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本是意大利的一个小城邦,经过长期的对外征服,发展成为环抱地中海、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奴隶制帝国,在西方文明史上留下了举足轻重的一页。罗马历史,一般分为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帝国时期三个阶段。由于罗马起源时期和王政时期社会经济没有确凿丰富的文献留存下来,因此将王政时期罗马经济概况附在共和国时期之内阐述。 公元前509 年,罗马人驱逐了王政时代的末代暴君塔克文,结束了伊达拉里亚人的统治,王政时代结束了。从此罗马进入了共和时期,直至公元前27年屋大维确立帝制止。自罗马共和国建立开始,罗马的历史便是在平民争取民主权利的内部斗争和国家开疆拓土的外部斗争交织作用下演进的。它先在罗马公民内部废除了债务奴隶制度,扩大了平民的政治权力,然后依靠一支强大可靠的公民兵统一了意大利,又征服了西部和东部地中海,成为一个空前强大的奴隶制国家。罗马扩张、征服的过程一般以公元前146 年为重大标志,此前的罗马共和国为" 早期罗马共和国" ,此后至公元前27年的罗马共和国为" 晚期罗马共和国". 1. 罗马王政时期的社会经济概况 意大利是古罗马诞生的摇篮,它位于地中海中部,亚平宁山脉贯穿其南北,所以又称亚平宁半岛。意大利半岛东为亚得里亚海,西邻第勒尼安海,南邻爱奥尼亚海,北有阿尔卑斯山,从空中俯瞰整个半岛,恰似一只靴子踏入地中海。半岛北部波河流域,是富饶的冲积平原,中部意大利包括伊达拉里亚、拉丁姆、坎佩尼亚等地区,宜于农耕,南部隔海与西西里岛相望,也是农牧地区。整个意大利半岛土地肥沃,气候温暖,宜于农业发展,地形比较平缓,内部联系也较方便。 考古发掘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意大利半岛就有居民生活。在罗马发祥地拉丁平原,也发现了不少人类历史遗存,特别是在罗马的市政厅广场和帕拉丁有重大考古发现,挖掘出了带门窗的小屋和大量陶器,并有许多墓地存在。但此时罗马还处在农村聚落状态,罗马形成城邦则是在伊达拉里亚人统治时期,也就是王政时代。 传说罗马建城之后,曾先后有七王统治(公元前753 年——公元前509 年),故称王政时代。从罗慕洛开始的前四王是王政前期,从第五王塔克文开始,伊达拉里亚人成为罗马的统治者,直到罗马人民推翻国君建立共和国为止。现代学者认为罗马七王传说,有许多想像不实之处,而从考古发现来看,后三王也即伊达拉里亚人统治时期,罗马方由氏族社会进入城邦阶段。 伊达拉里亚人在意大利半岛较早进入阶级社会,创造了当时堪称先进的伊达拉里亚文明,他们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传入罗马,加速了罗马的社会发展。相传第5 ,王塔克文在位时,曾大兴土木建设罗马城,让人修筑下水道排干罗马山丘间的低地、沼泽之水,然后铺路建房,成为城市中心区,同时用大块方石修筑城墙,还修建了大戏场和神庙。考古发掘说明,公元前7 世纪末罗马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在罗马发现了大型公共工程的遗址,证实了塔克文王朝罗马城市建设的传说。 塔克文之后,由其女婿塞尔维乌斯继立为王。为调整和推动罗马社会关系的新旧更替,建立国家机构,增强罗马军事实力,塞尔维乌斯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改革,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建立新的地域部落,废弃原来按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氏族部落。 凡在新部落登记的自由民都获得了公民权,许多平民和外来移民加入了罗马公社。塞尔维乌斯还释放一批债务奴隶,分配公有地,给予公民权。 