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一位在欧洲某国读古典学专业的朋友发来的文章,希望能引发讨论。 解释:Graecum和Latinum分别是希腊语和拉丁语证书,是德语区入学希腊和拉丁专业的前提,中学未学习过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强化班可以达到合格水平。 正文: 最近偶然在网上搜到几篇研究古希腊和古罗马语言文学的中文博士论文,初步印象是,几乎每篇博士论文的技术含量都比欧洲一般综合大学古典系大一新生同一领域家庭作业(一般来说十二页左右)的技术含量要低很多。但是呢,我对西方古典学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悲观。如果有些中国大学能给自己也为老师学生置备必要的条件,不急不躁,慢慢也能成长起来。图书馆或许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但是如果资金足够(也不会是什么天文数字),我看不出有多大的技术障碍,毕竟做学术不靠什么孤本秘籍。我们不缺乏想学的学生,如果有个(两年)预备班制度,让学生在预备班里强化学希腊拉丁文(达到所谓的Graecum和Latinum的水准)并至少在阅读方面掌握除英语外的一门外语(建议德语),然后再正式上学,就更为理想了。 师资可能是目前除了大学官僚制度以外古典学最大的问题。不过,古典学本来就该是小学科,希腊拉丁各配一个教授一到两名讲师,再加上一人教Graecum,一人教Latinum,总共六到八人,也就够了(人少不排斥和西方哲学,古代史,艺术史和考古学同行的交流,也不拒绝和现代文学理论,语言学理论互动)。老师们得是有古典学学术能力和古典学问题意识的人。古典学问题意识可以以后再说,学术能力呢,我想借用Italo Calvino在他的Perché leggere i classici开篇提的一个问题:Chi ha letto tutto Erodoto e tutto Tucidide alzi la mano (谁完整读过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举手)。当然是读希腊文,这不该是招聘的要求,但如果一个老师下学期教希罗多德的Historia,他假期预备的时候应该自己把原文从头到尾读一遍。 上课么,我还是比较欣赏传统德国式的模式:有Vorlesung(给老师研究和教书的自由,建议课程结束的时候不安排考试,除非讲课的老师愿意和每一个学生来一对一的面试),有Übung练习/Lektüre (Repetitio est mater studiorum),有Seminar讨论课(不过如果图书设备和学生语言水平不到位,一开始也可以不开或少开讨论课)。 比如,我随便写个课程预告(学生在假期里就可以准备本课程): Homer Ilias 6: 阅读练习 (前提:Graecum) 文本和注释:Graziosi/Haubold (cambridge 2010) ,课程中期至少花一堂课认识认识West的Teubner版本。 字典:LSJ,课程中期至少花一堂课细读几个LfgE上的释条(有部分词条不是用德语而是用英语撰写的)。 进度:一般来说,一个星期翻译四十行,十五次可以把整卷翻译完。 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个学期一个学期的上下去,学生几年肯定可以练到不少东西。顺便提醒一下,现在在中国境内也有Deutsche Schule,比方说上海的,提供拉丁语课程。也许最好的中国高中也可以开希腊拉丁语的选修课,我中学时代上过素描,剪纸和唐诗宋词的选修课(该校是少数提供选修课的全日制普通重点学校),我找不出不可以开希腊拉丁选修课的理由(不过说实话,如果要讲先来后到,我觉得开藏语或者维语选修课的必要大过希腊拉丁)。 总之,让古典学的热平淡下来,可能真正是古典学在中国的生存之道。古典学也可以或者应该是重点大学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不过一个不懂古希腊语的人似乎不该在一所重点大学教荷马(他完全可以去馒头山大学开另类素质教育课)。古典学与民族国家的关系还是留给不做古典学的人去谈吧,在我看来,可以不想诸如此类的问题恰恰是中国未来西方古典学者与西方同行一般要受的Fachdidaktik之类的教育相比为数不多的优势之一。 按:补充一下这位同学的回应 谢谢转载,我想就几个技术问题回应一下: 1 关于如何互动(我尽量举一些最近的前沿研究,作为可操作的样本) a 首先文学理论,推荐一本书并一篇文章:De Jong, Narratology and classics, in: Literary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in the ancient world, Liss et alii 2010 Schmitz, Thomas, Moderne Literaturtheorie und antike Texte, 2006 这里不得不说的是,古典学家一般来说要先补课,才谈得上互动。我个人的感觉是(也是De Jong那篇文章里的观点),古典学家慢半拍甚至慢几拍的文学理论接受,也许恰恰是一种优势。