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西庇阿,凯撒,拿破仑几次经典围城战中战略决策异同分析

http://www.newdu.com 2017-11-11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这是我写的“罗马英雄传之三 凯撒”的第3章第4节,因为完全是个人评论,自出机枢,可以独立成篇。在第3节中,详细描述了凯撒在高卢战争最后一役,阿莱西亚围城战以后,我在第4节提出以下课题: 
    凯撒在阿莱西亚,大西庇阿在扎马战役之前,拿破仑在1796年北意大利战局,所面对的,是非常类似的战略困境,所做出的对策完全不同,结果却是一样的。压倒性的胜利。类似的形势,不同的策略,相同的结果----这是为什么? 
    以下,我将对三位古之名将,在类似形势下的经典战例,作个纵向比较分析。 
    大西庇阿进军北非,三战三捷,歼灭迦太基共和国的本土军团,正准备围攻迦太基城,汉尼拔率他的远征军团,从意大利回师了。西庇阿被夹在迦太基城和战神汉尼拔的野战军团之间。他选择后退决战,放弃攻城,也不迎战汉尼拔,而是向内陆退却,溯巴格拉达斯河而上,因为巴格拉达斯河谷是迦太基主要的粮食基地,破坏这个地区,汉尼拔必然前来追击,而兵力劣势的西庇阿,还可以靠拢援军,努米底亚国王马西尼沙,借此改善兵力对比。这是个反客为主的妙计。 
    凯撒围困阿莱西亚,城里有敌主帅维钦格托列克斯的8万守军,城防坚固,背后有25万高卢联军,凯撒带着7万罗马军队被夹在当中。他选择哪里也不去,牢牢钉在敌人的包围圈里,依靠罗马军团修筑的野战工事,接受两面作战。(注:另据德尔布吕克在“世界军事史中估计,高卢人在城里守军大约2万,城外援军7万左右。凯撒的兵力历来没有什么争议—) 
    拿破仑1796年中围困北意大利的曼图亚要塞,他的4万左右法军士兵,要封锁曼图亚要塞接近2万守军,还要对付背后来自北方的奥地利主力军团4次解围的努力,奥地利解围的军团在4次战役中,兵力从4万到10万不等。拿破仑的选择,是留下塞律里埃一个师万把人,封锁曼图亚要塞,其余兵力集中起来,和奥地利野战军团在北方打运动战,经过卡斯奇里恩,里沃利等四次战役,在运动中大量歼敌。 
    分析三位名将为什么在相似的战略难题面前,选择完全不同的解法,关键是要读懂三个战局当中,敌方的重心所在。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认为,战略的一个原则,就是要打击敌人的重心,而这个重心,可以是敌方的军队,领导人,士气,经济。在三个战局当中,尽管形势类似,但是敌人的重心是完全不同的: 
    (1) 迦太基人的重心,是汉尼拔本人。迦太基城本身早已失去抵抗意志,它不是敌人的重心。而汉尼拔,是那个时代的战神,纵横意大利十六年,罗马人从来没有在战场上打败过他,迦太基的抵抗意志,完全寄托在这个奇迹人物身上。所以西庇阿不必理会迦太基城本身,只要他能打败汉尼拔,他就能有一切。所以西庇阿选择放弃围城,专心和汉尼拔作战。 
    (2) 对恺撒来说,敌人的重心,是在城里的维钦格托列克斯本人。高卢人的重心,根本不在城市和经济,他们自己就烧毁城市,实行坚壁清野。也不在军队,因为高卢的军队不是汉尼拔手下的职业军队损失了就没有了。那是部族军队,只要高卢人决心反抗罗马,这样的军队,凯撒打败多少,高卢人还可以召集多少。所以高卢人的重心,在于抵抗的决心,而这个决心,集中体现在维钦格托列克斯个人身上,他是最坚决的主战派,是他说服了各个部族团结起来,付出重大牺牲坚壁清野,他的组织力,指挥艺术,和领导艺术,是凝聚高卢各民族抵抗运动的具体核心。凯撒一直以来头疼的,就是他不接受会战,他的军队总是跟着凯撒,可是保持距离,机动性又高于罗马军团,凯撒抓不住他。现在,凯撒好不容易造成了一种形势,让维钦格托列克斯不敢轻易逃跑,退入阿莱西亚坐守,凯撒制造这种机会,自然不会轻易放过。如果他后退决战,集中力量对付高卢援军的话,最乐观的情况,不过是又歼灭一支高卢野战军,可是维钦格托列克斯一跑,以后麻烦还是不断。所以,凯撒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阿莱西亚的围攻。 