第二,对公民及其财产进行调查,然后不分贵族和平民而一律按财产多少把公民划分为5 个等级,分别承担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史载5 个等级的财产资格为:第1 等级拥有10 万阿司以上,第2 等级为7.5 万阿司,第3 等级为5 万阿司,第4 等级为2.5 万阿司,第5 等级为1.1 万阿司,财产不足列入等级者称为无产者。各个等级提供不同数目的百人队,亦称森都利亚。第1 等级要出80个步兵百人队和18个骑兵百人队,第2 等级出22个百人队,第3 等级出20个百人队,第4等级出20个百人队,第5 等级出轻装步兵百人队30个,无产者象征性地出1 个百人队。各百人队都需自备武器,第1 等级自备全套武装,有盔甲、胸铠、剑矛等,以下各级依次减少,第5 等级只有投石器。 此次罗马人口和财产调查所得成年男子为8 万人,若加上妇女幼儿之数,估计此时罗马居民总数应有40万人。史料中计算财产是以钱币阿司为准,而阿司的铸制流通是在公元前4 世纪末或3 世纪初,不可能出现于塞尔维乌斯统治期间,因而引起很多揣测。史学家一般倾向于认为,当时改革大概是按土地财产来划分公民等级,5 个等级的财产资格应为20、15、10、5 、2.5 或2 犹格的土地,后来古典作家折算成钱币。 第三,创立森都利亚大会,亦即百人队会议,讨论决定重大问题。森都利亚大会实行投票表决制度,每个百人队有一票表决权,而第1 等级拥有88个百人队,超过总数之半,完全控制了大会。 塞尔维乌斯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社会影响。它破坏了氏族的血缘关系,建立了以财产为基础的社会等级关系,正像恩格斯所说:" 这样,在罗马也是在所谓王政被废除之前,以个人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古代社会制度已经被破坏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新的、以地区划分和财产差别为基础的真正的国家制度。" 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方面的重大进展也是在塔克文王朝开始出现的。考古材料表明,罗马城内遗址中有大量希腊陶器。公元前508 年,刚刚推翻了伊达拉里亚人统治的罗马人与迦太基人缔结了一项条约,专门划定了罗马商人的活动范围——不得航行过非洲迦太基以北的地方。条约还允许罗马商人前往迦太基人控制下的西西里岛从事贸易。这项条约的内容基本上能够作为王政时期罗马商业活动的史料来看待。在这一时期,罗马与意大利和地中海地区都有商业联系。 至少在王政时期,罗马已经出现了专门的手工业者。伊达拉里亚文化远远走在古代意大利人之前,他们会制造精美的青铜器和陶器,有很好的石雕工艺,善于筑城,在建筑中知道利用拱形结构。在伊特拉里亚人的影响下,罗马的手工业曾得到了重大发展。据普鲁塔克的记述,国王努玛曾设立了8 个手工业行会,即笛工、金工、木匠、染匠、靴匠、皮匠、铜匠和陶工的手工业联合会。公元前5世纪中期制定的" 十二铜表法" 中也谈到了某些联合会。联合会的存在说明了当时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在罗马、拉提乌姆等城市中发现的大量工艺制品也证明了,在王政时期便有职业的手工业者存在。 2.罗马共和国早期的农业发展 早期罗马共和国刚刚脱离了氏族社会,早期民主制时代的罗马公社的许多制度仍有流传。这决定了共和国早期的经济特征:国家只是一个小城邦,居民主要是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农民。 罗马所在的拉丁平原是一个土质肥沃、易于耕作的地区,流经拉丁平原的台伯河灌溉着两岸的土地,附近维苏威火山的火山灰是一种很好的肥料。 从整个半岛看,北部的波河流域,中部、南部的坎佩尼亚、萨姆奈等地区,都宜于农业的发展。意大利农业一向发达,粮食充足,在罗马向意大利及地中海地区大肆扩张以前,罗马的手工业和商业一直微不足道,这是罗马同另一个古典文明希腊社会不同之处。 (1)农业生产技术状况 罗马早期的农业技术是非常原始的,但同时又是相当合理的。耕地用的犁,最初是用一整块木头制造的,稍后又出现了由不同部件装配成的犁。带轮子的耕犁,直到帝国时期才出现。在早期的其它农具里,人们多半使用耙子、手锄、镰刀、锹、弯刀等等。施肥以大粪为主。在很早的时候便出现了三轮耕作制,以充分利用田力,提高产量。田地上的排水措施获 得了丰富应用,在今天拉丁区仍可以找到当时的许多排水道、水渠、水坝等的遗迹。对维利特拉地区的考古发掘发现,当时的地面几乎被精细而复杂的排水系统弄成了蜂窝状。 牡牛和牝牛被当作主要的畜力来使用。马、驴和骡子主要是驮载用的牲畜。起初打谷用马和驴子,方法是赶它们到压得很结实的打谷场上去践踏。 稍后出现了一种特别的打谷板,板下附有一些石块,人们就在打谷场上把这种打谷板拉来拉去。磨面的工具,远古时候用的是磨谷器和石臼,后来出现了磨盘,起先是手磨盘,后来才是畜力牵引的磨盘(带有杠杆)。水磨直到帝国时代才在某些地方出现。为了压榨橄榄油和葡萄汁,也使用了带有杠杆的简单的压榨器,但在很早的时候,便已有了用来把橄榄的核和肉分开的一种特别的磨盘。 (2)农业经济的发展 尽管农业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并不先进,但早期罗马共和国的农业作为罗马人赖以生存的基础,还是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到公元前6 世纪时,拉丁区的人口密度已经非常稠密,拉丁平原也得到了密集的开垦,其开垦耕作的精细程度是当时意大利其它任何地方都不能比拟的。由于人口稠密,当时土地的价值极珍贵,为了保护土地不遭受雨水的侵蚀,人们不惜高昂的代价去修建水利工程。修建于阿尔本湖的排水工程从坚固的岩石中穿过,有1300码长,7 至10英尺宽,其用途仅是为了保护火山湖斜坡上的几百英亩可耕地。在斯卡帕拉塔陡峭的山谷中,为了防止下雨时山洪对土壤的冲击,农民们精心修建了许多拦水坝,这些石坝平整而规则,直到今天仍能阻挡山洪激流。修建石坝的石料每块重约半吨。每个这样的石坝所保护的,却不过是约一英亩的可耕地。即使在使用现代工具的今天,修建这样的水利工程从经济上考虑都是不合算的,但在当时的罗马,由于人多地少,也由于农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为了保证谷物丰收,罗马人却修建了无数这样的工程。 在地狭人稠的拉丁平原,多数罗马人在自己不太大的一小块土地上(不超过2 犹格)辛勤耕作,持家度日。他们种植谷物、橄榄、葡萄、无花果以及各种蔬菜与水果。谷物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大约从公元前五世纪中叶起,罗马人就开始培植大麦和二粒小麦。葡萄、橄榄和无花果是地中海区域特有的产品,它们的栽培也从很早就极为普遍。特异的气候和地中海土壤条件的结合,特别适于这些植物的生长。橄榄受惠于温和的冬天,无花果和葡萄的成熟则依赖夏季充足的阳光,所有这三种作物都能克服严重的干旱,深深扎根于水线之下。 畜牧业在罗马的经济生活中不起独立的作用,但例外的是意大利南部和东部山区罗马的殖民地,那里林木茂盛,有良好的牧场,繁殖着牛、马、羊等牲畜。在冬天,雨水充足,低地的草很充足;但在夏天,牧草只有在河流盆地才可能找到。在亚平宁半岛上,畜牧业的发展必须依赖夏季谷物和冬季水草的轮流交替。 (3)罗马早期的土地制度 罗马从王政时代开始便经历着公社土地所有制的缓慢瓦解过程。但由于罗马公社表现为一个城邦,一个城市国家,因而这种公社所有制便具有公社——国家所有制的性质,主要的耕地、草地、森林、牧场都是属于国家的。 王政时代的罗马公社原是包括尚未分化的贵族、平民氏族在内的全体成员的组织。贵族与平民是罗马公社中的两个等级,关于这两个等级的差别,很可能源于贵族是处于父权制时期的氏族,平民是保留着母权制残余的氏族。二者的土地占有制度是不同的:在贵族中长期保存着氏族的继承法,这种继承法要求死者的财产留在氏族之内,贵族家族只有2 犹格(等于半公顷)附属于庄园的土地及果园、菜园算是私人财产,可以继承,至于耕地及一般用地(草地、牧场等等)则是公社全体的财产,个别家族对这些土地只有占有权,而没有私有权;平民则对土地已有了私有权,他们从国家分得自己需要的土地,作为绝对私产,拥有转卖的权利。