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黄帝文化所蕴含的民族原始精神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2-06 中国社会科学网 周长富 参加讨论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黄帝文化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漫长的历史文明进程中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思维方法、行为方式。黄帝文化时期应与考古学中的仰韶文化中晚期相对应,这一时期正是人类史前文明产生巨大变革的时期,以黄帝轩辕氏所命名的文化正集中体现了史前人类对于当时生产、生活、社会变革的集中记忆。经过长时段的历史积淀,最终以黄帝轩辕氏命名的黄帝文化诞生。黄帝文化蕴含的天人合一、修德振兵、贵和尚同、实干创新等思想具有典型的中华民族原始精神意蕴,这些思想被历代所尊崇,慎终追远,相沿成习,最终这些原始精神融入到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研究、审视、创新性运用黄帝文化所蕴含的中华原始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黄帝文化蕴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
    黄帝文化中蕴含着天人合一宇宙观的萌芽。黄帝文化中的相关思想观点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天、地是一个统一的有机的大生命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休戚相关,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法则。
    《史记》不惜笔墨地说到黄帝“迎日推筴……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木金石。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这就告诉我们,黄帝时期提倡人们按着天文地理的规律,开展农、牧、手工业生产,养生送死,爱护环境,节约资源,使大地所化育的万物都各得其所。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的天人合一观念在五帝时期得到很好地秉承,后被先秦诸子及历代贤哲大力弘扬和阐发。如孔子就多次提到黄帝“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孔子家语·五帝德》、《大戴礼记·五帝德》),在《孔子家语·困誓》、《孔丛子·记问》中,孔子把“刳胎杀夭”、“竭泽而渔”、“覆巢破卵”视为“不义”的行为。在先秦及汉代典籍如《诗经·大雅·行苇》,《老子》第十章、二十七章,《论语·述而》,《管子》之《立政》、《八观》,《孟子·梁惠王上》,《吕氏春秋》之《孟春纪》、《孝行览·义赏》,《礼记》之《祭义》、《中庸》、《王制》,《淮南子·主术训》等都有大量的论述,其基本精神就是“仁者”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作为自己的生态观,推人及物,要有“赞天地之化育”,“仁民而爱物”,“民胞物与”的生态情感和生态责任,建设生态伦理家园。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绿色发展理念资源。
    二、黄帝文化蕴含修德振兵原始思想
    修德振兵是黄帝文化中关于政体治理的突出举措。司马迁在《史记》论述认为:“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蚩尤最为暴”,“炎帝欲侵陵诸侯”,“而神农氏弗能征”,“轩辕乃修德振兵”。面对这种兵连祸结,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局面,黄帝毅然修德振兵,一方面“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即安抚四方百姓,使他们能够按着阴阳五气的变化,适时地耕种黍、稷、菽、麦、稻等,发展生产,励民积粟。另一方面,积极练兵备战,“教熊罴貔貅貙虎”,“习用干戈”,“乃征师诸侯”,“以征不享”。
    黄帝一生大概进行了三次重要战争,一次是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一次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一次是北逐荤粥。黄帝是对人民行仁义施德政,而对暴虐百姓的独夫民贼则是以战止战,以暴制暴。黄帝修德振兵,文武并用的治国之策,从文献记载来看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及至夏商周三代衣钵相传。
    关于修德,诸子百家特别是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大力宣扬德治。如《尚书》之《尧典》、《大禹谟》、《皋陶漠》、《召诰》、《康诰》,《论语》之《尧典》、《为政》等连篇累牍。德治的核心是为政以德,仁政爱民。朱熹解释“为政以德”就是要统治者“但修己而人自感化”(《朱子语类》卷二十三),强调统治者自己首先要修德,以德临民。朱熹的为政观实际上是继承了孟子的“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的观点。董仲舒在与汉武帝的诏对中也说:“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汉书·董仲舒传》)。孔子对五帝的德治极力推崇,一再希望统治者行王道,养民、利民、富民、惠民、教民、博施于民。“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是总结了几千年来历史经验的至理名言。
    德治的思想基础是民本观念,《尚书·五子之歌》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周人总结商亡周兴的事实得出结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中》)。“民惟邦本”主张民赋君权,《荀子·大略》云:“天之生民,弗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孟子·尽心章句下》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民惟邦本”主张政在养民,“民所欲者予之”,“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也》记载子贡问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曰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即是说,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比尧舜还要强的圣人!
    在黄帝看来,德治教化是治国理政的一个方面,修德的同时还必须振兵。有家有国者,忘战必危。正如《史记·陆贾列传》所说:“逆取而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就连竭力宣扬仁政的孔子都主张:为政要“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即使在大规模的战争结束以后,黄帝仍然“以师兵为营卫”,“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历史经验证明,“内裕民生”“外服四夷”必须文武并用,文治武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