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日云:我们如何面对西方文明
| | 标签: 西方文明 | | 西方文明这个幽灵已经纠缠了我们一百多年,面对它,我们爱憎交织,既绕不过,也躲不开。我们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对外交往的荣辱,往往与能否正确认识和对待它有关。 在这里,我尝试着从一些新的角度去认识它。 1、中西文明同为人类文明的亚文明 今天的世界上,并存着若干文明单元,它们是人类最大的文化认同单位。 如果仅着眼于人类内部,我们会发现各个文明间的巨大差别与冲突,因为每个文明都有自己强烈的个性特征;但如果着眼于人类整体,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文明的共同性,无论有多大差异,我们都属于人类文明。假如真的存在外星文明的话,与它们相比,我们同属于地球文明。我们有共同的感受、情感、审美观念、价值选择。因为大家都属于“人”,所以,文明的共性必然超过个性。因为人性相通,所以各个文明有着共同的根源,能够相互理解、沟通和融合。 不过,在全球化开始之前,所谓人类文明的共性或普世性只是潜在的或自在的状态,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有限的和局部的,人类一体的观念也只是偶尔在人类思想的星空中闪过。从15世纪末起,西方文明开始向外扩张,将全世界都卷入全球化的漩涡。它渗透或重新塑造了其它文明,改变了它们特定的发展轨道。全球化的发展,指向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普世文明,它不仅意味人类文明的共性成份极大增加,相互渗透,差异缩小,还意味着追求普世价值成为人类自觉的选择。于是,普世文明由潜在的发展为显在的,由自在的状态发展为自觉的状态。 今天,普世文明已初显端倪,其主要表现就是当代人类普世价值的形成。尽管人们对普世价值有不同的理解或概括,但没有人能否认普世价值的存在。人类能够和平地相处、交流、交往、合作,它本身就是普世价值存在的证明。 如果我们承认全球化的进程不可逆转,我们就得承认,未来的人类会形成一个统一的文明,其中人类的普世价值处于主导地位,原来各文明的差异处于次要地位。在这个统一的人类文明内部,原来各个文明降为亚文明,而每个亚文明内部还有次一层级的亚文明。 这也许为我们认识中西文明关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中西文明都属于人类文明,是地球文明的两个亚文明,我们共享人类的一些基本价值。虽然我们有许多差别,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文明间的交流与融合,这种差别会越来越小,最终,这种差别也许并不比我们文明内部的亚文明相互之间的差别更大。历史上,每个文明都是整合吸纳了许多亚文明之后形成的,在未来,它们将被整合入统一的全球文明之中。 2、西方文明的影响使社会的个体化不可遏止 令许多国人感到不爽的是,这个全球化进程是西方主导的,而正在形成的普世价值大多带着西方文化的印记。 的确,全球化进程也是现代化进程,在现代化进程中,普世文明逐渐呈现出来,因为现代文明就是普世文明。而现代文明的理念基础、技术手段、组织制度形式和生活方式,从整体上说,就是西方人创造的。到今天为止,其他国家和民族对于现代文明的创造很少贡献。所有非西方国家都是受到西方文化冲击和影响后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在其现代化进程中,还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后续冲击波的冲击。所以,在这个特定的意义上说,现代化就是西化。 当我们被西方文化冲击得头晕目眩时,我们要问,这种情况怎么会发生?为什么我们古老而规模庞大的文明不能在现代文明的创造和发展中处于主流地位?是什么使西方文化成为强势文化? 是个人主义。这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也是西方文明的根基或主干,西方文明的其它要素: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治、宪政等,都是由这个主干伸展出来的枝杈。 