但在驱逐伊达拉里亚人的过程中,贵族独占了共和国的政权,罗马公社便把平民排除 在外,成为与平民对立的闭关自守的团体。共和国早期,社会分化进一步发展,贵族阶级享有了经济上、政治上的特权,平民则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无权地位。 随着罗马在意大利统治的扩大,国有土地增加了,这成了私有地产发展的主要源泉。贵族可以在" 领有" 的名义下,占用大片国有土地,平民却不能随便取得国有土地,当时罗马正在进行连年的对外战争,平民因出征打仗,没有时间经营自己的小块土地,同时连年的战争也加重了平民的捐税与兵役负担,加上战争对乡村经济的破坏,以及天灾人祸等等,往往造成平民小农负债累累,家破人亡。平民作为主力军参加了对外的战争,而从战争中获得的国有土地却被贵族占有,平民自己不但不能占有国有土地,而且又常面临债务威胁。这就使得贵族与平民之间矛盾激化,土地与债务问题成为共和国早期贵族、平民之间斗争的重要内容。经过平民的斗争,在李锡尼.绥克斯图法的时代,他们也有了占有国有土地的权利,并且在公元前367 年通过了著名的李锡尼.绥克斯图法,限制贵族的占田数量,规定:占有公共土地的最高额不得超过500 犹格,在公有地牧场上放牧大牲畜不得超过100 头,小牲畜不得超过500 头。 这样,到公元前4 世纪后半期的时候,罗马便建立起了这样一种土地占有制度:当对外战争胜利,获得大片土地之时,监察官便用特别的命令把申请者召来分配他们所需要的土地。这样的土地称为" 领地" ,领地的主人称为" 领主" ,领主对这种土地不是所有者而是使用者,必须向国家缴纳由监察官规定的一种类似地租的费用。实际上只有富人(贵族及平民中的上层) 才可能真正享有占有土地的权利。贫穷的公民可以分到小块土地(约2-7 犹格),这种小块土地在法律上算是他们的绝对私产而且不向国家缴纳任何租税。这种土地的分给被称为" 配与".于是在共和国早期,罗马存在着大量的平民的小块土地占有,同时也有贵族及平民上层的较大的土地占有。 国有土地的占用引起了许多营私舞弊行为:第一,富人们占有了过多的土地。虽然在李锡尼.绥克斯图法案中对占用公有地的最高数额作出了限制,但实际上并没有人遵守它。这项法律的发起人之一李锡尼本人就曾因规避他自己制定的法律而被处以1 万斤铜的罚金。第二,领主们倾向于把占用的土地看作自己的私产,要想监督他们在死后土地交还给国家是非常困难的。到公元前2 世纪时,占用的国有土地和私人土地之间的差别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 国有土地的占用制度是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前提,它的主要来源就是从其他意大利人那里侵略剥夺来的领土(这种领土如前所述,部分变成了国有土地,部分出售,部分用配与的方法加以分配)。小土地的存在也便利了土地集中的过程:它们的主人常常因为陷入了债务,最终不得不把它们卖掉。 从另一方面说,配与土地之不足也使得农民不得不租种富有邻人的土地。在早期,这种情况与其说是带有后来所理解的地租的性质,不如说只是以保护关系为基础的对土地的临时的和有条件的使用。 但是尽管存在着大地产形成的所有这些前提和某些有利条件,罗马共和国早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大土地所有制并未彻底形成。在公元前4 世纪的时候,罗马还是小土地占有制为主的国家,甚至在统治阶级成员中间,也还是小领有者占有优势,这些人是亲自或借仆人之手来耕种自己的小块土地的。 奴隶劳动虽然存在但数量并不多,奴隶制度在早期的罗马还处于不发达的状态,为主人耕种土地的奴隶比主人的食客要少得多。至于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以及领主本人利用奴隶和雇佣工人来耕种自己的土地,葡萄园、橄榄园的集中经营制度的出现,则是随着罗马向海外的大规模扩张以及由此引起的剧烈社会变动而出现的,这已经到公元前2 世纪了。 