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历史的发展有他的共同规律性,也有他的历史的独特性。每个国家、民族的封建社会,无论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来看,都是大不相同的。中世纪的欧洲文化落后,思想愚昧,经济停滞不前。而同时期的中国,正是文化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远远领先于西方,东西方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些都是由于政治体制不同所造成的不同发展结果。从文明到落后,从遥遥领先到被西方坚船利炮轰开国门,中国独特的封建体制实在值得国人深思。 关键词:封建 封建社会 中国 西欧 等级 阶层 在历史学中,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令学者专家们颇为困扰的课题。传统的观点认为:中国于公元前476进入封建社会自公元1842年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就是说中国的“封建社会”萌芽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一些专家学者则以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为由,认为中国秦以前周朝的“分封制度”才是所谓的“封建社会”而秦以后“废封建”,封建社会不复存在。甚至有更极端的学者认为“中国没有封建社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纷争呢?这首先要从“封建”和“封建社会”的定义说起。 一、封建与封建社会 1、何谓“封建”? 追本溯源,“封建”一词始出《诗经》颂商的诗篇“ 天命降监,下民有严,不僭不滥,不敢怠遑。命于下国,封建厥福。”《左传》等战国以降典籍常见。《左传》:“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孔颖达疏:“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 后之儒者诠释《诗》、《书》,将“封建”明解为封爵封土以建国。在“封建”一词中,起主要作用、并需要说明的字看来是“封”字,“建”字的本义和今义没有太多差别,本义也是“立法、建国”之意。许慎《说文》云∶“封,爵诸侯之土也。”又言“封”字“从之,从土,从寸,守其制度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指帝王以爵土颁赐诸侯,分茅列土,使之在所领有区域建立邦国,此即所谓“封国土,建诸侯”。近人杨伯峻、徐提编《春秋左传词典》说:“封建,以土地封人使之建国。”是为简明之诠释。 所以,在古代语境,“封建”其实是一个政治体制的概念,指周代分封诸侯的政治制度。秦始皇“废封建”,正是废除了这种分封国土、政府权力由贵族行使、对领地人民进行世袭统治的制度,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废除贵族特权而由各级官僚行使国家权力的王朝。这跟今人对“封建”一词的理解已经大相径庭。故此,79年版《辞海》没有将“封建”一词单独列条,而将它跟“封建社会”等词条连在一起释义,但99年新版《辞海》则将“封建”解释为:“即封国土建诸候,指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给亲戚功臣。”它重新确认了古人对“封建”一词的释义。 2、封建社会 民国以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对于“封建”一词有了新的理解。严格来讲,我们今天所说的“封建”和“封建社会”其实是一个舶来品。封建是我们对“feudalism”一词的翻译。“feudalism”是由拉丁语“feodum”演化而来的,“feodum”是“采邑”的意思,欧洲的所谓“feudal society”(封建社会)是以一种“依存关系”为中心,其要征基于一种封邑及臣属的制度。 西文之“feudalism”(封建主义),是专指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军事制度,与之相适应的有庄园采邑式的经济运作形式。但是feudalism本身,主要是指一种政治军事上的特殊安排。国王通过一些特殊仪式,把辖下的土地及土地上的农户分封给贵族,这些贵族掌握领地内军政财大权,必要时要提供武士,捍卫国王。而大的贵族会养育很多武士(骑士),于是又把自己的田地及农户,分封给这些武士,战时,这些武士要为贵族效力。 美国《韦伯斯特第三版国际大辞典》“feudalism”词条的释义是∶“1.a∶封建主义 从九世纪到大约十五世纪,在欧洲繁荣过的一种政治制度。它建立在领主与封臣的关系之上,所有的土地都是以采邑的形式持有(如国王的采邑),作为主要的附属情况,有效忠、佃农在军事和法庭方面的服役、监护权和没收权。b∶封建制度赖以建立的原则、关系和习惯。2∶ 大地主或世袭的封建领主从土地征收岁收,同时在他们的领地内行使政府职能的任何一种社会制度。 3∶指固定的数人,尤其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实行的控制∶社会的、政治的或经济的寡头统治。”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Feudalism”辞条∶“一种以土地占有权和人身关系为基础的关于权利和义务的社会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封臣以领地的形式从领主手中获得土地。封臣要为领主尽一定的义务。并且必须向领主效忠。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封建主义一词指“封建社会”,这是特别盛行于闭锁的农业经济中的一种文明形式。在这样的社会里,那些完成官方任务的人,由于同他们的领主有私人的和自愿的联系,接受以领地形式给予的报酬,这些领地可以世袭。封建主义的另外一个方面是采邑制或庄园制,在这种制度中,地主对农奴享有广泛的警察、司法、财政和其他权利。世界几大文明的历史都经过一个封建时期。欧洲的封建主义起源于早期的法兰克王国(8世纪)。随着法兰克人的征服,封建主义传入意大利北部、西班牙和德意志,后来又传入斯拉夫人的地区。诺曼人于1066年把它带到英格兰,几年之后又把它引进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封建主义从英格兰传入苏格兰和爱尔兰。