所有的文明在形成和演进过程中,都构筑起形形色色的压抑和围堵个人的文化堤坝或堡垒,否则,有秩序的、文明的社会生活就是不可能的。于是,为了社会整体,就将个人非法化了。西方文明在演进的过程中,找到了一种新的调整个人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方式,一种新的组织社会的模式:它一方面承认个人欲求的合法性,同时使有秩序的社会生活还是可能的。 我们看,所谓自由、平等和人权,表达的是个人的社会政治诉求,是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地位、自己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期望;市场经济使个人的经济欲求合理化并予以规范;民主是对个人的尊重,承认个人权力欲的合理性,以点人头代替砍人头的方式解决权力竞争问题;宪政是以个人权利为基点的制度设计;文学艺术是个人体验、情感、意志、理想等的表现或表达;宗教是个人的灵魂拯救;科学是实现人的精神价值、满足人的好奇心的求知活动;而生活方式是个性的展现与发展。总之,西方文明就是承认个人,解放个人。它是以个人为基点构筑起来的文明。 西方文明的强势,源于释放个人的巨大诱惑和由此展发出来的能量。当这样一种文明与其它文明相遇的时候,对其它文明就产生了“释放魔鬼”或“拆除堤坝”的效应。人的内在欲求与西方文明对它的招唤(诱惑)里应外合,共同瓦解了其它文明数千年精心构筑的文化堤坝。所谓西方文明的扩张和渗透,其具体表现就是解放个人,使其它文明越来越个体化。这个趋势不可遏止,不可逆转。 只要社会的个体化不可避免,且日益深入,生长在个人主义基干上的其它社会效应就会接踵而至。人们会越来越要求自由和平等,越来越在意自己的权利,社会也越来越趋向于民主和宪政。 试设想,今天中国的年青人还能否压抑自己,像他们的祖先那样过四代同堂的生活?能否忍受由父母包办婚姻?女性能否接受传统的男尊女卑?不能了,这就是社会个体化的结果。西方的价值观念一旦渗入,被压抑的个性就被释放出来:人们要求男女平等、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一夫一妻(双方排它性的相互忠诚),这是社会个体化在家庭私生活中的表现。民主是什么?它是社会个体化必然在公共事务上的表现。人们终有一天,要求承认每个人是共同体平等的成员,在涉及自己命运的公共事务上有平等的参与权,不能容忍别人包办。也就是说,要求在公共事务中得到尊重。政治民主与自由恋爱其实有同一心理根源,即个人要求平等、自主和得到尊重。不同在于,一个表现在私人事务上,一个表现在公共事务上。 3、借助于西方文明带来的横向资源建设现代文明 人们会说,中国与西方有完全不同的历史传统,是气质迥异的两种文明,我们如何能够接受源于西方的价值呢? 的确,中西文明的差距是巨大的。两者本来是走在一个平行的轨道上,如果不是西方文化的扩张,两者或许永远也不会相交。 可是,西方文化向外扩张,把全世界都卷入了由它掀起的这个漩涡,遮断了中国文化正常的进程,使其被裹挟着进入这个漩涡之中。自从西方文化兵临城下,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经历了无数的迷茫、醒悟、愤懑、挫折,尽管一步三回头,跌跌撞撞,但毕竟已经远远地告别了传统社会,走在了建设现代文明的道路上。改革开放30年的经历告诉我们,以健康的心态认识和对待西方文明,才能使我们古老的文明焕发出现代的活力。它也证明了一个道理,无论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有多大,由于两者都属于人类文明,根源于共同的人性,所以,两者是可以交流与融合的。 更重要的是,形成西方现代文明及其诸要素的原生性条件,并非其在其它文明中出现的必备条件。 文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部各要素相互支撑,互为条件。现代文明的每一个要素都成为其它要素的条件。所以,没有历史传统没关系,我们可以借助于现代化创造的其它条件,借助于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支撑。只要个人被解放,个人在成熟、在成长,现代文明的一系列成果都会从中结出来。 像民主、宪政这些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的确没有传统文化的支撑。这构成我们建设民主宪政国家的一大难题,但却不能构成绝对障碍,因为我们还有其他的资源可以利用。