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古代时期的中、日琉球关系研究—以明以前为研究对象

http://www.newdu.com 2017-11-11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一
    、
    古代的琉球社会
    位于东南亚的古琉球国虽然被日本吞并而成为历史的名
    词
    ,
    但是古琉球的辉煌历史文化以及地位却并不因此而丧失
    。
    琉球古书
    《球歌集》
    、
    《
    琉阳》
    等都记载有琉球开天辟地的神话
    传说
    ,
    《球阳》
    第一卷
    “
    国初”
    条中有
    “
    开辟之初
    ,
    海浪汜滥
    ,
    不足
    居处
    ,
    时有一男一女
    ,
    生于大荒之际
    ,
    男名志仁礼久
    ,
    女名阿摩
    弥姑
    ,
    运木石
    ,
    植草木
    ,
    同防海浪
    ,
    而岳始矣
    ……
    ”
    [
    1
    ]
    这一神话
    传说与世界其他地区古神话传说相同
    ,
    即对无法解释的远古
    社会的起源用神话的方式加以阐释
    ,
    以此来证明该民族或国
    家的起源或存在于远古社会的合理性
    。在这一点上
    ,
    琉球的
    远古起源传说与中国
    、
    日本
    、
    印度等许多国家相同
    。
    而日本在
    近现代时期却别有用心地利用琉球的远古传说为自己的日琉
    “
    同缘论”
    寻找根据
    。
    日本人自称自己是天孙氏之后
    ,
    而所谓
    天孙氏者
    ,
    “
    实不过倭奴族误称而为日人所袭用者”
    [
    2
    ]
    。而就
    琉球本土而言
    ,
    无论是在人种学上还是在语言学上都与日本
    民族有着诸多差别
    。
    就人类学而言
    ,
    琉球群岛上土著人与日本人虽然有相似
    之处
    ,
    但大多数琉球人与日本人还是有差别的
    。琉球人的体
    型一般要短于日本人
    ,
    胴腿两部的分配也比日本人要匀称
    。
    琉球人有较高的前额
    ,
    眼睛的位置较浅
    ,
    脸部略坦平
    ,
    眉较弯
    而浓
    ,
    有端秀的鼻子
    ,
    颧骨不过于显露
    ,
    体毛较多等
    。而就最
    后的特征而言
    ,
    琉球人与日本北部的虾夷人有着相似之处
    。
  
    但是日本方面却坚称琉球人与日本人的同祖之说
  
    。
    日本人大
    彦在
    “
    琉球志自序”
    中称
    :
    “
  
    论人种
    ,
    则邦人与支那
    ,
    无来由之
    国异其种者
    ,
    在 髯之浓美与鼻之高
    ,
    颊之匾
    。
    而琉球人骨骼
    容貌宛然我种之人矣
    。
    ”
    [
    3
    ]
    日本方面利用相近的地域
    、
    生活环
    境
    、
    人类体型等特点
    ,
    为兼并琉球张目
    ,
    并为吞并琉球辩护
    。
    实际上
    ,
    琉球人并非日本族
    ,
    他们的原始祖先可能是来自南
    方
    ,
    这与他们带有明显的马来人特征相吻合
    。因为一般的琉
    球人肤色均甚暗
    ,
    颇类于马来人
    。这些来自南方的马来人侵
    入琉球群岛之后
    ,
    可能与自朝鲜半岛而下的日本人发生接触
    而形成一种与大和民族完全不同的琉球人
    ,
    这也是琉球人为
    何与日本人相类似的一个主要原因
    [
    4
    ]
    。
    就语言学而言
    ,
    琉球语与日语虽然有许多相类似的地方
    ,
    尤其是明清时期在语言的形体上具有更为类似的地方
    ,
    但是
    他们之间仍然存在区别
    。
    琉球语虽然与日语的五十音图相暗
    合
    ,
    但与日语的差别却非常明显
    。
    张伯伦教授认为
    ,
    琉球语与
    日语的这种差别程度与意大利语与法兰西语的差别相仿
    [
    5
    ]
    。
    清代潘相在
    《琉球入学闻见录》
    中也指出了琉球语与日语的不
    同
    。
    他以琉板的
    《近思录》
    为研究对象
    ,
    指出
    ,
    “琉板
    《近思录》
    屡引
    《明一统志》
    ……
    乃似刻于明际者
    。
    著三十六姓本系闽人
    ……
    携归另刊
    ,
    旁附琉字以便习
    。琉人读法