最后,被十字军征服的近东地区依照封建的方式组织了起来。封建制度本身在9世纪期间有很大发展。国王的权力衰落了,各地的政权实际上成为独立的了,并开始建立起他们自己的地区性的小国家;他们彼此征战不休。教会大部分封建化了。从12世纪起,封建主义受到各种敌对势力的攻击。拥有拿薪俸的官员和雇佣军队的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了起来。臣民与君主的关系代替了封臣与领主的关系。城镇由于经济发展甚至建立了自己的民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它自己关于社会的概念。这与贵族的概念是不同的。作为贵族阶层物质生存的采邑制度在12、13世纪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经济危机。尽管封建主义到14世纪末已经不再是一种政治的和社会的力量,但它仍然在欧洲社会中留下了自己的烙印。它对现代形式的立宪政府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 以上定义基本上反映了西方学者研究封建社会所达致的比较一致或者比较流行的看法,他们都兼顾经济的土地所有权与社会方面的人身依存关系两个方面,注意到“封建制”这个概念宽、狭的不同用法,而官僚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是被看作是在封建解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臣民与君主的关系”不同于“封臣与领主的关系”。 就以上的论述来讲,西方的所谓“feudal society”(封建社会)在政治体制上更接近于我国西周至秦的制度——分封制,也就是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所论述的“封建制”。所以著名历史学家张荫麟在他的《中国史纲》(上古篇)中这样写道∶“‘封建’一词常被滥用,严格地说,封建的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在这社会里,凡统治者皆地主,凡地主皆是统治者,同时各级统治者属下的一切农民非农奴即佃客,他们不能私有或转卖所耕的土地。照这界说,周代的社会无疑是封建社会”,并且,“中国史里只有周代的社会可以说是封建社会。” 如果仅仅从政治制度上来论述,以上观点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由于马克思主义者跟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对历史的研究角度不同,所以这里就产生了分歧。西方学者谈“封建社会”侧重于政治体制,而马克思主义者则是从经济范畴,从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对立的角度更宏观地去研究历史。 以下是1979年版《辞海》所给出的“封建制度”一词的标准定义(“封建主义”、“封建社会”均参见此条)∶“以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奴隶制度瓦解的基础上产生。在封建制度下,封建地主阶级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农民(或农奴)完全没有土地或者只有很少的土地。他们被束缚于封建制度下,耕种地主的土地,对地主阶级有不同程度的人身依附,受着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是向农民收取地租。与奴隶制比较,农民由于有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生产工具,收成好坏同本身利益有一定联系,因而对生产有一定的兴趣,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基本的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封建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主要是以等级制为特点的封建制国家。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地主阶级思想,它以维护封建剥削和等级制、宣扬封建道德为特征。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历史上不断起伏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打击了封建统治,多少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封建制度经过资产阶级革命而为资本主义制度所代替。一般认为中国在春秋战国之交进入封建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并和封建势力相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于1949年建立了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最后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总的看来,如果可以说西方“封建制度”的概念主要是一个社会政治(最初尤其是法律)的范畴的话,中国的“封建社会”的概念则主要是一个社会经济的范畴,土地占有权完全占据了中心的位置。在这一经济范畴中,土地所有权也不再是西方中世纪存在的那种特殊的层层“封土”的土地占有制,而是一种相当广泛和平面的土地占有制,但在这一平面上,存在地主和农民两大截然对立的阶级。 必须要指出的是,中国人的史学是非常发达的,浩瀚的《二十四史》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但在清朝末期遭受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史学研究几近中断,此后,西学东渐,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历史学家在研究中国历史的时候,开始使用西方历史学家的观点,由侧重记叙史实转向侧重于政治经济学研究。这期间西欧的封建社会成为研究中国历史的一个标本。