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访谈 >

早期欧亚大陆文化交流的桥梁——访悉尼大学考古系研究员贾伟明

http://www.newdu.com 2017-11-2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张春海 参加讨论

    悉尼大学考古系研究员贾伟明多年来在阿敦乔鲁从事合作考古发掘工作。他表示,经过这些年的发掘、调查和分析研究,对阿敦乔鲁墓地和遗址的认识在不断更新和深入。
    具有相当难度的国际性课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对阿敦乔鲁有哪些初步的印象?它的学术价值有哪些?
    贾伟明:2011年,即阿敦乔鲁遗址开始发掘的第一年,作为悉尼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研究的项目负责人之一,我来到了温泉县的阿敦乔鲁遗址,开始了对9号墓的发掘。
    当时,我们对阿敦乔鲁墓地的认识十分有限。基于20世纪70年代的俄文资料,我们认为,这个墓地与广泛分布于欧亚草原的安德罗诺沃文化联合体有很多相似之处。当年除了发掘墓葬,还对墓地周围进行了调查,发现了一些石构建筑,特别是后来发掘的居住址F1,它的规模和结构让人震撼。在当时新疆史前考古发现中,这类居住址的发现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如今,对阿敦乔鲁墓地和遗址的认识在不断更新和深入。首先,理清了安德罗诺沃文化联合体与阿敦乔鲁遗址这类青铜时代遗存的关系,它们之间有相似性,但更多具有本地特征,这对进一步研究欧亚草原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其次,做了年代学上的更正,梳理并正在建立一个可供比较的新疆史前青铜时代的年代学序列。接着,从深层次对阿敦乔鲁这类石构建筑进行分析和认识。这对于游牧业和游牧文化的产生、游牧社会的等级分化和复杂进程等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阿敦乔鲁开展发掘与研究工作,面临哪些学术上的挑战?
    贾伟明:谈到挑战和难度,在新疆做野外考古本身就具有许多挑战性。记得恩师张忠培先生生前来工地视察时曾经说过一句话,“考古研究要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你们正是这样一批人”。
    草原荒漠上地层堆积薄,土壤很少,并多夹杂在大量碎石当中,在这里发掘,技术难题接连不断。比较起来,墓葬发掘算是容易的,遗址发掘的难度超乎想象。以居住址F1的发掘为例,从地表上看,F1是一座长方形双石围的石构建筑,居室内地表平整。可发掘后发现居址内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块,堪称“迷宫”。在这样的迷宫中去分清层次、判定早晚遗迹以及居址内的布局和各种遗迹现象之间的关系,其难度可想而知。可以说,研究荒漠地区青铜时代的半农半牧或游牧居址,对我们很多同行来说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通过遗址去认识当时博尔塔拉河流域人们的农牧经济形态、文化现象和宗教意识以及社会复杂化过程,是一个具有相当难度的国际性的课题。
    早期游牧经济或已存在于阿敦乔鲁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提出了季节性固定居住址的概念,并认为博尔塔拉河上中游区域(阿敦乔鲁)的这种形态,很可能是后来走向游牧社会的发端。您的观点有哪些证据支持?
    贾伟明:我们在2015年组织开展了考古学的民族调查,最初是想通过研究现代居民来解决考古中的问题。现代居民如何有效地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会为我们了解和认识这里的古代社会敞开一扇窗。来自古环境研究的数据提供给我们科学依据,即5000多年以来,博尔塔拉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没有太大的变化。在参考了国际上大量有关畜牧民族考古学资料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本地自然环境和牧民转场畜牧的特点,提出了阿敦乔鲁发现的这些古代居址是属于当时季节性转场使用的“季节性固定居址”。从年代上说,如果这样的转场畜牧存在的话就是属于这一地区最早的游牧生业,而当时这种转场畜牧对自然资源的优化利用会大大提高当时的生产力和牧业产出,增加财富的积累,也就会加快社会复杂化的进程。