    ,
    非日本人所能
    ……
    ”
    [
    6
    ]
    正是由于这种差别
    ,
    井上清教授在为弄清中日关于
    钓鱼列屿的领土主权问题而到冲绳调查有关琉球的历史资料
    时
    ,
    就因不懂琉球语而不得不请精通琉球语的当地人帮忙
    。
    因此
    ,
    日人垂野安绎的
    《冲绳志后序》
    中所谓的
    “语言
    ,
    文字同
    我邦族
    ,
    故国土之名称举皆邦语也
    。观乎国土名称之用邦语
    者
    ,
    而其为我邦种类
    ,
    为我版图也
    ,
    审矣”
    [
    7
    ]
    的论述纯属无稽
    之谈
    。
    就琉球国而言
    ,
    其生产关系与日本也不同
    。琉球在其英
    祖朝之前
    ,
    可能就采用了中国式的井田制
    ,
    但其输入方式
    、
    输
    入年代
    、
    途径却因年代久远而难以考证
    。
    但在英祖时
    ,
    琉球就
    曾
    “
    正经界
    ,
    均井田”
    的事实却成为研究古琉球史的史家的共
    识
    。
    日本人村田浩的
    《琉球共产村落之研究》
    中也证实了这一
    点
    ,
    潘相的
    《琉球入学闻见录》
    就田制方面的介绍则更为详实
    。
    他称
    :
    “
    田有公田
    ,
    有私田
    ,
    王府公田
    ,
    民耕之
    ,
    输米于仓
    ,
    岁有
    常额
    。
    各官采地公田
    ,
    亦民耕之
    ,
    官民均分
    ;
    应派公费
    ,
    出于官
    分之半
    ,
    不派民也
    。
    二项田具不得买卖
    。
    私田
    ,
    则民所应募开
    垦者
    。
    每亩量纳官米
    ,
    所为世业
    ,
    仍许买卖
    ,
    价值甚昂
    ,
    亩约二
    三百金
    ,
    平时上下各食其土
    ,
    无他诛求
    。
    ”
    [
    8
    ]
    即无论是在生产
    关系上还是在土地的占有制
    、
    分配方式以及税收收取上
    ,
    琉球
    与日本都不同
    。
    从经济基础上看
    ,
    琉球与日本不同源
    ,
    它以岛
    国特有的自给性生产方式为基础
    ,
    以辅助的贸易为补充
    ,
    兼事
    渔业
    ,
    以满足国人的生活需要
    。
    二
    、
    古代时期琉球与中国的关系
    琉球历史最早见于中国的
    《隋书》
    ,
    在
    《隋书》
    “东夷列传”
    以及
    “
    陈陵传”
    中都有琉球方面的记录
    。
    《隋书》
    “东夷列传”
    称
    ,
    “
    流求国
    ,
    居海岛之中
    ,
    当建安郡东
    ,
    水行五日而至”
    [
    9
    ]
    。
    而
    后的
    《北史》
    、
    《
    通典》
    、
    《
    通志》
    、
    《
    太平寰宇记》
    、
    《
    诸藩志》
    以及
    《宋史》
    、
    《
    文献通考》
    都沿用这一说法
    。其所称
    “流求”
    者绝大
    多数并非明清时期的琉球国
    ,
    而是中国的台湾
    、
    澎湖列岛等东
    南诸岛屿
    。
    这一错误早被明代的册封使所指出
    。
    而最具代表
    性的纠错人物是陈侃
    ,
    他在
    《使琉球录》
    的
    “
    群山质异”
    中对
    《赢
    虫录》
    关于琉球的记载进行驳斥
    。
    《赢虫录》
    一书有
    “琉球
    ,
    当
    建安之东
    ,
    水行五百里”
    的记录
    。
    《陈书》
    称
    ,
    “
    按福州梅花所开
    洋
    ,
    顺风七昼夜始可至琉球
    ,
    以水程计之
    ,
    殆将万里矣
    。
    ”
    [
    10
    ]
    而
    后
    《新元史》
    中也以
    “
    史臣曰”
    的方式
    ,
    指出了中国诸多史书中
    的这一地理错误
    。
    书称
    :
    “
    琉求
    ,
    今之台湾
    。
    今之琉球
    ,
    至明始
    与中国通
    。
    或乃妄合为一
    。
    误莫甚矣
    !
