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也有人说21世纪是印度的世纪。曾几何时,这两个百年来历经磨难的大国,在21世纪又重新回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面对历史如此壮观的沉浮变幻,笔者在这篇短文中试图用“三个世界”这一概念作为脉络来回顾和展望中印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三个世界”这一上世纪60年代提法,不同提出者有不同的概念和分法,本文作者借用“三个世界”的概念来代表在不同时期两国国力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和重要性,即第一世界代表最强大的国力和最重要的国际关系,以此类推。 回顾几千年来人类文明史,中印是一对奇特的伙伴:曾经一起位列“四大文明古国”,现今又同为为“金砖四国”的成员。尽管黄河文明史一脉相承而恒河的主人几经更迭,可不变的有一点:生活在亚洲两条大河畔的民族,一直是感性的。从《诗经》到《摩诃婆罗多》,从《飞鸟集》到《大同篇》,从释迦牟尼到孔夫子,从甘地到孙中山… …感性,这一两个民族共有的特质几千年来从未改变,更在两国交往和交锋的历史关头扮演了比理性更重要的角色。所以在本文的回顾和展望中,感性将作为一个重要的关键词贯穿始终。 第一世界的相互交流:古代中印关系 这一时期从中华文明和古印度文明诞生到达•迦玛开辟新航线。在这一时期里作为世界上两个最为强大和重要的文明,这对交相辉映的文明双子星足以让其他古代文明汗颜:欧洲先是由希腊和雅典文明坠入到黑暗的中世纪,进而在贸易带来的物质文明中变得贪婪和困惑,达•迦玛向东方的探索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对文明的追逐;中东地区由埃及和腓尼基-希伯莱文明经过长时间的沉寂终于孕育出了阿拉伯文明,又进一步被奥斯曼土耳其统治,专制的征服几度打断了文明的曙光。而古代中国和印度,虽一个偶尔陷于分裂一个一直是松散的文明,但文明和文化的属性一直得以延续,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是为“第一世界”。 处在第一世界两个文明古国相互影响,并多次擦出火花。在这一时期的中印交往中,佛教作为纽带无疑具有最重要的历史地位,其产生和发展是两个古代文明交往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 按照最为广泛认同的说法,佛教是在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所创,大约在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佛教传入中国后,结合了中华文明中的儒教和其他思想产生出佛教的特殊分支:禅宗。吸收了中华思想色彩的佛教进而影响了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可以这是亚洲古代历史中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在这一历史大事件中,震旦(古代印度称中国为震旦)和天竺(中国古代对印度最为通俗的叫法)曾经有两次直接的交流,分别是玄奘西游和达摩东渡。这两个极富浪漫主义的佛教徒,不仅对佛教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两个文明的物质传播和相互了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回顾这一时期的交往,我们可以看到和平的文明的影响是这一时期的中印关系主流。除了蒙古汗国入侵印度(成吉思汗的古代蒙古是否属于古代中国文明的一部分一直存有争议),两国并无战争。究其原因,除了两国的地理关系在古代交通条件下太显遥远外,两个爱好和平且生性腼腆的文明以和平方式交往其实是种必然。正如前文提到的,两个民族都是感性的,这种感性在这一时期表现为各自致力于感性的哲学上的思索,而非理性的武力上的对外征服。 基于佛教发展和传播而产生的西藏问题,也为两国交往史打下了一个深深的伏笔:使用汉藏语系的藏民族相对完整的接纳了源于印欧语系的佛教,进而产生某种文化认同,而这一认同又被近现代的欧美国家夸大和理想化。这一伏笔成为近现代中印关系中冲突的焦点,如果用所谓“历史某些时候有人格化特点”这种理论来解释的话,这可以算作历史留给中印两国的谜题。 第三世界的彼此同情:近现代的中印关系 这一时期从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到1990年代的中印关系正常化。在这一时期,中印都不是世界的主角。由于西方工业文明的迅速兴起和两种内向文明的必然衰落,两国在近代纷纷沦为“第三世界”:先是作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为工业文明提供原料、劳力和消费市场,进而在走向现代独立后依然作为地缘政治中的棋子,不能自决主导两国的关系。 从表面上看,这一时期的中印关系似乎从上一时期的和平主流转向了战争主流:印度人作为雇佣兵多次参与了西方对华侵占,甚至在租界中充当巡捕。两国更是在1962年爆发了大规模的边境冲突,但从宏观的和国民观点看,两国在这一时期的关系实际上是彼此同情的。作为两个拥有灿烂历史大国,这一时期的中印同处于被支配的命运不能自主,由此在两个感性的民族中产生了基础广泛的彼此同情,这种同情在20世纪前半叶的两国交往中非常常见。 当然回顾这一时期的中印关系,1962年的边境战争不能回避。因为直至今日,由此战争产生的对立情绪仍然影响中印两国关系。但如果我们放在当时两极国际格局环境下看,两个内向而感性敏感的民族,因为“第一世界”时期佛教交往产生的西藏问题和被侵略遗留下的领土问题大打出手是非常遗憾的。而之所酿成这一遗憾,除了两极格局下的地缘政治冲突因素外,两个感性的领导人的感性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关于这一点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展开评论。 第二世界的良性竞争:中印关系的现在和将来 从1990年代中印关系实现正常化以来,国际形势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两国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进而重新回到国际舞台的主流,综合国力介于“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中间,可以认为是“第二世界”。作为多元化格局中的两颗新星,两国在享受备受瞩目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调试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进而更频繁的磨合两国关系,最终确定下了良性竞争的关系模式。 作为世界上第一和第二人口大国,又同为发展中国家,两国在这一时期都面临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问题。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1990年代两国选择了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即重工业化和信息化,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近年来,两个发展中大国又分别向对方擅长的领域进军,从而在经济领域产生了竞争。 笔者一直强调的感性这一两国共同特质,在经济领域竞争时更多的表现为敏感和易受他人舆论影响,而不能理性地看待和发展两国关系。这种感性很明显的表现是两国在经济领域竞争的同时又在军事和太空领域的暗自较劲,并让人产生了两国可能爆发冲突的遐想。但笔者认为两国现在和将来的竞争将是良性的和和平的,作出这一判断基于以下四个理由。 第一在国内政治上,两国都是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在这种社会结构中,向上的发展动因和一贯感性爱好和平的民族性格有利于减少对外的战争企图。 第二在地缘政治层面,虽然美俄两国仍然对中印有很大影响,但当前的世界格局不允许这样两个大国处于战争状态。同处“第二世界”决定了两国在世界资源分享层面上的矛盾会处国际格局持续变化的调整中,而不会产生狭小空间内的激烈冲突。 第三在经济互动层面上,两国的各自特点决定了两个经济体的互补将多于摩擦,持续增长的关系有利于减少敌意。 第四在军事层面,两国作为有核和有志于开发太空的国家,任何军事冲突均将被核威慑和太空威慑所控制。 基于以上判断,中印两国关系在21世纪仍将表现为和平的良性竞争为主。尽管这种关系可能受到印巴关系等敏感问题在特殊形势下恶化的威胁,但这种风险将为良性竞争的主流所控制,即便产生摩擦,这种摩擦也会在可控的和局部的层面上。 冯小刚在他的电影《非诚无扰》中近似无厘头的说了一句:“21世纪什么最贵?和谐。” 在本文的结尾,笔者愿意用和谐两个字表达一个普通民众对于中印关系未来发展的期望。而通过回顾两国关系历史,我们更加有理由坚信两国关系能够持续的和谐发展,进而经“三界轮回”后都重回第一世界阵容,这将是两国超过地球三分之一人口的共同福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