尤其是大革命以来,受西方资产阶级以推翻封建统治为基础的革命理论的影响,历史研究又多一一种为国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政治倾向。一些历史学家不顾历史事实,将西方的历史学经验和观点生搬硬套到中国历史上给国人和学界造成了很大的困惑。这也是史学界对中国“封建制度”一直存在争议的原因。实际上,历史的发展有他的共同规律性,也有他的历史的独特性。每个国家、民族的封建社会,无论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来看,都是大不相同的。历史研究正是要研究这些独特性,否则历史就被教条统治了。我们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就跟西欧的封建社会有着显著的不同,下面试着从几个方面予以论述。 三、中国封建社会与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异同 1、政治体制 这个前面已经进行了分析。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政治上是以一种“依存关系”为中心,于一种封邑及臣属的制度,有大大小小的领主构成一个金子塔般的结构。由国王或上一级封建主所封赐的领地,又称“封建领地”,亦称“封地”,属于贵族领主管理的土地。领主对上级有服兵役、纳贡赋和其他义务。领地还享有自己的立法、司法、征税、募兵和铸币等特权。所以,封建领主拥有行政权和司法权,其政治权力很大。农民或农奴依附于领主,小领主又依附于大的领主。在政治体制上,这种政治制度更接近于中国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而中国自秦汉以来长期大一统。秦“废封建、置郡县”以后,取消了贵族特权,以后历代贵族封爵而不治民,二千年循其轨而不易。在行政上由国家任命官吏对地方进行统一管理,而官吏则主要是从全民中选拔的。这里要提到中国自隋开始实行的官僚选拔机制——科举制度。 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中国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制度的一大创举,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它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特别是对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定,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而入仕以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因此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的科举制度对西方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魁奈在《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一书中用专节论述科举制,详细介绍了科举考试的程序、考试领导体制、官员录用过程、科举考试的社会影响等,并认为这种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是欧洲无与伦比的典范,魁奈因此而被认为是对科举制度了解最多、最全面的学者。孟德斯鸠在《地理》一书中也极为详尽地记述了科举制,诸如乡试、殿试、秀才、进士,以及试题、监考、考生中榜后的录用分配等。在逐渐深入了解科举制的认识基础上,不少思想家希望借鉴中国科举制,改进法国落后的官僚制度,其中就包括《中国与欧洲》和《哲学家游记》的作者赫德逊与波维尔。 经过启蒙思想家长期坚持不懈的宣传,到法国大革命前夕,“当时许多人的心理,以为法国的得救,全赖于是否充分吸收中国高尚的精神”。 2、阶层和等级 虽然欧洲的封建社会和中国的封建社会都可以将社会划为两大阶层:地主和农民。但从细微处看又大不一样。 首先,欧洲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国王、贵族和骑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构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而且贵族和地主在自己的领地内是享有政治特权的,可以行使政府职能,包括警察、司法、财政和其他权利,领地内的农民和农奴必须依附于地主并服兵役,以服役来换取土地。在中国虽然也同样存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但贵族和地主不具有政治特权尤其是行政权。在法律上贵族、地主跟农民是平等的,中国在战国时期就提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相当一部分农民是有私有土地的。即使不得不依附于地主的佃农也享有人身自由和政治权利,可自由出卖劳动力,四处流动,而不受地主的制约,可以说农民和佃农在人身上对地主没有任何依附关系,他们依附的只是土地本身。这显然比欧洲进步得多。 其次,中国个阶层的地位相对来讲是流动的,就是说等级是存在的,但通过个人努力可以改变或提升自己的等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贵族、大夫、士、庶民、奴隶等阶层,其中奴隶,由于数量比较少,可以忽略不计。但是贵族可以沦为奴隶,庶民可以成为大夫,甚至百里奚以奴隶之身成为宰相。子曰:学而优则仕。隋唐以后科举制度的实行,下层平民更是可以通过考试“平地青云”。在经济方面,中国人常讲“富不过三代”,农民和地主,通过对土地的合法经营,身份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在欧洲封建社会,农民和农奴没有政治权利,世世代代依附于地主。 第三,由于欧洲封建等级制度是因土地的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各级封君与封臣之间都互有义务。所以,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而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却没有臣属关系。