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安希孟:村名与山河

http://www.newdu.com 2017-11-29 爱思想 安希孟 参加讨论

    旧日农村建村,依山傍水,山口河口,山口百惠,河口百惠,道口百惠,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口惠实至。有的村名记载一些为民请命,执政为民的人物。可见,心里装着百姓的官吏乡贤、名公巨卿、达官贤士,人民不会忘却。中国古代治水工程浩繁,村名多和治水及水利设施有关。村名曰口,和山口河口等地理因素有关。村名叫“口”的,36066个。山东德州与大堤有关的村名,如陈公堤口、池家堤口、堤岭、堤口,是为纪念北宋陈尧佐。沿堤的村落以陈公或大堤命名。任丘县的村名带“口”字的,天门口、北曹口、惠伯口。河口堤坝,山口农舍,多为乐善好施急公好义之徒慈善之举。
    陈公堤口(村),山东德州城东南,与大堤有关。有代表性的是“陈公堤口”。自夏津苏留庄到德州三十里铺,一路沙石土丘,就是“陈公堤”遗迹。陈公,宋朝庆历年间(1044)的郑国公陈尧佐。陈尧佐因上书触怒圣上,被贬。陈尧佐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北宋真宗年间,黄河堤岸岌岌可危,河南滑州最为严重。陈尧佐亲自探查堤防、查勘水情,筑成黄河大堤。黄河下游百姓们将堤命名为“陈公堤”。沿堤村落以陈公大堤命名。
    山东青岛五道口(村),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吴姓由即墨孙家沙窝迁此建村,因处河道口,取名吴家道口。后又因有五条道皆通此河口,人们习称五道口,吴家道口遂易名为五道口。
    山东济宁唐口村,明代前原名许官屯。明初刘、王、马、杜等姓先后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仍用原名。至清代中期,赵王河于此处决口,有唐姓官员带领民工防险筑堤,村庄因此安全。村民感戴,改村名唐家口。建国后简称唐口。
    山东莱芜埠口(村),村碑记载:埠口,始建于明洪武末年,原名埠头,因址在山口,村旁有河,故改名为埠口。埠口村有汉代冶炼遗址。埠阳冶炼遗址位于埠口村西南,地表可以找到矿石、炼砟和白釉瓷残片等,有早于宋代的砖瓦、陶瓷器物出土。埠口村立集较早,相传从明朝中期便有集市,是当时茶业地区第二大集。埠口村曾有庙宇,建于清末。
    山东烟台栖霞市骂阵口(村),孙姓于800年前南宋淳熙年间(1188年)建村。唐朝年间,有黑恶势力,搜刮民财,拦路抢劫。朝廷派数万官兵东征。官兵喊话让匪首缴械投降。匪徒非但不听劝,反而破口大骂。官兵被激怒,与之对骂起来。翌日,官兵从山后登上南山口子,匪徒投降。南宋淳熙年间,小云南发生洪灾,一支孙姓人家移民来此,得知唐朝官兵东征时在此山口与匪帮骂阵之事,故取名骂阵口(村)。骂阵,政策攻心。
    鲁东南张木口(村),有人考证,应该是幛门子口。幛门子口,就是篱笆幛子的出口。这里篱笆被叫做幛子。幛子演变成地名。幛子有个出口(幛门子),作为出入通道,就叫作“幛门子口”,后成“张木子口”,规范成“张木口”。
    山东潍坊后道口(村),据《重修莒志·民社志》:“庄氏原籍江南东海十八村,明洪武初年来莒朱陈店。四支秀后分住道口、砖疃、兰墩官庄、墩庄子、王家庄子、曹家庄子……”因处于交通要道,又是沐河渡口,故名道口。后在此村前又立两村,亦称道口,为避免重名,按方位冠以前、中、后道口。计有前、中、后道口三个村名。
    中道口名称来历与后道口相同。相传,清乾隆年间(1736一1795年),大店财主在楼庄、后道口中间开设酒店、油房,四乡贫民来此打工,聚居成村,取名中道口。
    前道口,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定居之民为防土匪,村四周筑有围墙,墙上设有岗楼,取名为楼庄(亦称小楼庄)。后改称道口,此村居前,称为前道口。
    江西景德镇名口镇,驻地洺口,处洺溪入乐安河之口得名,镇依驻地而名。后因“洺”为僻字,取谐音“名口”。
    山西省怀仁鹅毛口(村),相传一只天鹅从七峰山的峪口飞过,一翎鹅毛飘落到河面上,这条河就被叫做鹅毛河,河畔形成村庄,叫鹅毛口。另一说,山里有一种石头,质地温润,纹路如鹅毛般细腻,被称作“鹅毛石”,人们制作石磨、石碾,加工出的粮食不含杂质,是故这里被叫做“鹅毛口”。
    中国以“鹅毛”命名的村庄很多。大同鹅毛村、陕西渭南鹅毛村、云南楚雄鹅毛村等。以“鹅毛”命名的村庄,多位于山谷的峪口。汉语“鹅毛”比喻轻微 。但地名 “鹅毛”却是蒙古语中的“ama”,意为“山口”。山口,即垭口 ,指山脊呈马鞍状的明显下凹处,就是相连的两座山峰之间较低的部分。鹅毛口,就是洪涛山(阴山余脉)的一个山口。别无他意。
    山西左权鱼跃口(村),以前,此村村前是大河滩,每年都要发大水。有一秀才殿试路过,被大河拦住去路,在此小憩数日。一天,突然一条鱼在河里游动,看到举人后向上一跃。后来举人中榜,回到此村,为村子取名“鱼跃口”村。鲤鱼跃龙门。
