
    。
    安东尼论述了马匹及马拉战车从草原地区向中东地区各个青铜时代国家以及草
    原以南其他
    民族传播的过程
    。
    ③
    他特别指出
    ,
    近几十年在巴克特里亚
    —
    马基亚纳地区
    (
    位于今阿富汗北部和
    伊朗东部
    )
    的考古发现证明
    ,
    公元
    前
    2
    1
    0
    0
    年
    左右该
    地
    区已经
    出
    现农业生产区
    和农垦区
    。
    因此
    ,
    当地居民可能向驾驶马拉战车路经此地从草原北部
    向西部
    和
    南部迁徙的游
    牧民族
    (
    极有可能是
    印欧语系民族
    )
    提供食宿
    。
    生活在这些建有防御工事的市镇和绿洲的居民从北部草原进口马匹
    ,
    与西亚地区的城市社会建立贸易关系
    。
    该文明居民使用语言不详
    。
    约公元前
    1
    8
    0
    0
    年左右
    ,
    巴克
    特里亚
    —
    马基亚纳文化衰落
    ,
    但是当地居民并没有抛弃他们定居的农业
    —
    畜牧业生活方式
    。
    2
    0
    0
    年或
    3
    0
    0
    年后
    ,
    吠陀人可能经过这个中间地带到达南亚地区
    ,
    他们带来了马匹
    和马拉战车
    。
    安
    东尼将
    《
    梨俱吠陀
    》
    中记载的丧葬仪式和颂诗与在新塔式塔及安德罗诺沃
    (
    A
    n
    d
    r
    o
    n
    o
    v
    o
    )
    游牧民
    族文化的丧葬仪式进行对比
    ,
    试图证明吠陀人来自草原
    。
    尽管这种对比十分新颖
    ,
    但是鉴于目
    前吠陀遗址考古资料十分匮乏
    ,
    此项研究取得进展仍需时日
    。
    如果以马拉战车作为研究印欧语系游牧民族物质文化传播的标准参照物
    ,
    那么
    ,
    在研究曾
    经分布在中亚地区的一种印欧语
    —
    —
    —
    吐火罗语言的分布状况时
    ,
    语
    言
    学家和考
    古
    学
    家
    都遭遇困
    难
    。
    这种语言在
    2
    0
    世纪早期被发现并命名
    ,
    当时在塔里木盆地绿洲发现众多书写在木条板上的
    手稿
    。
    吐火罗语是这
    部
    分
    手
    稿
    中
    的
    众
    多
    未
    知
    语
    言
    之
    一
    ,
    文
    献
    内
    容
    多
    数
    为
    佛
    教
    典
    籍
    及
    商
    业
    文
    件
    ,
    年代在公元
    6
    —
    8
    世纪
    。
    吐火罗语与当地发现的其他印欧语言
    —
    —
    —
    包括和田语和粟特语
    —
    —
    —
    相比
    有明显差别
    ,
    它与印欧语系东支语
    言
    —
    —
    —
    比如伊朗语和梵语
    —
    —
    —
    的联系并不密切
    ,
    反而
    更
    接
    近
    凯尔特语和日耳曼语
    。
    事实上
    ,
    它
    甚至具有某些赫梯语的特征
    。
    早
    已
    有学者开
    始
    研
    究
    吐火罗人
    的迁徙路线
    ,
    并将吐火罗人与来自中国西北部农业地带边境地区的月氏人联系起来
    ,
    他们向西
    迁徙至阿姆河沿岸
    ,
    之后占领巴克
    特
    里亚地区
    ,
    并最终建立贵霜帝国
    。
    之后
    ,
    该地区更名为吐
    火罗斯坦
    。
    ④ 
    也有学者更为关注多个游牧民族
    间
    的
    互
    动
    关
    系
    ,
    包
    括
    匈
    奴
    人
    、
    月
    氏
    人
    、
    突
    厥
    人
    、
    蒙
    古
    人
    以
    及他们与包括
    中
    国
    、
    印
    度
    、
    波
    斯
    、
    地
    中
    海
    沿
    岸
    地
    区
    以
    及
    中
    亚
    和
    西
    亚
    地
    区
    在
    内
    的
    定
    居
    社
    会
    的
    关
    系
    。
    ①
    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大草原上生活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形形色色民族之间既相互依存又
    相互敌对的关系
    。
    在所涉及的民族中
    ,
    月氏人
    (
    或称吐火罗人
    )
    、
    塞人和斯基泰人都是骑马民族
    ,
    也是印欧语系民族
    ,
    同时大草原上的非印欧语系民族
    ,
    比如匈奴人
  
    、
    哒人和蒙古人也是优秀的
    驯马师
    、