所以,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这种复杂的关系,在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使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争夺和混战。而在中国则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将土地和人民置于整个国家的之内。 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分析了亚洲社会等级制度的特点之后认为在这方面亚洲与欧洲社会的贵族制有着明显的区别:“亚洲没有任何与欧洲贵族制相似的等级。在东方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用世袭的称号、豁免权和只靠出身门第而得来的权利把市民划分成不同等级的制度。鞑靼人似乎是唯一带有这种制度的微弱痕迹的民族。在土耳其、波斯、印度和中国都看不到任何与欧洲各个君主国的主要特征相近似的这种贵族等级”([法]伏尔泰:《风俗论》下册,第477—478页。) 3、宗教 西欧信奉基督教。在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的势力非常庞大,凌驾于各位政府之上。基督教会约占有全部地产的三分之一,这些地产主要靠各国统治者赏赐、信徒捐赠和巧取豪夺所得。在政治上,教会竭力控制和削弱各国统治者的势力,干涉世俗事务,尤其在11到12世纪,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封建势力。在思想上,教会把政治、法律、哲学、文学和美术都置于神学的控制之下。 中国信奉佛教、道教和儒教。其中“儒”有没有成为一种“教”至今存在争议。儒家思想是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但儒教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宗教。一来,儒教只是一种思想而没有庞大复杂的教会组织;二来儒教不宣扬神的存在,强调“敬鬼神而远之”。中国长期实行政教分离的政治制度,这跟欧洲是截然不同的。 四、东西方封建社会的发展 欧洲人讲“辉煌的雅典”、“伟大的罗马”,而提到中世纪则用“黑暗时代”予以形容,显然欧洲的封建制度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中世纪的欧洲文化落后,思想愚昧,经济停滞不前。而同时期的中国,正是文化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远远领先于西方,东西方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些都是由于政治体制不同所造成的不同发展结果。 汉、唐、宋,中国人创造了远胜于西方的璀璨文化,四大发明永远为后世所传诵。及至16世纪初的明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科技发展,经济繁荣。在科学方面,明代出现了《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农政全书》、《本草刚目》等煌煌科技巨著。在人文方面,出现了施耐庵、吴承恩等著名小说家,以及顾炎武,黄宗羲等大思想家。永乐年间,修《永乐大典》。在军事上,明朝可以制造火器、火炮,并装备到部队。明朝初期中国航海业和造船业堪称世界之冠,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同世界人民的交流。 15世纪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自然科学也就在此期间诞生和发展起来,在科技上开始赶超中国。16-17世纪,西方欧洲国家进入了所谓“大航海时代”,16世纪初大航海时代刚刚拉开帷幕,但欧洲海上列强着坚船利炮以印度为基地,已打到中国门口。从正德年间起,中国就先后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以及英国发生冲突和战争,全部取胜,其中尤以中荷澎湖之战以及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役最为著名。澎湖之战以后,明郑舰队最终夺取了从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当时凡航行在东亚地区的船只,都必须花钱购买明郑的令旗,若无此旗,在东亚海面被拦截的概率超过50%,若只在福建沿海,则100%被拦截。最后就连台湾的荷兰人都不得不偷偷地以日本船的名义购买令旗,这对只习惯给别国开通行证的荷兰人来讲,真可说是空前绝后的事情了。 由于遭受内部农民起义和满人入侵,公元1644年,强大的明王朝轰然倒塌。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欧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明朝灭亡以后,由于清政府不重视科学技术,对于明王朝的科技成果也没有完全继承下来,对外又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日益衰落。18世纪末,欧洲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西方欧洲国家迎头赶上,并最终在科技上超过了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从文明到落后,从遥遥领先到被西方坚船利炮轰开国门,中国独特的封建体制实在值得国人深思。 参考文献: 1、《“封建”考论》(20060508) 冯天瑜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2、《世袭社会》 何怀宏著 3、《封建社会》布洛赫著 4、《封建论》柳宗元 5、《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6、《韦伯斯特第三版国际大辞典》 7、《辞海》 原帖来自于网易社区:http://club.163.com/viewArticleByWWW.m?boardId=v-yuanxkun&articleId=v-yuanxkun_10d2091645f007c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