    爨底下村,北京西郊门头沟区,即,川底下村,实名爨底下。爨,cuàn,焚火做饭,灶。明代叫“爨里安口”,当地人称爨头。近年爨底下村因访古热而名声大噪。爨,齐谓之炊爨。臼,象持甑。冂,炊门口。廾,推林纳火。爨底下村,一个复杂的汉字。村民全姓韩,山西移民村。依山建村,建筑古朴,既有北京的四合院,又有山西民居,有几分“小山城”的层层叠叠,北京的布达拉宫。因山洪暴发,整个村庄摧毁。一对青年男女外出幸免于难。为延续韩族香火,二人以推磨为媒成婚。爨被编成顺口溜: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大火烧林烧的兴,太热,所以姓韩,谐音寒。爨底下村400多年,保存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
    村名叫口,与军事设施有关。有的古村位于京西古道附近,古代“大道为关,小道曰口”。“关”与“口”,在古代险要或边境出入口。京西长城一线多“关口”村落。村名中有“口”字,如王平口(村),因明代在此设立王平口巡检司并有王平口关城,因而得名。沿河口(村)、向阳口(村)、青白口(村)、洪水口(村)。南口,指南口村(即南口城),因位于关沟的南口,全称居庸关南口,简称南口。清末京张铁路的南口火车站建在今址。
    觃口(村), 觃,yàn,只为浙江省富阳一个村庄而造。此字是梁武帝萧衍所赐。南朝,齐将萧衍被逼到悬崖边,一脚踏空。等他醒来,见躺在一间茅屋里,有父女二人救了他性命。姑娘李翠云,父亲李昌林,浙江富阳人,住在一个酷似燕子嘴,名叫燕口的村子。在父女的照料下,萧衍痊愈。萧衍和李翠云结为伉俪。后萧衍称帝,国号梁。梁武帝带心腹来到燕口村,寻访失散此村的儿子。梁武帝临走,题写村名,却把燕口的“燕”字写成 “见子”的“觃”字,意思是见到了失散的儿子。可见寻子心切。帝王赐字,燕口村就成了觃口村。字典中也多了一个字。除了浙江富阳村名外,“觃”字别无他意。
    浙江历史文化名村平阳仙口村,清代平阳诗人张綦毋《船屯渔唱》云:“赤米尝新六月中,登场最怕雨兼风。纵无百亩礁头闪,仙口须防挂破篷。”仙口村因山得名,东临大海,南枕仙口山。相传晋代葛洪炼丹的仙坛就在仙口山上。仙口村有仙人来住过,还有东吴造船基地。浙江温州峃口(村),峃,xué,山多大石。韩愈《会合联句》:“吟巴山荦峃,说楚波堆垄。”峃口村,由原峃口村等4个行政村合并而成。
    邯郸永年县石北口,洺河自大油村顺流东下,河中带大量鹅卵石,到该村西戛然而止,人们称这个地方叫逼石口。为记述这一特异现象,在此处立石碑,所以又称石碑口。据该村宋氏家谱记载,明初宋氏从本县牛堡迁来居住,村名还叫石碑口。《嘉靖广平府志》载,吴鼎(吴元珪之父)墓在临洺镇西石碑社。由于“碑”与“北”同音,后改为石北口村。
    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河北井陉长生口(村),明清两代最繁荣,秦皇古道从中过。唐代已有人居住,五代迁入一批居民,形成村落。明正统二年(1437)此地设龙泉关,村东西阁楼各有一对张口雄狮,故名“狮子口”。明天顺年间梁姓迁来一部分住户。梁(粮)和狮子相克,故以古长生沟定名改为长生口村。长生口曾用名狮子口、市资口、士资口。长生口是兵家角逐之地,战国时期,这里是燕赵战略要地,直到东汉末年、唐宋元明清,这里都驻兵扎寨。唐山阁门口村,始建于明初。当时村东曾有一座阁楼与街口相对,遂借此意称村名阁门口。
    河北抚宁芦峰口(村),最早叫龙凤口:北山状如长龙,龙头在陈家园村,龙尾在茶棚,中部就是芦峰口村。村南的山顶上远望,清新可见一条长龙的形状。东西走向的龙、凤山中间,就是龙凤口村。金代称楼峰口,于是龙凤口改为楼封口。这里是古碣石道之要隘,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设军防守,军队修筑碉楼,村名改为楼封口,“封住要隘路口”。明代改称为芦峰口,因村北的山叫芦峰山。
    惠伯口(村),河北省沧州任丘市,建于明朝。原赵王河在此拐弯,形成泊,来往船只遇到风雨就在泊内避风。有一人,惠姓,在两岸建屋,后人也在泊建房,因惠姓大伯,所以被称为惠伯。过往船只汇集泊内,故又称为汇伯口,演化为惠泊口
    河北石家庄井陉南横口(村),据唐建“兴善寺”碑文载:西汉时已建村。村位于绵河(西河)出口处;与甘陶河(南河)汇流,两河又互为纵横,故取村名为“横口”。以绵河为界,河南岸者称南横口,北岸者称北横口。
    河南新乡饮马口(村),原来这里有两个小村庄。这一段河水流平缓。有一年夏天,岳飞带领岳家军来此,正逢三伏。岳飞和士兵在此饮马、乘凉。后来两村合成一个庄,取名叫“饮马口”。 南宋林景熙曾写《神山寺访僧》:“独客无清伴,高僧住别村,空山卓锡影,断石系舟痕,风细松生籁,沙虚竹走根,小亭闲坐久,日落啸孤猿。”
    村名取法乎山口、河口,均为地理条件决定论。
    2017年11,2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