    英勇的武士和精明的政治家
    。
    但是草原上印欧语系民族和非印欧语系民族并不都是精
    明的商人
    ,
    因此往往依赖邻近定居社会的居民甚至他们的对手为他们贩来所需的物品
    。
    近年来
    ,
    在塔里木盆地边缘地区出土了众多属于公元前
    2
    0
    0
    0
    —
    前
    1
    0
    0
    0
    年的干尸
    ,
    其中部分
    干尸鼻梁高挺
    ,
    眼窝深陷
    ,
    具有
    “
    高加索人
    ”
    特征
    。
    这
    些
    属
    于公元前
    2
    千纪即青铜时代的干尸
    迅速引起语言学者和体质人类学者的注意
    。
    尽管由于塔克拉玛干沙漠高燥气候的影响
    ,
    干尸的
    肤色已经无从辨别
    ,
    但是仍然可以确定他们的面貌和肤色可能接近欧洲人的体
    质
    ,
    或者说接近
    印欧语系西支民族
    的
    外
    貌
    。
    至
    于
    他
    们
    所
    使
    用
    的
    语
    言
    ,
    研
    究
    这
    些
    干
    尸
    的
    语
    言
    学
    者
    首
    选
    吐
    火
    罗
    语
    ,
    他们认为在公元前
    2
    千纪早期
    ,
    这些人沿草原贸易商路迁徙至此
    。
    ②
    目前欧亚问题研究者已经尝
    试性地接受那种认为在塔里木盆地生活的吐火罗语居民属于高加索人或
    “
    欧罗巴人
    ”
    的观点
    。
    该地区近年最新发现的一座墓葬再次引起有关公元前
    2
    千
    纪
    居
    住
    在中国农
    业
    产
    区
    附近的吐
    火罗人是否属于
    “
    欧罗巴人
    ”
    的讨论
    。
    该墓葬位于新疆楼兰附近干涸的小河河边
    ,
    出土的尸体
    保存完好
    ,
    肤色仍然白皙
    ,
    褐色头发清晰可辨
    ,
    可以确定他们是
    “
    欧罗巴人
    ”
    。
    尸体埋葬在船形
    棺内
    ,
    头戴毛皮帽
    ,
    周围陪葬的篮筐内装满小麦和粟
    。
    ③
    但是没有发现马匹和车辆的证据
    。
    研究
    印欧语系语言学和草原考古的学者一般认为
    ,
    马和马车是大草原上印欧人的标志性特征
    。
    但是
    小河墓葬的物质文化遗存并不包括
    这
    个特征
    。
    小麦是西亚地区的主要作物
    ,
    粟则来自中国
    。
    这
    些生活在草原与沙漠之间小河绿洲上的
    、
    长相类似
    “
    欧罗巴人
    ”
    的居民更有可
    能是农民
    ,
    而不
    是骑马的游牧民族
    。
    这些墓葬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
    ,
    “
    每个人身上或身旁都有麻黄枝条
    。
    有些
    死者直接被安放在小型麻黄包或麻黄袋中
    (
    里面还有小麦
    、
    粟或大麦
    )
    ,
    有的栓在包裹死者的裹
    尸布旁边
    ”
    。
    ④
    麻黄和大麻均在巴克特里亚
    —
    马基亚纳考古遗址中被发现
    ,
    二者被认为是吠陀人
    迷醉仪式索玛
    (
    s
    o
    m
    a
    )
    和波斯人经典
    《
    阿维斯陀
    》(
    A
    v
    e
    s
    t
    a
    )
    中记载的豪玛
    (
    h
    o
    m
    a
    )
    仪式中使用
    的物质
    。
    如果麻黄能够证明小河人是印欧人
    ,
    那么他们使用的语言则极有可能是
    印欧语系东支
    印度
    —
    伊朗语族中的某种语言
    ,
    而非吐火罗语
    。
    总之
    ,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
    ,
    得出
    吐火罗人于公元前
    2
    千
    纪
    经
    草
    原商路向
    东
    迁
    徙
    至塔里木
    盆地
    ,
    他们的后代就是曾经在塔里木盆地生活
    、
    擅长驯养马匹的月氏人
    ,
    后来他们迁徙至巴克特里亚
    /
    吐火罗斯坦地区并建立贵霜帝国等一系列结论为时尚早
    。
    对史前时代和文明时代印欧语
    系民族迁徙历史的研究证明
    ,
    众多印欧语系社会的人民曾经是城堡建造者
    ,
    是农民
    ,
    是骑马的
    游牧民族
    。
    他们可能皮肤白皙
    ,
    也
    可能皮肤黝黑
    。
    将种族与某种特定语言联系
    在一起
    的做法显
    然已经经不起推敲
    。
    三
    、
    雅利安人与婆罗门
    尽管麦克斯
    ·
    缪勒极力鼓吹包括英国人及其印度属民在内的欧罗巴人种之间血缘关系相近
    ,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和欧洲人种学者仍然拒绝接受他们与南亚地区操印欧语言
    的肤色棕黑的民
    族平等的观念
    。
