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沙窑褐绿彩“荼盏子”碗 1998年印尼勿里洞岛“黑石号”沉船中被打捞出水 【二十四节气之“小雪”】 这件长沙窑褐绿彩“荼盏子”碗,是一件用来喝茶的茶具,其基本造型为圆形,口部敞开、微敛,腹部圆收,圈足,碗的内壁装饰有文字和纹饰。 1998年,人们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发现了一艘沉没千年的商船,因为该沉船附近有一片黑色的大礁岩,所以给这艘船命名为“黑石号”。这艘沉船按照形制来看应属于阿拉伯商船,当时正满载货物返航,船上运输的货物当中,仅陶瓷制品就达67000多件,其中绝大多数是来自中国,而又以长沙窑瓷器居多,约有57500件,并且器型以碗为主,这件唐代长沙窑褐绿彩“荼盏子”碗正是其中的一只。 碗的内壁装饰,由三组纹样构成。最外沿靠碗口部位,用褐色釉表现了四个“半月”形两两对应,这种装饰手法在黑石号出水的长沙窑碗上被普遍运用,有专家指出,这种圆形碗口暗含方形图像的装饰方法,正表达了古人对于“天圆地方”思想的认识[①]。再往内看,是三朵飘散的流云纹,左边一朵稍大,右边两朵的体量之和恰好与左边的流云大体上相对等,三朵流云的头部和尾部均朝向碗的外端方向,云朵的腹部圆鼓、饱满,动势蜿蜒,云朵的勾画施笔随性,以褐色线条为主,以绿色线条为辅,褐色线条用笔属于明显的铁线式勾勒,刚劲力道,犹如铁线游丝,将云朵的主体框架构式确定,绿色线条则依附于褐色线条的走势,因势而有宽窄、粗细的不同变化,线条温润、湿软,犹如棉絮,使云朵具有蓬松、立体的效果,两种线条的用笔、两种色彩的搭配,形成一紧一松、一暗沉一明快,将流云升腾起伏的动态和缠绕连绵的效果准确表达,描绘了云蒸霞蔚的美妙。在流云中凸显而出的,是用行书书写的三个汉字:“荼盏子”,其中的“茶”仍旧是用“荼”字表示的,此处的意思即茶,汉字书法运笔流畅自然,起笔、落笔一气呵成,笔画强劲挺拔,点划清晰明确、不拖沓。在构式上,三个汉字稍偏向于碗的一侧,“盏”字落于碗底中心,被纵向拉长,所占面积最大,也最醒目,“荼”字与“子”字字形基本位于碗的腹壁上,其中“荼”字被左右拉长,一撇一捺向上起翘,形似华盖,“子”字简洁明了,重心向下,字形下部取曲势,既填补画面构式上的空白,又区别于横直,形成变化,中间的一横,横画略往上曲,落笔于右下方后再蹲笔,进而转笔回锋,朝左下方挑出,这一横与“盏”字最末一横的运笔相似,收笔时在转折处都挺劲有力,笔锋爽利尖锐,势如鸟啄。三个汉字从褐色的笔画之间浸出绿色,带有描边的视觉效果,装饰感强烈。 由碗上装饰的汉字字意,我们可知该碗的明确用途。茶叶起源于中国,饮茶的习惯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不仅仅停留于“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开门七件事上,而是与人的品德、养身修性、社会文化交流相关联,唐代陆羽的《茶经》是我国关于茶文化的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茶叶文化的宝库”,在唐代长沙窑瓷器中也多有与茶文化相关的器物,有茶壶、茶碗、茶碾具等,它们有的会写上“岳麓寺茶埦”、“荼盏子”、“镇国茶瓶”等字样,表明了这些器物的功用,也说明了唐代时期湖南地区人们的饮茶风尚。冬天饮茶具有祛寒暖胃,增强抗寒能力,帮助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等功效,在寒冷的冬季来一碗热气腾腾的茶水,一定暖身又暖心。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二十个节气,此时气温明显大幅度降低,西北风肆虐,万物凋零,但大地尚未特别寒冷,尽管有的地方已经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小雪时节常常伴随着寒潮和频繁的强冷空气活动,人们应该要注意御寒保暖,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我国古代将小雪的三候定为:“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 与“小雪”节气相关的古诗词: 《和萧郎中小雪日作》 【唐】徐铉 征西府里日西斜,独试新炉自煮茶。 篱菊尽来低覆水,塞鸿飞去远连霞。 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 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 参考文献: ①萧沛苍《从一朵云霓展开——长沙窑器物绘画装饰随想》,《南青北白长沙彩》,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年,66—70页。 ②周世荣《湖湘陶瓷(一)》,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200—20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