3.罗马共和国早期的手工业、商业与财政 罗马本是以农立国,在它向海外扩张以前,商业、手工业一直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由于罗马本身的需要和与地中海等外部世界的接触,早期罗马的手工业和商业在自然经济的主流中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1)手工业 在王政末期所看到的那种如火如荼的建设活动随着共和国的开始而减弱了。这种情况证实了,伊达拉里亚人统治的垮台曾使罗马经济暂时地衰落下去。王政末期宗法制王国具有浪费的、暴政的特色,它的被推翻,塔克文氏富有宫廷的被驱逐,减少了对于工艺品、建筑物的需要。年轻的罗马共和国比之王政末期,在社会消费方面要简单、朴素得多。 尽管如此,罗马的手工业还是继续发展了200 年,——公元前4 世纪的手工业要比前5 世纪发达得多。单从传统记录中建造神殿的例子就看得出来,据文献记载,某些神殿已有壁画作装饰。被高卢人的侵略所摧毁的城市的重建以及阿披乌斯、克劳狄乌斯的巨大建筑物的建造等,耗费了巨大的劳动,并且这些工作如果没有巧妙的石匠和其它手工业者的参加是不可能进行的。 在普列涅斯铁地方的坟墓中发现了青铜制品,其制作技术十分高级,其中可作为代表的是华丽的镜子和附有装饰的化妆盒,上面非常精巧地刻着反映希腊神话的画面。这些手工制品显然是源于伊达拉里亚手工工艺的。在一个匣子的上面有罗马工匠的铭文:" 诺维优斯.普劳提乌斯在罗马制造了我".共和国头两个世纪中,频繁的战争需要大量的军备:进攻和防卫的武器、头盔、甲胄、运输工具等。这些产品几乎完全是由地方手工业作坊生产的。 农具和部分家庭生活用品是在家内制造的,但也有相当数量,特别是金属器皿,是市场上购买的。职业手工业者也以此制作、交换为生。 尽管早期罗马的手工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说来,仍然是比较落后的。其手工业者只有制衣匠、鞋匠、武器匠、制车匠,以及制造犁、锄的工匠和制造锅、盆等生活用品的匠人,完全不出罗马日常生活和军事扩张需要之外。罗马手工业制品看起来简单粗糙。为数很少的比较精美的青铜器,显然是由在罗马的外族人制造的。由于制作规模小,产品质量差,罗马手工业品向外地输出的记录几乎是空白的。 (2)商业 从地理位置上看,罗马以至整个意大利并不是闭塞的,台伯河的下游自古就可以通航,它的河口又是一个良好的海港。从远古的时候起,这条河道一直是内地居民到海边取盐的要道,罗马城址则恰好座落在这条河上最便捷的渡口。在亚平宁半岛上,虽然到处都有绵亘不断的丘陵,但山脉并没有把它隔成许多不相连属的原谷。半岛的西岸和南岸有不少可供停船的港湾,西西里岛是意大利通向北非的桥梁。 地中海周围最早的人类文明,多有着较浓厚的商业色彩,但早期的罗马在很长的时间内,其商业的发展并不比手工业发达,也是落后于周围地区的,这当然与早期罗马的以农立国以及手工业水平不高有关。一直到罗马大规模的扩张完成以前,它的商业都发展缓慢。 手工业与农业的逐渐分离,必然导致国内贸易的发展。职业的手工业者一般是自己出卖自己的产品,古代史料中记载了国内市场在早期罗马的出现。市集每8 日一次。在所谓的" 市集日" 的日子里,农民到城市的市场来购买他们所需要的城市手工业制品(用农产品交换)。在早期,每周的集市是在广场上进行,稍后,商业市场移到了稍近台伯河的地方去,出现了专门的食品市场,蔬菜市场,家畜市场,等等。 不单是罗马,在意大利的一切城市都有每周贸易的市集。除去这些市集之外,在很早时候还产生了更加广泛的交换中心。在那里则举行每年一次的市集,这种市集一般是在可以吸引许多人来的盛大节日里举行。市集贸易中心就是那些最受人们敬拜的神殿,比较重要的有阿尔巴努斯山上的优庇特神殿,罗马阿温努提姆山上的狄亚那神殿,伊达拉里亚的沃尔西尼地区的沃尔吐姆那神殿,索拉克铁山上的费洛尼亚女神的圣林等等。相邻地区的商人,其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