    ”
    [
    11
    ]
    到了明清之际
    ,
    人
    们对明以前史书所关琉球的记载多表怀疑
    ,
    许多人将中国与
    琉球的交通史始定为洪武初年
    (
    1368
    年
    )
    。但是
    ,
    以上
    《新元
    史》
    将中国与琉球的最早交通史定在明朝
    ,
    这也是不可靠的
    ,
    它有悖于事实
    。
    因为中国与真实的琉球国家的交往在明之前
    可能就已经存在
    。
    《山海经》
    “
    周饶国”
    的记载中有
    “
    为人短小
    ,
    冠带
    ,
    其人长三尺
    ,
    穴居
    ,
    能为机巧
    ,
    有五谷”
    [
    12
    ]
    。而
    《三国志》
    “
    倭人传”
    中
    “
    侏儒国”
    记载则更接近明清时期关于琉球国的记
    载
    ,
    该传称
    ,
    “
    又有侏儒国在其南
    ,
    人长三四尺
    ,
    去女王四千余
    里”
    [
    13
    ]
    。
    而
    《山海经》
    “毛人国传”
    则有
    “今去临海郡东南二千
    里
    ,
    有毛人
    ,
    在大海洲岛上
    ,
    为人短小
    ,
    而体尽有毛如猪
    ,
    能穴
    居
    ,
    无衣服”
    [
    14
    ]
    。
    其所指的是台湾还是明清时期确知的琉球
    则令人迷惑
    。
    而朱仕 在
    《小琉球漫志》
  
    中也提出了一种新的
    解释
    ,
    即
    “
    今考番俗
    ,
    多与台类
    ;
    且东洋诸番
    ,
    惟台地大产铁
    。
    而郡南有小琉球山
    ;
    今琉球国距泉州甚远
    ,
    或元以前台与澎湖
    共为一国
    ,
    而与琉球同名”
    [
    15
    ]
    。但程鲁丁教授在
    《琉球问题》
    一文中却认为琉球的历史应该始于战国秦汉瀛洲的
    “
    邪久”
    时
    代
    [
    16
    ]
    。
    尽管人们对中国与琉球交往的历史始于何时持有争议
    ,
    但是琉球自身的历史要早于中国历史史料的记载这一点是肯
    定的
    。
    而中琉早期的交往肯定也要早于史书所记载的年代
    。
    如近年在那霸市中心城区的岳贝冢发掘到明刀钱
    ,
    这是我国
    战国时期
    (
    公元前
    317
    年~
    228
    年
    )
    盛行的钱币之一
    。
    20
    世纪
    60
    、
    70
    年代
    ,
    日本学者又在琉球北部及日本九州南部发掘到
    刻有中文汉棣
    “
    山”
    字的贝片
    ,
    它证明在汉时
    ,
    中国与琉球之间
    就有了文化交流
    ,
    至于具体的交往途径则不明确
    。琉球古篆
    文的古文字残余酷似中国的甲骨文
    ,
    也使早期中琉交往的可
    能性进一步提升了
    。
    而日本民间传说关于琉球古篆文传入的
    记载则又为中琉的远古交往提供了侧面证据
    。
    日本和尚袋中
    良定称
    ,
    “
    传说古琉球曾有天人降于中城附近
    ,
    传授文字多到
    数百
    ,
    旋因事怒责巫者
    ,
    并拆文字为两半而去
    ,
    后渐失传
    ,
    仅存
    十七字”
    [
    17
    ]
    。
    正是因为有以上考古和文书的证据
    ,
    杨仲揆在
    《中国・
    琉球・
    钓鱼台》
    一书中
    ,
    将中国发现琉球的时间定在
    “二
    千年以上”
    [
    18
    ]
    。
    三
    、
    早期的琉日关系之考证
    日本方面出于为吞并琉球这一不义行为辩护
    ,
    在琉球与
    日本的古代交往史的时间上故意加以提前
    。
    日本的古史学家
    新井白石在
    《南岛志》