    (3) 对于拿破仑,形势更为复杂:奥地利在北意大利战区的重心,确实是在曼图亚的防御。恩格斯军事文选就指出,“只要奥地利人还占有曼图亚,他们就仍然是北意大利的主人”。可是拿破仑的目标,不是北意大利战区而已。对于奥地利的整体战略形势而言,莱茵河战场才是主战场,北意大利不过是次要战略方向。作为这个次要战场的法军统帅,拿破仑要想打败整个奥地利,那么占领北意大利还远远不够,他必须逼迫奥地利从其他战场抽调兵力,并在曼图亚周围,把奥地利全国的有生力量,消耗掉。所以,拿破仑在卡斯奇里恩战役最困难的时候,兵力实在不够用,甚至不惜把围城的塞律里埃师也撤出来打运动战,宁可放弃曼图亚之围,也要消灭奥地利的解围军团。话又说回来,完全放弃曼图亚要塞争夺战的话,奥地利也不会大量增兵来援,这个要塞,还必须围困,作为一个诱饵。因此,奥地利的重心,就北意大利战区而言,是曼图亚要塞,而全国来说,是奥地利的军队主力。拿破仑必须以敌人军队为主要打击对象,但也不能完全忽视围城。 
    三位统帅选择不同战略对策的原因,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敌情我情并不完全相同: 
    (1) 对于西庇阿,他跟凯撒和拿破仑不同在于,他可以获得援军。西庇阿的实力,当时弱于汉尼拔带来的迦太基野战军团,而他向巴格拉达斯河谷后退,可以向正在赶来的努米底亚国王马西尼沙的6千步兵和4千骑兵会合,从而改善双方的实力对比。实际上,后来扎马战役中,起决定作用的,还真是马西尼沙的北非骑兵。可是恺撒在高卢,拿破仑在北意大利,都是相对孤立,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从外部获得增援。所以,后退决战的策略,对西庇阿,是当时最明智的选择,而对恺撒和拿破仑,却没有意义。 
    (2) 对于凯撒,他的罗马军团,有一个显著的优势,就是土工作业的能力。论军事工程上的技巧,罗马人对蛮族有绝对优势。正是这个优势,使得凯撒有信心在当地坚守下去。如果运用得好,防御体系是军队力量的倍增器,比如阿莱西亚的罗马工事,如果运用德不好,变成消极防御,那防御体系就成了军队划地自限的牢笼,比如马奇诺防线。这取决于统帅怎样运用防御体系。对于拿破仑来说,战争双方都是近代的欧洲军队,在军事工程技术方面,双方没有差异。所以,凯撒可以大胆地钉在原地,倚仗工事,跟两边的高卢军队硬顶,拿破仑就不能这么做。 
    (3) 对于拿破仑,他有两个西庇阿和凯撒都没有的条件:一是曼图亚要塞虽然易守难攻,可是它本身坐落在湖泊和沼泽当中,只有5条堤道与外界相通,守军也很容易被少量兵力,就封锁在里面出不来。守军最初是1万3千人,拿破仑用的围城看守部队是9千人,后来第二次打援战役之后,维尔姆泽元帅的1万3千多援军,被拿破仑击败后,也赶进了要塞,守军倍增,可是法军看守部队,也只不过1万人多一点。所以拿破仑可以放心地用少量兵力,封死曼图亚要塞,不必担心守军出动,内外夹击。另一个有利条件,是北方奥地利援军进犯的作战方向,有南北向的阿迪杰河,和加尔达湖。这两个天然水障,使得奥军每次大规模南下解围,都要夹湖夹河南进,自然条件使得奥军各个行军纵队之间,联系非常困难。这就给拿破仑每次集中有限的兵力,造成局部优势,各个歼灭奥军优势兵力,创造了客观条件。这个条件,对于西庇阿和凯撒,并不具备。他们在外围对付敌野战军团的地形,基本都是一马平川。 
