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是李肇星先生提议的?记得有年春天的“两会”上他把中英文对照的《陈毅诗选》赠给记者;在接受采访时,他还朗诵了陈老总诗作。 答:作为外交部长,李肇星同志与我父亲有共同点:都喜欢写诗。他的英文好,可以直接用英文写作。 作为外交家,我父亲的个别诗作曾经被介绍到外国去,譬如1961年的《游卢梭岛》,就被法国的报纸翻译成法文刊登。为了使更多的“外交诗作”被国际友人知晓,我编了《陈毅诗选》,收入50篇作品。 总之,陈毅诗词的诸多版本得以出版发行,完成了我父亲母亲的愿望,其中得到许多相识或不相识朋友们的帮助,对此,我和我的弟妹、家人永远心怀感激。 诗的心路历程 “旧诗”童子功 新潮写“白话” 湖海诗社“师今亦好古” 问:幼年时的陈老总就开始诗词写作,是受到家庭影响吗? 答:父亲的家庭是典型的耕读人家,重视对后代的古典文学教育,加上四川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他从小就受到这方面的培养,对古典诗词比较熟悉。他5岁即入私塾“开蒙”,祖父也时常教习、指点,这样父亲从少年时代起就开始旧体诗的写作,不过他那时的诗作基本没有保存下来。 问:掐指算来:“五四运动”爆发时他18岁,他的白话诗写作是受新思潮影响吗? 答:1919年之前,他就读四川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学习工科,但他实在的兴趣是政治和文学。1919年,他考取了赴法勤工俭学的官费生,8月来到上海登船赴法。那时,“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他受到各种救国思潮的影响。有些知名学者批判旧思想、旧文化,主张把孔夫子的书拿去糊窗子、青年人不要写旧体诗词。我父亲听到这些主张,感到新鲜,刚开始觉得有点难以接受,但很快就表示赞同。他下决心“以后不再写旧体诗了”。现在保存下来的他最早的诗作,例如1921年的《归国杂诗》,连同此后在北京从事文学创作,写的都是白话新诗,走的是与当时文学青年基本相同的创作道路。 有意思的是,1927年8月,他参加南昌起义,后来与朱老总一起率部上井冈山,开始了他革命战争时期的诗歌创作。在几十年的征战中,他主要写旧体诗词,母亲形容“持枪跃马经殊死,秉笔勤书记战程”,譬如著名的《梅岭三章》、《赣南游击词》等。 问:这是为什么呢,文学青年写白话新诗,这时反而回头重拾旧体诗写作? 答:我分析其中主要原因:首先是传统的力量。中国古典诗词表达中国人的心声,已成传统,从《诗经》起就有先例:“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都写得雄浑奇特。《木兰辞》“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壮士十年死,将军百战归”,其中有些句子就被我父亲在诗作中直接引用。其次,是红军战友们精神上的相互激荡,譬如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采桑子·重阳》都引发过我父亲的诗情。还有朱德、叶剑英等,他们共同开辟了革命战争诗词作品的新时代。第三,斗争中创新意识的驱动。1942年,我父亲与新四军、苏北根据地文化人士共同发起组织了湖海诗社,我父亲在《湖海诗社开征引》一诗中,对革命时代的诗词创作做了酣畅淋漓的论证。他批评了新诗改革的不足,反省了“洋八股”的缺失,提倡“师今亦好古,玩古生新意”、“此中真歌哭,情文两具备”的创作风格。“诗国新疆土,大可立汉帜”,他这样主张,也这样实践。这篇古体歌行,表现出人到中年的陈毅,诗歌艺术主张走向成熟。 诗友情深 苏区时,“毛诗”第一读者 与朱老总及各老帅诗词“互赠” 与郭老、赵朴老、柳亚子“唱和” 问:陈老总与毛主席是战友,还是诗友,据说战争年代,两人经常互通创作信息,是这样吗? 答:早在井冈山时期,他们两位就是能够在文学上进行交流的战友。我父亲说过,在中央苏区时,毛泽东诗词,他经常是第一读者。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毛主席的“词六首”发现之后,他曾参加过核对验证工作。我父亲写诗,有时也刻意模仿毛主席的诗作,《如梦令·临沂蒙阴道中》就有模仿《如梦令·元旦》的痕迹,当然他是独立面对自己的斗争环境,描写战斗豪情,记录胜利征程。毛主席与柳亚子先生“唱和”《沁园春》词在重庆发表时,我父亲正在山东,他随即也写了《沁园春·三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