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靬”意为“罗马军团” 西汉设置骊靬县,班固《汉书》和许慎《说文》是有记载的。自中外不少学者提出骊靬县故址(今甘肃永昌县附近)是一个安置罗马战俘之地的观点后(详见《人民日报》1989年12月15日第三版:郗永年、孙雷钧《永昌有座西汉安置罗马战俘城》),有关“骊靬”和罗马城、和罗马军团、和罗马军后裔的报道,不断出现于报端,史学家对此也众说纷纭。而“骊靬”得名之争,也即此地是否与安置罗马战俘有关之争。 早在唐代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时就说,骊靬县“盖取此国(指大秦)为名耳”。清代王筠《说文句读》引张穆的话说:“骊靬本西域国,汉以其降人置县”。清末王先谦的《汉书补注》也说骊靬“盖以其降人置县”。本世纪初,法国人伯希和称犁?应是古埃及亚历山大城(Alexandria)的译音,而日本白鸟库吉也持这一观点(见《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四十年代,英国学者德效骞认为,骊靬县应是安置罗马降人的县城。法国布尔努瓦在其1963年出版的《丝绸之路》一书中也引述并赞同德效骞的观点。 在众多的学者论述中,刘光华的《西汉骊靬县与犁?国无关》一文(详见《丝绸之路》期刊1994年第三期)比较全面地引述了近一些年的各家之观点,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这一话题争论的大概。 刘光华罗列了“骊靬”之所以得名的如下这些观点:1、华丽之皮说。2、深黑色之皮说。3、地理形势说。4、骊山之异译说。5、祁连之异译说。6、向往与犁?交往说。7、安置犁?国人(如随使团及商人来华者、犁?幻人和罗马降卒等三方面的人)说。 刘光华在论述否定了上述这些观点之后,又提出了匈奴犁汗部之说。这可以说是这一争论的第八种观点了。葛剑雄《天涯何处罗马城》(见《往事和近事》,三联书店1997年版)一文也基本上赞同这一观点。 笔者在考察“骊靬”之得名中却发现,中外学者考证“骊靬”时,都没有将中西方语言正确地结合起来考察,以至发生了许多不确切的猜想和推测,甚至错误。据我的考察,“骊靬”就是“罗马军团”的意思,它是一个带有军事色彩的词语。或者说,中国在西汉时期确确实实与罗马帝国的军团发生了接触,而这支罗马军团最后就在今天河西走廊的永昌市附近居住下来了。这只要对照一下当今世界几大语言中的“古罗马军团”一词的读音,即可一望而知。请看: 一、汉 语:骊靬[音 l íqián梨虔]。 二、意大利语:L e g ión e 。 三、英 语:L e g i o n[ ' l i : dз?n]。 四、法 语:Lég i o n 。 五、德 语:L e g i o n 。 六、西班牙语:L e g ión 。 上述这六种当今世界主要语言有关“古罗马军团”一词的发音基本相同,由此完全可以断定,“骊靬”即“罗马军团”的意思。 秦汉时期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取名方法很多,标准不一。如:安息,即帕提亚帝国,其创建者为Arsak,汉人遂因其王名称其国为安息。乌弋山离国,前2世纪至1世纪伊朗高原东部的一个地区或半独立国家,汉语的名称是其首都的音译。楼兰国得名于“牢兰海”(即罗布泊)。高昌,汉时的屯戍重镇,元帝时在其地构筑了军事壁垒,以其“地势高敞,人庶昌盛”而得名。其他还有取酋长名的哀牢,等等。 当西汉之时,罗马是一个军事强权的帝国,几乎全民皆兵,元老院和军事巨头频频发动对外战争,四处攻略,称霸于世。当时罗马给世人的最强烈的印象,应该就是它所发动的战争和它庞大的军团。所以,中国的史籍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就将“罗马军团”作为这个国家的称呼,这是符合当时罗马历史特征和实际情况的。 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在其1991年12月出版的《河山集(五集)·河西与敦煌》中说:“骊靬为县名,当是因骊靬降人而设置的。以域外降人设县,亦见于上郡的龟兹县,其县也是因龟兹国的降人而设立的,这在汉时已是通例,无足为奇。”