    同时
    ,
    印度知识分子
    ,
    主要是婆罗门
    ,
    仍然热
    衷
    于
    坚
    持缪勒的
    有
    关
    种
    姓制度的
    种族主义理论
    ,
    因为他们掌握梵语文化
    ,
    坚信他们与其殖民地宗主国同为雅利
    安人
    。
    雅利安人
    种理论一方面被民族主义者利用
    ,
    成为谴责殖民统治的论据
    ,
    另
    一
    方
    面也成为
    保
    卫
    印
    度教高级
    种姓特别是婆罗门特权的有力武器
    。
    2
    0
    世纪初期
    ,
    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被发现之后
    ,
    考古学者
    摩提梅尔
    ·
    惠勒进一步推崇入侵的吠陀人部落后来成为南亚地区高级种姓的理论
    。
    印度河流域
    文明在公元前
    2
    5
    0
    0
    年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
    在公元前
    2
    千纪初期开始衰落
    。
    在印度河流域主要城
    市遗址摩亨佐
    ·
    达罗最晚地层发现了
    “
    最后
    的屠杀
    ”
    的
    证
    据
    。
    惠勒在其力作
    《
    印度河文
    明
    》
    中
    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
    :
    非常简单
    。
    在公元前
    2
    千
    纪某个时
    候
    —
    —
    —
    一
    般
    认
    为
    是
    中
    期
    ,
    但
    证
    据
    并
    不
    充
    分
    —
    —
    —
    雅
    利
    安语言民族入侵七河流域
    、
    旁
    遮普及其附近地区
    。
    学界长
    期
    认
    为
    这次入侵
    行
    动
    反
    映在公元
    前
    2
    千纪下半叶编纂完成的
    《
    梨俱吠陀
    》
    的史诗式记述中
    。
    《
    梨俱吠陀
    》
    记载的入侵行动全
    部表现为攻打原住民的城防工事
    ……
    雅利安人的战神因陀罗是攻破城池者
    (
    p
    u
    r
    a
    m
    d
    a
    r
    a
    )
    。
    ①
    文献中对于雅利安人入侵者摧毁印度河文明的描述似乎比较可信
    ,
    因此被学界接受
    ,
    并且
    写入印度历史教科书
    。
    文森特
    ·
    史密斯
    (
    V
    i
    n
    c
    e
    n
    t
    S
    m
    i
    t
    h
    )
    撰写的
    《
    牛津印度史
    》
    写到
    :
    根据吠陀史诗
    ,
    我们有可能勾勒出
    一
    幅
    连
    贯
    的
    雅
    利
    安
    人
    对
    于
    黑
    皮
    肤
    、
    无
    鼻
    子
    (
    即
    扁
    平
    鼻子
    )
    的当地反对者和依附者
    达修产生第一次印象的画面
    。
    入
    侵
    者的榜样
    是
    他
    们
    的战神因
    陀罗
    ;
    雅利安武士像他
    一
    样
    强壮
    、
    蓄须
    、
    嗜吃
    、
    酗
    酒
    (
    一种被称作索玛的琼浆玉液
    ,
    成分
    不详
    ,
    与希腊人的蜜酒十分相似
    )
    。
    ②
    在这幅
    “
    连贯的图画
    ”
    中
    ,
    雅利安吠陀人入侵者及他们的后代婆罗门和刹帝利与欧洲白人
    外貌相同
    ,
    当地的印度人则鼻子扁平
    ,
    相貌丑陋
    。
    体质人类学者沉迷于测量印
    度河城
    市文明遗
    址出土的人类骨骼
    ,
    用来确定他们的种族身份
    。
    他们与其他地区的人种学者遭遇
    到同样的致命
    问题
    。
    他们收集到的大量资料无法帮助他们确定印度河流域居民确切的种族属性
    。
    根据人种学
    的分类
    ,
    他们发现古代印度河流域居民属于不同种族
    ,
    包括
    “
    前澳大利亚人种
    ”
    、
    “
    阿尔卑斯人
    种
    ”
    和
    “
    蒙古人种
    ”
    。
    某一具人体骨架可以被纳入多种种族类型
    。
    人种学破产后
    ,
    考古学者再次
    检测古代印度河流域居民的体貌特征
    ,
    努力寻找他们适应生态环境变化和城市农业生活的证据
    。
    他们发现古代印度河居民的体质特征与今人差异不大
    ,
    并且可
    能
    属
    于
    东地中海
    至
    西
    亚
    地区多个
    大规模的民族集团
    。
    雅利安人种是印度河文明攻占
    者的观点还有另外一个致命弱点
    ,
    那就是惠勒开展考古发掘