    一书中
    ,
    利用
    《隋书》
    “琉球国传”
    中的文
    字来为日本
    、
    琉球古史交往寻找根据
    。因为
    《隋书》
    中有日倭
    使指称朱宽所取
    “
    琉求布甲”
    为
    “夷邪久国人所用也”
    之字句
    ,
    所以
    ,
    新井白石由此推测琉球国与日本早在隋之前必有交往
    。
    而后
    ,
    他又将琉球国与日本史中的
    “推古天皇三十四年
    ,
    掖久
    人来
    ,
    南岛朝献
    ,
    自此始”
    的文字相结合
    ,
  
    通过掖久人或掖久
    国为中介将琉球与日本所称指的南岛国相混淆
    ,
    为自己的琉
    球国与日本国的远古交往寻找解说
    。这种解说是否成立
    ,
    其
    判断的根据在于
    “
    掖久国”
    是否就是琉球国
    。
    但历史上的真实
    面目却并非如此
    。
    日本历史中的掖久人或掖久国应是日本西
    南部地区
    ,
    这些地区有的部分直到日本明治维新后才收归日
    本
    。
    他们构成了日本后来的大隅
    、
    萨摩等地区
    。这些地区当
    时介于日本和琉球之间
    ,
    是几个处于分散状况的部落
    。这些
    地区不仅海产丰富
    ,
    而且成为日本与中国唐代交往的新航道
    的起点
    。
    因此
    ,
    直到文武天皇统治时期
    ,
    即日本与唐代的交往
    空前发展后
    ,
    日本方面才于公元
    698
    年
    4
    月派出文博士等八
    人出使并查勘西南诸岛
    ,
    对他们进行和亲和归顺工作
    ,
    并且取
    得了成功
    。
    公元
    699
    年
    ,
    多
    (
    种子岛
    )
    、
    夜久
    (
    屋久
    )
    、
  
    奄美等
    各岛的首领
    ,
    跟随文博士一道归顺日本
    [
    19
    ]
    。由此可见
    ,
    日本
    人对西南诸岛的归顺主要是限于大隅
    、
    萨摩地区
    ,
    而所谓的掖
    久人也并非中国历史上所指的明清时期的琉球人
    ,
    而是日本
    东南地区的屋久人
    。
    但是
    ,
    新井白石此后的日本史书却沿用
    其这一错误说法
    ,
    利用掖久国这一中介
    ,
    将所谓的日本
    、
    琉球
    古代交往史一步步向更为久远的年代推进
    ,
    以此为日本
    、
    琉球
    同祖论寻找根据
    。
    明治初年
    ,
    萨摩藩的伊地知潜隐在
    《南娉纪考》
    中称
    ,
    “由
    是琉球遂与隋绝
    ,
    实我推古帝十八年也
    ,
    于是乎邪久国人恶隋
    屡寇
    ,
    愈服皇国
    。
    推古二十四年三月
    ,
    掖久人三口归化
    ,
    五月
    ,
    掖久人七口来之
    ,
    七月掖久人二十口来之
    ,
    先后并三十人
    ,
    皆
    安置于朴井
    ,
    未及还而终身云
    ,
    居隋书亦采我使言
    ,
    以载于史
    在
    ,
    则知琉亦通乎本邦
    ,
    尚 乎久于彼矣
    。
  
    ”
    [
    20
    ]
    此处的
    《南娉纪
    考》
    以新井白石的
    “
    掖久国”
    为琉球国和以
    《隋书》
    的
    “流求国”
    为现在的琉球国为论述的前提和基础
    ,
    以此来证明琉球于推
    古天皇十八年
    (
    610
    年
    )
    就归顺日本这一
    “事实”
    。可惜
    ,
    这两
    个论证的论据都是错误的
    。
    《隋书》
    中的
    “
    流求国”
    并非明清时
    期的
    “
    琉球国”
    ,
    新井白石的
    “掖久人”
    也并非
    “琉球人”
    。此后