古代文艺理论推荐,Nünlist, René: ¬The¬ ancient critic at work : terms and concepts of literary criticism in Greek scholia, cambridge 2009 b 和哲学史(Hegel, Kant美学)以及路德神学的互动,请看:Squire, Michael: Image and Text in Greco-Roman Antiquity, cambridge 2009 c 和现代语言理论 Morpurgo Davies: History of linguistics, 4 Nineteenth-century linguistics, 1998 (请对比 Forster, Michael N.: German philosophy of language : from Schlegel to Hegel and beyond, oxford 2011) 关于Saussure, Des anagrammes chez Homère ? De Saussure aux commentateurs anciens, par Pierre-Yves TESTENOIRE, in: Lalies 30 我本人特别关心的,比方现代语言学和古希腊拉丁语小品词的研究,一本不算新,但很精湛的书:Kroon, Discourse particles in latin, 1995。 2 关于是不是拿语言(语文?)挡人。以我不怀好意的判断,一般做Saussure的现代语言学家,基本看不懂任何一篇他生前发表的文章(我是说一般的,同时(较熟练)掌握梵文古希腊和拉丁文的另当别论),甚至不知道他和古立陶宛文声调问题有什么关系。我没有拿语言挡人的意思,语言学当然应该直面问题,不过这现象本身令我忧虑。 3 关于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自然不必要求学生读柏拉图原文。我想提一个估计大家都不会赞同的观点。古典学在通识教育中可能能起到一个文理沟通,文本和社会沟通的促进作用。推荐读物: Cuomo, Serafina: Technology and culture in Greek and Roman antiquity , cambridge, 2007 (特别是导言中医学的例子) Kullmann, Wolfgang: Philosophie und Wissenschaft in der Antike: kleine Schriften zu ihrer Geschichte und ihrer Bedeutung für die Gegenwart (特别是关于Aristoteles的部分) 4 关于古典学和民族国家的关系,我主要针对欧洲的情况(古典学老师,特别是中学里年级比较大的老师,无知的傲慢)。有空会就此问题专门写一篇小文章。 继续回应: 我继续回复一些技术性和非技术性问题。有些问题,比如,在北京学拉丁语有什么推荐,我确实不知道,但也试着说两句,说不定能给人些启发。 1 在中学开设西方古典语文选修课程的问题 我在正文中说得很明白,我更赞成优先考虑藏文和维语。别人怎么想,我不知道,至少我本人愿意以后在有条件的高中开设古希腊语或拉丁语的选修课(根据情况,也可以考虑讲授梵文或者古希伯来文),在高级班上带学生做些比方试着把周作人的小品文翻译成古希腊文的练习(中文系的人想想周作人和Lucianus的关系,想必会觉得我预设计的这个练习很有趣)。 2 想在北京学拉丁文 对不起,真不知道。我能想到的离北京最近的好的推荐是Kyoto大学。一个年轻老师叫Kanehiro Nishimura,他是UCLA的印度日耳曼学博士(已毕业),研究的是拉丁语的vowel contraction,现在在Kyoto教拉丁语。(有兴趣的同学请看看Kyoto大学的专业设置和教师的精简度或许可以受到些启发) 如果是教材问题,推荐三本,英法德各一本。Classical Latin : an introductory course / JC McKeown Indianapolis 2010 (比较传统型,但是很早接触原文,选文挺有意思的) Grammaire latine : Introduction linguistique à la langue latine / Christian Touratier 2008 (特别适合有现代语言学倾向(而不是比较语言学)的同学,但是他的句法部分对所有人都很好用) Unikurs Latein / Peter Kuhlmann (Hrsg.) 2011 (简洁好用,这本书有帮助德国学生巩固自己母语的企图,也顺便解释一些现代罗曼语的语法(句法)现象,比推荐的那本英语教材单纯从英语和拉丁语词汇角度互动的做法好些) 有一本更好的,可惜是荷兰语写的,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英法德的翻译,在此略过不表. 3 汉语语境 除了时代性的影响之外,好的研究无论用什么语言写成的都有极强的相容和相似性,坏的研究坏在各自的语境里坏得各有不同。以上说法,在今天学界,越来越明显。比方说全面介绍(而非谈一个或几个作品与话题)赫梯文学作品的书籍大概只有两本,一本原文日文,一本原文波兰语(这本书已经有德语翻译),如果这两本都是好作品,那么它们一定没有所谓的语境问题。 这种所谓研究语境思路的典型代表估计是季羡林。他有一本在台湾出版的书叫“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里面提到中国学者有先天的语言弱势,要是学了梵文什么的,就没精力再学古希腊拉丁,不能按着国际主流比较语言学的思路和语境研究吐火罗文,如果这么做,做不出什么成绩,那是不卜可知云云。