    活动的时期
    ,
    还没
    有
    很
    好
    的
    测
    年
    手
    段
    ,
    印
    度
    河
    城
    市
    遗
    址
    衰
    落
    与
    消
    亡
    时
    间
    被
    模
    糊
    地
    定
    在
    公
    元
    前
    1
    5
    0
    0
    年
    。
    后来的考古学者利用碳
    1
    4
    方法测定遗址年代
    ,
    将印度河流域城市完全消亡的年代修正
    为公元前
    1
    7
    0
    0
    年甚至
    更
    早
    。
    这
    个
    结
    论
    明
    确
    表
    明
    在
    印
    度
    河
    文
    明
    衰
    亡
    至
    吠
    陀
    人
    到
    来
    之
    间
    存
    在
    至
    少
    2
    0
    0
    年的空白期
    。
    并且吠陀人于公
    元前
    2
    千纪进入印度河
    流
    域
    的
    时
    间
    也
    仅
    仅
    是
    个
    假
    说
    。
    由
    于
    这
    2
    0
    0
    年考古学证据缺失
    ,
    吠陀人到来的语言学证据也仅仅能够推进至公元前
    1
    5
    0
    0
    年左右
    。
    因此
    可以断定
    ,
    崇拜因陀罗神的吠陀人到达印度河流域时
    ,
    他们发现的是
    2
    0
    0
    多年前的古城市废墟
    ,
    早已无人居住
    ,
    他们的行动也全无英勇可言
    。
    在南亚早期历史研究中
    ,
    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科技
    手段彻底驳斥了麦克斯
    ·
    缪勒从印欧语言学角度建立的
    、
    摩提梅尔
    ·
    惠勒从考古学家角度继承
    的种族主义历史观
    ,
    亦
    即
    白
    皮
    肤
    的
    雅
    利
    安
    人
    种
    的
    婆
    罗
    门
    和
    刹
    帝
    利
    入
    侵
    南
    亚
    ,
    击
    败
    当
    地
    黑
    皮
    肤
    、
    扁鼻子的土著而建立南亚的文明社会
    。
    到目前为止
    ,
    现代科技新方法和新手段仍然无法根据印度河城市废墟遗存确定当地居民使
    用的语言
    。
    破译印章
    ,
    甚至泥板上
    发现的众多字符的努力仍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
    因此我们
    也无法断定这种语言属于哪个语系
    。
    印度从英
    国
    殖
    民
    统
    治下宣布
    独
    立
    后
    ,
    部
    分印度人
    (
    有些是
    学者
    )
    努力寻找雅利安语源自南亚地区的证据
    。
    众多著述宣称印度河流域字符是
    一种早期印欧
    语言
    ,
    是所有印欧语言的母语
    。
    这类讨论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后殖民地时代印度
    人的民族主义观
    念
    ,
    但是到目前为止
    ,
    他们仍然没有提出值得重视的
    、
    可信的证据
    。
    无论印度河流域或者说印度北
    部居民使用哪种语言或哪些语言
    ,
    吠陀语言民族的到来在游
    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之间建立了联系
    。
    对部分印欧历史文献进行的语言学及文献学研究证明
    ,
    二
    者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
    。
    吠陀人在南亚地区定居过程中
    ,
    吸收了相当数量的当地农业词汇
    。
    《
    梨
    俱吠陀
    》
    及各类史诗中记载的战斗场面主要是吠陀人各个世系之间的战斗
    ,
    很
    少针对
    “
    扁平鼻
    子
    ”
    的达萨
    (
    D
    a
    s
    a
    s
    )
    或达修
    (
    D
    a
    s
    y
    u
    s
    )
    。
    事
    实
    上
    ,
    有
    证
    据
    表
    明
    ,
    一
    些
    在
    吠
    陀
    人
    到
    来
    之
    前
    长
    期
    生
    活在印度地区的当地氏族加入到某个吠陀世系
    ,
    参与吠陀世系之间的争斗
    。
    ①
    印欧语系语言学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印欧语系各个世系之间的战争
    、
    分裂乃至迁徙的过程
    。
    用吠陀经典与阿维斯陀波斯文
    献
    进
