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是中国古代汉人对北方和西方地区其他族群的统称,泛指生活方式和身体外部特征有别于汉人的外族及外国人。胡俑就是以胡人形象为参照,用陶或土烧制而成的偶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考古学家在中国营州(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他们的服饰反映了其来源和族属关系,展现了当时东西方交往的某些片段。 营州胡俑:族属广泛、职业多样 朝阳纺织厂唐墓中出土了两件陶胡人俑。他们均为高鼻、大络腮胡须,且并腿直立,头戴黑色的前后翻沿的平顶高胡帽,身着右衽宽袖至膝长衣,下穿裤,足蹬靴。这两个陶俑的形象与《新唐书》记载的大食“男子鼻高,黑而髯”相吻合;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大食人俑(图1)和洛阳出土的三彩胡俑的形象基本一致。同时,与萨勒在《古代波斯艺术》中描述的波斯人形象也较为一致:“男子身着齐膝的圆领长袍,长袖松软,宽松而合体的外套挂在肩上,像披着一个短的斗篷。头上戴着尖顶高帽,尖顶前倾。”中国古代一般称波斯人为大食人。因此,该俑的族属很有可能为波斯人。 朝阳纺织厂唐墓还出土了一件瓷胡人俑。他面目温和,满脸皱纹;头戴幞帽,后沿上折,帽带在头顶上系成花结;身着右衽窄袖长袍,长至足上;足蹬靴,立于方形台座之上;腰束窄带;双手拱于胸前,被衣袖盖住;通体施灰白釉。该俑与柏孜克里克壁画中的回鹘人形象非常相似。 此外,朝阳黄河路唐墓还出土了一件骑骆驼男俑,他骑坐在驮袋上,头发中分,于两鬓编发盘于脑后,浓眉大眼,高鼻深目。身着翻领紧袖衣,右臂曲肘握于胸前,手中有孔,持物已朽,左臂曲肘置于腰前。下着肥裤,足穿尖头靴。左腿向后弯曲,右腿前伸。这尊男子像是官员的形象,符合中亚粟特人的特征。 朝阳纤维厂唐墓中出土了一件西域胡俑(图2)。这是一个黑人形象的胡俑,卷发,高鼻,大眼,颧骨较高,头向右侧,目视前方。他的上身赤裸,斜披帛带,横幅绕腰或穿着短裤。右手握拳上举,左手微抬,做舞蹈状,应为舞俑。这个胡俑的形象与唐代高僧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记载的昆仑人形象极为相似,尤其与“赤脚敢曼”这种描述非常符合。“敢曼”是梵语,指下身所穿的贴衣。该俑的形象和衣着具有南海地区黑人的明显特点。 朝阳纺织厂唐墓中也出土了一件陶昆仑俑。他的形象是卷发,朱唇,高鼻,大眼,颧骨较高,头朝向右侧,目视前方。陶俑身着圆领右衽过膝长袍,腰束带,在右腹处有扣带;双手握拳,左手置于腹前,右手置于胸下;足蹬靴,立于台座上。这件陶俑与纤维厂的那件头部形象一致,不同的是身着长袍,可知这个昆仑俑的族属也应该是南海地区的黑人,但从事的职业不同于前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