    考古发现的证据是这一结论建立的基础。首先,大量家养动物骨骼的出土及居址内出土的羊的粪便,都说明了当时这里存在畜牧业的事实。其次,居址的多样性的建筑形式和多隔间的建筑风格及分散的聚落布局的特点,十分清楚地区别于定居农业居址建筑形式的聚落分布特点。这些古代居址多分布在现代的草场上,与可耕作土地的距离相去甚远,最近的也要十几公里。这更说明当时居民是从事牧业为主而不是农业。另外,在海拔较高的现代牧民夏草场上,发现了很多与阿敦乔鲁墓地相似的墓葬,更有趣的是还发现了许多与阿敦乔鲁遗址相似的石构建筑群。这些遗迹初步断定是属于史前游牧民族的夏季固定居址和墓葬区。因为这些遗址和墓葬处在26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冬季居住在这里是很难生存的。如果今后的工作证实这些遗址就是与阿敦乔鲁同一时期,那就从根本上证明了博尔塔拉河流域青铜时代季节性游牧业的存在。类似这样的研究,在新疆西部临近的欧亚草原的许多地区都在开展,各自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早期游牧经济的存在。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对于史前畜牧、游牧民族的考古研究,长期以来是被忽略了。对早期游牧社会如何发展到后来的游牧王国的研究,是对世界社会发展史研究的重要方面,而阿敦乔鲁的考古工作在这一领域是具有前瞻性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欧亚大陆在古代的文化传播、交流和互动,是大家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在中国和中亚地区都从事过考古的发掘、研究的学者,您怎样看待阿敦乔鲁遗址在这方面的意义?
    贾伟明:作为东西方连接的一个节点,阿敦乔鲁遗址提供了早期欧亚大陆文化交流互动的证据,这就是在3500多年以前,以阿敦乔鲁遗址为代表的人们,以其独特的半农半牧、转场游牧的方式繁衍生息在博尔塔拉河的土地上。也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转场畜牧,跨越天山,打通了新疆北部通往欧亚草原的通道,使阿敦乔鲁成为了连接欧亚大陆的中转站。仅以马为例,家马在阿敦乔鲁和温泉县其他青铜时代遗址中的发现,就足以证明西天山是马自驯化后由欧亚草原向东传播的一个重要通道。而中原地区,马的传入及与马有关的马车、骑马术的传入,对当时黄河流域的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深研阿敦乔鲁发掘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报》:随着大规模发掘工作逐渐告一段落,即将进入材料整理和报告编写环节。对于接下来的工作,您有哪些相关的计划?
    贾伟明:我希望能利用所有可能的科技手段对考古标本进行细化研究,从而使发掘资料提供的信息最大化,而这也是整理资料时必须要做的。实际上,有些工作已经分头展开了。例如,基于大量C14测定的年代学的建立。当然,还有许多系统分析要做,例如对出土动物和人的骨骼的研究,对骨骼的DNA和同位素食谱分析,人骨的体制人类学分析,大植物种子的浮选后的标本分析,土壤植硅体分析,石器、陶器残留物分析,陶器制法分析,基于青铜制品的对于当时可能存在的采矿和冶炼的分析。另外,与阿敦乔鲁考古研究紧密相关的对于博尔塔拉河上游全新世的古环境研究目前也有了新的进展。希望这些研究尽早出结果,为全面、系统的综合研究提供翔实的证据。我特别希望,动物考古的专家能够参考一些其他国家对于驯化马的研究,特别是对用来骑乘的马的骨骼分析,从而确定阿敦乔鲁出土的马的用途。
    另外,过去这些年的博尔塔拉河流域的考古工作过多集中在山前坡地上,而很大面积的、可耕作土地分布区,即中下游的河谷地带的工作十分不足。这些地区是现代牧民和农民草料和粮食的种植区,也是牧民春秋草场和营地的分布区。对这类地区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有希望发现更多的居址和墓葬,而对这些发现的研究会对博尔塔拉河流域的青铜时代社会的认识更加全面。
    我个人的兴趣主要还在如何用现代民族学的资料来阐释考古发现,根据地理地貌学和考古发掘、调查的资料来复原古代游牧社会。根据对古代环境资源的复原来探讨史前社会的变化、变革,并通过对畜牧考古的实践来探讨适合畜牧业聚落考古的方法和理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