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希腊文明我们一般会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讲起。两者之间相对较早的就是克里特文明,一般来说,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克里特文明开始进入金石并用时期,或许是米诺斯王的英明统治,此时的克里特王国伊然就是地中海的一个强大的商业王国。克里特以宏大雄伟的王室建筑为后世人铭记崇拜,各地的王宫建设约持续了600多年左右。 克里特文明的极盛时期是在公元前1700年前后,令人费解的是,在BC1600、BC1500、BC1400前后,克里特岛上的主要地区三次被毁。原因是众说纷纭。20 世纪60 年代美国考古学家提供了一种新的说法,即火山喷发说。到底是火山喷发还是异族入侵抑或是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总之,克里特文明突然之间消失的无影无踪。 继承并发展克里特文明的是迈锡尼人。迈锡尼人的祖先按吴晓群老师的说法是属于印欧语系的阿该亚人,他们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定居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但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主要是学习克里特人,直到公元前1600年才称王立国。在继承克里特的基础上发展起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这种大陆文明就叫迈锡尼文明,他们是属于青铜时代晚期的欧洲众多古老文明的一支。 BC1400——BC1200年是迈锡尼文明的辉煌时期。迈锡尼让我们记住的最耀眼的东西莫过于他的狮子门、线形文字B以及早期的竖井式坑幕和晚一些的圆顶式坑墓。 对克里特——迈锡尼文明重见天日做出巨大贡献的几位考古学家我们是不应当忘记的,他们是德国的海因里希·谢里曼、英国的伊文思以及成功释读线形文字B的英国年轻的工程师文特里斯和查德威克。 从公元前1200年开始迈锡尼地区的许多王国可能因为商业竞争的关系发动了对小亚细亚联盟的旷日持久的战争,即著名的特洛伊战争,虽然希腊人笑到了最后,但实际上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希腊诸国元气大伤,而北方的多利亚人趁虚而入。他们烧毁了迈锡尼的宫殿攻陷了城堡,摧毁了繁荣一时的迈锡尼文明。从BC1200——BC800年这400年的时间里,古希腊进入所谓的黑暗时代,又叫荷马时代。 荷马时代的政治体制是由军事首长、长老议事会和全体大会这三个机构所组成的。(1)军事首长,由选举产生,但实际上往往为某一家族世袭。(2)长老议事会,原由氏族酋长组成,后来成为氏族贵族和上层分子的会议,相当于一个咨询机构。(3)全体大会,由全体成年男子参加,与会者皆可参与发言并表决,但他不能提交任何决议。全体大会的权力有限,受到贵族将领的操纵。 古希腊的居民按照政治地位可以分为三类:(1)拥有公民权因而能够参加政治活动的自由人。(2)没有公民权的自由人,他们是来自外邦的移民或是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而与当权的公民集体处于不平等地位者,或是因贫困失去公民资格者、或是因违法而被剥夺了公民权者、或是被释放了的奴隶。(3)处于被剥削被奴役地位的奴隶。 古希腊的宗教之中充斥着希腊人的“神人同形同性论”。古希腊人所创造出来的神灵并不像东方神话里的那些神那样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古希腊人的神有着和凡人一样的身躯、有着和凡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们也会被杀死、也会经历和人一样死亡的痛苦。古希腊人这种充满人文主义色彩的神灵观是对人类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人类能够征服世界的一种肯定。 苏格拉底不是一个以书本传世的哲人,他长于言说、不立文字,靠身边的门徒记录言行。他把毕生的经历用在了教育上,而他教育雅典人的场所并不在学校里,而是在广场上。 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也是非常独特的。他认为知识是不可能传授的,人只能自己去探求,却不能由他人来传授。所以,面对前来求教的人,他从来而且也不可能给出直接的答案,他总是向求教的人提出相关问题的疑问,让求教者自己去认真的思考他想要解决的问题、去寻求真理的所在,这也许就是今天所谓的启发式教学吧!不过对他的这种完全的疑问式的思考学习,个人认为他的方法还是有点太过于绝对。我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感到十分的惶恐和不安,苏格拉底的崇高似乎不允许我对他的言论有丝毫半点的怀疑,但是用他的言论在指导我对这种启发式教育方法思考的时候我觉得我的这种怀疑才是对这位伟大的智者思想的真正继承。知识的大部分是要靠人静下心来的思考和领悟才能得到的,但是也还有一部分客观存在的真理是可以通过直观的传授来获得的。这就是我对苏翁哲学思想的点滴修改。 苏格拉底的死于当时希腊业已改变的社会环境有着极大地关系。BC400——BC300年间的古希腊,三十僭主的专制统治已经结束,民主政治也已重新启动,但却没有回到正确适度的轨道上来。雅典人已变得消极、懒散、饶舌和贪婪。可以这么说,当时的雅典已经呈现出一片江河日下的衰败局面,这种衰败不仅是物质上的,更主要的是以往坚不可摧的雅典公民精神的日渐崩溃。雅典当时这种衰败的政治和缺乏明确生活准则的状态使苏格拉底深为忧虑,他无休止的和朋友们交谈辩论,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反复考验一切世俗的命题。他要求人们进行自我反省,他想警醒人们,由此治愈雅典的疾病。苏格拉底像牛虻一样侵扰着雅典人,不让他们安睡,结果却是将他自己置于城邦及其人民的对立面。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苏格拉底的思想与城邦的宗教信仰和政治体制相冲突,他犯了个人主义和反社会的罪,他就是罪犯。苏格拉底对抗的不是那个在法庭上控诉他的人,而且那些人跟他并没有很大的个人仇恨。苏格拉底的真正对手是已经在经历重大的社会变革之后也发生较大变化的社会习俗和社会道德,这种变化在苏格拉底的眼里不是进步而是倒退。但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的结局一般都是比较悲惨的,伟大的哲人苏格拉底也不能逃脱这个宿命。 我们对于柏拉图的许多思想的认识都是错误的。对于他的“理念论”我们一直以来的认识是:理念的世界才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所直观感知的世界只不过是每个人心中的那个理念世界虚伪的反映,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个世界才是真实的存在,除了我们思想之中的东西,其他的一切都是海市蜃楼而已,也就是说我们一棒子就把柏拉图武断的打到了唯心主义哲学的阵营中去了,然而他的理念论真的是这样吗? 柏拉图认为理念其实就是事物的共相。就是我们常说的由个别到一般。“当我们给众多的个别事物取同一个名字时,我们就假定有一个理念存在。” 这是柏氏的原话,对于柏拉图来说,一切可能有的事物,均有其理念:不仅有自然事物的理念,也有人工产品的理念;不仅有好的事物的理念,也有坏的事物及无价值之事物的理念;不仅有事物的理念,而且也有属性,关系及活动的理念;甚至还有真、善、美等的理念。 在柏拉图看来,个别的事物总是一种“分有”了或“模仿”了理念的具体的事物,它们都是个别的,相对与偶然的现象,只有理念是绝对自在自为的永恒不变者,柏拉图把所有具体的客观具体事物的共性抽象概括为理念,但是他的这个理念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客观存在的,绝非我们所主观臆断的理解为心中的那种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思维。我们的“理念”只不过是根据个人的不同的思想而形成的对世界的认识,“理念”存在于每个人的大脑之中,而柏拉图的理念则少了许多的主观随意性,它不是具体的属于某一个个体,而是由无数个通过抽象概括某一类事物形成的一般所构成的,这个“理念”和我们所理解的“理念”相比是客观的。 附:雅典的公民有时也是没有土地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