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王加华]赐福与降灾:民众生活中的狐仙传说与狐仙信仰——以山东省潍坊市禹王台为中心的探讨

http://www.newdu.com 2017-11-13 中国民俗学网 王加华 参加讨论

    摘   要:狐仙信仰是华北地区一种比较普遍的民间信仰形态。在山东省潍坊市禹王台及其周边村落,其信仰形态大体有三个层面组成:首先是灵异传说,创造出一种语境氛围;其次是物质载体,即禹王台及其上的大量有关狐仙信仰的庙宇、冢墓及洞穴等;再次是仪式行为,即神圣与日常时段的祭拜崇祀。正是通过这三个层面的相互结合,从而塑造出一个狐仙信仰的神秘世界,表达出民众丰富多彩的思想世界与情感寄托。
    关键词:狐仙信仰;狐仙传说;赐福;降灾;禹王台
    作者简介:王加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副教授。
    

    提到狐仙,很多人可能立马想到的是蒲松龄笔下的诸美女形象,她们美丽善良、敢爱敢恨且充满智慧,不禁让人产生一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冲动与联想。但相较之下,普通乡民心目中的狐仙形象却完全不是这样。他们并非温柔女子,往往法术高强,而且充满着两面性:既能赐福于人,满足人们的诸多愿望;也能降灾施恶、魅惑于人,对人施加严厉的惩罚。实际上,这是中国绝大多数地方、尤其是北方地区非常普遍的一种观念信仰,并由此产生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狐文化。狐崇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山海经》中既已有九尾狐的记载。从汉至唐再到明清,中国狐崇拜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狐妖到狐神再到狐仙的发展历程[1],而在地域范围与传播广度上也经历了一个日渐深入的过程,至唐而达于顶峰,以至于“无狐魅,不成村”[2]。明清时期狐仙信仰虽与唐时相比已有明显不及,但仍旧是民间非常普遍的一种信仰形态,而至当代狐仙信仰已日显衰落[3]。但这并不是说当前狐仙信仰已然绝迹,事实上在一些地方仍旧具有强烈的崇狐现象存在,如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禹王台村就是这样一个狐仙信仰极为兴盛的村落。
    作为中国民间一种比较普遍的信仰形态,狐仙崇拜极其相关故事传说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重视,并进而产生了大量相关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基本围绕三个思路展开进行。一是从故事学的角度,对中国历史上狐仙故事的发生、发展与演变进行论述,代表性作品如台湾学者李寿菊的研究[4];二是对文学作品、文人笔记,如《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中的狐形象、狐故事进行分析,探讨其背后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民众心理及作者心境等,这其中以康笑菲的研究最具代表性[5]。三是将狐崇拜作为一种完全的信仰形态来进行研究。早在1941年,李慰祖就曾对此做过仔细探讨[6],此后相关研究更是大量涌现[7]。但纵观已有之研究,可以发现它们更多是从总体上对狐仙传说故事或信仰形态等展开论述,至于以某一个信仰个案为中心进行探讨的却相对不多[8]。因此,下文将以山东省潍坊市禹王台村为个案[9],并适当兼及周边其他村落,对与狐仙相关的诸多灵异传说、信仰活动及其背后所反映出的民众思想情感世界进行具体论述与探讨。
    一、“面包”与“大棒”:广为流传的狐仙传说
    在禹王台村与周边村落,流传有大量有关狐仙的灵异传说。尤其是在禹王台村,绝大多数30岁以上的人,尤其是男性,几乎都能随口讲出几则狐仙故事。这也是在做狐仙信仰调查时,村民会首先表达、也是表达最多的狐仙崇拜信息。这些传说,通常都与某一真实事件或村中某一有名有姓的真实村民相关联,言说者也都是言之凿凿,给人一种绝对真实、不得不信的强烈感觉。总体而言,除少量文本外,这些传说可大体分为两类,即狐仙赐福型与降灾惩戒型,就如同“面包”与“大棒”,一方面进行诱导,另一方面又进行打击与惩罚。