    日本这方面的论述很多
    ,
    以此为论来证明琉球于远古年代就
    与日本相通
    ,
    且归附于日本
    。日人大 文彦在
  
    《琉球新志自
    序》
    中称
    ,
    “
    琉球
    ,
    眇乎南洋一岛国耳
    。
    虽并其大小数十屿为一
    域
    ,
    要不足以为独立国
    ,
    而从来为我皇国之附庸矣
    。
    ”
    且文中进
    一步称
    ,
    “
    论归化
    ,
    则在推古天皇朝
    ,
    南海诸岛早已服我皇威
    矣
    ;
    而彼则隋攻之不屈
    ,
    胡元侵之不从
    ,
    直至朱明之时
    ,
    始奉其
    正朔
    ,
    是其所以服从
    ,
    自有先后
    ……
    ”
    [
    21
    ]
    日人重野安绎在
    《冲
    绳县志后序》
    中辩护时也犯了与新井白石
    、
  
    大 文彦同样的错
    误
    ,
    其论证的前提都以
    《隋书》
    、
    《
    元史》
    中的不实记载为前提条
    件
    ,
    来论证琉球国与日本的关系
    。
    他称
    “
    琉球国
    ,
    昨作流求
    ,
    后
    更今名”
    [
    22
    ]
    。
    其实
    ,
    日人自身关于琉球历史的记载极其贫乏
    ,
    在新井白石之前基本上没有关于琉球的历史记载
    。
    而日本人
    之所以从中国古籍中寻找有关琉球与日本交通的根据
    ,
    一方
    面是为日本琉球同祖同源寻找根据
    ,
    以压倒中国琉球相通的
    久远历史
    ,
    另一方面为日本吞并琉球张目
    ,
    逃避国际社会的责
    难
    。
    日本方面虽然多方援引
    “史实”
    ,
    为琉球日本早期交流寻
    找根据
    ,
    但对琉球于何时归顺日本却议论纷纭
    。新井白石认
    为是在推古天皇二十四年
    (
    616
    年
    )
    ,
    伊地知潜隐认为是在推
    古天皇十八年
    (
    610
    年
    )
    ,
    萨摩藩修的
    《岛津国史》
    则认为应该
    在推古天皇二十四年之前
    。
    日人著
    、
    姚文栋译的
    《琉球小志并
    补遗》
    中
    认
    为
    是
    在
    文
    武
    天
    皇
    时
    (
    698
    年
    ~
    706
    年
    )
    ,
    内
    附
    入
    贡
    [
    23
    ]
    。
    而
    《琉球新志自序》
    却认为
    ,
    琉球
    “从来为我皇国之附
    庸矣”
    ,
    把时间推前到日本史之开始时期
    [
    24
    ]
    。
    日本方面除了在人种论
    、
    琉球的始祖论上为琉球日本同
    祖论寻找根据外
    ,
    在日琉的交流史上也尽量将日琉交往的年
    代向远古推进
    ,
    以至于出现违背历史事实的现象
    ,
    这是史学和
    现实政治所不应取的
    。
    相反
    ,
    中国方面的史家
    、
    学者对早期日
    琉交往具体时期的证明比日本方面要客观得多
    。
    中国方面的学者认为
    ,
    隋唐时期
    ,
    琉球与日本没有联系
    。
    光绪年间出使日本的随员姚文栋在其所译的
    《琉球小志并补
    遗》
    后的跋中称
    :
    “
    琉球临近日本
    ,
    然自古不相往来
    。唐时
    ,
    日
    本僧圆珍航海
    ,
    遭风漂至琉球
    ,
    舟人大号曰
    ‘我等将为琉球所
    噬
    ,
    若何’
    ,
    又日本赏呼琉球为啖人之国
    ,
    此皆见于原氏
    《大日
    本史》
    。
    ”
    [
    25
    ]
    从资料中可以推断
    ,
    唐时
    ,
    日本与琉球无直接的联
    系
