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平民和贵族的矛盾 共和国建立以后,罗马的商业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公元前495年,罗马建立了专门的商人公会。①与此同时,罗马还同其他拉丁人订立了有关商业协定。①富有平民的势力发展迅速,据戴奥多拉记载:在公元前494年,就有400名平民被补充服骑兵役。②这进一步加强了平民在与贵族斗争中的地位。 平民和贵族矛盾的焦点是土地问题和债务问题。罗马自建城以来,不断向外扩张,夺得了大片土地,无地和少地的平民都希望能从新扩张的土地中分得一份,但贵族时常只拿出少量土地来分配,而把大片土地收为公有地,供自己享用。因此,土地问题在罗马共和国的历史上始终是社会斗争的一个中心内容。债务问题和土地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共和初年,战争频繁,平民因连年出征,负债严重。当时债权人可以任意把债务人拘禁起来,强迫他们以劳动偿还债务,有的甚至把他们卖往海外。平民们为了摆脱这种悲惨的命运,同贵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保民官的设立和十二铜表法的制订 共和之初,罗马尚无成文法,习惯法的规范十分含糊,而且其解释权和司法权又完全操在贵族手里,贵族法官利用没有成文法典的习惯法为贵族谋利益。平民们为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象,组织起来向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政府编纂成文法。罗马政府被迫于公元前451——449年颁布了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的原文早已丢失,但从后来罗马法学家的著作中可以看出:这一法律的内容相当广泛,公法和私法,刑法与民法,实体法与程序法,同态复仇与罚金,氏族继承与遗嘱等等相互交错。它不仅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还规定了极为严酷的债务奴役制。债务人若无力偿还债权人的债务,那么债权人就可以把他处死,或卖至第伯河以外的地方。恩格斯指出:“后世的立法,没有一个象古雅典和罗马那样残酷无情地,无可挽救地把债务者投在高利贷债权者的脚下——这两种立法都是纯粹由于经济强制,作为习惯法,而自发地产生的。”③ 李锡尼——绥克斯都法 平民的最后胜利 公元前326年,在平民压力下,通过了波提利阿法案,规定债务人只能以他的财产而不是他的人身对债权者负责。这样,被奴役者获得了解放,债务奴役制在罗马被废除。 公元前287年,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又趋激化。平民撤离到第伯河右岸的雅尼库鲁山。平民出身的独裁官霍腾西阿颁布法令:部落大会(特里布斯大会)上通过的平民决议,不必经过元老院的批准即对全体公民具有法律效力。部落大会分部落开会,每部落以人人投票的方法表决出一种意见,然后由当时的三十五个部落各投一票,十八票即为多数。①因为平民在各部落中占有多数,所以特里布斯会议比百人队会议更民主一些。霍腾西阿法的颁布标志着平民与贵族在法津上平等地位的确立。从此部落大会也就成了罗马共和国具有完整立法权的公民大会,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至此结束。 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后果 平民地位的提高,特别是国家高级官职对平民的开放,对于平民的富裕上层具有重要意义。他们一旦当选为高级官员,便有可能经过遴选参加元老院。同时通婚权又可使他们通过联姻方式与原有贵族结成不解之缘。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下半纪和公元前三世纪初,平民上层便与贵族逐渐合流,形成所谓的“新贵”,共同把持政权。余下的平民也取得了许多成果。尽管土地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但随着罗马对外侵略扩张的发展,建立军事殖民地以及分配少量的公有地,他们对土地的要求得到部分的满足。据统计,从公元前343年至前264年,大约有六万份份地分给了拉丁人和罗马人,其中罗马人约占四万份。②此外,长期困扰罗马平民的债务也有所减轻,债务奴役被取消。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调整了公民之间的关系,维护了公民间的团结。 