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现状与思考(4)(20050314)

http://www.newdu.com 2017-11-11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2]贝冢茂树:《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序论》,东京弘文堂,1946年初版;中央公论社,1986年再版。
    [3]参见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
    [4]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79~100页,文物出版社,1985年。
    [5]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杨升南、马季凡《1997年的先秦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8年第5期)一文对此概括为“中国文明起源途径的聚落‘三形态演进’说”。
    [6]王巍:《谈谈文明与国家概念的异同》;彭邦炯:《对“文明”的一点看法》,两篇均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2001年8举办的“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提要。
    [7]王巍:《谈谈文明与国家的异同》,同上。
    [8]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80~96页,文物出版社,1985年。
    [9]童恩正:《有关文明起源的几个问题――与安志敏先生商榷》,《考古》1989年第1期。
    [10]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1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3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11]田昌五:《古代社会形态析论》181~184页,学林出版社,1986年;又《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论》84~87页,齐鲁书社,1992年。陈星灿:《文明诸因素的起源与文明时代――兼论红山文化还没有进入文明时代》,《考古》1987年第5期。童恩正:《有关文明起源的几个问题――与安志敏先生商榷》,《考古》1989年第1期。王震中:《试论我国中原地区国家形成的道路》,《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3期;又《文明与国家――东夷民族的文明起源》,《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3期;《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2页;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3~6页。
    [12]李学勤:《郑州二里岗字骨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一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13]徐宏2002年8月13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的演讲报告。
    [14]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者是由于遗址被破坏的较为严重,或者是由于发掘的面积有限,或者是由于发掘意向的偏差(如只注重寻找城墙而未作其他发掘),或者由于尚处于发掘之中,等等。
    [1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新密市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2年第2期。
    [16]何驽2002年8月13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的演讲报告。
    [17]魏峻:《史前城址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国文物报》2002年7月5日。何驽:《史前古城功能辨析》,《中国文物报》2002年7月19日。
    [18]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绪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6~7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19]王震中:《文明与国家――东夷民族的文明起源》,《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3期;又《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绪论》。
    [20]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第3~5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21] A.邹昌林:《中国礼文化》第10、190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B.彭邦炯:《对“文明”的一点看法》,2001年8月“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提要。
    [22]同上注21之A,第264~267页。
    [23]同上注21之B。
    [24]同上注21之B。
    [25]赵辉:《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严文明、安田喜宪主编《稻作、陶器和都市的起源》第135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
    [26]赵辉:《关于古代文明研究的一点思考》,《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一辑,1999年。
    [27]张光直:《关于中国初期“城市”这个概念》,《文物》1987年第2期,收入《中国青铜器时代》(二集),14页,三联书店,1990年。
    [28]沟口雄三:《作为方法论的中国》,东京大学出版会,1989年。
    [29]鹤间和幸:《中华的形成与东方世界》,《岩波讲座世界历史》第3卷14~15页,岩波书店,1998年。
    [30]由于在小屯没有发现武丁以前的甲骨文,故也有人认为殷墟是自武丁开始的商代晚期的都城。特别是自1999年安阳洹北商城被发现以来,洹北商城究竟是河亶甲所居之相还是盘庚所迁之殷?尚无定论。若洹北商城为盘庚所迁之殷,那么殷的范围就应扩大到洹北商城一带,盘庚、小辛、小乙时的都城在洹北商城,因遭受火灾等变故,武丁时由洹北移到洹南小屯,这样洹北商城和洹南小屯等地都属于殷地范围。
    [31]郭沫若:《奴隶制时代》,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又于1954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32]束世澂:《夏代和商代的奴隶制》,《历史研究》1956年第1期。
    [33]王玉哲:《试论商代兄终弟及的继统法与殷商前期的社会性质》,《南开大学学报》1956年第1期;《试述殷代的奴隶制度和国家的形成》,《历史教学》1958年9月号;《中国上古史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商钺:《先秦生产形态之探讨》,《历史研究》1956年第7期。王仲荦:《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及封建关系的形成问题》,《文史哲》1956年第3、4、5期。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1版。
    [34]李学勤:《近年考古发现与中国古代社会》,《新建设》1958年第8期。
    [3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新中国的考古收获》第44页,文物出版社,1961年。
    [36]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夏墟”调查的初步报告》,《考古》1959年第11期。
    [37]殷伟璋:《二里头文化探讨》,《文物》1978年第9期。方酉生:《论汤都西亳――兼论探索夏文化的问题》,《河南文博通讯》1979年第1期。安金槐:《豫西夏文化初探》,《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年第1期。杨育彬:《谈谈夏代文化的问题》,《河南文博通讯》1980年第4期。李仰松:《从河南龙山文化的几个类型谈夏文化的若干问题》,《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
    [38]邹衡:《关于探讨夏文化的几个问题》,《文物》1979年第3期;又见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1版。此说以邹衡先生为代表,持相同看法的还有:郑杰祥:《二里头文化商榷》,《河南文博通讯》1978年第4期。陈旭:《关于夏文化问题的一点认识》,《郑州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吴汝祚:《关于夏文化及其来源初步探索》,《文物》1978年第9期。佟柱臣:《夏代的夏文化问题》,《河南文博通讯》1979年第2期。许顺湛:《夏代文化的再探索》,《河南文博通讯》1979年第3期。
    [39]孙华:《关于二里头文化》,《考古》1980年第6期。
    [40]田昌五:《夏文化探索》,《文物》1981年第5期。