比如我们现在建起的市场经济就是民主宪政的一个重要支撑条件。人们在市场经济下生活,从生活经历中产生的自然的情感、态度、意识,产生的价值观念和政治诉求,就会与民主宪政产生共鸣。一个人在市场活动中形成的行为习惯,使个人成为负责任的独立个体,相互平等相待,其行为比较理性,善于讨价还价和妥协,能够维护和表达自己的利益,也了解和尊重他人的利益等等,市场教会他这些,而这种行为方式是与政治民主合拍的。市场经济是人们竞争经济资源的一种机制,而民主是权力竞争的市场化。市场经济下的经济人很容易转变成民主政治下的公民。实际上,现代社会的所有进步都在为民主创造条件,社会在变,人在变,人心在变,指向的就是以民主的方式来分配政治权力、做出公共决策。而市场经济的发展成熟,也必然要求限制、规范和监督国家权力,也就是说,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宪政制度。所以,历史上没有传统没关系,借助于其他条件,现代的民主宪政照样能建立起来。 4、将西方文明的精华学到手,就成为我们文明的一部分 世界文明史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从来就是文明生命力的源泉。纯粹的文明必然是落后的甚至是怪诞的。 正因为文明的交流是文明发展的动力源泉,所以,人类曾经创造过的重要的文明都含有异质的成份,都不是纯粹的单一的文明,而是复合型的文明。农业文明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工业文明产生于西欧,信息文明创生于欧美,然后它们传播到其它文明。 改革开放使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所谓改革就是向西方主流文化学习,开放主要是向西方社会开放。改革开放的成功在于,我们对西方文明的种种要素能够立足于自己的需要来决定取舍,而不是为拒绝而拒绝,为了面子而拒绝。一个多世纪以来,为了面子,我们已经付出了无数的代价,它只给我们留下一条教训:死要面子的结果,是把脸丢尽。如果说因为我们没有创造出现代文明使我们没面子,那我们也只能通过成功地将其学到手来挽回面子。接受现代文明的主流价值使我们成为文明社会受尊重的一员,而拒绝它才会自我边缘化,甚至蜕化到野蛮、蒙昧甚至怪诞的状态。 在学习西方文明的过程中,许多人的一大心结,就是担心我们民族自我迷失。脱离原来的发展轨道,使我们患上一种现代化的眩晕症。在每个历史时期,我们都会抓住某种东西,认为那是我们文化之“本”,民族之“根”。我们极力抓住它,似乎那是我们命脉所系,惟恐西方文化将我们连根拔起。 19世纪的时候,我们认为“三纲”就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就是所谓的“本”。“无君无父,禽兽也”,这曾是中国人的共识。后来,我们丢弃了“三纲”,可是,我们的根还在,中华文明还在。 改革开放之后的一段时间,官方理论强调在西方文化威胁下要突出维护两个东西:一个是我们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官方意识形态,说西方人要搞和平演变,搞西化,颠覆我们的制度和瓦解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一个是一夫一妻的家庭模式及其伦理,说西方家庭解体,两性关系混乱,道德沦丧。有意思的是,这两个东西都不是中国本土的,而是西方的舶来品。我们接受了西方的某种东西,经过一两代人,就忘记了它的源头,将它当成我们自己的了。如今,前者被表述为“中国特色”,后者被视为我们的传统美德。这就像《红楼梦》里所说:“反认他乡是故乡。” 是别人的,我们学来了,用久了,习惯了,就成为我们的了。想想佛教是怎样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从而丰富了中华文明内涵的?想想在我们今天的民乐队里,有多少乐器来自其它民族?同样道理,我们这一代人建立起民主宪政,再经过一两代人使其扎下根来,我们的后人就会骄傲地将其视为我们的。 我们的文明中融入了民主宪政的要素,难道不好吗? 什么是中华文明的根脉?这个根脉不是某种僵死的东西,它是历史地形成的,根据环境变化和生活的需要不断调适变革、并通过吸收其它文明的养份丰富和提升的。它不会丢掉,只会升华。 |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