    根据村民传说,禹王台的狐仙本名叫林邦彩(一说姓胡),因在家中排行老三,因此大家都称呼他为三哥。因他平易近人、谈吐不凡又举止潇洒,风度略似仙人,因此人们又在“三哥”之前冠以“老”字而尊称他为“老三哥”[10]。老三哥为人善良,经常为当地民众排忧解难,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治病救人。首先他可以施神水治百病。如家住安固街的一位妇女,哥哥有气管炎,姐姐也有很严重的病,于是她就晚上来到禹王台向狐仙求取神水,带回家给哥哥、姐姐喝掉后病果真就好了。另外他还会主动前往家中为人治病。南孙小学副校长程秀梅的父亲在四五岁时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可以说已经死了。家里人将他放在一间关掉灯的屋子里,后来她的奶奶就看到一个像猫一样的东西进到了屋里,她父亲也奇迹般地活了过来。
    赐人金银,这是当地有关狐仙的最为广泛的传说之一。其中一个讲到,家住禹王台北的陈兰房,全家对狐仙都极为信仰。有次到禹王台玩,进到了狐仙洞里面,发现街道上有很多小孩在玩耍,于是他就同这些小孩玩了起来。玩着玩着有个白胡子老头出来告诉他说他娘正在找他。临走之前老头要送他一些礼物,就是拿根高粱秸挑两块砖头回家。他觉得一根高粱秸怎么能挑得动两块砖呢,就谢绝了。出来之后,他娘就问他手里拿的啥,一看原来是金条。这时他才明白,高粱秸是金条,砖头就是金砖啊。从此之后,陈兰房就办起了酒坊,日子过得非常红火,成为禹王台村乃至周边村落数一数二的大户。另一个比较普遍的传说就是借盘子借碗。谁家遇到红白喜事,若盘子、碗不够用了,便可天黑时到禹王台前向狐仙跪拜求借,第二天清晨这些东西便摆在那里了,用完之后再如数送还即可。
    老三哥还可以为人指路。解放前,那些挑扁担出门做生意的人,经常会晚上回家时迷路。遇到这种情况,可跪下磕头拜求老三哥指引道路,然后便会在拜求者面前出现一盏红灯,只要跟着红灯便可安然到家,而一到家红灯也就随即消失了。狐仙还可保佑科举高中,据传说清代潍县状元王寿鹏就是由狐仙保佑而科举得中的。禹王台的一个狐狸嫁给了五道庙的狐狸,进京赶考前王寿鹏的娘就到五道庙来祈愿,保佑孩子能考上,结果不仅考上了,还考了个头名状元。后来王寿鹏去还愿,并题写了对联:“千处祈祷千处应,一方水土一方灵”[11]。对于帮助过自己的人,狐仙则会知恩图报。禹王台村陈月龙的高小同学、寿光仉家庄赵金城,奶奶是个接生员。1955年的一天晚上,当时老人已70多岁,突然有人来请她去接生。临走时给她一根拐杖,结果走起路就如脚下生风,很多就到了禹王台西北角边的一个洞内。进门后见到了一个大肚子女人,便帮她接生,共六个,都还有小尾巴。5天以后,老人早上醒来就在桌上发现了三箩红皮鸡蛋,一块十几斤的肉。
    但是,狐仙并不总是救人危难、赐福送吉,若有人不尊重或得罪了他,他也会给予严厉的惩处与教训。禹王台村徐光启,有一年冬天因天寒无东西可吃,就有一只狐狸到他家来偷鸡。徐听到以后就出来吆喝它,还说了许多不礼貌的话,结果第二天晚上家里房子的茅草顶就被扒掉了大半个,修好后又随即被扒掉。后来徐到禹王台上又是烧香、又是磕头的,才最终把房子修好,并且以后再未出事。陈兰芬,一次在禹王台主持修建庙宇时,有人请他到台上喝水,在南屋里发现了个粮食屯,他就偷偷弄了粮食去换酒喝,结果后来全家人大都变成了聋子。抗战时期,曾有一队日本兵住在禹王台上,过年下饺子,结果都变成了驴粪蛋儿。
    言语上冒犯了狐仙就会不得安定,若杀死了狐仙之子孙自然更是罪不可赦。禹王台村有个老村委书记,1975年秋天在村里苗圃指使民兵连长用枪打死了一只狐狸,并与多人煮而食之。结果在后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位老书记就瘫痪了,长得奇俊的闺女也突然变成了哑巴,民兵连长则得了肠癌很快去世。有个只喝了点汤的人,也被一匹马踢断了腿,而这匹马实际上非常温顺、从未伤过任何一个人。一个昌邑人,因打杀了一只狐狸,结果家里一连死了三口人。最后没办法,只好用大板车拉着棺材,来禹王台为死去的狐狸进行了隆重的出殡仪式,此后全家才得以安生。另外,有意思的是,不仅人伤害了狐狸会不得善终,动物亦是如此。陈月伦家的一条狗就曾因在台上咬过一只小狐狸而最终烂嘴而死。
    对于人们不守信誉的行为,狐仙则会停止对他们的“帮助”,最典型的就是不再出借盘与碗。前已述及,当遇到红白喜事盘碗不够用时,人们可到禹王台向狐仙爷跪拜借用。禹王台村有个大地主陈青代,他父亲结婚的时候曾向狐仙借过盘与碗,仗着自己财大势粗,用后就没还回去。这令狐仙大为恼火,结果此后不论谁都无法再借用了。
    总之,在禹王台村及周边村落流传的诸多狐仙灵异传说,基本都是与当地某一事件或人物相联系而有真实“根据”的,从而大大增加了传说的可信度。正如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所说的那样:“倘若事情本身毫无根据,那么,无论怎样地巧施安排、记录、口述,也绝不会有任何人相信并随声附和。[12]”当然,这些传说并非是禹王台村所独有的,而是在华北乃至全中国都有普遍存在,在基本情节或内容上也总是基本相同,如总是顺者赐福、逆者降灾等。实际上这些传说都是华北狐仙信仰与传说“在地化”发展的结果,即在流传过程中添加了当地因素,最明显的即总是与某一真实人物相关联。这样做的目的自然在于增强传说之信度,从而为狐仙崇拜创造一种浓厚的语境氛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