史念海的这一说法应是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 “第一军团”在哪里? 姜青青 有关西汉时期一支罗马军团在中国“骊靬”落脚的报道,近几年屡屡见诸国内各种报刊。这些报道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把来到中国的这支罗马军团称作“第一军团”。包括本人在《丝绸之路万里行》一书中也沿袭了这一说法。 “第一军团”的说法应来源于永昌县设立的几块碑石。如永昌县人民政府1994年5月立的《罗马东征军归宿记》碑文称:“公元前五十三年,即西汉甘露元年,罗马帝国执政官克拉苏集七个军团之兵力发动了对安息(今伊朗一带)的侵略战争。罗军在卡尔莱遭围歼,克拉苏被俘斩首。唯一突围而出的克拉苏长子普布利乌斯率领的第一军团六千余人回国无路,栖身深山,寻机东移,越安息东界,流徙西域。”另外,永昌县人民政府1994年12月立的“骊靬怀古”大型石雕群像碑文也持同样说法。 此外,易之的《中国“罗马第一城”——永昌骊靬城记》(刊于甘肃《丝绸之路》期刊1994年第六期〕则称:“(罗马人在卡尔莱战败后),其中一支溃军——据载是第四集团军六千人却在冲出重围后下落不明,以至酿成千古之谜。”军团番号则为“第四集团军”,又是一说。 但是,“第一军团”来到中国于史无证。“第四集团军”更是错误的叫法,因为在古罗马的整个历史上,都没有“集团军”这样的番号出现过。在此,笔者就克拉苏时期的罗马“第一军团”作一些考释。 1、“第一军团”征集于公元前55年,最初隶属在恺撒部下。 恺撒的《高卢战记》卷六说:“根据许多理由,恺撒预料高卢将发生一场更加严重的动乱……恺撒还向当时以代行执政官的头衔留在首都附近的克耐犹斯·庞培提出要求,既然他为了国家的利益继续掌握着军事大权,希望他能够命令在他任执政官时在山内高卢征召入伍的士兵(后来组成“第一军团”),报到编队后开到恺撒这边来。恺撒认为有必要今后在高卢人心目中造成一种印象,使他们觉得意大利的力量极为强大。” 该书译者任炳湘在此有一段注释:“公元前55年,庞培任执政官时,元老院通过一道决议,命令他在退任后,以代行执政官头衔,出任西班牙的行省长官,并授权他可以在国家的任何地方征集军队。庞培当时就在高卢征集了一个军团(即“第一军团”)。公元前54年,他本应赴西班牙就任,但他为了要进一步控制罗马,不愿离开意大利,就违反了一向的惯例,派自己的两个副将到西班牙去担任代理人。一面嗾使自己的同党在人民会议上建议自己一项监督罗马粮食供应的特别任务,使自己继续留在意大利合法化。但依照罗马的法律,持有兵权的是不可以进入罗马城的,因此他只能逗留在罗马城附近。恺撒此时和他还没有完全破裂,所以向他借用去年在内高卢下令征集、但还没有报到编组的这个军团。” 上述这段记载以及注释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第一军团”组建于公元前55年,也就是说,它是在卡尔莱战役前两年由庞培开始征集的,而当它一完成编组后,就隶属在恺撒部下,留在了罗马的西面——高卢,目的是为了镇压和威慑高卢的反叛,并没有向罗马的东方行省或小亚细亚地区进军的迹象。 2、克拉苏败亡安息时,“第一军团”仍隶属在恺撒部下。 在《高卢战记》卷八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于是,元老院作出了一个决议说,为了安息的战事(即指克拉苏在安息败亡之事),克耐犹斯·庞培必须派去一个军团,该犹斯·恺撒也得派一个去。显然,这两个军团是要从一个人手里抽出来的,因为庞培派到恺撒那边去的第一军团,虽然原来是从恺撒的行省里征集人员组成的,庞培却当作自己的交了出来。至于恺撒,尽管对方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他却仍把那个军团(即第一军团)遣送回去给了庞培。”这说明,当克拉苏在安息败亡时,“第一军团”还在恺撒手上,这之后由恺撒交给了庞培。 3、克拉苏死后五年,“第一军团”仍出现在希腊的战场上。 公元前48年,恺撒和庞培两个古罗马军事巨头在希腊进行了决定两人最后命运的法萨卢之战。恺撒在他的《内战记》卷三中说:“恺撒在接近庞培的营寨时,看到他的阵列是按下述情况布置的:在左翼的是内战一开始时恺撒根据元老院的决议交出去的两个军团,它们一个称作第一军团,另一个称作第三军团(恺撒在《高卢战记》中称是第十五军团),庞培自己就处在这一面。” 