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镇江 刘丽文 民国瓷器虽总的来说技艺并不高超,但是仿乾隆款古瓷堪称一绝,在收藏者眼里就是中国瓷业史上的一朵“奇葩”。许之衡原著叶喆民译注刘伟配图的《饮流斋说瓷译注》中,谈到清末民初仿古瓷时说:“自末期(清末)至近日,所仿的制品非常进步,一是由于官窑的能工巧匠四处分散,而且禁令废止或松弛,从前所不敢仿制的贡品,今日则无所不敢了。”“仿乾隆的瓷器以五彩为最多数,其中画人物者有非常精到的作品,必然是用旧日的贡品当作标本的了。”“关于从瓷器的质地……所难于识别的是近年来精制的仿品直逼乾隆,如果与道光相较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从釉色论,则是“光致之极,几似乾隆”。民国伪托乾隆款的粉彩瓷器,多出自流落民间的清末官窑工匠与艺人之手,往往仿得惟妙惟肖,一般不仔细分辨是看不出来的。镇江博物馆收藏有不少民国仿乾隆款瓷器,今择选两件,以期从中探寻这类瓷器中的奥妙。 五彩花卉纹花瓶,高20.2、口径5、底径4.7厘米。小喇叭口。颈部绘璎珞纹,璎珞原是用丝线将珠石编串成多层次的装饰物品,元朝将其璎珞形象用于塑像作为装饰纹样,称为璎珞纹。溜肩。腹微鼓,腹部一侧绘牡丹(图1),图案中含有富贵吉祥寓意,牡丹是富贵的象征;另一侧题“娇艳比西子,富贵重汾阳”(图2)。圈足,足内青花方框“乾隆年制”二行楷书款(图3)。 馆藏另一件粉彩花鸟纹小花瓶,高9.3、口径3、底径2.6厘米。喇叭口。溜肩。深腹,腹下渐收,腹部一侧绘荷花,旁伴鸟栖于竹上(图4);另一侧题“的皪舒芳艳,红姿映绿蘋”五言诗(图5),出于唐代贾谟《赋得芙蓉出水》一诗。唐诗较早见于长沙窑青釉瓷器上,晚清至民国更加开拓了唐诗画意的表现形式,一诗一画是此时的特点。画面以荷花、竹子和瑞鸟组成,表达人们追求幸福的心愿。器底浅圈足,足内青花双方框“乾隆年制”款(图6)。 以上两件瓷器,胎白,质细,透光感好,釉色粉白色,釉面均匀明净,细若凝脂,光亮柔和不刺眼,底款均为青花“乾隆年制”。青花色发蓝,俗称洋蓝,洋蓝是光绪末期出现并延续到民国。装饰图案一改过去的山水、人物、花卉,演变为一面是绘画,一面是诗词文字装饰。绘画手法纤细工整,缺乏勃勃生机,画面色彩俗艳刺眼,制作工艺水平较高,现代化制作的痕迹明显,当为民国仿乾隆官窑器。 (责任编辑:admin) |