经过平民和贵族的长期斗争,罗马共和国的国家制度也逐渐完善起来。特里布斯会议由平民会议成为有最高立法权的公民会议。罗马全体公民在会议中表决国家立法,选举保民官、财务官、营造官以及低级官员。原先的库里亚会议和森都里亚会议依然存在。森都里亚会议表决国家的和战问题、选举执政官、监察官等高级官吏;库里亚大会已经完全丧失了政治意义,仅在形式上授予高级长官的职权而已。由于国家职能的增加和国家事务的繁多,各种高级官职也相应地设置和增加起来,国家机器日趋完备。在罗马共和国政制中,元老院处于权力的中心地位,决定着内外大政,实际上成了罗马共和国最重要的国家机关。所以,经过贫民与贵族斗争后的罗马,仍是一个贵族共和国,只不过贵族的内涵发生了某些变化,由氏族贵族变成了奴隶主贵族。贫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束,也为罗马成功地对外扩张准备了有利的条件。 罗马对意大利的征服,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埃特鲁里亚人、伏尔西人和厄魁人的征服。 当罗马建国的时候,它只不过是第伯河畔一个小国,处境相当困难。在它的北边有强盛的埃特鲁里亚人;南边和东边,则有强悍好战的厄魁人和伏尔西人。它们曾一度使罗马陷于绝境,罗马花费了整整两个世纪的时间与这些邻敌作战,并最后征服了厄魁人、伏尔西人和埃特鲁里亚人,解除了它们对罗马的威胁,并占领了波河以南、罗马以北的广大地区。 公元前390年,波河流域的高卢人长驱南下,大举进攻罗马。罗马人一再失利,不得不退守卡皮托里山丘。这一事件表明,罗马的军事实力有待加强。在以后的数十年间,罗马除了调整平民和贵族之间的关系外,就是不断完善罗马的军事组织。部队不再按财产等级的百人队编制,而以执行野战任务的军团作单位,每军团约4200至6000人,多数为重装步兵,并配以三百骑兵。士兵按年龄分属30个中队,每中队包括两个百人队,30个中队按青、中、老排列布阵,青年排在最前列;中年居中,起到稳定全军之作用;老年殿后,在决定胜负的最后阶段发挥其经验丰富的特长。军团行动特别讲究安营扎寨,以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保存自己的力量。罗马军团组织的完善大大地提高了罗马的战斗力,为罗马的对外扩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罗马征服意大利的第二个阶段是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对意大利中部地区的征服,这是通过三次“萨莫奈”战争完成的。公元前343——公元前341年,罗马人与萨莫奈人之间爆发了第一次战争,结果,萨莫奈人失败,罗马人占领了加普亚和坎佩尼亚的大部分地区。但萨莫奈人并没有屈服。 公元前327年,罗马人再次挑起与萨莫奈人的战争。这是一次严酷而持久的战争。公元前321年考狄昂峡谷一战,罗马军大败。公元前316年,罗马人重新发动战争。经过二十多年的苦战后,终于赢得了胜利。 公元前298年,爆发了第三次萨莫奈战争。公元前296年,双方在翁布里亚境内的森提努展开激战,萨莫奈人和高卢人的联军遭到失败,随之,萨莫奈人及其同盟者相继屈服,罗马取得了征服中部意大利的决定性胜利。 罗马人在控制了北部、中部意大利后,就开始向南部意大利发起进攻。公元前280年,罗马舰队开进他林敦湾,遭他林敦人袭击,一部分船员被杀,一部分被卖为奴隶,罗马与他林敦之间的战争于是爆发。 他林敦为抵抗罗马,向希腊的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求援。公元前280年,皮洛士率领二万二千名步兵和射手,三千名骑兵及二十头战象在他林敦登陆。在他林敦以南赫拉克里亚附近的战斗中,皮洛士使初次见到战象的罗马人惊慌失措,损失惨重。次年,他又在奥斯库伦附近取得了胜利。但是这次胜利也使他自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公元前275年,皮洛士在贝温尼敦附近同罗马人打了最后一仗,皮洛士溃败,被迫退回希腊。公元前272年,罗马包围了他林敦,他林敦被迫投降。到公元前三世纪中叶,除波河流域仍为高卢人占据外,意大利的其余部分都落入了罗马人的手中。 经过一百余年的侵略战争,罗马终于征服了意大利。但罗马并没有将它组成统一的国家,而是根据被征服地区的各种不同情况,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依靠各部落和各地区社会上层对意大利进行统治。 公元前3世纪,当罗马的势力到达意大利南端、与迦太基人在西西里岛的领土接壤时,这两大强国有了接触。