    ,
    且更无归日本之事
    。
    而程鲁丁教授认为
    ,
    导致这一早期琉
    球
    、
    日本无联系的原因在于
    “
    琉球与日本之间
    ,
    岛屿星罗
    ,
    海道
    纷歧
    ,
    失山岛与湖礁密布的海上
    ,
    时有波涛与激流
    ,
    所以日本
    与琉球间
    ,
    最早只有冒险的渔夫在种子岛附近摸珠与捕鱼
    ,
    直
    到万历年间
    ,
    日本商人始有抵达琉球经营商务者
    。日本至琉
    球虽近
    ,
    但自然的阻碍在人力未能克服前
    ,
    两国间还是无从发
    生关系的”
    [
    26
    ]
    。
    笔者认为
    ,
    在明以前
    ,
    日本与琉球之所以无直接的联系
    ,
    却另有原因
    。
    宋前期
    ,
    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重心仍在北方
    ,
    而
    日本更有可能从对马岛绕朝鲜半岛而直接到达中国的京城与
    中原地区从事经济
    、
    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
    而南方
    ,
    特别是东南
    沿海的台湾
    、
    福建
    、
    广东等地区直到南宋之前无论是经济上还
    是文化
    、
    贸易交往上
    ,
    都没有取得多大的发展
    ,
    尤其是台湾等
    东南沿海岛屿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因此
    ,
    日本来华的使
    节和商人
    、
    僧侣更多的是取道于日本北部的对马岛
    ,
    绕道朝鲜
    而抵达中国
    。
    相反
    ,
    日本南部以及中国东南沿海诸岛屿此时
    却是蛮荒之地
    ,
    中国国家历代虽然对它们实行册封等羁縻政
    策
    ,
    但多未开化
    。
    故东南这些沿海岛屿地区在南宋之前就日
    本人而言是危险的
    “
    啖人之地”
    ,
    日本人是不会随便踏足前往
    的
    。
    另外
    ,
    日本人与其南部诸岛联系不密切的事实也证明了
    这一点
    。
    直到公元
    698
    年
    ,
    日本才使西南部的大隅
    、
    萨摩归
    附
    。
    这一事实也证明了日本对东亚政策向来是重北方轻南部
    的
    ,
    故在南宋之前
    ,
    日本与其南部琉球国的联系是不密切的
    ,
    可能有稀松的渔人往来
    ,
    但却无任何官方交往
    。只是到了南
    宋时期
    ,
    中国汉族政权在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压力下被迫南
    迁
    ,
    才出现了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大开发的局面
    。这一时期日
    本为了与南宋进行经济贸易交往
    ,
    才开始重视中国东南地区
    ,
    但是否与琉球发生联系却无任何史料证明
    。不过
    ,
    南宋存在
    的时间短暂
    ,
    马上就被元朝所取代
    ,
    中国的经济政治中心再次
    北移
    ,
    且元对日本采取军事攻取态度
    ,
    日本此时与中国沿海的
    交往可能又一次减少甚至消失
    ,
    重视的仍是同朝鲜半岛的联
    系
    ,
    即它对日本南部的琉球可能照样缺乏关注
    。
    到了明代
    ,
    中国的经济政治重心再度南移到长江以南的
    地区
    ,
    日本在同中国的交往中也开始关注南部地区
    。由于日
    本开始加强同中国南部的联系
    ,
    因而自明以后
    ,
    日本比较注重
    与南部诸岛的问题
    。此时
    ,
    从日本南部诸岛出发
    ,
    取道琉球
    、
    中国台湾至中国东南的福建
    、
    浙江
    、
    广东地区显得更为便捷
    。
    当然
    ,
