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评估工作与实际工程脱节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版提到,价值评估应置于首位,保护程序的每一步骤都应实行专家评审制度。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2006年在《中国文物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目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制规划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专项评估不充分,价值评估流于形式的问题。所以在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中,我们将价值评估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在此基于《准则》,关于评估工作,从几个方面略做探讨。 一是价值评估。根据《准则》,做价值评估之前要理解保护原则,不改变文物原状一直是文物古迹保护的要义。文物原状包括价值、历史文化环境、文化传统(包括非遗)。价值评估的前提是文物本身的历史信息要被人们充分的认识。此外,文化遗产类别不同,价值评估不必面面俱到。 在养心殿项目中,某座建筑的价值说明图不只一张,我们要求每一个专业都做价值评估,最后将所有的评估汇总,形成建筑整体的价值评估。例如养心殿燕喜堂的历史价值评估,其中提到该建筑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是紫禁城少有的明代中晚期卷棚式建筑实例,至今主体结构基本完整。房屋柱子材质有楠木、松木和杉木。根据档案记载,乾隆朝曾对墙体做了一次改动,那时很可能更换了柱子。因为它的主体结构完好,保护修缮中考虑最大程度地予以保留。保护方案不能仅套用技术规范或着眼于病害,还要基于价值评估,至少要综合考虑。但是,现在大部分保护都是基于病害,对价值没有认识。 二是展示评估。现在的遗产保护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去保护,采用什么保护技术,却很少思考保护它干什么?很多房子修完之后就放在那儿,修之前不知道房子的用途,修之后也不知道。让修缮好的文物建筑服务于公众教育和展示,是养心殿项目的突破点。价值展示评估将直接指导后期的保护方案,使保护项目不是纯粹为了修而修。由于具体修复人员无法独自判断哪些是需要保留和展示的价值信息,我们从养心殿项目开始就实施了“综合会诊”。 三是研究现状评估。对某个建筑研究到什么程度,包括行业内对相关技艺和技术已有的研究成果都要有一定的了解。 四是保存状况评估。重点是价值载体保护状况的评估,包括病害程度的评估、材料的评估、结构安全的评估。 五是现有保护与利用措施评估。20世纪80年代之前,在文物建筑修缮过程中,文物保护意识普遍不强,随意设置安防、消防设施,裸露的管线和粗放的探头无形中破坏了文物价值。现在的维修规划中,保护和利用措施已经开始进行整体考虑,例如养心殿南边军机处建筑保护项目中,后檐墙上预留了一个小洞,这个洞只是一个砖的尺寸,但为后续的展厅改造预留了管线路由。 六是病因的评估。在养心殿项目中,故宫联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及其他相关科研院所开展室内外自然环境调查与评估。因为建筑修缮得再好,如果环境不改善可能修好了之后很快又需要重新修缮,所以一定要对环境做调查和改良。当前,文物建筑保护方案中基本上对保存环境没有过多地提及。 总之,文物建筑保护工作包括保护、利用、管理三个层级,以前基本上80%的精力都放在了保护上,利用和管理方面考虑很少。今后,希望能将三者并重,包括对文物建筑修缮之后日常保养的重视。遗产是过去传承给未来的礼物,我们今天通过技术和管理措施保存文物的历史信息和价值,为公众和后人做好传承工作,这也是养心殿项目希望能够达到的目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