公元前264年,罗马与迦太基间的第一次布匿战争爆发,战争的焦点完全在西西里岛。罗马人在岛上围攻几座迦太基城市,并凭借自己的海军彻底摧毁了迦太基前来解救的战舰。尽管这次战争没有明确分出胜负,但这是自迦太基帝国建立以来腓尼基人第一次在地中海地区丧失霸权。公元前241年,迦太基人和罗马人签署条约,他们不得不放弃西西里岛,并支付战争赔偿。公元前238年失去科西嘉岛后,迦太基人开始加强自己在欧洲的统治。到公元前218年,他们在西班牙建立了强大的帝国,财富和权力都得到增强。随着迦太基势力的日益强大,罗马人忧心忡忡,他们强迫迦太基人签定协定,允诺其领土扩张不能越过埃布罗河(位于西班牙北部)。公元前218年,罗马人联军攻占了西班牙城市萨贡图姆,引发了第二次布匿战争。驻防西班牙的迦太基军队在年轻统帅汉尼拔的率领下穿越欧洲。公元前218年9月,他率军穿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在意大利北部打败了遭遇的罗马军队。罗马人在绝望中任命昆图斯·费边·马克西姆斯为独裁者。他采取避免与迦太基直接作战的策略,试图通过不断侵扰他们,使他们疲惫得不堪应战。但当汉尼拔军队在公元前216年到达意大利南部的坎尼并开始在乡村肆意蹂躏时,费边派出8万大军前往迎战,结果全部被歼灭,这是罗马从未有过的惨败。意大利南部的罗马同盟倒向汉尼拔一边,整个西西里岛也都与迦太基人联盟。统治着大部分希腊大陆的马其顿国王菲利普五世,乘机与汉尼拔结盟,在公元前215年开始了与罗马的领土之争。 形势对于罗马人似乎没有多大希望了,但汉尼拔同样面临军队后继无援和给养的匮乏,这使得他没有足够的兵力去围攻类似罗马这样的城市。罗马人因而有了反攻的机会。由于殖民地总督普布利乌斯·科内利乌斯·西庇阿的英明战略,罗马人重新占领了西班牙。公元前204年,西庇阿穿越非洲,直逼迦太基城墙之下。汉尼拔被迫离开意大利半岛。当他返回迦太基后,迦太基人重新振作起来并于公元前202年与罗马人展开最后的搏斗。在非洲北部的扎马,汉尼拔第一次被西庇阿及其军队击败。罗马将迦太基变成了一个属国(迦太基城于公元前146年最终被毁灭),从而控制了包括非洲北部的整个地中海西部。 三 罗马共和国的灭亡 第二次布匿战争造成了巨大的财富不均。罗马城内的财富堆积如山,而成千上万依赖农耕为生的平民,其土地和房屋却被战争损毁。原本富有的人们又发了战争财,变得更加富有,他们把土地全部买下来,以至于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大庄园在罗马农业中居统治地位。这些大庄园为暴富的土地所有者拥有,由布匿战争和马其顿战争后被带回意大利的无数新奴隶来耕种。事实上,公元前2世纪,罗马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劳动力经济转变成奴隶经济。这也造成大量的无业游民涌向城市,大批贫穷、不满和愤怒的罗马自由人就集中在罗马城中。公元前133年,这种情形终于引发了内战。提比略·格拉古在公民大会上被选为保民官,提出拥有土地的数额应限制在640英亩,这样就可以从富豪手中剥夺出大量的土地。罗马富豪和元老院反对提比略·格拉古的改革,他们发动暴乱,一群元老院贵族乘机刺杀了提比略。十年后,提比略的弟弟盖约·格拉古也当选为保民官,他要求公民大会通过与其兄相似的土地法。公元前121年,他被元老院宣布为国家的敌人而自杀身亡,成千上万的追随者也被杀害或处死。这标志着格拉古兄弟叛乱的结束。 阿劳西奥战役对罗马共和国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汉尼拔都没有进入罗马核心地区,而阿劳西奥战役所导致的拉丁人口损失却如此之大,以至于整个罗马社会均为之摧毁。半个政府、半个元老院都已经不复存在,元老阶级和骑士阶级全加在一起,也无法再组建起一支象样的军队来保卫家园,更无法再像从前那样压制平民和奴隶阶层。意大利本土的许多民族都蠢蠢欲动,打算联合日耳曼人推翻罗马的统治。 执政官马略进行了军事改革,这场改革挽救了罗马,同时也埋下了罗马共和国灭亡的种子。他改革了罗马传统的军事编制。 只有富人才能被征入伍。马略此时已经别无选择,为了获得足够的士兵,他只好从贫民窟中搜集出大量的流氓无产者和贫下中农,用国库里的钱为他们统一购置装备,指望把这些社会底层的渣滓们训练成可与条顿武士相抗衡的精锐之师,罗马共和国几个世纪以来耕战兼顾、兵农合一的临时征兵制度因此被彻底改变。士兵们不许再携带家属和奴隶,必须把一切都交给组织,而组织当然就是他马略自己,士兵们的入伍、退伍、晋升、发饷等统统由他以罗马元老院和人民的名义一手承包下来。这样募集起来的职业军人地位低下,实际上成为将领们的私人奴仆,只知有统帅马略,不知有国家,史称“马家军”。 