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与高丽的朝贡关系在维护宗主国强权的同时, 也给藩属国带来了 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 高丽自建立政权以来, 一直与同时期的中国政权有密切的往来, 大量代表中国儒学及理学思想的书籍进入高丽。主要有《四书》 、 《毛 诗》 、 《尚书》 、 《周易》 、 《礼记》 、五子书、 《韩文》 、 《柳文》 、 《东 坡诗》 、 《诗学大成押韵》 、 《君臣故事》 、 《资治通鉴》 、 《翰院 新书》 、 《标题小学》 、 《贞观政要》 、 《三国志评话》等。由于对汉文化 及儒学观念接受得比较彻底,高丽的儒学颇为昌明。 其次, 元朝与高丽宗藩关系的建立, 使带有儒学特色的高丽文化和以 游牧为特点的蒙古文化有了接触的机会。 从蒙古民族的心理来讲, 在 统一中国之后, 以华夏正统自居, 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发展海外贸易和 中外交往。蒙古统治者最初对高丽的征服,其目的不仅要高丽臣服, 还要将高丽变成蒙古帝国统治下的地方政权, 在高丽建立征东行省就 是最有力的证明。 元朝建立以后, 对高丽以种种方式保持自己独立状 态的努力做出许多让步, 征东行省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但在元成宗 大德三年 (1299 年 ) 五月, 由于高丽王 “ 不能服其众 ” , “ 遂复立征东行 省 ” ,任命阔里吉思为高丽行省平章政事。高丽国王不接受元朝的这 一决定, 请求元朝看在高丽 80 余年 “ 岁修职贡 ” 、 “ 世子入侍 ” 的情面, 还是要让高丽按照祖宗传下来的方式, 臣服元朝, 而不要建立元朝的 行省。高丽在蒙古帝国对高丽的征服时期,无法真正抵御蒙古军队, 但不懈坚持,维持了一种特殊的半独立发展状态。 其三,习俗与礼仪方面的影响。元朝与高丽交往之初,并没有要求高 丽改变习俗, 随着两。 国交往日益频繁, 以及各代高丽世子赴元为质, 高丽国王又与元皇室联姻,成为元王朝的驸马,情况有所改变。高丽 王室经常带大批随从入元朝觐, 少则在元滞留数月, 多则经年乃至数 年。蒙古公主入高丽时,也带去大批私属人户。再加上元朝在高丽派 有达鲁花赤, 还曾经派驻过军队, 使与蒙古贵族接触频繁的高丽统治 者,关系密切,渐染蒙古之风。因此,蒙古习俗对高丽统治集团,进 而对平民百姓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这首先表现在发式和衣冠上。 高丽 发式原与汉族相同,留全发。高丽忠烈王王眶作为质子入元不久,就 改梳蒙古发式,而且在衣着上也改穿蒙古服装。至元九年 (1272 年 ) 忠烈王短期回国时,已经是 “ 辫发胡服 ” 。 “ 辫发 ” 指的是剃蒙古发式, “ 胡服 ” 自然是指蒙古式服装。 大臣们也纷纷改换发式, 并陆续改穿蒙 古式服装。高丽国王个人的爱好、行为也反映出蒙古习俗的影响。从 忠宣王开始, 高丽国王大多有蒙古名宇。 忠宣王的蒙古名叫益智礼普 化,忠肃王叫阿刺讷忒失里,忠惠王叫普塔失里,恭愍王叫伯颜帖木 儿, 等等。 忠烈王喜欢穿蒙古戎装, 还非常喜欢打猎。 由于高丽国王、 世子多在元住过较长时间, 又有与其长期共同生活的蒙古妃子, 他们 的饮食中自然也少不了蒙古风味的食品。 高丽王室与元皇室联姻, 以及两国统治阶层的频繁接触, 使高丽的某 些礼仪也颇受蒙古影响。忠烈王与忽都鲁揭里迷失公主所生之子王 璋, 与晋王甘麻刺之女宝塔实怜公主的婚礼, 就是按蒙古礼仪操办的。 王璋连续 3 天分别以白马 81 匹献于帝、太后和其岳父晋王。同时, 皇太后、晋王分别以数百只羊、数百坛酒设蒙古式大宴庆贺。献白马 和以 9 或 9 的倍数为吉祥数都是蒙古礼仪。王璋之后的忠肃王、忠 惠王、恭愍王娶元公主时,也都以这种方式献聘礼。不久,高丽国内 的某些重大喜庆活动也献白马, 给元皇室贵族赠送礼物时, 其数量也 往往用 9 或 9 的倍数,以示吉祥。 元王朝曾在高丽置征东行中书省, 后由高丽国王兼任征东行中书省丞 相。大德二年 (1298 年 ) ,忠宣王王璋署征东行中书省事。高丽宰枢 及行省左右司官员谒见忠宣王时, “ 用元朝礼 ” 。这样,高丽朝廷便有 两种礼仪。 平时宰枢臣僚处理本国一般事务谒见国王时, 用的是高丽 礼仪,而宰臣、 行省官员处理行省事务谒见国王兼行省丞相时,则用 “ 元朝礼 ” 。 在高丽的公私行文或日常生活中, 也常常使用一些蒙古词 汇,如伊里干 ( 意为聚落 ) 、忽赤 ( 意为佩弓箭者 ) 等等。 高丽接受蒙古习俗影响最大的是高丽统治集团, 虽然元朝统治者并没 有强迫高丽改变其本国习俗, 但高丽统治者为保持统治地位, 主动向 元统治者请婚,主动接受蒙古的服饰,以表明自己对元朝的忠心,取 得信任。高丽百姓改服蒙古式衣冠,则是高丽统治集团强迫进行的。 元朝灭亡,明朝建立,高丽服饰又恢复了以往的式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