    综上所述,尽管三位古代名将在三个著名战局中,所面对的战略困境,惊人的相似,可是仔细分析起来,敌人的重心不同,我方的内在和外在有利条件不同。这两方面因素综合,使得三位名将,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应对方法,而他们所取得的成果,却如出一辙----整个战局彻底的胜利。西庇阿后退会合了援军,在扎马战役中战胜了汉尼拔的野战军团,迦太基城不战而降,完全结束了第二次迦太基战争。凯撒顶住了内外两方面的夹攻,高卢援军溃散,阿莱西亚城里的维钦格托列克斯投降,从而结束了8年的高卢战争。拿破仑4次歼灭奥地利派出的援军,不仅使得曼图亚要塞失去希望而投降,而且歼灭了奥地利军队的主力,不久奥地利与法国签订坎波-福米奥和约,拿破仑用一个次要战场上的成功,胜利打破了第2次反法同盟。 
    我本人专业是研究战略的,虽然不是军事战略,但是相通。从战略的角度,这是“战略决策必须适应战略环境要求”一课的经典案例。 
    我们可以应用以上思路,再来分析德军曼施泰因元帅在1942年克里米亚战役中所面临的局势和采取的对策。作为德军第11集团军司令,他当时正在围攻苏联滨海集团军据守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体系,不算罗马尼亚军队的话,双方兵力大致相等,苏军具有强固要塞防御体系的优势,而德军具有空军和炮兵火力优势。可是1941年底,科兹洛夫率领的由44,47, 51三个集团军组成的苏联克里米亚方面军,在曼施泰因背后的刻赤半岛登陆。曼施泰因现在夹在强固要塞,和优势敌军解围部队之间,面临与以上三个战例相同的战略困境。如果分析敌人重心的话,曼施泰因所面临的局势,甚至比以上三个战例更复杂:克里米亚方面军被击败,不会导致塞瓦斯托波尔守军自动投降,而塞瓦斯托波尔如果先投降,也不会让克里米亚方面军撤回去,因为苏军这个方面军不仅是要为要塞解围而已,还负有消灭德国第11集团军的使命。所以,敌人的重心,是平行的两个。 
    再分析下去,曼施泰因所面对的战场地形,多少与拿破仑所面对的相类似:苏军要塞守备部队的机动能力很小,又没有空中优势,利用工事自保有余,却不太可能出来作运动战,德军只用少量兵力,就可以封锁住要塞。而另一方面,科赤半岛地形狭窄,不利于科兹洛夫充分展开一整个方面军的优势兵力。事实上,德军用1到2个师,就扼守住了半岛根部的狭窄防线。这地利的一面,也跟拿破仑的北意大利战局类似。 
    因此,在实战中,曼施泰因所采取的对策,与拿破仑类似:以少量兵力封锁要塞,以主力歼灭敌来援的有生力量。可是曼施泰因要发动反攻,却比拿破仑困难:拿破仑可以利用加尔达湖和阿迪杰河自然障碍来分割敌人,各个击破。 而曼施泰因的战场狭窄,苏军拥有绵亘防线。对此,曼施泰因的对策,是用佯攻,扯动北翼,人为造成苏军防御力量的不平衡,之后以机动部队,突破露出空档的南翼。这种用人为压力造成敌方漏洞的战法,比拿破仑利用自然障碍的方法,需要更高的技巧,在军事上,也更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我在6年多以前,写“点评二次大战名将中最佩服和不佩服的三个半”一文的时候,把曼施泰因列为我所佩服的三个半二战名将的第一位。将近7年之后回头看,本人依然坚持,这个观点是站得住脚的。二战名将中,从战略学的观点分析,此人用兵,确有古之名将遗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