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7月,毛主席复信与我父亲谈诗,而且还替他修改了一首五律《西行》,这是他们文学友谊的珍贵纪念。 问:陈老总诗作中,友情诗好像不少? 答:他为朱总司令六十岁生日写过祝诗,与刘伯承、聂荣臻、叶剑英等几位老帅,还有林老、董老等均有过诗词交往,这些也是中国革命战争史的佳话。 他与郭沫若先生有诗歌赠答。郭老曾经写道:“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此时我军尚未授衔,故不称元帅而称将军,我父亲则向这位中国白话诗的巨人回赠了一首很长的白话诗,赞美他在人民革命事业中建立的文学功勋。 赵朴老是我父亲的诗词知己,赵朴老有三首《清平乐》,记叙我父亲在围棋和国际友谊交流中做出的贡献。“文革”中他为我父亲写了《大江》,表达了对老一代革命者的敬意。 我父亲和柳亚子先生也有诗词交往,柳亚子赞誉我父亲“兼资文武此全才”,我父亲则视柳亚子先生为令人尊敬的前辈。 家庭诗作 元帅本色:儿女情长 一笔精神财富 “家训”将代代相传 问:在陈老总的后期诗作中,有几首饱含父子亲情的作品。如《示丹淮》、《示儿女》,这些诗作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答:我父亲是感情丰富的人,他的诗作表达多方面的内容,这使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外交家、诗人的形象显得全面而且丰富。他写给丹淮的诗是在1961年,这时我们兄妹日渐长大,开始踏上社会,他作为老一辈革命家写诗为我们指引人生道路,“革命重坚定,一切为人民”,就是其核心内容。 我们兄妹受到父亲诗歌的感染,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有责任感,多年来与党和人民一路同行,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文革”中,我们兄妹受父亲影响,对过火的造反行为都很反感。“文革”结束后,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得到党和人民的信任,我们参与新长征,为祖国的发展进步感到欣慰,我们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程远大,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胜利。 问:如果陈老总在世,该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吧?那么,陈老总的后人都在读这些诗吗?你们会教小孩子读这些诗吗? 答:不仅让他们读,而且还和他们一起贯彻豪情于实践中。这几首诗作,是我们家庭的精神财富,也是要代代相传的“家训”。我们的孩子、一代代后人,都会牢记这些教诲。 知人论著 上海留美誉:“不扰民宅” “马门立雨”想见为人 《青松》乃“夫子自道” 问:在上海的论坛上,很多人发言都提到陈老总;在外滩,陈毅雕像已成为地标性建筑。这样一个问题就摆在面前:满打满算陈老总在上海不过五年时间,如今上海市民却用一尊百年身回报他,何以至此呢?翻阅资料有一个细节:进入上海前,陈老总即要求军队“不扰民宅”!以致大军进城后,睡马路、睡门板,赢得市民的尊重,陈老总的口碑也由此树立。大上海“十里洋场”平稳过渡,工商业逐步繁荣。所以,为官之道,首要在于亲民,就是老百姓说的要有善念,是这样吧? 答:解放上海这件事,著名记者曹聚仁有过论述,意思是说上世纪前50年,上海经历几次军队的进入,从1927年的北伐军、“八·一三”日本兵入侵,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光复”,一直到1949年共产党军队的解放。曹聚仁先生评价:几十年来只有解放军做得最好。几十万军队开进上海,北伐军镇压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日本兵烧杀抢掠,国民党军队搞“劫收”“五子登科”,导致经济秩序大乱。只有解放军文明之师,“一进门”,就给市民留下好印象。父亲早在红军时期就写过“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这件事,我父亲和华东野战军确实处理得很好,历史留下了积极的正面评价。 问:陈老总在知识分子中人缘甚好,网上就流传着“马门立雨”的佳话: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到杭州看望一代大儒马一浮。那日他着长衫,马家人不认识他,直言相告先生在休息,陈老总说自己先转转。一阵工夫后回来,家人告:先生还在睡觉。此时天空降雨,家人请他进屋等候,陈老总不介意,遂在檐下等候。“马门立雨”,被传诵一时。 还有,1956年陈毅副总理在广东,特意到陈寅恪住所探望,与这位大学问家谈文论道。陈毅走后,陈寅恪十分感慨:没想到共产党里有这样的学问家,并找来陈毅诗作来读。请问这些“段子”,都是事实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