这可能和他第一次Göttingen听希腊语课什么都没有听懂心里很痛苦的自卑心理有关(这都写在他的日记里,但我们也不必深究了)。问题是,那么为什么现在数位日本学者已经是吐火罗语研究(国际主流比较语言学方向)的顶尖学者了呢?比方Haruyuki Saito的专著Das Partizipium Präteriti im Tocharischen。我想一个在北京的学生要是想学吐火罗文,可以考虑上德语或者法语系的本科,要是学德语呢,就学一段时间争取出国,最好的选择可能是Wien和München(München已经有一个中国学生要做吐火罗语的硕士论文, Wien的新上任的女教授Melanie Malzahn专攻吐火罗文,2010出了一本关于吐火罗语动词系统的巨著),要是学法语呢(要毕业),就一定去巴黎的EPHE找Pinault老师(此专业在该校叫Grammaire comparée),可以先学个两年硕士,课程简介见该专业网页http://www.ephe.sorbonne.fr/formations/master-shpr-eema-grammaire-comparee.html 4 中国古典学 我赞同中国古典学在将来的通识教育中占主导地位,而不是西方古典学。有心人应该可以从正文的诸如平淡啊,小学科啊这些按语里读出这层意思。有时候,我读Pindarus也会问问自己,类似的文本问题要是提给研究屈原的学者他们会做何解答呢?庄子中的孔子(可能是出场次数最多的人物之一)和Aristophanes里的Socrates,柏拉图和色诺芬的Socrates和论语与礼记中的孔子,出土竹简和汉代文本中的孔子与其它Socrates对话录作家笔下的Socrates,是不是可以作为有趣的平行现象(特别是对古代文本的Fictionality的探讨)来思考? 推荐两本书:Ethnicity and foreigners in Ancient Greece and China / Hyun Jin Kim , London 2009 Authorship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early Greece and China : patterns of literary circulation / AlexanderBeecroft , cambridge 2010 其实西方古典学在中国要依赖汉语研究,不然无法自如的在多语言中出入,现在在法国教书的徐丹老师写过有趣的汉语句法书(已经有中文翻译),可是这样的好书好像可遇不可求(以现在中文系老师学生的学术能力)。 5 什么是Philologie 碰到这个问题,我就像是Augustinus被问到时间是什么一样:si nemo a me quaerat, scio, si quaerenti explicare velim nescio. 没人问我,我知道,一想回答呢,又不知道了。我只提供一些渐进思路: a 上个学期Humboldt uni的古典系举办过一个Enzyklopädie der Philologie的Ringvorlesung,大家可以看看一所欧洲普通综合大学的古典系老师们都在忙些什么,http://www.hu-berlin.de/studium/beruf/wissenschaftliche-weiterbildung/ringvorlesungen/ringvorlesung-ws11-12,下载以后翻12页。 b 欧洲大学古典语文和古代史等其他泛古代学研究脱节的问题,大家早就知道,如何应对呢?一个有趣的Studiumgang:四校合办Altertumwissenschaft Master项目,请看http://www.altertum.uni-freiburg.de/studiengaenge/Studiengangtma,三国四校德法双语。 c 这方面英国大学的classics看上去领先,可是英国大学除了Cambridge和Oxford基本无法像德语区大学提供那么多泛古代学科(印度学亚述学诸如此类)。 d 推荐一本书(没看过或看不了或看得了不愿看的请跳过直接e):Norman, Kenneth R.: A philological approach to Buddhism Norman在书中设想的佛教梵文语文学家,在今天的西方古典学语境里几乎不存在了(以前有没有的问题是另一个问题)。比如,我本人辅导HDS和TC的几位神学硕士和博士候选人读新约圣经,在这个特殊语境下,Norman所说的语文学家或许是可能的,但我多数情况下没做到只提供语文学咨询(有些人要准备大考,有些人又要写博士论文,问的问题本身很多元)。 e Textkritik不只限于西方古典语文学,应该说泛古典语文学(包括古典汉学)都有这个问题,推荐读物:Die Textkritik, in: Der Text des Alten Testaments, 185- 245, Alexander Achilles Fischer, 2009 古汉语的文本需要什么样的Edition呢?怎么做注释?要不要翻译?推荐关注les belles lettres的项目http://www.lesbelleslettres.com/collections/bibliothequechinoise/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