恺撒在法萨卢之战之战中彻底击败了庞培,庞培所部大部分投降,庞培只带了很少的随从逃往埃及。当恺撒穷追到埃及时,庞培已经被埃及人所杀死。这些情况古罗马史学家阿庇安的《罗马史》所记载的也大致相同。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作一结论:“第一军团”应该终结在希腊的法萨卢之战,时间是公元前48年。 另据古罗马史学家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克拉苏传》记载:“小克拉苏正从恺撒统治下的高卢赶来……他带来了一千名精选的骑兵。”这里没有指出其一千名骑兵所属军团的番号,而一千之数更是离一支完全的军团人数(一般为6000人)相差甚远。 据上所述,“第一军团”根本没有参加公元前53年在安息的卡尔莱战役,更不可能东进而来到中国西域。 “克拉苏长子”是谁? “永昌碑文”和许多报纸上都称,率领“第一军团”来到中国的是克拉苏的长子普布利乌斯。 最近,上海《文汇报》刊载文章引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杨共乐的话说:“从现有史料看,卡雷(或译为卡尔莱)之战后克拉苏残部的去向均有明确记载,而且小克拉苏(克拉苏的长子普布利乌斯)更是战死沙场,根本不可能率军突围。”(《中国哪有罗马城!》,刊于《文汇报》1999年8月12日,引文中括号内的解释均为原文)。 笔者的意见是,上述两种观点都搞错了。因为根据有关文献记载,普布利乌斯应该是克拉苏的幼子,而不是长子。“永昌碑文”所说的是普布利乌斯,而杨共乐则说的是普布利乌斯的哥哥“小克拉苏”,两者没有对上号。 让我们还是看看恺撒是怎么说的。 恺撒在他的《高卢战记》中4次提到在其手下任财务官的克拉苏长子(名字和克拉苏一样),7次以上提到了在其手下任副将的克拉苏幼子“布勃留斯·李钦纽斯·克拉苏斯”(Publius Licinius Crassus)。这个名字的另一种中文译法可以是“普布利乌斯·李锡尼·克拉苏”,也就是“永昌碑文”中所说的率领“第一军团”来到中国的那个“普布利乌斯”。 《高卢战记》的译者在该书的卷一中有两段注释。其一:“(克拉苏)罗马最富有的奴隶主,此时他的两个儿子均在恺撒军中服役。”其二:“小克拉苏斯――指布勃留斯·李钦纽斯·克拉苏斯,即跟恺撒一起结成三人同盟的老克拉苏斯的幼子,这时他跟他的哥哥马古斯·李钦纽斯·克拉苏斯一起在恺撒军中工作,一个担任副将,一个担任财务官,恺撒特在他(指布勃留斯)的名字前加一个小字,作为区别。”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小”字是相对而言的,是相对于普布利乌斯的哥哥而言的,是恺撒为了叙述方便而自己称呼的。普鲁塔克的《克拉苏传》中记叙卡尔莱战役时也提到小克拉苏,但是他没有讲到是兄还是弟,小克拉苏的称呼只是相对于老克拉苏而言。当然,普鲁塔克也给了我们一个谜团:克拉苏的幼子普布利乌斯到底有没有参加卡尔莱战役? 对普布利乌斯,普鲁塔克在《克拉苏传》中还有这样一段记叙:“克拉苏为了此事一直痛恨西塞罗(指在公元前63-62年发生的几乎颠覆了罗马共和国的喀提林事件中,西塞罗怀疑克拉苏与这件事有染),只是由于他儿子的缘故,才没有对西塞罗施以公开的伤害。他的儿子普布利乌斯·克拉苏酷爱文学和学术,对西塞罗颇为服膺,他甚至在西塞罗受审时穿起丧服,并说服其他的年轻人也同样穿戴。终于他说服父亲成了西塞罗的朋友。”请注意,普鲁塔克在这里并没有直呼普布利乌斯为“小克拉苏”。“小克拉苏”的称呼一直到叙述卡尔莱战役时才出现。 对于“骊靬”是否和古罗马军团有关这一学术问题,笔者一向认为,虽然至今还没有找到非常直接的历史文献或文物资料来证明这支军团在中国的存在,但是间接的资料还是有的,而且足以使人信服,譬如,笔者认为,“骊靬”一词的本身就是“罗马军团”的意思。但是,在诸多介绍罗马军团在中国的文章中,屡屡因袭“第一军团”和“克拉苏长子”的错误,这却是应该引起研究这方面历史的专家学者的注意。学术研究应该扎扎实实,要有文献或实物资料为证,处处有出处,不能凭空想象,更不能因循错误的观点,一错再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