    行对比可以发现
    ,
    印度
    —
    伊
    朗
    语
    系
    中的伊朗
    支
    系
    与
    印度支系
    部落曾经在众多地区发生激烈争斗
    ,
    这是两个支系语言民族在迁徙过程中发生的内斗
    。
    吠陀文
    化中的魔
    鬼
    阿
    修
    罗
    (
    A
    s
    h
    u
    r
    a
    s
    )
    就
    是
    琐
    罗
    亚
    斯
    德
    教
    神
    祇
    阿
    胡
    拉
    (
    A
    h
    u
    r
    a
    s
    )
    ;
    印
    度
    教
    神
    祇
    德
    瓦
    (
    D
    e
    v
    a
    s
    )
    就是琐罗亚斯德教阿胡拉神的敌人
    。
    ②
    吠陀语言部落民族并非最早到达南亚地区的印欧
    语言民族
    ;
    古典梵语的源头
    并
    不
    是吠陀语言
    ,
    而是另外一个印度
    —
    伊朗语言民
    族
    ,
    他们到达印
    度的时间甚至早于吠陀人
    。
    争夺印度北部地区统治权的战争在多个印欧语系中
    爆发
    ,
    并且记载
    在
    《
    梨俱吠陀
    》
    中
    。
    另外
    ,
    吠陀经
    典中所谓扁平鼻子的达萨人和达修人也非印
    度土著居民
    ,
    他
    们只是比吠陀人到达的时间更早
    。
    达萨人和达修人有可能是印欧语系民族的一支
    ,
    也有可能是
    来自巴克特里亚
    —
    马基亚纳考古群的居民
    ,
    那个地区是印欧人向南亚迁徙的中转站
    。
    因此驾驶战车的吠陀人在向南方迁徙过
    程
    中
    曾经在巴克特里亚
    —
    马基亚纳农业及非印欧人区域驻留
    ,
    他
    们可能在那里接受部分词汇
    ,
    甚至接纳部分居民即达萨人和达修人
    。
    ①
    最合理的推论是
    ,
    印欧语
    系的一支从中亚进入南亚并带来他们的物质文化包括马车文化
    。
    他
    们
    在中亚曾
    与
    伊
    朗
    语的一支
    征战并决裂
    ,
    在进入
    印
    度
    平
    原
    后
    继
    续
    分
    裂
    为
    不
    同
    世
    系
    。
    他
    们
    之
    间
    的
    战
    争
    与
    和
    平
    、
    分
    裂
    与
    重
    组
    ,
    成为印度古代史诗的题材
    。
    四
    、
    结
    语
    在近现代学术史上
    ,
    印欧语言学研究占据着重要地位
    。
    自
    1
    8
    世纪诞生以来
    ,
    它与其他近代
    学科并肩发展
    。
    其中
    ,
    曾经开拓印
    欧语系语言学家视野的
    、
    以
    进
    化
    论
    为理论基
    石
    的
    生
    物学成为
    当代生命科学的主流
    ;
    从印欧语言学衍生的人种学最终失去了科学的外衣及其在学术界的信誉
    。
    同时语言学家追踪印欧语言发源地的研究促进了对生活在广袤的欧亚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研究
    ,
    他们与考古学家携手证明游牧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
    印欧语言学的发展及其对印欧
    语系民族起源的研究表明
    ,
    语
    言
    学
    研究与考
    古
    学
    研
    究相互参
    照是科学研究的一个
    新
    的
    前
    沿
    ,
    当
    代
    历
    史
    学
    家
    应
    当
    充
    分
    利
    用
    印
    欧
    语
    言
    学
    及
    考
    古
    学
    的
    优
    秀
    成
    果
    ,
    深入探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课题
    ,
    比如生活在森林
    、
    草原
    、
    农
    业
    等
    不
    同生态区
    域
    内
    各
    群体之间
    的迁徙运动及其相互影响
    。
    与此同时
    ,
    印欧语系语言学家需要与研究其它语系的语言学家合作
    ,
    因为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以及历朝历代入侵
    、
    占领农业地区的民族并非只有印欧语系民族
    。
    其中源自亚洲北部操阿尔泰
    —
    通古
    斯语言的各民族在历史上不断向东南迁徙
    ,
    最终把印欧语系
    民族推出中亚大地
    。
    〔
    作者刘欣如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特邀研究员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