    [41]孟凡人:《试论夏文化及其与商文化的关系问题》,《郑州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郑光:《二里头陶器文化论略》,《二里头陶器集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又《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年代学问题――探索夏文化的关键之一》,《夏文化以及论集》,中华书局,1996年。
    [42]《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43]杜金鹏教授提出把二里头一期从二里头文化中分离出来,与“新砦期”文化“合并成一个独立于王湾三期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之外的考古学文化――新砦文化”,并认为夏文化主要包括新砦文化和二里头一至四期早段文化,第四期晚段与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一期1段遗存相当(杜金鹏:《新砦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夏文化再探讨随笔》,《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2期,2001年7月)。
    [44]至于二里头二期、三期、四期的宫殿宗庙建筑基址分别属于夏代何王时期的建筑基址,还需进一步研究。
    [45]唐兰:《从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国最早文化的年代》,《光明日报》1977年7月14日;《再论大汶口文化的社会性质和大汶口陶器文字――兼答彭邦炯同志》,《光明日报》1978年2月23日;《中国奴隶制社会的上限远在五六千年前――论新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及其陶器文字》,这三篇皆收入《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齐鲁书社,1981年。又《中国有六千多年的文明史――论大汶口文化是少昊文化》,载《大公报在港复刊30周年纪念文集》,1978年。
    [46]有关的讨论和商榷都已收入《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
    [47]参见王震中:《从符号到文字――关于中国文字起源的探讨》,《考古文物研究》,三秦出版社,1986年。
    [48]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第131~145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49]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第154~167页。
    [50]《人文杂志》增刊,1982年。
    [51]李绍连:《华夏文明之源》,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52]《人文杂志》增刊,1982年。
    [53]李学勤:《论古代文明》,《炎黄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收入《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54]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第5、254~256、260页。
    [55]严文明:《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中原文物》1996年第1期。
    [56]严文明:《稻作、陶器和都市的起源》,载严文明、安田喜宪主编《稻作、陶器和都市的起源》,文物出版社,2000年。
    [57]张学海:《试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城》,《文物》1996年第12期。
    [58]张忠培:《中国古代文明之形成论纲》,《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1期。
    [59]任式楠:《中国史前城址考察》,《考古》1998年第1期。
    [60]王克林:《陶寺文化与唐尧、虞舜――论华夏文明的起源》(下),《文物世界》2001年第2期。
    [61]钱耀鹏:《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第273页,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62]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46、59~60页。
    [63]同上注15、16。
    [64]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30~~35页,三联书店,1997年。
    [65]尹达:《新石器时代》,三联书店,1979年版。
    [66]夏鼐:《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的考订》,《中国考古学报》,1948年。
    [67]严文明:《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中原文物》1996年第1期。
    [68]苏秉琦、殷玮璋:《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文物》1981年第5期。
    [69]石兴邦:《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体系及其有关问题》,《亚洲文明论丛》,1986年。
    [70]佟柱臣:《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多中心发展论和发展不平衡论》,《文物》1986年第2期。
    [71]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文物》1987年第3期。
    [72]任式楠:《长江黄河中下游新石器文化的交流》,《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73]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74]谢维扬:《酋邦:过渡性与非过渡性》,《学术月刊》1992年第2期。叶文宪:《部族冲突和征服战争:酋邦演进为国家的契机》,《史学月刊》1993年第1期。
    [75]赵辉:《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文中第3节:良渚文化的兴衰――对一处地方文明的剖析;第4节:百川归海――中原文化崛起的原因之一),载严文明、安田喜宪主编《稻作、陶器和都市的起源》,文物出版社,2000年。
    [76]田昌五:《古代社会断代新论》第7~11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
    [77]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四,第161~165页。
    [78]裘锡圭:《关于商代的宗族组织与贵族和平民两个阶级的初步研究》,《文史》第十七辑。
    [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70页。
    [80]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第227~246页。
    [81] Elman R. Service,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tion: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New York: Random House,1962.
    E.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Evolution, New York: W. W.Norton,1975.
    [82]张光直:《中国青铜器时代》第49~54页,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年。
    [83]谢维扬:《中国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酋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5期;又《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84]童恩正:《中国北方与南方古代文明发展轨迹之异同》,《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85]杨升南、马季凡:《1997年的先秦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8年第5期。
    [86]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第345~349页。
    [87]王震中:《祭祀、战争与国家》,《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3期;又《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第345~374页。
    [88]王巍:《论原始宗教与祭祀在王权与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2期,2001年7月。
    [89]谢维扬:《酋邦:过渡性与非过渡性》,《学术月刊》1992年第2期;又《中国早期国家》。
    [90]叶文宪:《部族冲突和征服战争:酋邦演进为国家的契机》,《史学月刊》1993年第1期。
    [91]何驽:《史前古城功能辨析》,《中国文物报》2002年7月19日。
     (原载《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三秦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