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价值:历算家在且修且改中主动创造 《〈崇祯历书〉合校》按照原书体例分为“法原部”、“法数部”和“法器部”三大部分,共94卷260余万字。不仅根据现有存本对《崇祯历书》的不同版本进行了校注,并且解决了原本中存在的缺页、页面错置以及图文数表漫漶错乱等诸多问题。这是国内外学术界对《崇祯历书》不同版本的首次系统整理和校注,在中国天文学史与中西科技交流史的研究以及中国科技典籍整理上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该合校本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时空通道,使其能够通过阅读穿越到产生这些巨匠的那个时代的中国,深入考察其科学工作最早如何被系统地译介到中国,又是如何被中国人探讨和研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为了使这个通道具有更加友好的使用界面,该合校本不仅忠实地重绘了原书中数量巨大但却质量不高的全部插图,而且还大胆采用了简体中文进行排印。 国际科学技术史学会秘书长、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詹嘉玲教授认为,编纂团队所开展的合校工作,改变了人们对《崇祯历书》及其编纂过程的已有看法。他们在合校中所发现的版本差异说明:《崇祯历书》在明末至少出现过三种不同批次的印本,每批印本在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异。透过这些差异,研究团队认识到,尽管徐光启在编纂之初曾经提出一个看似周全的计划,但实际编纂过程并非是按部就班地展开的,而是一个且修且改、且印且改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显得有些仓促和混乱;显然,汤若望和罗雅谷等人在不断根据检验结果对书中理论和实用部分进行补充和调整,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但是,即便如此,到了最后的《西洋新法历书》本中,也还存在诸多矛盾之处与知识上的空缺与断档。 该团队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对于王锡阐和梅文鼎等清初中国历算家而言,他们研究《崇祯历书》并非简单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吸收,而是在同时发现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试图根据自己对欧洲天文学的理解来加以解决;他们的这些工作取得了成功,以至最后被写入以康熙皇帝名义编纂的官方历法天文学大典《御制历象考成》中,很好地反映了清初中国历算家在学习和消化欧洲天文学知识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