    日本在明朝中后期与琉球的交往联系进一步密切
    ,
    除了
    与中国经济政治中心自北向南转移外
    ,
    还与这一时期日本倭
    寇在中国东南海域的活动有关
    。
    现存最早的关于倭寇的记载
    见于朝鲜古籍
    《高丽史》
    。
    该书称
    ,
    “
    倭
    、
    寇固城
    ,
    竹林
    、
    巨济
    、
    合
    浦
    ……
    倭寇之侵
    ,
    始于此”
    [
    27
    ]
    。而中国方面记载最早的是洪
    武二年
    (
    1369
    年
    )
    四月的戊子条
    [
    28
    ]
    。在明初出现的倭寇主要
    是从事中国与朝鲜沿海地区的海盗活动
    ,
    他们的行踪可能出
    没于日本东南岛屿
    。
    特别是明朝中期
    ,
    倭寇活动频繁
    ,
    可能对
    琉球产生重要影响
    ,
    这或许可以更好地解释丰臣秀吉和岛津
    氏在明末能够大举入侵琉球的原因
    。
    宋时
    ,
    所谓的源为朝入侵琉球北部诸岛
    ,
    配大理按司妹生
    尊敦
    ,
    即
    1187
    年即位的舜天王
    ,
    也从侧面证明了宋以后经济
    南移对日本的影响
    。
    日本人开始对日本南部诸岛加以重视
    ,
    从而出现了日本源为朝侵略琉球北部诸岛的传说
    。
    而舜天是
    否为源为朝的儿子却无可靠的史实可证
    。
    这一传说最早可见
    的中国史籍直到清代才有
    ,
    而琉球方面的史料也是直到清代
    才有此说法
    。
    从以上诸点分析来看
    ,
    在唐宋之前
    ,
    日本与琉球是无直接
    联系的
    。
    其发生联系的起点始于南宋之后
    ,
    而有可能与日本
    发生较大联系的则是始于明代中后期
    ,
    即在日本丰臣秀吉统
    一日本之后
    。
    因为丰臣秀吉
    “
    欲扬威于海外
    ,
    乃效中国新兴王
    朝故事
    ,
    遣使分往
    ,
    征求朝贡”
    。
    出于此目的
    ,
    他让萨摩藩派僧
    人云龙往琉球
    ,
    这可能是
    “琉球与日本
    (
    官方
    )
    正式交往之
    始”
    [
    29
    ]
    。
    而伊豆大岛到文永三年
    (
    1266
    年
    )
    “始来属”
    的事实
    也进一步证明在元之前
    ,
    日本与琉球不可能发生直接的联系
    这一论断的合理性
    [
    30
    ]
    。
    通过上文的考证
    ,
    可得出如下结论
    :
    首先
    ,
    日本方面所提出的日本与琉球人种
    “同缘论”
    是没
    有根据的
    。
    无论是从人种的外部特征还是从琉球当地的社会
    经济
    、
    文化的自身特点来看
    ,
    他们都没有很多共同之处
    。
    只是
    自明后期随着日本对琉球控制的加强
    ,
    琉球的社会打上了日
    本的烙印
    ,
    从而为其后日本所谓的日本
    、
    琉球
    “
    同缘论”
    提供了
    口实
    。
    其次
    ,
    通过对琉球社会经济关系以及文化遗物
    、
    历史传说
    等多方资料的考证看
    ,
    早在明朝之前琉球与中国就已经发生
    交往联系
    ,
    只是没有充分可靠的文史资料作为佐证
    。
    但是
    ,
    也
    不能因为没有充分可靠的史料记载而否认考古等其他方面的
    重大发现
    。
    再次
    ,
    日本认识琉球的历史应该是在明之后
    。特别是明
    朝定都金陵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
    使日本更加重视中国南
    部的沿海城市
    ,
    这也是促使日本认识琉球以及加强同琉球交
    往的重要原因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