人类历史上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军队也就是这样形成的:他们远离务农、养殖 和经商等一切职业,杀戮是他们唯一的使命,战利品和军饷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战争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手握军队的将军们的政治能量越来越大。 苏拉的改革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公元前70年,克拉苏和庞培这两个野心勃勃的人当选为执政官,他们迅速废除了苏拉制定的宪法。由于在亚洲打了胜仗,庞培在罗马大受欢迎,而克拉苏尽管镇压了斯巴达克斯领导的奴隶起义,却不受欢迎。庞培与其他有前途且日渐重要的将领结盟,这些将领中最得人心的就是出身于贵族世家的才华横溢的统帅盖尤斯·尤利乌斯·恺撒(公元前100年—前44年)。克拉苏、庞培和恺撒,这三人达成协议,建立了“前三头政治”,这标志着共和国开始走向灭亡。恺撒在北部的法国、比利时和大不列颠南部打了大胜仗,但在他返回罗马之前,“前三头政治”已经不复存在。克拉苏在与中东帕提亚人的战争中死去,而庞培则转而对抗恺撒,怂恿元老院反对恺撒,并将恺撒宣布为国家之敌。在强大忠诚的军队的支持下,恺撒于公元前49年攻入意大利,穿过意大利中部的鲁比孔河,一场新的内战开始了。公元前48年,庞培在希腊的法萨卢斯被击败,不久在逃亡地被埃及人暗杀身亡。公元前46年,恺撒回到罗马,授意元老院任命他为可以执政十年的独裁者。他被授予统治罗马国家的绝对权力,在任何实际需要时可以不受法律和宪法的约束。两年后,他被任命为终身独裁者,集各种权力于一身。恺撒的绝对权力,使他成为绝对统治者、古罗马皇帝、最高统治者,他看起来更像一个君主。一些以罗马共和国为荣的罗马贵族,对他的权力极为愤恨不平。公元前44年3月15日,以盖尤斯·卡修斯·隆吉努斯和马库斯·朱尼乌斯·布鲁图为首的一群阴谋家,刺杀了恺撒。 但是,反叛者企图和平回归共和制的梦想却在现实中变成了另外一场长达十三年的残酷的内战。恺撒的追随者们建立了“后三头政治”,他们与那些阴谋反叛者斗争并在希腊菲力皮获胜。“后三头政治”由恺撒收养的甥孙马可·屋大维(自称卡尤斯·尤利乌斯·恺撒·屋大维)以及恺撒的部下马可·安东尼和马可·艾米利乌斯·李必达组成。然而得到元老院支持的屋大维不久就与在埃及得到女王克莉奥帕特拉支持的马可·安东尼发生了分裂。双方的战争于公元前31年结束,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克莉奥帕特拉在海战中失败,两人于次年在亚历山大城自杀。 战争的结束也标志着罗马共和国的灭亡。屋大维夺取了恺撒曾经拥有的所有权力,只是在形式上没有作任何关于共和国制度的改变。他确定自己为绝对的统治者,最初他自称为“元首”(罗马的首席公民,这个词就是现代词汇prince的由来),后来称为“奥古斯都”(威严或最高的)。在遗言中,他自诩完成了恢复帝国和平与秩序的使命。他把士兵重新安置在农田里,使第二次布匿战争以来平等拥有土地的梦想几乎变为现实。他将罗马军队由志愿军变成了常备队。这些军队遍及帝国大地,他们把罗马语言和罗马文化传播到欧洲和地中海地区。最后,奥古斯都开始了一个巨大的建筑计划,并充任艺术的保护人,从而使罗马文化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杰出的作家得到元首本人和其助手梅塞内斯的资助,这些人包括著名的维吉尔(公元前70年—前19年)、贺拉斯(公元前65年—前8年)和奥维德(公元前43年—公元18年)。他们在意识形态上进一步推动了奥古斯都的政治改革,其中维吉尔创作的罗马文学巨著《埃涅阿斯纪》是关于英雄埃涅阿斯创建罗马文明的史诗。奥古斯都还以赞助文学的热情同样慷慨赞助艺术和雕塑。他实施了包括巴拉丁山上的阿波罗神庙和其他各种神庙以及罗马广场等许多大型建筑项目。 公元14年奥古斯都死后, 罗马经历了一系列的深刻变革。从奥古斯都到图拉真时代(公元98年—117年),罗马统治了北非更多的领土、不列颠的大部分、德国的局部、东欧濒临黑海地区,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和阿拉伯半岛的北部地区,帝国变得更加强大。在本土,罗马努力建立自己新的准君主统治制度。奥古斯都宣称自己为“罗马的首席公民”,他的继任者们则揭掉了虚伪的面纱,直接称自己为“恺撒”,用以表明他们的皇族血统。奥古斯都死后,罗马的政体更像君主制。尽管奥古斯都由元老院选举出来的做法依旧保持着,但事实上掌权的皇帝在死前就选好了自己的继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